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为什么没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遗憾


守南京,只是为了脸面,无论谁来都守不住。

淞沪会战,蒋介石江浙附近的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已经消耗殆尽。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为了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振奋民心,拿出了能用的所有家当。当时,蒋介石向全国下令调兵,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收到调令。但是,因为中国落后的运输能力,实际到达前线战场是40多万人。但是,这已经是集中了周边所有中央军精锐部队。另外,中国空军出动了8个大队200架飞机,海军出动了40余艘舰艇。

日方集中了8个师团外加2个支队,共计20万兵力。同时,还有陆航和海航的390多架飞机,海军的30余艘舰艇,其中航母4艘。

淞沪一战,以我军失败告终。我军伤亡惨重:军队伤亡30余万人,校尉级以上军官阵亡上千人,少将以上高级军官阵亡14人(不包括死后追加晋升为少将者)。其中,国军中将军长1人(国军第67军军长吴克仁),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阵亡团长28人,阵亡营长44人。

此时,蒋介石政府是没有兵力去守南京的。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实际兵力对比是40万人对20万人。中日双方2:1的兵力部署,坚持了三个月。到了南京保卫战时,虽然宣传我军18万人,其实,这是满编的人数,因为这些部队大都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人员编制肯定不全。按照唐生智估算,也就8万人,其中还有3万新兵。第41师及第48师是生力军,其他部队都是被日军打残的部队,士气低迷。

而日军趁着淞沪得胜之势,集中了10万人直接攻城,5万人迂回包抄。在兵力,武器和士气上,日军都占有优势。所以,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

蒋介石的意思是,“短期固守”!唐生智为了自己“复出”,是唯一一个支持蒋介石作战计划的人。

南京守不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南京是首都,要是不守一下太丢人了。所以,肯定要守一下。但是,对于怎么“守一下”是有分歧的。蒋介石是想留点人“能守一天是一天”,消耗日军,振奋士气。这就是要有人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短期固守”,誓死抵抗了。

没有胜利,只有牺牲。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都是不会去守的,蒋介石也不敢强令某人去守南京。再加上,李宗仁还是第五战区司令,筹备防守徐州,肯定是没有时间指挥南京这场注定要失败的保卫战。

而唐生智此时站出来,支持蒋介石守南京,主要是为了“兵权”,重新复出。唐生智和冯玉祥一样,都是蒋介石政府的挂名的将军,手下没兵,一直在坐“冷板凳”。就算是后来让唐生智守南京了,下面部队的高级将领他也是指挥不动的。不管怎样,对于唐生智来说,成为南京留守司令,依然是一次复出机会。

当时,在场的李宗仁讽刺性地翘起大拇指,对唐生智说:"孟潇(唐生智字孟潇),你真了不起啊!"

唐生智明知道守不住,军队肯定要撤退,却先下令将各部所有船只尽数收缴烧毁,以作背水一战。而且,他还贻误撤退时机(12月11日蒋介石对他三次下达撤退命令,他都没有通知部队撤退)导致部队错过最佳时间。12日下午5时,唐生智才开始下令慌乱撤退。

下令“死守”的唐生智跑的很快,登上“提前”留好的一艘汽艇渡江北逃。而部队因无船渡江,原撤退计划未能实现,各军只得冬泳渡江,溺死者不计其数!数万守军被日军残杀!

国军是在台儿庄取得大捷,但是整个徐州会战还是失败了,台儿庄最后也失守了。

台儿庄大捷只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国军在台儿庄地区取得歼敌万人的战绩,确实值得庆贺。但是,对于整个徐州会战来说,国军是惨败的。

国军集中60万兵力,对战日军24万人。最终,以损失约十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2万6千人。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但是,4月6日取得台儿庄大捷以后,5月16日我军开始撤离徐州地区。其实,还是失败了。

最后,其实,我认为。蒋介石“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对日抗战的主要策略,还是正确的。苏联也是这套路数,才拖垮了德军。正面战场上的大决战,反而对日军有利。日军是最怕持久消耗战的。日军人数有限,早晚会在过长的战线上消耗殆尽。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临危守南京,只能说是谁去谁死。要知道在绝对的实力悬殊之下,一切战术都会被无情的摧毁殆尽。淞沪会战之后,那一批老兵已经从心里快被打崩溃了,估计没崩的也没几个了。

