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俗語“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昕瑞生態


農村俗語“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這句俗語其實是有一定的地域限制的,在國內主要是在北方地區流傳比較廣。這句俗語完整的應該是“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就要先搞清楚“兩頭”是什麼意思。

所謂“兩頭”指的就是夏收和秋收,這樣的話意思就很好理解了。說的是如果在農曆六月立秋的話,那就會夏收和秋收都不好。而在七月立秋則不一樣了,會收成很好。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是因為如果在農曆六月份就立秋了,那麼天氣就會提前開始冷起來了。而這個時候很多的農作物生長都會受到影響,既然長勢不好,那自然收成也會受到影響。而七月份立秋的話就不同了,這個時候農作物接受了足夠的陽光和適宜的生長環境,所以豐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關於這句俗語,雖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很多的農民朋友是深信不疑的,總是會念叨著。那有些人肯定會疑惑了,什麼時候立秋不是可以提前知道的嗎?既然知道六月立秋收成不好,那為什麼還要種呢?道理是這樣,但是如果農民不種地能幹什麼呢?古人這樣說只是提醒一下農民朋友如果是六月立秋就要多用點心思來種地,或許付出就有好的結果呢!

非常巧合的是,今年立秋就是在六月份,那是不是表示今年的收成也不好呢?讓我們一起來拭目以待吧!

溫馨提示:國內很多的俗語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大家也不要過分擔心。而且大多數的俗語都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只是為了方便農民朋友的農事安排,並不一定百分百準確哦!


農夫也瘋狂


立秋後,關於俗語“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六月是按照陰曆說的,而今年立秋按照陽曆說是8月7日,而當天的陰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剛好屬於六月立秋,這就導致一部分人會有疑問,難道今年的收成真的要不好嗎?甚至有朋友說,既然這樣,那秋季作物的管理就不做了,有種自暴自棄的感覺,針對此問題,小幫手覺得有必要給大家說說“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希望大家不要被此所迷惑。

首先,說下六月立秋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大家可以看下往年的日期,小幫手查了查,前面十年時間,其中有5年都是在6月立秋,5年是7月立秋,而作物的收成好壞,並沒有按照“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說法兌現,很多6月立秋的年份,也是高產,而7月立秋的年份,也有減產嚴重的情況出現。

其次,“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說法是有區域性的,有人說指的是華北地區,有人說指的是其他地區,因為假如某一個年份,剛好湊巧發生了這種情況,就會說,這句農諺真靈,我們不說是真是假,因為既然出現了這一句農諺,說明並不是空穴來風,但是也不能全部相信,因為現實情況已經說明了不一定正確。

接下來,小幫手在說說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相比,說明天氣冷的早,而這時候,華北地區大部分種植的都是玉米(還有其他作物,相比較來說,玉米的種植面積較大),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怕遇到冷的天氣,進而造成減產,而七月立秋的話,溫度變冷也相對延後,對於玉米正常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最終的產量也會高產,所以,結合來看,就有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說法。

有人會問了,這不是秋收嗎?兩頭不收,應該還有夏收,為什麼夏收也會受影響呢?還是以華北區域來說,冬季一般種植小麥的居多,當六月立秋時,秋季作物的收穫時間相比也會有所提前,還是玉米為例,當玉米收穫後,有些人為了趕墒,或者是其他原因,緊接著就會播種小麥,一方面會導致小麥的播種期提前,另外一方面,加上天氣變冷早的原因,不利於小麥出苗,所以導致第二年的小麥收成也不好,這就是兩頭不收的意思。

綜述以上內容,其實“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俗語,我們作為借鑑就行,農作物是否高產,最主要的還是看管理,並不是一句諺語就能解決得,所以大家不必恐慌,也不必造謠,至於農村的一些俗語來說,能借鑑的我們借鑑,不能借鑑的,就讓他成為歷史吧。

關於“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解釋,小幫手就說這麼多,如果你有其他觀點或看法,可在下面評論中留言。


