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借鑑」科學綜藝節目怎麼做?來看看《加油!向未來》研討會上大咖們的發言吧……

2016年,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推出了大型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成為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科學普及的典範。8月8日,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等來自科研界、教育界、傳媒學術界等多領域的2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以“在科技創新被重視的當前社會,央視科普節目的創新與思考”為主題進行研討,探索融媒體環境下科普工作的創新,進一步提升節目科普和傳播效果。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用科普節目激發青少年創新思維與創造力

中科院院士歐陽鍾燦:“創新思想開始都是以科普的形式在腦子裡出現的。”

《加油!向未來》是國內首檔大型實驗科普類節目,也成功地引領了科學綜藝節目的熱潮。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鍾燦對科普工作和科普節目都給予了高度的肯定:“科普的勞動價值絕不低於科研的勞動價值。很多創新思想開始都是以科普的形式在腦子裡出現的,而做完研究後,科研成果也需要科學家做推廣工作。作為科學家,感謝央視拿出寶貴資源做科普這件事。”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鍾燦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表示:“對於科普來說,傳播知識不如啟迪智慧,啟迪智慧要先激發興趣,《加油!向未來》希望有更多科學家參與到節目中,一同激發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興趣。兩年前在娛樂節目橫行的大環境下,央視綜合頻道敢於在黃金時間段推出這檔‘冷門’的科普節目是其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旗艦頻道的責任。”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總監

張國飛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說:“一個強健的民族,一方面需要健康的體魄,同樣需要強大的創新和創造性的思維,這也是我們這個節目特別的使命。一個國家最偉大的財富不是地上的礦藏,而是人們頭腦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個節目要重點激發的就是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他們種下科學思維的種子。”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

許文廣

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總編輯過彤認為:“國家要邁過科技創新的門檻,在全社會做好科學普及是必須要做的功課:“科技創新後面是人才的培養,而人才培養離不開講科學、愛科學的社會土壤,《加油!向未來》就是在積極地涵養這片土壤。2016年《加油!向未來》第一季誕生的時候,作為在全國主平臺黃金時段播出的第一檔大型科普節目,那時我們“非常孤獨”,放眼望去,遍地都是熱鬧的綜藝節目,我們為高冷的科普節目找到了一種創新表達方式,而到今年我們做第三季的時候,很高興看到全國有很多科學節目湧現出來,大家也開始能接受科學可以很時尚很有趣很生活。即將開播的第三季節目,我們將首次嘗試把線下的科學實驗和節目播出、傳播打通,嘗試包括小程序在內的多種融媒體產品,我們還將面向全國青少年徵集空間實驗,並通過發射運載火箭搭載科普實驗衛星在太空中完成孩子們的夢想。《加油!向未來》是一個要上天的節目,我希望《加油!向未來》這樣的科普節目能夠連續做10年,讓這個節目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能夠影響千千萬萬青少年的新《

十萬個為什麼》。”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過彤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鬍智鋒認為《加油!向未來》是一檔現象級的節目,它代表了這個新時代電視的新收穫,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當代中國太需要創新,沒有科技創新、科學創新,我們沒有辦法能夠作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立足。其次,節目能夠形成一種講科學、愛科學的社會氛圍。此外,節目具有文化意義和傳播意義。”同時,他認為節目標識了一種製作難度標準,“中國電視比誰做的最難,《加油!向未來》往那一拋,所有的製作人都服了。因為科學本身難,找到可以普及的點更難,科普基礎上做成有趣好玩的節目是難上加難。”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胡智鋒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連續三季冠名《加油!向未來》,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李平安表示支持科普是東風的責任:“在全民娛樂化的當下,科普節目受眾相對窄,但總要有一些企業去做,來影響下一代,這是東風作為央企的社會責任。”

立德樹人,潛移默化影響青少年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不從孩子抓起,未來技術可能還受制於人。”

教育部辦公廳巡視員、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續梅點評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引導孩子們能夠追求科學、享受科學是我們包括傳媒在內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從孩子抓緊起,未來我們的技術可能還得受制於人。《加油!向未來》不僅是告訴孩子們科學是什麼,同時潛移默化的將愛國、愛科學、創新精神、不畏困難、敢於探索等等融於其中,這些都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教育部辦公廳巡視員、部新聞辦主任、

新聞發言人

續梅

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宓奇從一名科學教師的角度出發,認為“《加油!向未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在現場展示的這些實驗其實從實驗設計到裝置的設計和搭建,再到演示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學的過程。”宓奇還提到節目中涉及到一些主題跟國家工程、科技發展的前沿緊密相關,所以在看節目的時候,對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為國做奉獻的思想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提高。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

宓奇

《加油!向未來》節目的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表示:“非常高興《加油!向未來》給我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能夠現場看到學到很多東西。我在第一現場看到小雞孵化的時候,花了幾分鐘時間,你會發現生命最開始發動機一定發生在蛋殼和蛋白的截面上,先形成的是心臟發動機和血管這個線路,那時候我突然想到一句話,什麼叫要想富先修路。我們的《加油!向未來》能夠做一點嘗試,能夠讓我們許許多多人第一時間看到一些精心準備、精心實現的真切的東西,我覺得非常好,非常感謝他們。”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曹則賢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認為《加油!向未來》在娛樂至上的電視界是一股清流,青少年的影響力是功不可沒,會影響到他們的未來。同時,他也建議:“節目在網絡或者其他平臺上有加長版,作為科學課堂之外的一種補充材料。”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苟利軍

與會的教育界人士認為在科學教育資源匱乏的偏遠山區,《加油!向未來》給了那裡的孩子們對科學最初的印象和直觀的啟迪,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科普處處長邱成利更是建議:“節目可以考慮請農村青少年到節目中來,多做些可複製的實驗,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動手嘗試。節目要讓觀眾覺得科學是好玩的,科學是有趣的,還應該知道科學是美的,科學是有價值的,科學能夠改變生活。”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科普處處長

