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的武大郎潘金莲是什么关系?

天下历史风云


真实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可能有两种关系:夫妻,或毫无关系。

为什么说是夫妻?

据说史上真实的武大郎叫武植,明代人,做过县令,其墓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墓志云:

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搬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丧父,与母祖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这段话并不难懂,讲的是武大郎生平,妻子潘氏,是名门淑媛。武家祖籍山西晋阳。武植幼年丧父,喜读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颇受爱重。

说实话,墓志的史料价值个人觉得很有限,其中有这么几点,希望与诸位探讨。

1、“四老”之称,或为“田老”,因为武植字田岭;

2、居晋阳郡或许是真的,“系殷武丁后裔”云云,就如同朱元璋说是朱熹后人,拓跋氏说是黄帝之后,纯粹是乱攀亲戚了。事实上,夏商周的记载只零星见于《尚书》、《墨子》、《国语》及《史记》等,司马迁时代距武丁逝时,已有上千年之久。区区武氏,独能从上古时代留下宗谱至明代,其真实性无限接近于零。

3、墓志记武植生平如此详细,却连最基本的生卒年也没有,更使人怀疑,毕竟生平好编,可是一旦有了具体的生卒年月,就能在县志等地方志或别的史籍上查到其人其事,风险太大。

4、武植墓重修于1996年,墓志铭也刻于那时,据说墓志是根据1946年出土的原文所刻。但确实谁也没见过1946年的那块碑,基于此,其真实性仍然值得怀疑。

更可笑的是《水浒传》作者施公后人,在武氏后人没出示过完全靠得住的证据下(有可靠证据,这种行为当然是高风亮节),竟然就上门负荆请罪,并留下了一首道歉诗,也是醉了: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姻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为什么说毫无关系?

武潘都是百家姓常见大姓,在2013年的全国姓氏排名中,潘姓排第35位,武姓排第99位,具体人口数保守估计分别在百万之间,全国普查人口数最新数据为13.9亿,则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1390。按这个比例去套宋、元、明三朝的潘姓、武姓,再翻阅各朝地理志,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数据:

《宋史·地理志》:至道四年,“口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46734784人)”;

《元史·地理志》: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按通用的计算方法每户乘以五人,得到人口数67003495人;

《明史·地理志》无总人口数,都是分别列出,而通过查询得知,高峰时期约为两亿。

经过计算,宋时武潘二姓约有总人数67244人;元时约有96408人;明时约有287770人。

请注意,这些人数是分布在全国的,人数既少,地域又广,还需得武、潘两家正好缔结儿女因缘,而且新郎正好叫武植、新娘正好叫潘金莲,其可能性,约等于亿分之一。就算明朝的确有一对夫妻叫武植和潘金莲,那么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目前也仅发现这一例而已。

现在你们总该知道了,《水浒传》里有两个姓潘的女孩,还凑巧都是淫妇,有多难得了吧?从这方面来说,推测施公本人曾在潘姓女子那里受过情伤,大约的确是靠谱的。


王事情


武大郎原名武植,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系在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

武植自幼崇文尚武,考中进士,任山东阳谷县知县。有一位武植昔日的同窗,因家境贫寒,来投靠武植,希望在他手底下谋个职位。武植邀他住下,每日盛情款待,却不提安排工作的事。

这位同窗认为武植不念旧情,愤然不辞而别。为发泄愤怒,他编造了好多关于武植的绯闻八卦,在两人共同的朋友圈里肆意传播。等到来年,他回到家中,得知武植去年就早已派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原来武植不愿因同窗之谊破坏官场规矩,就私下里替同窗盖房买地,希望这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再向他解释,劝他回家乡发展。同窗悔之晚矣,编造的故事已经在阳谷周边各县广为流传。后来施耐庵在写作小说《水浒传》时,采用了这一传言,从而演绎出了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那么潘金莲是何许人呢?

武植和潘金莲确是夫妻。在阳谷县城东北的黄金庄,就是潘金莲的家乡。金莲乃贝州潘知州家的千金,是一位大家闺秀,与武大郎白头偕老,先后生下4个儿子。

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墓志铭文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所以说,这世上最信不过的,就是读书人,包括今天的媒体人。


knife名刀


《水浒传》《金瓶梅》中将武大郎描写成"矮小、懦弱的三寸丁"。将潘金莲描写成"淫荡狠毒邪恶,红杏出墙,与人苟合谋杀亲夫"。几百年来,让武大郎成为矮小懦弱的嘲讽对象。让潘金莲成了"淫妇"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公园1946年在河北清县出土了武大郎墓,经骨骸专家鉴定武大郎身高约1.8米,且与潘金莲的成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并非影视作品中那般不堪,也并非剧中描写的矮小三寸丁!