面对这样的局势之下,南京根本挡不住。兵无斗气,战斗情绪低落,将无信心,只求拼死一战来献身。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可能会赢。

李宗仁是一个出色的将军,赢得了我们民族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但是血战台儿庄赢来的胜利,是有很大的代价的。也和当时天时地利任何有很大关系。

南京沦陷后,面对残忍的南京大屠杀,千万国民心中都憋着一股气。民且如此,何况是兵呢。一时之间,部分士气高涨,战斗力到达了一个顶峰,这给胜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再者我们讲一讲台儿庄战役中一支出色的队伍——川军。那时候,川军兄弟扛着一支“死”字旗出征,保家卫国。但是由于他们只是召集起来的一些杂牌军,所以到了战场后被当做一个皮球被各方将领踢过来踢过去,大家都都不想要这样一支破破烂烂的队伍。

最后是李宗仁收留了他们,川军深感大恩,无以为报,只得血战到底,一报国,二报将军知遇之恩。这一战,成了李宗仁的成名之战,也成了川军的成名雪耻之战。

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各方大力支持,将士一心,加上敌方心态放松。这一战,必胜。川军出征,不破楼兰势不还。敌人尚且安好,我军将士何以为家,洒头颅,祭忠魂。


看点儿历史


有网友问:李宗仁能守住台儿庄,为什么没去守南京?其实,从当时的环境来说,南京谁去,都是守不住的。而且台儿庄最后,也是失守了的。

台儿庄战役是日军2个支队孤军深入,进入我国重兵集团的核心区域。而南京战役是30万日军全面进攻,四面包围了南京。而在外围的我国军队根本没有能力,击败30万日军,打破包围圈。

当时南京卫戍军主力仅有第88师、第36师及教导总队等部队数万人,而且又都是由淞沪战场撤至南京补充整理但尚未完成的部队,兵力严重不足,因而不得不放弃东南主阵地带的既设国防工事,仅防守复廓阵地。

虽然又在南京当地紧急征收了数万新兵,补足8万军队数量,但是这些新兵战斗力都非常薄弱,才都刚刚入伍几天时间。南京参战的首都警戍总司令部参谋长处长谭道平将军曾经说过,因为所有部队都已经在淞沪会战当中损失惨重,因此在南京 14个师,实际人数只有81000人,其中3万人是在南京临时拉的新兵。

一般人一看在南京有14个师,就直接按照满编制计算出15万军队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部队在淞沪会战都遭到了严重损失以后,直接进入南京的。实际兵力才14个师5万人,是到了南京才临时补充了3万人,凑到了8.1万军队。

在台儿庄,李宗仁拥有60万大军,日军2个支队孤军深入。而在南京,日军的序列是7个师团又个旅团,还有2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重炮兵联队,7个攻城重炮大队,16个高射炮部队,21个汽车队。

光是高射炮和压制大炮就有超过700门,如果计算速射炮,步兵山炮,步兵炮等等超过2000多门火炮。以当时,我国军队在整个东南地区的所有部队加在一起都阻挡不住,更何况南京的8万残军。

比如在12月7日首先迎战日军的第74军,当时已经在上海经历了近3个月连续战斗,疲惫不堪。日军使用89式150毫米重型加农炮和速射炮直接轰击第74军机枪堡垒,结果就是一炮一个,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1天战斗下来,就打废了2个团,其中第301团,团长重伤,连长损失9个。要知道总共才9个连长。12月12日,第74军在雨花台发动敢死队反击,又损失3个团长和3000多人,一天时间损失3000敢死队,在整个抗战时期,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无论是李宗仁,还是唐生智,其实都无力守卫住南京,实力差距太大。


深度军事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区域与日寇展开决战。此一役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此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是中国开展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史称台儿庄大捷。


在这次战役中,除了中国军队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勇猛顽强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挥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么能打会打为什么当初没有派他指挥南京保卫战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身负职责所不在。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因应战局发展,于1937年8月20日,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颁布了战区及战斗序列计划,对中国境内抗战区域进行了划分,共成立五个战区。其中,南京位于第三战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而李宗仁负责第五战区的鲁南及苏北地区,开始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每个战区司令长官各司其职,南京的守卫属于蒋介石负责。李宗仁所负职责就是整个第五战区的守土抗战之责,南京的守卫并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你觉得蒋介石应该用李宗仁吗?

