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張徹,號稱「張百萬」

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因為他拍出了香港第一部票房百萬的電影。

類似於現在的某某「幾十億導演」。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牛逼的香港導演之一,張徹曾隻手撐起香港武俠電影半邊天。

被尊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張徹

職業:導演、編劇、影評人、作家

生卒年份:1923年2月10日~2002年6月22日

代表作品:[獨臂刀]、[大刺客]、[馬永貞]、[大刀王五]

事件:逝世16週年

他手下有一群能征善戰的弟子

王羽、午馬、李修賢、狄龍、姜大衛、傅聲…

影響了一票赫赫有名的導演

吳宇森、徐克、李仁港、李惠民…以及遠在大洋彼岸的昆汀·塔倫蒂諾。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張徹和五代弟子的合影(可以自行認臉)

他一生拍攝了近百部電影,開創多項先例

第一個百萬票房,第一部硬漢電影、第一個白衣俠客、第一次西方配樂、第一次安排主角在電影中死去...

連張徹都不知道,還敢說自己瞭解香港武俠

別鬧了。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半路入行

改變香港武俠性別

張徹本名張易揚

浙江青田縣人,1923年出生於杭州。

父親張秉瀾是浙系軍閥

抗戰時期,張徹在重慶中央大學法學院政治系讀本科,與電影毫無關係。

戰爭結束後,他到上海,擔任文化委員會的專員,和電影界人士來往密切,逐漸進了這一行。

1949年,26歲的張徹去往臺灣,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蔣經國,兩人相談甚歡。

在蔣經國的支持下,張徹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也是臺灣第一部,中國人自己拍攝的國語影片。

標誌著他電影生涯的開始。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阿里山風雲]在報紙上刊登的消息,這部電影如今只剩20分鐘的拷貝資料

1957年,張徹離開臺灣到香港發展,拍攝了低成本電影[野火]

由於影片在票房上的失利,張徹的事業陷入低谷,隨後他開始從事

文學寫作

他以本名張易揚寫小說,以筆名何觀寫影評,以筆名沉思寫隨筆。

文筆了得,觀點獨到。

當時的香港,正是歌舞片、黃梅調片興盛之時,重女輕男,陰盛陽衰

張徹認為,香港電影陰氣太重,不夠陽剛,還指出要挽救香港電影,必須以柔克剛。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張徹發表的評日本電影的文章

吳宇森一次受訪時曾說:

這種說法在那個時候是很震撼的,因為在他之前都是以女性為主,女主角是很吃香的。

男的一定是高大英俊的謙謙公子,就沒什麼演技的。觀眾到影院也是為了看女明星。

到了他(張徹)這裡,就換了過來。

1963年,張徹在《新生晚報》開設專欄「何觀影話」,提出「陽剛電影」的口號,隨即得到了當時香港電影界大拿邵逸夫的賞識。

不久後他與邵氏簽約,從此走向了武俠動作電影的創作之路。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電影[獨臂刀]片場的張徹(最右)與邵逸夫(最左)

張徹堅持提倡以男性為主的陽剛武俠片,一手扭轉香港電影的陰柔風氣。

武俠新紀元,開始。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文人導演

陽剛硬漢血腥暴力

張徹是個文人。

寫得一手飄逸俊秀的書法,博古通今,學富五車。

但他的電影,卻硬聲硬氣,血漿滿屏。

他喜歡大膽挑戰傳統觀念,專門寫青年俠客豁出生命與權貴生死戰,陽剛直給,充滿叛逆,深受青年觀眾的歡迎。

他電影裡的英雄靈感,來自中國古文學或者民間故事,有點像《水滸傳》那種梁山兄弟之間的關係。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雙俠]中的狄龍和姜大衛,二人合作了很多張徹的電影,基情滿滿

張徹的電影注重朋友、兄弟之情,很少牽扯到兒女私情。

[報仇]裡,關小樓為兄弟關玉樓報仇,最後也戰鬥而死。他死前回憶的是和玉樓之間親密的兄弟情義,開心的往事。

與情人正芳,就算走到一塊兒,卻是連手也牽不到。

從頭到尾,都是純正的男人戲

他所選取的演員,也不是以往影片中風度翩翩的奶油小生,而是兼具陽剛之氣和熱血外表的硬朗男兒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張徹和弟子們

