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監管科技推動新金融生態建設

編者按: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催生了金融創新浪潮,也給傳統監管手段帶來了挑戰,監管科技應運而生。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在《中國金融》中撰文表示我國金融監管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加強金融部門與技術部門的合作,積極探索新技術在監管領域的應用,加快探究監管科技,實現新時期的監管目標。

監管科技推動新金融生態建設

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催生了金融創新浪潮,生物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科技在金融行業得到廣泛應用。金融科技的發展優化了金融行業格局,也給傳統監管手段帶來了挑戰,監管科技應運而生。

監管科技的興起

金融創新頻繁,傳統手段難以滿足監管要求。一是金融科技跨界混業經營與傳統分業監管不相匹配。金融科技產品 的技術性使得監管部門很難擁有與之相 配的監管技術,雙方技術水平的不對等使得傳統監管手段事倍功半。另外,金 融科技產品往往涉及多個金融子部門, 混業經營與現行的分業監管模式相背,多部門難以及時、協調監管,易出現監管空白,加之產品跨界嵌套,難以識別和控制風險。二是金融科技不斷更新,傳統監管手段滯後。金融科技的發展伴隨著頻繁的金融創新,而傳統監管手段獲取風險信息渠道有限,獲取的風險數 據質量難以保證。在技術層面上,監管部門的風險信息技術系統缺乏靈活性,難以實現即時、突發事件的高效管理。 此外,監管部門技術人才隊伍不完善,缺少有力的技術支持。

傳統“被動式監管”模式中監管成本 居高不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金融行業的監管政策顯著趨嚴,金 融機構運行的合規性受到更多關注,定時檢查和抽查頻次增加,這大幅增加了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合規成本。據金融機構政策分析公司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統計,近五年全球金融服務行業每年合規成本超過1000億美元。

監管科技的全球應用

近年來行業實踐表明,監管科技的 基礎應用是紙質材料的數字化,減少人力成本投入,最終降低合規成本。在此基礎上,將政策和指令數字化、程序化,用於風險指標的核查和預警。監管機構還考慮運用新技術,優化傳統監管方式。

國外監管科技應用情況

監管科技市場需求大。目前全球有6000多家企業提供有關風險管理和合規解決的相關服務。在監管科技創業公司中,美國和英國具有先發優勢,其中倫 敦是全球發展最為迅速的城市。目前, 監管科技應用的主要基礎技術有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

生物科技應用於身份識別。運用生物科技在網絡環境中確認用戶的真實身份,如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聲音識別等,實施客戶審查和盡調管理,確保 KYC(know your customer)政策的落實。New Banking(丹麥)應用生物科 技提供KYC及反洗錢服務,主要服務於遊戲公司和電子支付企業。

人工智能應用於規則學習。人工智能 自主學習實時監管政策、案例,輔助跨國公司準確把握境外監管規則。此外,通過學習違規行為特徵,人工智能可快速鑑別市場違規行為,進行風險預警和處理。IBM收購的Promontory金融集團的Watson系統掌握海量監管條文,提供金融犯罪案例參考,為企業規範交易行為 或專業人員製作合規風險方案。Feedzai 公司(葡萄牙)應用人工智能解決銀行、支付平臺面臨的商業欺詐問題。 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數據處理。

區塊鏈為數據處理、共享提供便利,不可篡改的特徵也可保證數據安全。2016年德勤與愛爾蘭銀行開展區塊鏈實驗,實時處理並公開交易數據,降低交易風險。Coinfirm團隊(波蘭)開發針對客戶的加密數字貨幣地址分析的系統,判斷賬戶合規性,並自動生成風險評估報告。

改的特徵也可保證數據安全。2016年德 勤與愛爾蘭銀行開展區塊鏈實驗,實時處理並公開交易數據,降低交易風險。 Coinfirm團隊(波蘭)開發針對客戶的加密數字貨幣地址分析的系統,判斷賬戶合規性,並自動生成風險評估報告。

