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国哪条河流?

尕尕80


大禹治水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颂至今,大禹也因治水有功,被舜帝禅让而继承帝位,那么大禹到底治理的是哪条河流呢?



虽然大禹的出生地饱受争议,不过他一直活跃于中原地区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史书上记载的是中原洪水泛滥导致的水患,所以后世史料中一般把这条河定义为咱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泛滥也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到现在不也是如此吗。

而且大禹划分的天下九州也与水患治理颇有联系。为了能够泄洪,他就想尽办法目的就是想将洪水引入东部大海,“州”,从字形上看,就是河流绕着高地、山丘流淌,《说文》里也说,水中可居曰州。由此可见,九州最初的本意与行政区划无关,而是天然的地形地貌,每一个“州”,都是一个高于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陆地板块,在古代中国里这样的陆地板块全国共有九个,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天下九州。

实际上,我觉得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大禹治水很有可能治理的是黄河小支流,并不是完整的大黄河系统。用了十三年之久,也可见当时人们治水的艰难。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关注。


纳兰谈史


在读《山海经》的时候,有一个故事非常惹人注意,那就是后羿射河伯冯夷的故事。

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话说有一年河伯化为白龙在河里游泳,被后羿撞见了,后羿二话不说,搭弓射箭把河伯的眼睛射瞎了。河伯去天帝那里告状,天帝不仅没替河伯平冤,反而羞辱了他一顿。

天帝为什么要羞辱河伯呢?大概是大家都知道河伯阴险狡诈吧。而天帝当时的理由是:你作为黄河水神,不在河底好好守着宫殿,游到河面上就活该被射。

看似有道理,实则根本就是瞎扯淡。在这件事里,河伯完全是被冤枉的。河伯作为黄河水神,在河里游个泳都不允许吗?

这件事之后,本就两面三刀的河伯,性情更加卑劣了。冯夷自知在诸神之中地位低下,发脾气也会挨揍,就把矛头指向了平民百姓。

河伯冯夷发怒之后,黄河泛滥,天下洪水滔天。这时候正好是尧帝时期,本来太平的人间突然遭此大难,尧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尧帝虽然治理天下很有办法,对这洪水却无能为力。鲧及时站出来,开始带领着众人治理洪水。

鲧溜到天帝那里,盗出来息壤,并用堵的方式,来解决水患。鲧治水九年不愈,盗息壤的事情被天帝知晓,鲧亦被处死。

鲧被处死之前,终于发现了洪水的秘密:原来一切都是冯夷作乱。鲧在被祝融烧死之后,怨灵不散,腹生大禹,鲧亦化龙而去。

天帝虽然处死了鲧,可洪水仍旧肆虐,天帝不管,尧帝亦无奈。又过了多年,大禹长大成人,接替其父治理水患。

大禹临危受命,带人游走山河之间,以求治水之道。忽一日,鲧化龙来到大禹面前,以尾画地,道出洪水的秘密,并告诉他解决之道。

鲧的方法果然奏效,很快,洪水平息。大禹也在河水里揪出河伯,把他暴打一顿,然后送到天帝面前,等候天帝发落。

天帝本就讨厌河伯,当年河伯放洪水肆虐之时,本是因果轮回,天帝也没法插手。这一次河伯有罪,便趁其罪,将之关押在黄河水底忠极之渊。

讲到这里,自然也就很明白大禹所治理的河流是哪条了。彼时洪水滔天,河伯趁机作乱,游走大江大河,所到之处,皆是水灾。

大禹又是怎样捉住河伯的呢?其实办法很鸡贼,鲧告诉他洪水的秘密之后,大禹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用疏通的方法,使水位降低,然后困住河伯。

果然,河伯这货脑子轴,水位变低了,还在河面上飘来飘去,这不是找死吗。

你以为大禹手里的工具是干嘛的?其实是叉龙的。上方的两个刺定住龙头,使得河伯不得乱蹿,然后其他人定住手脚,河伯便被活捉了。


祗树


说到大禹,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这些典故大家都能脱口而出,那么大禹治理是哪个地方的水呢?


