09.13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從小,我們就聽到過“母子連心”這一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用來形容孩子和母親的親密關係。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其實,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當寶寶還在媽媽肚裡的時候,他/她就能接收到媽媽的情緒,與媽媽同喜同悲。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那麼,“母子連心”這一說法的科學依據是什麼?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詳細地瞭解一下。

“母子連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當受精卵著床於子宮,形成胚芽後,一部分細胞會分化成心管,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臟,當這個心臟朦朦朧朧地開始第一次心跳後,一個小生命就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正常胎心率為120~160次/分鐘,而孕婦的心律雖然高於一般的女性,但也是在70~90次的範圍,基數如此不同,似乎很難和“母子連心”這個詞發生聯繫。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然而,在特殊情況下,母子的心律卻有可能發生同步,英國Abedeen大學的研究發現,當母親以特定節率呼吸時,母胎的心律有很大頻率發生同步。

研究人員邀請了6名34~40孕周的健康孕婦進行了該實驗,通過母胎心電監護儀觀察他們的心電圖情況,並要求母親以不同頻率呼吸。結果發現,當母親每分鐘呼吸20次的頻率時,母胎心律的吻合率遠高於其它情況。但是,當胎兒狀況不好時,這種同步性就會降低。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母子的最早的“連心”,是時時刻刻心繫著未出生孩子的健康。

孩子出生後,母子如何“連心”呢?

如果出生前,母子一體,心律互相影響可以找到生物學依據,那麼孩子出生後,“母子連心”的現象又該怎麼解釋?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他們的母親實現彼此的心跳同步。

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能夠檢測心跳的電極。

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的笑聲的出現,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母子連心”由誰主導?

這個“步調一致”的過程,是由母親同步嬰兒,還是嬰兒同步母親呢?

美國HeartMath機構層做過一項研究,發現母親是母子緊密聯繫中的關鍵因素。他們分別監測了母親和嬰兒的心腦電圖,結果發現只有當母親把注意力放在嬰兒上時,她的腦電波才會與嬰兒的心跳產生一致性的重合。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也就是說,母親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跳。但這個情況反過來卻不一定成立,畢竟很難要求嬰兒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母親的心跳。

“母子連心”與微嵌合細胞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接近2/3的女性被發現在她們的大腦中的多個區域,而且擁有的時間持續很長,這種現象說明胎兒的細胞進入了母親的大腦。

最大的可能是胎兒細胞有可能發生在母親懷孕期間,通過胎盤進入母親體內。儘管該發現不能完全解釋“連心”的原理,但足以說明母子的相互關聯,在身體裡是有“根基”的。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母子連心”與社交同步性

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中存在著自發性協調效應,比如美國電視知名主持人賴瑞金面對不同受訪者時,講話音調會隨對方而調整,透過“同步”氣氛以拉近與對談者距離。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人會下意識改變各種外在行為,是一種維持人際關係關鍵,心理學稱之為”社交同步性“。

另外,在共同環境下建立的長期親密關係,也會增加這種同步性,因此不僅“母子連心”的情況,還有夫妻相像、朋友相知,都是一定程度上不自覺的模仿表現。

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血濃於水的羈絆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母子連心不僅僅是一種體現母愛的說法,而是在生理學和心理學上,都可以被觀察到一種現象。不論孩子們小的時候還是成年的現在,母親與他的連接從未中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