二是战役决策所不同。据后来的解密,在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亲自主持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讨论南京守卫问题。在会议上,众将领意见不一。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李宗仁的态度,但包括俞济时、何应钦、以及桂系将领白崇禧在内的绝大多数将领认为南京不可守,主张放弃。只有上将唐生智力主坚守,并豪言:“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于是他当即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见一致——不同意坚守。既然这样,你觉得蒋介石会用李宗仁吗?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作为桂系的“总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军阀曾跟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军之间打的不可开交,这就是著名的蒋桂战争。在南京保卫战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还联合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1936年7月他的桂系军队刚刚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总指挥。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南京作为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如此重要的战役,蒋介石怎么可能用一个多次跟自己作对,刚刚才收编的地方桂系军阀首领来指挥呢?蒋介石对非嫡系的地方军阀势力一贯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况下,你觉得蒋介石敢用李宗仁吗?

其实,按照当时南京保卫战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分析,绝大多数将领的意见是正确的,南京是守不住的。当时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20万对15万(非满编),敌强我弱,日方还占据空中和水路的优势,且南京历史上就是个易攻难守之地。所以,应该有序的组织南京民众撤离,并相应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进行有效抵抗之后,随即有计划有步骤的撤离方为上策。即使当时派了李宗仁来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这样的结局,取胜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发的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中,敌我双方军力对比是29万比5万,即便这样不也才勉强取得了我方5万伤亡对敌方2万伤亡的“惨胜”吗?


无坡居士


这个问题,在《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里,李宗仁自己有过回答。当时记者问:日本人宣称如果在津浦路遭遇激烈抵抗的话,会把徐州变成第二个南京,对此,您有什么想法?老李想了想,说了一句话:依我看,今日之徐州,绝非昨日之南京。

很简单的一句话,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本身来说,南京和徐州的背景就完全不同。

南京面临的是淞沪战场几十万败军,而且建制混乱,无暇休整。将军们毫无信心,士兵们毫无斗志。同时,南京这个城市,在冷兵器时代是个坚城,易守难攻,但到了热兵器时代,就是一个死城,背靠大江,退无可退。在敌军优势火力的攻击下,只有死路一条。

况且,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桂系的智囊刘斐,都反对重兵死守南京,李宗仁也不好和他们唱对台戏。而且,守备南京的军队里,主力是中央教导总队和36师等,这些都是中央军主力,李宗仁一个桂系首脑,未必指挥得动。

1938年的徐州,和1937年的南京就很不一样了。第五战区经过长时间准备,虽然谈不上兵强马壮,但建制完整,严阵以待。南线日军在明光一线,被东北军和桂军牢牢牵制住,无法北上。青岛登陆的第5师团,在临沂,被庞炳勋第3军团和张自忠第59军搅住,双方各有胜负。真正对徐州构成威胁的,只有过了黄河,直取山东的第10师团。这为第五战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川军王铭章在藤县死守,西北军池峰城在台儿庄苦战,都为最后的围歼赢得了时间,中国军队众志成城更不是南京那时军无斗志可比。所以李宗仁那句“今日徐州,绝非昨日南京”,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最后,分析完战场形势,还有几句题外话。参加台儿庄会战的部队,除了汤恩伯集团外,基本都是各类地方杂牌军。川军、滇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等,这些部队交给本身就是地方军首领出身的李宗仁,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李自己也不是嫡系,所以,他才能做到相对公正的对待各种地方杂牌,赢得部下尊重,从而让各类杂牌军在战场上以死效命,最终赢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


脑洞大开的历史


首先,南京沦陷是所有抗战战士都不想看到的,南京大屠杀更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南京保卫战失败与淞沪战役失败有着直接关系,淞沪抗战,全国七十余万抗战战士奔赴战场,英勇战斗,只为了粉碎日本人“三个月占领中国”的野心,无奈日本海军太过强大,淞沪抗战虽然坚持了三个月,却也让我国军力损失惨重…甚至很多军队建制被打残,这也是南京保卫战失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人都说,淞沪会战的坚持,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因为日本当年海军强于我们太多,如果按照战略意图,应该退守吴福线与锡澄线…无论如何,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已经过去80余年,我们不应该忘记先烈,尤其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抗战,阻击日军侵略的英雄…无论胜败,他们都为了国家与人民拼过命


GoTh



李崇仁并不是南京保卫战的指挥官,所以南京失守责任不是李祟仁,而是蒋介石。是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政策的严重失误。八年抗战如此的艰苦卓绝!


