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代梟雄曹操曹孟德為什麼未能統一天下?

鄧繼敏


一代梟雄曹操為啥終生沒能統一三國?

這提問和那個劉備臥龍,鳳雛都得到為啥不能統一三國一樣,都把事情簡單化了。應該說,在最初和後期,曹操可能是沒有,或者無奈放棄了統一三國的意願,在中期勢力巔峰時期,曹操肯定有統一三國的雄心壯志,並不遺餘力,盡力為之奮鬥。但經歷一段長時期的打拼,由於各種原因,才發現這個事情,不是原來設想那麼簡單,即使窮盡一生精力,也實現希望不大了。這時候,曹操難免心生退意,及時行樂,享受人生成了奉行的主旨。這個分水嶺應該在建安十五年(210)。之前,在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平定冀青幽並袁紹故地,北征烏桓大勝,回師途中,曾經有一首著名的<>,把曹操不畏艱險,不懼年齡,老當益壯的情懷錶現得十分到位。但是,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大敗,使曹操一下子就懵了,回到鄴城,安逸舒適的丞相生活,比那個成天殺來殺去,危險艱苦的戰場環境,差太遠了,人生苦短,眼看就沒多少時日了,



何苦再冒險爭天下呢?劉備,孫權已經顯露的勢頭,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內能消弭的。在此情況下,曹操的心勁,明顯降低了許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年大修銅雀臺,在銅雀臺落成典禮上,曹操令武將騎射,文官作賦,以示慶賀。於是,有了曹植一篇著名的“銅雀臺賦“,也引發曹植一份不安穩的心,好幾年兄弟相爭,也耗費曹操不少精力。武將錦袍獎引發了許褚徐



晃的一場惡鬥,為一領戰袍怒目相向,打得面傷衣破,鼻青臉腫。曹操不得不取消原來命令,參加比武的將領,每人發一錦袍,才平息事態,消弭爭鬥,真是尷尬不已。

結論:曹操自己在統一無望情況下,放棄了統一三國的念頭,轉而享受安樂,快意人生。這從曹操欣賞的銅雀臺賦,和當年觀滄海二者展現的主旨意境,就能看得出來。(5:38)


流譽後


曹操治下,不僅自己文治武功十分了得,手下謀士武將也是人才濟濟,沒能一統江山,著實可惜。如果從分析當時人們的思維習慣入手,是可以回答為什麼曹操沒能實現統一的。


東漢末期,群雄並起,誰都想成大事,能在三國立足的,都是玩智商的。智商的用處有多大呢?小到孫權可以只比劃幾下手腳,馬上嚇退好幾個江洋大盜。大到董卓栽在手無縛雞之力的王允手裡,曹操的80多萬敗給了只有幾萬人馬的周瑜,陸遜也是以少勝多滅了劉備生命的火焰。這個好習慣,給了白手起家小角色,比如劉備、諸葛亮成就大事的空間,只要腦瓜好用,上天都給福利。曹操號稱奸雄,智商自然是頂瓜瓜,他也怕有人出其不意,奪了自己的性命,他做事也很留心,把個人試了又試,楊修就是被他玩死的,一般是不會輕易下血本的。袁紹在官渡敗了,從此翻不起身,而曹操赤壁大敗,依然能在北方稱王稱霸,就知道他留了後手,沒有幾下就打下江山的決心。

另一方面是漢朝留下來的尚武之風,專門惹厲害的,抓大放小。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諸葛亮北伐了。他明知道當時曹魏的綜合國力是強於東吳的,而且還有一個和自己能力相當的敵手司馬懿存在,放著弱的不打,非要惹大的,就是累死了也要手下人再打。孔明能把幫一無所有的劉備打下了一個大大的疆土,絕對不是任性的人。這跟大漢留下的尚武精神有很大關係。遙想冠軍侯霍去病當年,以區區800人馬都敢封狼居胥,被匈奴欺負了好多年的漢朝子民還能有這份勇氣,十分了得。

曹操是研究別人的專家,動不動就要試這個試那個的,對大眾的想法肯定不會放過。況且活生生的例子擺在那的,袁紹的弟弟袁術也是仗著自己四世三公的背景,還有三十萬眾的強大後援團,拿著玉璽,強行稱帝,一下就引火上身了,誰都想滅他。

所以,那時混在場面的人物,不患不均,患寡頭。曹操絕對實力不夠,不敢成為眾矢之的,後來乾脆埋頭深耕自己的地盤,不再輕言戰事,先把酒當歌幾年,把統一天下的大任留給後人去辦了。