武大郎原名武植,家住"武家那村" 村子的原名叫做孔宋庄,在元朝后期武植从山西晋阳迁徙至此,街坊邻居都称他为"武大",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由于战乱原来的村民已经流离失所,而武姓人士却占据了整个村子。清朝时期乾隆下江南,途径此处,就给村子改名武家那村。武植家境贫寒,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很难吃饱穿暖,很是贫穷。

与"武家那村"相隔不远的"清河县黄金庄"正是潘金莲所在的村庄,与武家不同的是潘家是庄上的大户人家,父亲任知州,潘金莲是大家闺秀,并且喜欢武大郎,潘家父母见武大郎很是勤奋好学,遂资助其上学读书,并将家中爱女潘金莲许配给他,武植不失所望,凭借其才识博学在中年时期中进士,任官期间清正廉明,很是受民众的敬仰和爱戴。他们二人成婚后很是恩爱,相敬如宾,并且一连生下了四个可爱的孩童。由此可见,潘金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时至今日,清河县武家那村就一直保存着武大郎古墓祠堂,他的24代传人后裔已经85岁高龄的武双福老人。武家那村自武大郎开始就是武氏族人繁衍生息的地方,现如今村里已经有几百户,1000多人都是他的后裔。村里祠堂内仍供奉着武大郎墓出土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武家的每一代后人都在为洗刷大郎与潘金莲的冤屈做着不懈努力。

可能这时有人就要有所疑问了,既然武大郎和潘金莲在当地的名声那么好,为什么传入后人口中的却截然相反,竟在小说《水浒传》中也是那样不堪!其实这都要拜一人所赐,这个人就是武植当年的同窗王式,当年王氏家中富裕与武植交为好友,并且资助武植上学,而后武植考取进士,王氏家中落魄,遂以资助为名要求武植帮助(武大郎)为其谋一官职,但由于武大郎只是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并没有提到做官的事情,这样日复一日,王氏很是生气,一气之下制造了很多武大郎的丑闻,比如身高矮小,被妻子潘金莲带了绿帽子等等很多很多的丑闻,不但逢人必讲还写了很多侮辱武大郎夫妇的告示,张贴至大街小巷,弄的是满城风雨尽人皆知。

而后王氏生气的回到家中后,发现家中富丽堂皇很是气派,武大郎在家中为他置办了田地,送来了银两,家中完全没有了以前贫苦的模样,他这才突然醒悟,原来武大郎一直在默默的帮助他,只是武大郎为官清正不想以权谋私,王氏顿时悔恨不已,马上就回去撕那些被他张贴的告示,可为时晚矣。

所以那些被王氏信口开河写下的谣言就流传至今,更有好事者将这段告示抄写了下来,后来便成了小说家的素材被写进了小说中,像如今的《水浒传》潘金莲成了荡妇的代表,武大郎则被带了绿帽子,而且这一带就是一千多年,就因为一个谎言生生被人耻笑了一千多年!


傲娇的小农人


想必看过《水浒传》、《金瓶梅》的同志对这俩个人不陌生,武大郎身材矮小,相貌丑陋,是个卖馒头(炊饼)的小贩,而潘金莲是武大郎的妻子,貌美但水性杨花,最后害死了武大。但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武大郎原名武植,是个读书人,而且当过阳谷县的县令(并不卖炊饼),还是个好官。并且通过现代技术对他的身高进行测量,他的身高达到了180CM,可谓是高富帅。而潘金莲也是一名大家闺秀,而且忠于爱情,在武植穷困之时,就偷偷接济武植,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为何成了书中写的那样,都怪武植的朋友黄堂。黄堂在武植未发迹之前接济过他,后来黄堂家的房子损坏,想找武植借点钱修房子,武植热情的接待了他,但并没有跟他提借钱修房子的事,于是黄堂在武植家住了几天,愤然离去。在回家的路上就编了故事说武植长的矮,而潘金莲水性杨花,说了一路。等黄堂回到家之后,发现自己家的房子已经修好了,自己的母亲也穿上了新衣,黄堂大惊,问其故,母亲告诉黄堂这些都是武植做的。黄堂羞愤难当,想向人们说清楚,但他编的内容早被文人听走了,最后才有了施耐庵《水浒传》这一情节。

前些年,还有个活动就是施耐庵的后人向武植的后人道歉,也就是这一原因了。


七仔聊历史


是夫妻,很幸福。

水浒传里面的都是谣传。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也不是宋朝人,就算是也不在阳谷县。记得一本书上介绍说是被小人嫉妒,小人重伤武大郎和潘金莲。谣言四起,以讹传讹,待事实查清已然来不及了,这个热点就被下一个热点迅速湮灭了。

就像现在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有时候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也就无需多言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转角遇见人性


闲的无聊,本身就是小说,是故事创作,无须考证。

非要逐一考据,就变成了历史实录了。

小说的名头已告知读者,本作品,非记实文章,仅是主观想象。

瞎考证,乱考证,与小说没半毛钱的关糸。

这些考证者,利用人们对小说的热爱与关注,借机蹭蹭热度,弄点点击率,忽悠点粉丝,增点流量,从而捞点实惠。

知其原由,故勿再被这些好事者骗去时间和精神,给好事者捡便宜。

#凌远长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