農民的小幫手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還後還有一句“七月立秋,早晚都收”。這句話中意思六月立秋的話,頭茬的農作物和後茬的農作物都收成不好;而七月立秋的話,早種的莊稼和晚種的莊稼,都能得到豐收。這是農民利用立秋節氣的早晚來判斷一年的收成的諺語。由於是民諺,也當然指農曆的6月和7月。由於二十四節氣的時間是基本固定的,所以這一類的諺語對農業生產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今年正好是農曆6月二十六日立秋,那麼,正好可以驗證一下這句諺語準不準。如果就我們這個地方——華北平原魯南地區來說,我感覺還是相當準的。因為據很多老鄉說,今年的頭茬莊稼小麥收成普遍不好,較往年來說,產量幾乎大都減產了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這是因為在春季的時候,受到了兩次冷空氣的侵襲,使很多小麥都沒有抽出來麥穗,才造成了普遍收成不好。

那麼,後茬的莊稼收成好不好呢?

一般來說,我們這裡的秋季農作物都是玉米和大豆等,那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作物的收成也好不到那兒去。因為前一段時間,禾苗幼小期,下了幾次大雨,那些地勢窪些的地方,禾苗都淹壞了,那些病怏怏的黃苗長到又怎麼能得到好收成呢?而那些地勢高些的農作物,雖然現在長勢較好一些,但由於今年立秋的時間早,冷空氣到來的時間就會相到變早,所以在它們後揚花孕育籽粒正需要溫暖的好天氣,突然氣溫下降,自然會影響籽粒的生長而造成減產。

所以,我們這裡真的是應了“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諺語。

那麼,既然“兩頭不收”,中間的收嗎?我們再來分析一下:

一般來說,春季播種的農作物,花生、棉花、土豆以及一部分瓜果蔬菜等,會在立秋之後早早的就成熟了。所以,它們現在的莊稼稞子已經長成,相到了來說,它們會耐澇一些,前一段的雨水對它們的影響不是太大;那麼立秋之後,在天氣變冷之前,它們就已經成熟收穫了。所以,中間的農作物在今年的收成應該還是可以的。

可見,這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諺語,就是根據今年立秋的時間,正好趕在最炎熱的農曆六月來判斷今年的收成。其實,科學地講,也就是看氣候的“積溫”程度,夠不夠供農物物的生長需求,來預測當年的收成的!

所以,這也是一句警示性的農諺,因為農曆六月立秋,清明節肯定在二月,像水稻等一些農作物的下種時間,就必須得往後趕,插秧的時間,更得往後打,這麼一來就耽誤了秋收的季節。像玉米大豆等也是如此,由於播種的晚,那麼到了立秋之後的分櫱揚花或吐絮長穗的時節,正好會碰上“寒露”節氣的涼風,而“寒露風”對正在孕育籽粒的農作物來說,傷害很大,往往會嚴重影響結籽的數量與籽粒的飽滿,這就會造成嚴重減產!

由此可見,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所處季節的大環境氣候的影響,當所處的環境氣候不適它的生長髮育時,就會造成減產而收成不好。所以老祖宗們流傳下來的民諺和經驗有一定借鑑價值的!


超能博士


農村俗語“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六月立秋是指的農曆六月,今年立秋的時間為農曆的六月二十六,所以今年就是俗語中說的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那麼,是真的像俗語中說的兩頭不收麼?
我們這裡是華北地區,一年是收成兩季,即陰曆五月小麥收穫,在小麥收穫完後會緊接著種植玉米。先來看一下今年小麥的產量,今年小麥在灌漿期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大雨,致使很多地方的小麥灌漿受到影響,小麥飽和度差,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再來看一下今年玉米的長勢,現在正值玉米的大喇叭口期,這個時候玉米正是需要充足水分的時候,但是華北地區卻遭遇乾旱,只能通過人工灌溉的方式來補充玉米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如果是該地區沒有人工灌溉的工具的,那麼只能承受減產。


其實,不管是小麥還是玉米的生長,都和溫度有很大關係。這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就是根據立秋的時間正好在最炎熱的六月來判斷今年的收成。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環境的影響,當所處的環境不適合農作物生長時,農作物肯定會受到影響。雖然現在農業技術日漸發達,但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經驗還是要相信的。