青草無為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第一,人心思漢這是曹操的極大阻力

劉邦的時代對手是僅僅歷經二世的秦朝,光武的時代對手是新莽,李淵、李世民的對手是短暫的隋朝,可是曹操的時代對手是歷經四百年的大漢,大漢的統治基礎極其強大。

當時很多人是思念大漢,想要重新建立大漢的,對新政權建立有很大的牴觸心理。荀彧就是明證。

另一方面,為什麼弱小的劉備可以集聚人才,他行劉,想要重新建立大漢,這就是劉備的王牌啊。

從這一點上來看,曹操真的是逆天改命啊。

第二,曹操沒有自己的“韓信”、“李靖”

曹操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同時也是疑心很重的人,所以他大力提用自家親族,所以終曹操一生都沒有在兵權上放手。

面對眾多對手,甚至需要安排兩線作戰,這是完成統一大業畢竟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劉邦是怎麼做的?分兵韓信,北上掃滅煮過,牽制項羽軍,形成多面合圍之勢。李淵是怎麼做的?讓李世民周旋王世充、竇建德,派李靖領大軍南下平定蕭銑,安撫嶺南。

而回到曹操,面對兩線對孫、劉兩家作戰的選擇,他的決定就是自己帶著主力兩邊救火,結果呢?效果不好,將領也缺少必要的成長,註定曹操執政時代培養不出韓信、徐達那樣的將領。

對於內部安定來說,沒有韓信、徐達、李靖,那在曹操時代肯定不會有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性,但是對於統一作戰來說,那也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關鍵戰略的選擇失當

其實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就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最重要機會了。但並不是南征不該打,而是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在這樣的時間打。

地形不熟,氣候不熟為什麼要作戰?水軍尚未訓練妥當,為什麼急於作戰?荊州初定,沒有統治基礎,為什麼急於作戰?這些都是戰略問題。

至於赤壁之戰的細節,史學界眾說紛紜,我比較傾向於,曹操裹挾大軍南下,和周瑜在長江兩岸是一場遭遇戰,並沒有太多戰略的規劃。

從這個角度上,其實曹操缺少一個像諸葛亮一樣幫他做總體戰略規劃的人。

什麼樣才算合適的戰略?我們現在幫曹操分析,有點馬後炮,我有一片問答,是針對“曹操怎麼做才可以破孫劉”的問題,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

我又要比較光武帝和曹操的戰略選擇了,什麼叫氣吞山河的霸氣和耐性?

光武帝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已經掌握了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盤(他的情況特殊),但是還是耗了六七年的時間來對付天水的隗囂及蜀地的公孫述,最終穩紮穩打,統一了天下。

光武帝比曹操更優秀的不是將略,不是兵法,而是自信不自負,聰明更智慧,耐性更堅持,蓋如此也。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魚包同學


我認為曹操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他沒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大概有以下2個:

1最重要的原因是違背歷史趨勢。你可能奇怪怎麼曹操也和諸葛亮一樣成了逆勢而為的人啦?其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外戚、宦官兩股政治勢力被消滅。士族勢力獨大,士族利益的代表人得天下才是歷史趨勢。最初,這個士族利益代表人是袁紹,只是他個人能力太差,一副好牌打得稀爛。曹操能力又太強,才在官渡之戰以弱勝強。之後曹操唯才是舉,損害了士族利益,士族則不停扯他後腿,每次曹操出去打仗都擔心後方生變。

2三國時期人傑太多,曹操親自打仗30多年才勉強平定北方。漢高祖劉邦8年就得天下,其對手項羽在三國僅僅相當於呂布。光武帝劉秀也只是打了15年。曹操打仗到老,銳氣盡失,以至於在赤壁一猶豫,讓孫劉結了盟。打下漢中畏難而沒有入蜀,讓劉備得了四川。然後,他就沒有機會了。

最後,當曹丕接受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之後,曹丕就成了士族利益代言人。曹丕可以得天下了,只是曹丕曹叡命短,被司馬氏這個正宗士族摘了果。


Su57


很簡單,實力決定一切。

曹操統一北方十州,編戶人口不過128萬。江東荊州本就富裕些,又接納了大量的北方流亡人口,兩地加起來的編戶人口不會少於這個數字。所以,江東和荊州不願臣服曹操的力量加起來比曹操小不了幾分。而曹操赤壁之戰的主力又是荊州水軍,戰鬥力差距江東不少,曹操的主力騎兵步兵自然就只能一邊生病,一邊吹風,一邊消耗糧食,最後看著荊州水軍被孫劉兩家收拾。

但北方社會基礎還在,北方恢復到440萬編戶人口,輕鬆戰勝蜀漢97萬。過十來年,西晉540萬就輕鬆碾壓江東的230萬。

就是如此。


四川達州


我覺得一代梟雄曹操曹孟德沒有統一天下,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他的對手太強。有道是:“好漢難敵四手,餓虎還怕群狼”。“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就打敗了曹操。