首先是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特别是军事工业突飞猛进,超过了英、法老牌军工大国,仅次于美、苏、德。中国军队虽然在空军、海军的装备上远远落后于日军,但是拥有经历北伐和军阀混战,战斗经验丰富的500万军队,还配置了大量德式装备,理论上来说在本土作战,中国军队有着数量上和后勤上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


可是从抗战开始,一败再败、一溃再溃,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以及国军高级将领,都有短暂日本军事学院背景,都成了“大和养子”,学生在和老师打仗……。



是惧日、畏日、亲日,以及对日本国家的运作和军队的作战一知半解是屡战屡败结果。


918爆发后,如果能调动100万国军及时出关协助张学良的东北军打一场保卫战,即使不能取胜,至少也消耗掉几万或几十万日军 。粉碎日军不战而胜梦想,把战场局限在东北,打掉日本政治高层得寸进尺觊觎华北和全中国的企图。

因为实行了不抵抗的政策,将东北拱手相让,才使日本有了占领全中国的念头。而日本唾手得到东北后,马上从事侵占全中国的战争准备,大量的间谍进入华北搜集情报,在国内动员了大量的兵源,训练并装备集结。而蒋介石则忙于剿共,寄希望把东北相送的政治默契,日本人能见好就收,而不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依然采用假战真退保全实力的战略,使日本人感觉到中国军队不堪一击,从而萌生了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梦想。直到华北全面被占,才仓促应战,由于国军内部派系林立、配合混乱、一败再败,直到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后日本才开始意识到中国军队的战力,战争进入胶着状态。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只有极少的兵力,极其简陋的装备,在敌后积极抗战,有效歼灭和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


如果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来领导中国人民,率领500万中国军队全面抗日,毫无疑问在东北就能把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就能避免抗战的人员重大伤亡,国家悲剧。


今日的和平之时,勿忘当年国耻!


闵行邻里大叔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两起战役经常被拿来一起讲,这两起战役就是台儿庄战役和南京保卫战。为何将这两件战役放在一起讲,最大的原因就是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要知道一开始南京守将唐生智可是扬言誓死保卫南京,还说出来了城在人在的豪言,然而就是因为唐生智这前后做法的不一致,导致了最后南京平民没有及时的疏散,被日寇屠杀。

1937年10月,当时的李宗仁就已经在淞沪战场上痛击日军了,可以说李宗仁当时军事才能远远高于唐生智等辈,所以好多人便说为何不让李宗仁去守南京城。就算最后守不住,至少也可以拖延日军,为平民撤退取得宝贵的时间。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无疑都是有爱国心的人,但是当时的情况之下,李宗仁想要去守南京,简直是不可能事件。

李宗仁自从率领桂系抗战以来,就一直坚持在徐州地区抗战,在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期间,李宗仁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用多说,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较大胜利,极大的鼓舞了抗日的士气。而李宗仁也因为一张与台儿庄的合照,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可以说李宗仁是为数不多的将帅之才。

但是为什么当时不能去守南京城,其实原因蒋介石和唐生智都心知肚明,因为李宗仁是桂系,不是蒋介石的地盘的人。所以就算是李宗仁想守,蒋介石也不会让李宗仁去守。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内部依旧是有很强的派系之分,这种派系之分极大的影响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每次会战之中,必然会出现派系之间的嫌隙。唐生智站出来说要守南京城,其实也是顺应蒋介石的意思,因为当时没人愿意站出来。

而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国民党高层其实已经决定放弃南京城了,当时的战略就是放弃南京城,国民党军队只稍作抵抗,为民众和部队撤退争取时间。不过令人不解的就是唐生智硬是要悲壮一回,或者说蒋介石要了面子一回。李宗仁得知南京发生屠杀之后,也是呆坐了良久,最后李宗仁在台儿庄痛击日军。或许对于李宗仁来说,他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是他绝对会死守到最后一刻。


