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有一種愛叫“你睡了嗎?”


有一種愛叫“你睡了嗎?”

“睡了嗎?”

昨夜凌晨12點,按慣例睡前玩會兒手機的時候,我媽發來一條微信:“睡了嗎?”

往常這個點她老人家是早就入夢了的,怕有什麼事,我忙回道:“沒呢,怎麼了?”

不一會兒,手機抖動,發來三個字:“想你了。”

震驚之餘,只見她又發來一條:“怎麼就長這麼大了呢……”我握著手機,心中百轉千回,小心翼翼將回復的話打了又刪,終究還是以嗔怪的語氣回道:“我在家時你可是整天嫌棄我的。”滿心期待地等回覆,只看到一句:“睡了喔,要注意身體啊”這樣平淡無奇的話,未免有些失落。

其實我很想問問我媽,為什麼會突然說這樣溫情的話,卻又不願和我繼續聊下去就匆匆結束,讓我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寒風裡無意中劃亮一根火柴,因被突如其來的溫暖包裹而幸福無比,卻也僅維持了幾秒鐘便重墮冰冷。
有一種愛叫“你睡了嗎?”

想你了——溫情的瞬間短暫得像是一個夢,可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做過這樣的夢了。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裡,夏克立父女的友愛互動贏得了大批網友的關注和讚揚,夏克立為了讓女兒開心不顧形象耍寶搞怪,夏天可以很自如地對父親說“我好愛你哦”就像說“我要吃飯”這麼簡單。但在我家,要讓我們對彼此說“我愛你”簡直比登天還難。

以前有讀過樂嘉的一篇文章,他用顏色形容父母,“紅色性格”的父母熱情開放,敢於對孩子進行愛的表達。與之相反,“黃色性格”的父母則不善言愛。

與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的父母一樣,我父母屬於典型的“黃色性格”類型,讀書時無論我的成績好或者不好,他們都持一副雲淡風輕的態度,不會高興地誇讚或者激烈地指責,大的欣喜或者大的悲傷從不會出現在他們臉上。這讓我多多少少有點失落,因為我希望他們能夠多誇誇我,或者批評批評提點意見也好,好歹讓我感覺到他們是在乎我的,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但很可惜,並沒有。
有一種愛叫“你睡了嗎?”

時光荏苒,現在的我已能夠很好地平衡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仔細想想,這無意中養成的良好習慣與父母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我孤獨地自憐自哀時,他們又何嘗不在忍受著內心的煎熬逼迫自己選擇默默“觀望”,因了他們的“放手”,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與失敗中學會了總結經驗。磨鍊使人得以快速成長。不僅是學習,還包括生活。以致現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就算把我放到一個陌生環境我也完全可以照顧好自己。而換取獨立能力的那些青春歲月,雖然寂寞,卻也值得。

仍清楚地記得樂嘉那篇文章中的例子,一位父親在汶川地震發生後開車去尋找兒子。見到兒子安然無恙後,什麼也沒說便轉身離去。兒子很難過,認為父親不愛自己。

可是他忘了,父親如果真的不愛他,怎麼會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內,冒著還有餘震的危險,開車上路數個小時,將自己置於生死邊緣只為了確認他的安全?

所以啊,那個含著滿腔思念,卻又顧忌夜深驚擾,只敢在屏幕那端怯怯地問一句“睡了嗎”的人,又怎麼會不愛你呢?
有一種愛叫“你睡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