(曹操影視劇照)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天時和地利,但是他的對手劉備卻是個英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說“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曹爾”可見,能受到曹操的賞識不易啊!再就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也是厲害角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風喚雨能掐會算。真實歷史雖然沒有像演義說的那樣神乎其神,但諸葛亮的“治軍”能力很強,也就是說政治思想和後勤保障工作很出色。

曹操除了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強有力的對手外,還有一個東吳的孫權。曹操曾讚歎“生子當生孫仲謀,”也就是說,我有這樣的兒子就好了,可見是從心裡佩服孫權的。

有這幾個對手為敵,加上曹操受痛風病的折磨,讚美諸葛亮的詩句,用在曹操身上也恰當不過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曹操最終沒有統一中原,於66歲時遺憾離世。



(曹操影視劇照)


秉燭讀春秋


未能一統天下,最後三國歸晉在後世看來的確是曹操的最大遺憾。個人認為這和曹操一系列決策失誤有莫大關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消滅掉袁紹和韓遂等諸侯勢力、收服外族、擊潰劉備、統一北方後,天下大勢對於曹操來說可謂一片大好。此時的曹操不由得志得意滿、傲視群雄,準備渡江消滅東吳進而一統天下。

此時,劉備新敗、東吳朝野震動,在雙方謀臣諸葛亮和魯肅等人努力下促成了孫劉聯盟。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狂傲自滿,聽不進去修養生息、反對攻打孫權的建議,中了周郎火攻之計,加之曹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大敗而歸。

赤壁之戰的失敗對於曹操集團和華夏民族都是一個遺憾,它的發生大大延緩了國家統一的進程,同時赤壁之戰也是曹操一統華夏的最好機會。

此後,劉備佔據荊州進而攻取西川的過程中,曹操忙於平定西涼馬超等勢力、整頓內部集權於自身並且兩次和孫權發生大戰,因而無力顧及劉備,我認為這是赤壁之敗後曹操最大的失誤,若此時他派兵成功阻止劉備進攻西川,率先剿滅劉備,那麼在其有生之年一統天下還有很大希望的。等到劉備攻取西川繼而佔據漢中等地,三國鼎立的局面真正形成,曹操垂垂老矣,孫劉各有明主賢臣治理,再談一統天下就幾無可能了。您認為呢?


珍珠岩助濾劑及相關


曹操在當時沒有統一天下的原因是複雜的,不是一句和兩句話就能夠說清楚的,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當時的能人武士太多,大家都想一統天下,能力相互牽制(當時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實都是心懷不軌,都想不出力,坐享其成)

2.時機不成熟,因為東漢王朝還沒有沒落到人人唾棄的程度,總有一些人打著恢復大漢的旗號與曹操作對。(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出現都是需要時間的)



3.天下的統一,一般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秦王朝統一天下經過了好幾代人的努力),更何況是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

4.曹操對於北魏操勞太多,導致身體不好,逝去的還算有點早(和司馬懿比算早的了),個人認為,如若曹操多活幾年,應該不會有司馬家代魏這種事情的發生。


有史不荒,歡迎大家留言


有史不荒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役中,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造成了他驕傲自大,心浮氣躁的心理。在吞併荊州後又貿然以傾國之兵力南下,妄圖一戰平定江南,統一天下。但是曹操軍隊不習水戰,人心渙散,結果在孫劉的夾擊之下,一敗塗地,無力迴天。給了劉備以喘息之機,使劉備的勢力發展壯大。

再者曹操遇到的對手是孫劉,而並非北方的諸侯們,如袁紹、呂布、袁術、馬超等人,他們的智謀、遠見與孫劉相比差得太多。對手的能力,決定了曹操不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


海闊天空281389889


一,黃巾起義未能徹底毀滅漢朝的統治基礎,只是加速了漢朝的滅亡,所以不能達到大亂之後的迅速統一,而曹操的政治主張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使得各路諸侯都只能圍繞著漢朝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全國的口號!

二,曹操的政治和軍事資本都是建立在夏侯和曹家的基礎上的,這就是門閥。而三國的鬥爭很大程度上就門閥世家在分配勢力,比如諸葛亮家族,大哥在吳,小弟在蜀,堂弟在魏。當然還有荀氏也是把雞蛋放到各個籃子裡。門閥力量就是幫強扶弱,維護一定的平衡。沒有門閥的支持,不可能完成國家統一。

三,赤壁之戰的失敗,徹底斷送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機會!機會沒有把握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