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受当时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流入大江大河,给世界各地依河而居的古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这些史前大洪水在古巴比伦、古代墨西哥、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均有记载,比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就发生于公元前2370年,距今也是4000多年的时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相似的“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传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洪水为患,尧就命令鲧去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筑高堤坝,历时九年,仍然没有治好,尧一怒之下,把鲧流放羽山,后来鲧就死在了羽山。

鲧死后,尧继续找人治水,众部落又推荐鲧的儿子禹,说到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禹更聪明,为人更好,尧就让禹去治水,而禹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流放而心生怨恨,而是兢兢业业的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对山川、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查,他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通过对水进行疏导,来达到“治”的目的。

禹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心血与体力。


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致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中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的影响,古羌族不断西迁北上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

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传说大禹还曾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服它为民除害。

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者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链子栓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镇压在龟山脚下。

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处禹王庙。


大禹历经了十三年从完成了治水的浩大工程,功勋卓著,因为治水有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禹,大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黄河,利用了疏通围堵之法成功治理了黄河之后,又开始治理九州,当时九州也是大禹所命名的,到后来的大夏九鼎,都是出自大禹之手。










遗产君


《孟子·滕文公》: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而据《尔雅·释水》记载,九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絮、钩盘、鬲津。

其中徒骇河原为禹疏九河之一,因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治河工难,众徒惊骇,故名徒骇。数千年来,沧桑巨变,故河早湮,形迹难寻。现代徒骇河并非禹疏之河,而是明代开挖的一条防洪排涝河道。

马颊河禹疏九河之一,因上广下窄状如马颊而得名。数千年来,沧桑巨变,故河早湮,形迹难寻。据前人考证禹疏之马颊河在今河北省平县及东光县间。

漳卫新河是古代鬲津河演变而成。史籍记载鬲津为禹疏九河之一。

秦口河上游为钩盘河,而钩盘亦为禹疏九河之一。

以上几条河都是海河流域的河流,经过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入渤海。

资料取之于巜惠民地区水利志》,青岛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如牛23


以前学地理的时候,地理老师就讨论过大禹治水治理的哪条河,结果一节课也没讨论完,今天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应该分享下自己学的知识。




首先看看大禹是哪里的人?

其实这个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别说这个,就连有没有大禹这个人都众说纷纭,所以这里就说下大家都认可的,大禹原来的名字叫姒文命,是古涂山氏国人(今安徽怀远人)。大禹出生地却是在郑州登封嵩山的附近。当然万事没有绝对,所以这里说的都是普遍认为的。

接下来再看看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理的哪条河?

我认为应该是黄河,也有人说是淮河。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特别严重,百姓经常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庄家更是颗粒无收,正因如此,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到了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流水情况更加不稳定,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状况了,尧派遣鲧(大禹的父亲)负责治理洪水灾害,鲧采取障水法,在河岸两旁建立堤坝,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坝就建高一寸,结果可想而知,治标不治本,一旦决堤,危害更严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继位后就把鲧流放了。后又任命禹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有了前车之鉴,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前期工程极大,但是效果却很显著,不断的疏通河道,甚至自行开挖河道,经过13年的治理,水患终于有所好转,乃至以后都可以得到控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

大禹觉得缓解黄河灾情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水量均匀分布,引导其顺利东流如海,和现在治水方法差不多,就是疏导。大禹还认为要治理黄河水患,必须先把山川地理情况弄清楚,欲治水先治山,大禹命人把土地疏通平整,治理的山也多达十几座,通过治山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滥的情况。

(大禹分九州而治)