邱成利

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

科技部新聞發言人呂靜:“體現人文關懷、人性光輝,推進社會形成共識。”

在融媒體時代,知識更加泛化和碎片化,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降得很低,這更要求內容生產加強品質、做精品,同時能在爆炸的信息堆中巧妙地找到與大眾產生共鳴的點。在《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節目中,全程記錄雞胚蛋殼外孵化的過程,揭秘“蛋殼裡面的世界”,製造有意義有意思的“科學大事件”,從而引起關注,激發了大眾對生命科學的好奇,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產生討論。

科技部辦公廳副巡視員、科技部

新聞發言人呂靜認為:“在科普類節目中,趣味性很重要,做的再科學、再嚴謹、再好,沒有人看,傳播不開等於零。《加油!向未來》首先用趣味性吸引人,在專業方面,做到了抽象的科學原理與具像化的表現形式有機的融合,同時節目體現一種人文的關懷、人性的光輝,推進社會對很多事情形成共識,科普不只是科普知識。”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科技部辦公廳副巡視員、科技部新聞發言人

呂靜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科普與出版處處長徐雁龍表示:“做科普就是做良心活。真的融媒體更加強調品質、做精品,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東西很容易出手,但產生效果和產生正向效果會越來越難,這一方面我覺得《加油!向未來》做了一個典範。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科普與出版處處長

徐雁龍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俞虹認為《加油!向未來》是一種開拓性的出現:“作為一個科技類的節目,《加油!向未來》是完全從科普切入,從科學奇觀切入,再有對話、敘述、競賽,還有用旁白呈現選手的心理狀態描寫等豐富的電視表現手段,同時節目又希望能夠喚起青少年的興趣、喚起他們的關注,這是非常長久的,立意很高的。節目從電視化的表現上突破了以往科學節目常態,是一個真正大教育擔當。”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俞虹

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兩翼齊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科學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的想象的延伸。”

科學和人文,都是人類最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來看,科學的發展需要人文,人文的發展也需要科學。《加油!向未來》第三季也嘗試著將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助力兩種文化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對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陳昌鳳表示:“科學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的想象的延伸,也可以說是人的願望的實現,所以你有多大的願望才可能有多大的探索,從這個角度來說,《加油!向未來》做了一個很好的連接,這個連接是從想象力開始的,節目給了孩子們一個很大的想象空間,不光是孩子,我看了也是饒有興趣。”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陳昌鳳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電影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苗棣曾作為策劃參與了節目的創立:“這節目太難了,能做得出來嗎?沒想到做出來了,而且很好看。這個節目相當於我小時候的《十萬個為什麼》,現在00後或者10後的孩子,當他們長大了成為科學家以後,我希望他們說是看《加油!向未來》才引起了對科學的興趣,這就是我們的無限功德。”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電影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苗棣

科技日報社策劃運營中心主任、科技日報社國科傳媒執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冷文生則談到:“科普應該回歸本源,科學附加絕對不光是知識,科學精神不光是追求真理。如果科學精神成了為了發現而發現,只講究‘真’不講究‘善’的科學一定不是科學精神。”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科技日報社策劃運營中心主任、科技日報社國科傳媒執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

冷文生

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表示:“《加油!向未來》很好地把科學教育、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探究科學、欣賞科學、傳播科學的目的。”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尹傳紅

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李永樂說:“科學也是非常美麗的,所以節目把科學美麗展示出來,本身就是佔領了先機。”他認為做科普很難,希望節目能夠堅持,一個堅持是節目能夠堅持辦下去,另一個堅持是節目能堅持專業性不迎合“粉絲”,對不科學的內容堅決說“不”。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李永樂

科技部辦公廳宣傳處副處長何晗表示:“我是做新聞宣傳的,科技的新聞宣傳我覺得今天在場的老師還有《加油!向未來》這個節目我覺得在科學傳播方面提出很多思想性的、理念的,還有這個節目科學傳播的典範,我覺得這個也解決了科技新聞傳播我們經常面臨的一些難題,我覺得對我的受益很大。剛才我們呂主任講了我們科技部以前參與的可能比較少,我們藉此機會希望跟中央電視臺更多的有一些合作,你們需要我們的,我們這邊肯定會傾力相助。”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科技部辦公廳宣傳處副處長

何晗

作為節目製作團隊的代表,總導演賈閃閃、章緣緣分享了製作的心得,她們將《加油!向未來》比喻為科學的翻譯官,即用電視節目的形態來展現科學,讓科學原理更加適用電視表達。節目到了第三季再次升級,採用了“科學+”的概念,“科學+國防”“科學+強國”“科學+生活”“科學+趣味”“科學+體育”“科學+藝術”“科學+熱點”等七大角度升級研發出“無殼孵化小雞”“穿甲彈”等實驗,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覺得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吳寶俊博士、北京交通大學的陳徵老師作為節目的科學顧問團隊,參與了三季節目的製作。他們很高興看到節目對科普的貢獻,節目視頻變成了老師課堂上使用的教材,也認同節目堅持求真的科學態度。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製片人、總導演

賈閃閃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總導演

章緣緣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加油!向未來》科學顧問團代表

吳寶俊、陳徵

《加油!向未來》第三季更聚焦青少年觀眾,通過進一步創新讓科學更貼近生活、更加可感,節目也會深度挖掘大科學家及幕後英雄的人物故事,讓“科學家”成為更多孩子尊崇嚮往的職業。《加油!向未來》第三季將於8月12日起每週日晚黃金檔在央視一套推出。

「借鉴」科学综艺节目怎么做?来看看《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大咖们的发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