大數據技術應用於場景模擬。大數據和雲計算可用於再現監管業務流程,運用風險評估工具建立數據庫,識別金融犯罪風險,並形成監管報告。歐米迪亞網絡聯合其他基金和BFA,共 同支持R2A(regtech for regulators accelerator,一個用於監管機構的加速器),與金融當局合作開發新監管工具。

此外,監管機構也應用各項新技術,為金融創新提供寬鬆的監管環境。 例如,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的“監管沙箱”,為創新企業提供友好的環境,加速金融科技創新的發展和應用。

國內監管科技應用情況

我國政府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出臺了 一系列政策來應對金融科技。

2017年5月,人民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旨在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嘗試構建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網貸風險監控系統,並與騰訊合作,聯合開發北京地區的金融安全大數據監管平臺。成都打造轄內首個以金融科技為主體的眾創空間以服務金融科技公司。貴州作為國家首個大數據試驗區,開發區塊鏈在政用、民用、商用領域的應用場景。商業銀行也嘗試應用監管科技。工商銀行進行大數據建模,實時監控業務;民生 銀行與百度雲合作,利用大數據、雲計 算和生物識別技術,管理支付、信貸風險,並在移動支付領域應用虹膜識別。 浦發銀行應對原銀監會EAST系統的要求,開發數據處理系統,降低數據處理成本。總體來說,國內監管科技的探索以客戶相關的環節為主,中後臺業務使用程度較低,應用廣度和深度尚不及發達國家水平。

監管科技推動新金融生態建設

監管科技應用的潛在問題

一是監管科技本身需要更高水平的監管人員實施監管。技術的先天缺陷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針對金融科技發展新動向制定合適的監管框架,規範技術發展,避免監管科技應用中因為競爭和利益衝突導致的監管套利等道德風險,解決監管模型中算法失靈等技術性問題。

二是監管科技無法滿足自由裁量權的要求。各國金融科技發展程度不同,相關監管部門對於金融科技的監管態度存在差異,這就要求監管標準中給予各主體自由裁量權,解決特殊問題。監管科技的統一化語言雖然可以減少監管中的主觀因素影響,但也將導致自由裁量權的消失。面對變化時,需要全盤修改監 管框架,否則難以維持金融監管的連貫 性,進而影響金融市場穩定。

三是全球尚無統一的金融科技監管標準。當前金融科技處於起步階段,技術更新頻繁,監管面臨評估數據不足、技術更新等障礙,全球金融監管當局僅給出金融科技分析框架和潛在風險的報告,供各國監管當局借鑑。同時,通用監管標準的缺失對數據共享提出了挑戰,數據在不同系統中傳輸易出現語義歧義,不利於金融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和數據整合。

我國發展監管科技的建議

我國金融監管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加強金融部門與技術部門的合作,積極探索新技術在監管領域的應用,加快探究監管科技,實現新時期的監管目標。

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規,規範監管科技發展。首先要加強對監管框架和監管科技的統籌規劃,建立監管科技的技術規範和標準,引導市場合理運用技術提升監管效率。其次,要加快數據信息使用規範和數據安全保護方面的立法,保證數據的合法和安全是使用監管科技的基礎。

積極與技術部門合作,開發新的監管工具。金融監管部門在研究和應用科技方面與金融科技公司尚有差距,而金融科技公司需要依據監管框架建立相應的程序、應用,雙方要積極合作,共同開發技術在監管中的應用,更好地降低金融機構合規成本,提供有效的風險解決方案。

培養高質量監管人才,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快高技術水平的監管人才隊伍建設,儘快掌握核心技術,在金融監管中佔據主動地位。此外,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英美等國家的監管科技應用,熟悉、適應別國的監管模式,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組織對監管準則的制定,爭取在新的金融秩序中佔領一席之地。

原刊於《中國金融》2018年第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