接着再开始理通水脉,最具代表的就是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河段。龙门山处于梁山北面,大禹原本是通过甘肃积石山来引导水流出,结果被龙门山挡住,大禹就把龙门山开凿了一个大学五十来米的口子,积石山的水成功引入,只是为难鱼儿了,因为龙门山地势高于积石山,很多逆水而上的鱼根本游不过去,但是总有奋力拼搏的鱼儿,它们拼命的向上跳跃,经过无数次的跳跃,终于跃过龙门,所以才有了“鱼跃龙门”的景象。


猫眼观史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中下游水系,包括黄河及其支流和这一区域的其他一些河流和湖泽。具体如下:

不废江河万古流

今陕西境内:

沣水:古时发源于秦岭,北向经长安入渭水。

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向流入陕西,汇合沣水、泾水、漆水、沮水后入黄河。

今山西境内:

汾水: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经山西中部于河津县汇入黄河。

漳水:北源清漳水发源于昔阳县,南源浊漳水发源于长子县。在涉县汇合经河北大名入卫河。

今河南境内:

洛水:发源于陕西洛南县冢岭山,南向经河南洛阳汇合瀍水、涧水,经偃师汇合伊水,于巩县入黄河。

伊水:发源于熊耳山,东北向经偃师汇入洛水。

济水:发源于济源县王屋山,东南向穿黄河入山东再入海。古济水下游河道今已不存。

今山东境内:

灉(yōng )水:古时为济水支流,流经今菏泽县。

沮(jǔ )水:古时为灉水支流,在菏泽汇合灉水后注入雷夏泽。

大泽今已干涸,大禹曾经走过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唐代后逐渐消失。

这一流域古时还有众多类似的低洼地形成的湖泽,今大多已不存。如:

荥泽: 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荥阳北,于济水、黄河相通,西汉后逐渐消失。


孟渚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山东单县西南,元朝后逐渐消失。

今天单县的浮龙湖就位于古孟渚泽地理范围之内。

菏泽: 在今山东定陶东北,唐朝以后逐渐消失。

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与古济水相通。宋朝以后逐渐消失。
图中可见雷夏泽、菏泽、大野泽地理位置。

大陆泽: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间,古时占地很广,又称广阿泽、巨鹿泽。清朝以后逐渐消失。



五千年前的疑案迷雾重重

大禹与其父鲧是上古华夏部落联盟中夏部落的首领。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并被舜诛杀。大禹接手治水任务后,总结教训,效法共工采取"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方案,终获成功。

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祖居地“共”在今河南辉县。传说与火神祝融作对而怒撞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就是他们的祖先。

根据《韩非子》记载,尧让位于舜时,鲧与共工都反对,共工被流放于幽州之都,鲧遭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于非命的真实原因似乎与治水一事关系不大。

群山回响,诸水之源

由于大小河流都发源于山区,所以按此方法治水需先治山。大禹治理过的山川有:

陕西的岍(qiān)山、岐山、荆山、梁山、华山;

山西的雷首山、太岳山、析城山、恒山、太行山;

河南的王屋山、砥柱山、熊耳山、登封山;

山东的陪尾山。

以上是根据《史记》和《尚书》、《论语》、《孟子》、《庄子》、《国语》、《左传》等先秦典籍做出的总结。尤其是《尚书 · 禹贡》记载了很多治水的细节。

龙门今始为君开

传说大禹为疏导被峡谷阻断的一段黄河(今山西河津西北、陕西韩城北)曾凿石扩大峡口,即所谓的龙门。

大禹治水的工具之一:耒耜(lěi sì)。

夏、商、周、秦、唐祖先共建功业

大禹治水非一人之功,他还邀请契、弃、皋陶三名氏族酋长协助,后期益和三苗族人也加入。

契即后来商族的始祖,他掌管教化。

弃即后来周族的始祖,又名后稷,掌管农业。

益即后来秦人赵人的始祖,又名伯益。

皋陶是少昊氏之后,他掌管诉讼。后代封于蓼国(安徽六安)。又诉讼官称“理”,是李姓也包括李唐王朝祖源。

大禹足迹遍华夏

南方的三苗长期与华夏部落联盟处于对抗状态。他们参与了治水,成功后并未获得满意的奖赏,又再次反叛,大禹对其进行了征伐。

取得胜利后势力覆盖了江汉流域,后大禹开始称王,奠定了夏王朝国家的雏形。

大禹还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举行诸侯大会,四方臣服,铸九鼎以纪功。这可以说是统一中国的象征性事件。