小馬話三農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日,立秋以後雖然會有“秋老虎”,但是整體氣溫還是三伏天有所差別的。農曆六月就是陽曆的7月大概這個樣子,這個時候立秋,屬於早秋,對農作物不好,不利於收成。



我們知道立秋之後雖然“秋老虎“天氣炎熱,但是“秋老虎“維持時間有限,也就是個15天左右,這個時候也才8月上中旬,無論是家裡種的小麥、玉米、水稻都還處於灌漿期中期,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白天氣溫高、夜裡氣溫低,日照要足,這樣子有利於作物有機質的積累,也就是說直接和產量掛鉤,立秋太早了,這個時候就氣溫太低了,作物顆粒秕穀多、飽滿度不行。

對於早熟的作物來說,過早立秋也不好,比如拿四季豆來說,四季豆一般的最佳溫度在15-25度之間,大家以前都是六一前後種,但是如果遇到早秋的話,很可能在7月初就進入三伏天,氣溫最高,這個時候天天氣溫都是三十多度,肯定不利於四季豆生長,事實上氣溫太高四季豆的確不結。

作物生長對溫度、光線、溼度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立秋太早或者太晚都有點和原有的生長規矩牴觸,所以說“六月立秋,五穀不收”。這就是老張談三農對於這句話的一點個人理解,不足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老張談三農


問題:農村俗語“六月立秋,兩頭不收”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農村裡的俗語、諺語等,是農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總結,雖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農民總結的俗語、諺語是有一定的區域性的,也就是說它所反映的現象,並沒有全局意義上的普遍性。



就以這句俗語來說,“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在我們這裡就不適合,我們這裡也沒有人這樣說。衛龍只是聽說過,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還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我們這裡大田基本上都是一年只是種植一料作物,好像與什麼時候立秋關係不大。以前也大面積種植過玉米,但都是早玉米,也好像沒有什麼影響的。



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時間是基本固定的,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也不一定都要全部相信這個,還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來定,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更應該合理的吸收利用才對。

以上是衛龍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衛農老頭


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想到了一個神人,《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他能掐會算的本事,不僅僅村裡人服,連那些當大官的都不吝求教!有一年朱先生預測“穀物不收,只收大豆”,結果真的十分靈驗!種穀物的賠得掉底,只有妻弟白嘉軒種豆豐收了!



朱先生之所以神機妙算,他自己透露,他是看氣候現象分析的!想來這“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農村諺語也是他的參考之一!

農村俗語“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後面還有一句“七月立秋,早晚都收”,這是農民群眾利用立秋節氣的早晚來判斷一年的收成的諺語。科學地講,是用氣候“積溫”夠不夠供農物物的生長需求來預測當年的收成的!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這句話中的六月,七月立秋區分是農曆,公曆的立秋時間都在8月7日至9日之間。兩頭不收指夏收和秋收兩季!而早晚都收是說早熟晚熟都收!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立秋時間在農曆六月的話,當年收成不好,而如果在農曆七月才立秋的話,莊稼都會大豐收!

這是由農作物所需“積溫”夠不夠來判斷的。積溫是指一年內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攝氏度持續期間平均氣溫的總和,積溫是研究溫度與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之間關係的一種指標。



立秋後雖然還有一伏,一個秋老虎。但早晚卻涼下來了!立秋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可見,氣溫走低的急速趨勢。

農曆六月立秋的話,一些作物所需的積溫不夠,影響灌漿,進而影響產量!那麼,每年我們都會提前知曉立秋是哪月,比如今年8月7日立秋,就在農曆六月,會不會因為預測收成不好,就不必種了?

正好相反!

農作物生長與積溫的關係,不僅受地域的影響,也受光照和水肥因素影響!先天不足後天補,越是在這樣的年月,越要加強水肥管理,知曉這些知識,這樣我們才能引起警覺,綜合施措!

現在科學手段發達了,我們還可以從品種選擇上作文章,選擇積溫要求低的品種來種植!