小司马迁论史


先不要提台儿庄,我们先来看看南京。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人狂妄地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淞沪会战时中国军队共投入了80万人,以伤亡20万人的代价粉碎了日本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按照蒋百里先生制定的战略,从上海到南京,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在这些区域修建了不少堡垒,准备进行节节抵抗。

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在撤退中处于无序状态。除了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打死外,根本就没有人进入这些堡垒,拖住日本人进攻南京的步伐。

很快日本人就打到了南京城下。日本军队装备精良,南京城无险可守,被攻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因为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坚守一段时间,会严重打击国民的士气,也会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有看法。

南京保卫战只是象征性的抵抗,给国际社会和中国国民一个交代。象李宗仁这样的名将,是不可能来趟这趟浑水的。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和华章。

李宗仁是第五战区长官,也是台儿庄战役的总指挥官。

鉴于第五军队装备低劣、来源不一的特点,李宗仁尽量给各路杂牌军以最好的补给和枪支弹药,赢得了这些军队的支持。

处在当时的情况下,想战胜日本人,真能以多胜少。用当时的说法就是扎口袋阵,用优势兵力把日本人包围起来打。

然而就算是这样,想打胜日本人也不容易。口袋搞不好就容易被锥子扎破,如果负责保卫的军队,哪条防线被日本人突破了,那么整个计划就宣告失败。

在台儿庄战役中,不管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军,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死战不退,把日本人挤压在台儿庄狭小的区域,给予了沉重打击。

在南京保卫战之前,在最高军事会议上,最终确定要打南京保卫战。但派谁去指挥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蒋介石当然希望有黄埔军校生自己的嫡系去指挥,但这些人太年轻,没有指挥20万军队的能力。

其他众多保定军校毕业的早期将领,有能力指挥大军团作战。但是他们都知道南京保卫战必败,不愿意把自己的一世英名毁在南京。

最终,蒋百里的得意弟子,和尚将军唐生智湖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南京城共存亡,就这样确定唐生智为南京保卫战总指挥。

但在南京保卫战最后的关头,原计划同样是交叉防守,相互掩护撤退。各路杂牌军又一次出现了大溃退,许多士兵扔下枪支换上老百姓的服装逃跑被处死。

只有广东的军队在他们师长的指挥下,向敌后撤退,才得以自保。当时日本人都在全力向西进攻,自己的后方反而兵力薄弱。

这次广东军队先向上海方向进发,然后再转向南,几经辗转,安全退回。

其他那些放下枪支的军队要么被日本人枪杀,要么被淹死在长江中。

这件事证明了一句话: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新知传习阁


南京保卫战,在当局最高军事决策会议上,军队高层的主流意见是南京守不住,也没有死守造成巨大损失的必要和价值。但是蒋介石认为南京既是中国首都,又是国父陵园所在地,如果不守,有碍国内、国际舆论与观瞻。认为“守还是要守一下的”,其实已经拟定了象征性防守一下的战略目标。

当时在反对声浪中已经失势的唐生智站出来主张保卫南京,并慷慨激昂的说以身殉国。于是蒋介石便将守卫南京的重任交给了唐生智,但是实际上蒋介石并没有指望唐生智真能够守住南京,因为日军会沿京杭国道进攻中国中部的战略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南京最终会成为孤城,根本无法防守。

而且在1929年蒋介石统一各军阀彻底集权之前,桂系以李宗仁为首还跟蒋介石是敌对关系,打过仗。1936年李宗仁还发动过反蒋事变,蒋介石也没有真正信任过李宗仁,也不会把保卫首都、扩大军权的重任交给李宗仁。

最重要的是,台儿庄战役是发生在保卫南京之后,这之前李宗仁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值得蒋介石另眼相看。再说,鉴于抗战形势,中国军队分为了五个战区,李宗仁所在第五战区并不包括南京防务。按照各司其职,蒋介石也没有理由无缘无故把他调去保卫南京。

当然,李宗仁在台儿庄以29万人对战日军5万人,以我方伤亡5万人,敌方伤亡二万人赢得战争,一战成名。虽然从伤亡数据上看我们吃了大亏,但是这是日军侵华甚至是清末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外战争取得如此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升了民族士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