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8年480個乾旱村莊10萬張影像 這裡的雨水比油還貴


《取水路》是一個西北地區人與水的故事。2018年5月,攝影師任世琛憑此獲得了吳印鹹攝影資助計劃。2015年,甘肅省東鄉縣,這是一個十年十旱的地方,乾旱的山腰上居住著十幾戶人家。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主人,祖祖輩輩幾代人堅守著這片乾旱貧瘠的土地不願離棄。圖文/任世琛

西北地區許多縣市常年乾旱少雨,尤其甘肅省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有286.207億立方米,佔全國地表水資源量的1.06%,居全國第27位,人均1149立方米,居全國第22位;畝均佔有量只有394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 2007年,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戈壁灘上的廣告牌上書寫著“根本的出路在於節水”的字樣。圖文/任世琛

沒有水,這裡十年九旱,“苦瘠甲於天下”。因為缺水,集雨而成的窖水是村民的主要水源。水窖成了隴中乾旱地區人家最為珍貴的家產,誰家娶媳婦,女方要先考察有沒有水窖。2013年,甘肅省華池縣,一位村民趕著羊只到山下去挑水。圖文/任世琛


因為缺水,就是這不大幹淨的窖水,也無比珍貴。曾有歌謠唱道:“一碗水,用三遍。又洗菜,又洗臉。當年的大旱你沒見,牛在哭,羊在叫,麻雀沒水飛不高。”2010年,甘肅省正寧縣榆林子鎮,一位老人端著從機井拉回來的渾濁的水給記者看。圖文/任世琛

曾經這裡缺水的程度超乎常人的幻想。誇張地說法是,這兒的人終身只洗三次澡,分別是出世,成婚,逝世時。進入2015年之後,大部分地區的生活用水發生極大的改變。2006年,甘肅省渭源縣大安鄉,一個小孩在上下的山眼泉舀水。取水環境之簡陋,可想用水之艱難。圖文/任世琛

一是甘肅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已經於2015年8月6日正式運行,一種是建立水塔引自來水到戶;一種是近幾年降水量有很大的增加,還有一種雨水積流工程,把雨水收集起來,通過過濾消毒貯存到水窖再使用。2005年,甘肅省正寧縣榆林子鎮,兩個小孩拉水回家。圖文/任世琛


在我兒時的夢裡,最糾結最讓我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放學後必須去2公里外山下的山眼泉抬水,那是一段漫長、艱辛、崎嶇的山路。2005年,甘肅省正寧縣榆林子鎮,大雪紛飛的季節,一個小孩在機井等待拉水。圖文/任世琛

每次想到要去抬水,我不是躲避就是大哭,因為抬水不只是太累,更重要的是全村的孩子都要圍著一池水去哄搶,到最後,即使沒有乾淨的水,渾濁汙泥的水也得和二哥抬上一桶回家。2006年,甘肅省渭源縣大安鄉,婦女帶孩子在山眼泉旁舀水後休息。圖文/任世琛

小學畢業那年,政府給我們村建了口水井,出水的那天,我們小孩子早早跑到機井前守候。出水的瞬間雖然水量少,水質渾濁,但孩兒們一哄而上,爭先恐後品嚐第一口井水。2007年,甘肅省民勤縣,行走在路上的人被沙塵淹沒。圖文/任世琛


2008年,甘肅省會寧縣,龜裂的土地上死去的蟲子。圖文/任世琛

2011年,甘肅省渭源縣大安鄉,大雪天村民在山眼泉旁等待舀水。圖文/任世琛

2013年,甘肅省臨洮縣,一位婦女給乾涸的土地澆水。圖文/任世琛

2013年,甘肅省華池縣,村民在村口排隊接送水車拉來的水。圖文/任世琛

2014年,甘肅省會寧縣,放學的孩子在水井前吃飯。圖文/任世琛

2015年,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孩子在清理水井下的泥土。圖文/任世琛

2016年,甘肅省武山縣,孩子用水溝的水洗衣服。圖文/任世琛

任世琛,獨立攝影師,中國十佳青年攝影師。作品先後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地,英法等國展出,《旱區的孩子》在世界146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出版《中國青年攝影師系列叢書》、《生活.影像-100幅精彩生活紀實攝影作品解讀》、《照片的權利》等書,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收藏。

從2000年到2018年的18年間,攝影師任世琛利用節假日,先後上百次深入到陝甘寧的480多個乾旱村莊,拍攝了10萬多張民眾艱難尋水的影像。同時啟動參與了農村生活用水的公益活動。從2018年開始,他將繼續深入關注人與水在這些鄉村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