【個人愚見,感謝閱讀!不同意見,請互相交流!】


村姑說村事


有些農諺在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時代,是自然經驗的積累,具有一定的農業生產指導價值。如南方水稻下種有一句農諺"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後"。意思是說,清明節出現在農曆二月,浸種切莫在清明以前,因為二月容易出現寒潮,種穀露天下泥會被凍傷或凍死。但現在有大棚育秧等保護設施,情況就不同了。如果清明節出現在農曆三月,水稻下種不要在清明以後,因為時間延遲,對二季稻的生長有影響,造成二季稻產量不高!這條經驗現在都是適用的!

而農村"六月立秋,兩頭不收"這句諺語,只是警示性的農諺,但在過去確實是件很令人頭痛的事,因為農曆六月立秋,清明節肯定在二月,水稻下種必須往後趕,這就耽誤了夏收的季節,夏收只有變成秋收了。而立秋之後插的二季稻,稻穀揚花時節正好碰上寒露風,寒露風對水稻的傷害是很大的,會造成嚴重減產!所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在過去確實是經典農諺!

好在科學發展了,返季農作物已成了家常便飯便菜,有些農諺就把它放進歷史裡去吧!




五音山人1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最近大家都很關心立秋的問題,不過現在來看大暑還沒到,距離立秋還是有一段時間的。今年的立秋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六,也就是陽曆的8月7號。剛好也就應了俗語的“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前半句。

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但是立秋雖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但是此時的天氣也並不見的就涼爽了,因為立秋和處暑之間還有十幾天,這十幾天天氣依然十分炎熱。

為什麼說六月立秋不好呢?

因為天文曆法的計算,每年的立秋時間都會有所不同。今年的立秋就是在六月份,但是有些年份就會在七月份。很顯然如果立秋立在了六月份就會出現天氣轉涼的時間比較早,作物在生長期遇到降溫自然是會影響到糧食收成的。

但是為什麼說是“兩頭不收”呢?

如果單說一頭秋收的話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秋收時節,如果天氣轉冷的比較早,自然是會影響到秋收莊稼的生長狀況的。可是為什麼還會影響到“夏收”的收成呢?

既然立秋都在六月份了,自然的立秋前面的幾個節氣也是比其它年份靠前的,這自然就會影響到夏收的收成。就比如說清明,清明今年是在農曆的二月二十,自然這時候的天氣還是很冷的,對於小麥的生長很不利。很巧的就是今年華北地區的小麥就受到了倒春寒的影響。今年的夏收欠豐已經成為事實。不過秋收狀況如何還得看接下來的兩個多月了。

不過大家可能會忽略一個小問題就是二十四節氣所產生的地區,這和適用二十四節氣的地方有很大的關係。二十四節氣早在秦漢年間就已經存在了。產生的地區在黃河流域附近。所以很多關於農事方面的二十四節氣大部分是適用於黃河的農事活動的。

這裡就舉個小例子來看看,就拿立秋來說,雖然立秋了,但是我國很多地區並不是就是真正意義上進入了秋天。因為衡量是否進入秋天要看一個地方連續的積溫情況。如果有持續五天以上出現平均氣溫在22度以下的情況,這個地方才算真正進入了秋天。但是立秋的時候像東北地區早就已經進入了秋天的模式,而淮海地區卻要在立秋之後的一段時間了。

所以這樣看來,農事活動並不能完全根據農村俗語來確定,必須還要因地制宜的採取農事活動。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


科學興農


立秋是按太陽運行到某一個地點說的,每年的時間按陽曆基本是一樣的。都是八月七號左右,咱們中國的歷年是陰曆,陰曆是按月亮的運行軌跡說的,常常要閨月來和陽曆年保持基本一致,所以就有了節氣的忽早忽晚現象,而農作物的收與不收,是和陰曆年什麼時間立秋是沒有關係的。

莊稼是有生長週期的。按陽曆耕種,那一天種,那一天收是可以固定不變的。如果按陰曆耕種,都按陰曆的幾號下種,而由於閨月的關係,它和節氣相差最多會有二十多天時間,種的晚了,生長期不夠。立秋後作物停止生長,寸草結籽,糧食減產就在所難免了。

至於麥天不收,大概也與按陰曆耕種,操作失誤引起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