大禹巡守东南,在苗山(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再办大会,根据诸侯纳贡与贡献大小计功行赏,对于有意怠慢的防风氏(居于今浙江德清)果断予以诛杀。

这是大禹行使王权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已经呼之欲出了。


都城岁月


我是长乐未央,我来回答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传说、史诗、宗教故事都有关于远古大洪水的记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印第安传说的“雷鸟与食人鲸”,我国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主要是“鲧、禹父子两代治水”。

三皇五帝之时,河水泛滥,生灵涂炭,鲧受命治水,以“堵”之法治水,失败被杀;禹,子承父业,总结经验教训,开辟以“疏”之法治水,带领先民,历时十三年终于完成治水大业。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不拘泥于成法,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创造了治水的新思路,并终获成功。

治水耗尽了禹的心血和体力,他本人也因治水的不世之功,被推选为九州共主;他本人被尊称为“大禹”,这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可以说,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勇敢特质的象征和源头。

可是,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一直困扰着史学界,直到今天尚无定论。但是主流观点是:黄河中下游区域,淮河流域一带。

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关于大禹治水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有禹墟和禹王宫;河南洛阳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陕西韩城有龙门,相传为大禹所凿,有“鱼跃龙门”的旧址;山西夏县中条山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三门峡,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流这一段形成了“人、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始得名;河南禹州城内有禹王锁蛟井;陕西西安户县有“三过村”,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湖南长沙岳麓山山巅有禹王碑;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王矶;四川南江县有禹王宫……

根据上述地名推测,大禹治水的地域涵盖秦晋豫三地,有可能还包含山东、江苏(冀州-梁山-太原-太岳山之南-淮水、沂水-蒙山、羽山-入海)等地。之所以全国多地建有大禹的纪念设施,有可能先民为了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并祈求当地不受水患侵扰,而特别奉祀大禹,不见得大禹曾去过当地或者在当地治水。

根据现代的研究,由于地震原因造成的堰塞湖,严重影响下游的安全,当堰塞湖崩溃之时,瞬间倾泻的洪水其破坏力惊人,会造成下游河道的改道和严重的洪水灾害,威胁下游的安全。

相信随着考古发现更多的证据出现,大禹治水的范围将更加精确。


长乐未央1981


其实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们来简单的推测一下吧。

前段时间,川西地区降水较多,而岷江内的水位更是暴涨,沿岸不少地方的基础设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这还是在今天这个生产力远非古人能比,且拥有各种工程机械的情况下,一次也并不是太严重的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损失或者压力。



可想而知,在大禹生活的时代,根据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河流发洪水的情况下,想要治理洪水,是多么大的一项工程,如果是黄河的话,凭古人那点人力物力,真的能够去开挖新的河道,完成黄河水的引流疏浚吗?

答案是不可能,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大禹采用的治水方法不同于他父亲的围堵法,而是疏浚法,开挖新的河道,截弯取直,疏浚河水,因此,大禹治水并不太可能是黄河长江这种大型河流,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根本达不到那样的要求。


再来看,根据史书《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禹兴于西羌。”而除《史记》外,中国还有六种古文献,都支持大禹源自西羌。例如《吴越春秋·越王无余传》中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西汉陆贾《新语·术事》中也记载“大禹出于西羌。”

由此可见,大禹的出生地,确实有可能是在今天的岷山一带,而根据古人的条件,大禹也不太可能走那么远,跑到黄河中下游去治理洪水,很有可能是大禹治理的河流是岷江与黄河上游的一部分支流。


