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用鼓、唢呐和笙等乐器演奏的胡调,辽阔硬朗,也饱含着安逸和祥和,既有列列马队疾驰而过的巨响,也有草原上高远的蓝天和连绵的碧草,还不时透出农耕时代悠闲的田园景色。随着简约质朴的民乐伴奏,背缚挠阁架子的汉子们,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扭动胯部,登在挠阁架子上的小演员也随之翩翩起舞……

挠阁那千年不变的腔调,源于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胡调,表演套路具有强烈的民族杂居地域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挠阁更象是穿行在漫长历史长河里的时光剪影。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一年里最盛大的民间狂欢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一年中,再也没有哪个节日象春节一样具有如此大的回家召唤力。

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

每当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此时,终年劳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于是,人类最早的社火就这样产生了。如今,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演变为规模盛大的民间狂欢活动。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摄影/李问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代县,春节社火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结束。每年正月,散居在各个乡村小镇的人们便会自发组织各种社火表演,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是一年里最盛大的民间狂欢。

峨口,距代县县城东南28公里,东、南界繁峙,北依滹沱河。因村里有山形象卧鹅,故初名鹅口,后以山取意,演变为峨口。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土壤。挠阁便发祥于这里。

据称,峨口挠阁起源于中国汉代,伴随山西民间社火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在当地人的习惯里,正月挠阁是一年中的大事。

“挠阁”为晋北方言,挠,是抬起、举高的意思;“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就是在肩膀上用铁架子把小女孩挠起来,是流传在雁门关内外一种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的民间舞蹈。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2013年3月20日,代县峨口挠阁登上央视综艺频道《舞蹈世界》大舞台 摄影/杨继兴

农历正月初九一大早,作为峨口镇郝街村挠阁表演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今年70岁的郝来喜便来到村委忙碌起来。

挠阁架子每年需用手工艺术品重新装饰,或鸟兽、或花卉、或高粱玉米、或大红辣椒等,要达到花团锦簇的效果。挠阁表演队伍一般由60组左右组成,每组2人,由一体魄健壮的成年男子和一小孩组成,特殊架为3人。架子如何装饰,谁与谁同组搭档,上百号人组成的挠阁表演团队,方方面面都需要郝来喜操心。

挠出来的苦乐年华

架子上的小演员都是从村里选出的机灵漂亮的五六岁儿童,装扮成《杨家将》、《红楼梦》、《西游记》等传统戏曲中的古装人物,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的戏剧服装,被父亲或兄长用宽布带牢牢绑缚在挠阁架子上。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摄影/李问

登上挠阁即寓意着吉星高照,四季平安。在当地,有幸登上挠阁的孩子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家人均以此为荣。所以表演时,全家出动,前呼后拥,十分热闹。

列队表演时,背缚挠阁架子的汉子,听着铿锵激越的鼓点,脚下用力,气沉丹田,以腰为轴,扭动胯部,并按指挥手势不时变化队形。舞步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时而左右穿梭,时而前后挪动。挠阁架上的小孩跟着挠阁汉子给的力度,甩动水袖,个个顾盼生辉,娉婷婀娜,犹如仙女下凡。架子上的孩子看似活动自如,实则“身不由己”,在架子上一绑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演出结束。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2006年《星光大道》走进忻州,代县挠阁尽展本土艺术精华 摄影/杨继兴

峨口挠阁的扮相除了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外,还配有一个丑角顽童。他在一个特制的铁架子上,可以不受音乐节拍的限制而自由发挥,或接二连三地翻跟头,或用掸子嬉戏其他小演员。挤眉弄眼,抓耳挠腮,滑稽可爱,令人捧腹。

让当地人自豪的是,本是村民们正月里自娱自乐的挠阁,近些年在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开幕式、中国青岛秧歌节开幕式、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等大型活动中频频亮相,并惊艳全场。还被冠以“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等诸多美誉。

郝来喜5岁时第一次登上挠阁,到18岁时成为村里挠阁表演队伍中的主力。如今,已过古稀的他肩上扛过儿子、女儿,也扛过孙子、外甥。

挠阁的全部道具加小演员,重量有七八十斤,挠上几个小时,汉子们浑身是汗。从正月十三开始,要连续表演4天。年已古稀的郝来喜不再亲自上阵,作为挠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将挠阁的技巧传给了村里的年轻人。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摄影/李问

在郝来喜看来,挠阁是大事,自己不能上场,他将在县城里上班的儿子喊了回来。重达20多公斤的铁架子结结实实绑在了儿子身上,“站架全凭底下的人扭动,脚后跟吃力,上面的人才能扭开,挪步扭胯时要保持腰背稳定。座架是颤呢,扭法不一样。”他扭动身体,给儿子做示范。

挠阁中大人挠的架子,高1.3米左右,小孩登的架子,高0.9米左右,加之成年男子的身高,将近4米,孩子们在“空中舞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挠阁在代代传承中,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硬性规定:挠阁人和“阁”之间的血缘关系,必须限制在三代以内,通常情况下挠阁者都是“阁”的父亲或兄长。参与同一场表演的数十架挠阁者,必须是亲戚或朋友。亲情和友情增加了挠阁表演的默契度,避免了挤踩或摔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摄影/李问

长孙已过了登挠阁的年龄,今年,郝来喜决定让二孙子上,父子搭档。

当地人介绍,峨口挠阁那千年不变的腔调,源于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胡调,乐器主要是鼓、唢呐和笙,曲调简约质朴。表演套路具有强烈的民族杂居地域性特征。

汉武帝即位后,运筹兵力,陈兵雁门关内外,多次大败匈奴,保卫了关内百姓的生活与文化的持续发展。后宫廷女子王昭君过雁门关远嫁塞外,以和亲换取和平,使得“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汉匈两族长达几十年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胡汉文化在古代州交融,彼时,挠阁完成了从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舞蹈“相和”的转型。

挠阁 扛在肩上的信仰

摄影/李问

粗狂的舞步,质朴的音乐,经过1700多年岁月洗礼的挠阁,更象是穿行在漫长历史长河里的时光剪影。带着人们对天地神的敬畏,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