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今天是是端午佳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此日因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端午佳節,本應是喜慶歡樂的一天,青燈卻甚為不快。大家也應該能感受的到,眼看快要到了某些時間節點,勝利在望,卻有眾多原本隱藏甚深,本來尚加掩飾的“黑衣人”和“反水仔”跳出來了,撕下偽裝,無所不用其極的在各個地方散佈虛假消息,以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

青燈曾經建議,對於這兩種人,可以直接無視,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當時我方的主要任務是引導眾人走向“康莊大道”,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與這等小人糾纏,但是現在,眾人早已步入取經拜佛之路,在“九九八十一難”即將告罄之際,眾人於“凌雲渡”即將“脫胎換骨”的關鍵時刻,每個人都應堅強起精神,昂揚起鬥志,誓與“魑魅魍魎”鬥爭到底。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大部分中國人只知今日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不知在江浙一帶,流傳甚廣的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原為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江浙百姓感念其忠,因此將端午節定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當日伍子胥提出的建議非常正確,換成今天的話說,那就是“窮寇必追、消滅敵人的一切有生力量,讓敵人不能再有反擊的可能。”可喜吳王夫差目光短淺,貪戀西施美色和越王勾踐的假意稱降,中了越國的“美人計”和“緩兵計”,甚為可惜。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盛唐時期,唐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所以在當時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出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歷史悠悠千年,明月秦關,歷史變換,但征戰依然未斷,幾家徵人未曾還。千百年來我們中國百姓的共同意願,就是冀望有“龍城飛將”的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

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來自何方,它需要整個民族保持傳承“文死諫、武死戰”的傳統精神,即文臣不怕被殺而進行廷諫,武臣不懼性命安危而奮勇殺敵。當日屈原投身汨羅江,伍子胥自刎於長江,都是這種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節的表現。這種氣節的源泉就來自於對本民族的強烈自信,來自於對國家、君上的無比忠誠。

時值端午佳節的今天,愛國主義的宣講仍不過時,我們每個中國人仍然要像盛唐時期的祖先一樣,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為其根本,更應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錚錚誓言為遵守準則,如此則征戰定,如此則太平至。切記,共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