相比黄河而言,岷江及黄河上游支流,他们的流量更小一些,根据古人的生产力来看,努力一下也是有可能完成洪水的治理的。

神话传说,只是根据现实而来的升华版本而已,每一次口口相传,都会被人们再一次神话,所以,现实生活中,大禹治水,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来的那么轰轰烈烈。


Mr种茶家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大禹治水是上古神话故事中流传甚广的一个,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传唱。我们知道,上古神话传说与真实的历史有差距,但很多是当时的人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认识,因为无法解释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于是借助神话故事来解释,那么大禹治水又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呢?其治理的又是哪条河流?

其实,对于禹这个人的存在也是有争议的,无非是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我们按存在来说,禹原名为姒文命,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鲧的儿子。尧时期,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围山漫陵,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处为家,更不用说吃饱穿暖了,尧下令找寻能够治理洪水的人才,大家都推举说鲧可以治理洪水,但是尧觉得鲧这个人不好把控,不能用,但群臣也找不到第二个能人来,所以建议用鲧试试,然后,尧便命鲧去治水。鲧采用的是“水来土挡”的方法,就是“堵”,哪里有水堵哪里,堵了南边北边淌,堵了北边南边淌,治标不治本,到后来,鲧便消极怠工,这样九年下来,水患依然成灾。尧老了的时候,寻找继承人,大家推举了舜,舜在巡行天下的时候,看到鲧并没有治理好洪水,就把鲧流放到了羽山,鲧死在了羽山,然后舜又启用了品行端正的禹(鲧的儿子)来治水。

禹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治水的糟糕成果,于是寻找另一种方法来治水,即为“堵”的反面“疏通”,治水之前要治山,他带着益和后稷出发了,他发动那些犯罪服役人员跟随他治理九州土地,穿山越岭,拿着准绳,带着规矩以及方位仪器,测定高山大川,划为九州:冀州、青州、沇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梁州、雍州、扬州。开通九条山脉的道路,疏通九条河流,九条河流分别为为:弱水、黑水、漾水、黄河、长江、沇水、淮水、渭水、洛水。然后禹带领益和后稷给百姓分发稻种,在粮食短缺的时候赈济灾民。等九州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已经是十三年之后了,当初禹在和涂山氏结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家去治水,也曾三次路过家门,还听到了孩子的啼哭声,但想到治水的任务艰巨一刻也不能耽误,于是一次也没有进家门看一看妻儿,问一声安好。就这样忙碌了十三年,水患终于解除。也因此,禹成了舜的继承人。

多数人认为大禹治水中的河流是黄河,因为自古以来,黄河水患一直是个大问题,不同时期均有治理水患的记载,也有人认为是淮河,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定论。而且关于大禹治水存在很多疑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上古时期,没有金属器材,大禹如何能在十三年里治理好黄河水患?而且那时候的中国大地上应该不止一个政权,应该是多个政权(部落)存在,互不隶属,大禹如何在大范围内治水,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如何得到保证?最有可能是当时大禹治理的是一个小河(黄河的某个支流)的水患,通过疏通出九条河流来引流,解决水患问题。当然现在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大禹治水治理的并不是洪水而是海浸,在尧舜时期,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导致水横行逆流,致使田地淹没,等到海水褪去,地面全是淤泥,无法耕种,于是大禹奉命疏通田间水渠。无论是哪一种,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都是夸张了的说法,随着一代代的传唱,大禹治理过哪条河流已经不重要,但其治水的精神值得传扬下去。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治理的,正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两年前,也就是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

这篇文章指出,青海循化县的积石峡附近,在公元前1920年曾发生大规模的山体崩塌,滑落的山石堵塞了黄河而形成了一个巨型堰塞湖。

这个堰塞湖最终可能形成了溃坝,并引起了下游的特大洪水。据估计,这次洪水大约相当于七个九八年长江洪水的量。

这次大洪水,应该就是大禹治理的那一场大洪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