以往的粵語片打鬥,低頭、踢腳、跳起,過於花拳繡腿,舞臺化。

電影裡的英雄,殺一百個人都不見血,很不過癮。

為了拍攝出硬氣的武打效果,張徹選擇真刀真槍上陣,每一拳都給到肉裡,有種悶聲的疼痛感

大弟子王羽說:

當時拍攝真的很辛苦,一個個真刀真槍的打,演員很容易受傷。剛開始很不適應,多幾次(受傷)後,大家漸漸找到了方向。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獨臂刀]中的大師兄王羽

張徹還要求,帶兵器的打鬥,一刀斬下去,當時就要有血流出來

為此,武術指導唐佳和劉家良還專門發明了血包

一刀砍下去,武師手按住血包,抽刀時將血包紮破,血就隨著刀噴出來,看起來很真實。

也因為這樣,別人都叫他「番茄導演」,因為一拍戲,片場到處都是番茄汁(人造血漿)。

隨意感受一下畫風: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報仇]中滿身是血的姜大衛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遊俠兒]中滿身是血的姜大衛,為什麼姜大衛一直在流血

呈現暴力的手段上,張徹總能做到極致,他把壞人的武器設計成鐵鉤,死也要把腸子挖出來才過癮。

[十三太保]

裡的五馬分屍、[雙俠]裡的萬箭穿心、[大刺客]裡的盤腸大戰。

沒有最血腥,只有更血腥。

「暴力美學」自此產生。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十三太保]中被五馬分屍後的...存孝的頭...現在也不能接受!為啥導演一定要設計這麼慘烈的死法啊!我的存孝!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雙俠]中,被萬箭穿心的小哥,感覺姜大衛在張徹電影裡死了無數次,張導看重一個人的方式,就是千方百計弄死他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大刺客]中,剖腹自盡的英雄,腸子流了一地,終於不是姜大衛了

這種拍攝方式,導演是過癮了,卻苦了影片發行人員

與張徹共事20多年的蔡瀾,曾在一篇紀念張徹的文章中回憶到:

當時他的電影,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送檢總是有問題,上映前總要四處奔跑,才能通過。

邵氏要求他不要拍的那麼血腥,但他不聽,照拍他的破肚子、挖腸子結局。

也是很任性了。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硬漢之死

悲壯而浪漫

張徹到底不是粗糲的武夫。

雖然追求電影的陽剛之氣,卻不是用簡單的暴力血腥場面來刺激觀眾。

他的鏡頭中充斥著一種浪漫,他喜歡用慢鏡頭給英雄的死亡帶上一種很優雅、很悽美的感覺。

被後人稱為「張氏死亡之舞」

[新獨臂刀]中,姜大衛斷臂之後,在小路上掙扎前行,放慢的鏡頭下,英雄肉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堅毅,更加強烈。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新獨臂刀]痛苦而剋制的氣氛,竟很有詩意

[十三太保]中,五馬分屍一場戲,張徹只用了300尺的高臺瞰拍。

加上慢鏡頭運用,五匹馬向五個方向奔馳,帳篷被撕裂,再加上強烈的呼叫聲和風聲,將李存孝的死表現的極其悽美。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十三太保]中,五馬分屍的慢鏡頭

當英雄的行徑、俠義的內核以及犧牲的精神,由優美的鏡頭表現出來時,就是真正的浪漫悲壯。

這一點在吳宇森後來的電影中,屢見不鮮。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年輕時的吳宇森(左)與導師張徹(右)

張徹一直強調悲壯這件事。將電影中的慘烈死亡,推向一種

最高境界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就算被人殺死,也是以英雄的姿勢屹立。

每一位英雄的死,既是自我價值的完成,又是對黑暗社會、邪惡精神的抗議。

這正是「武俠」的意義所在。

張導,我敬你是條漢子

△張徹電影裡的英雄,即使去死,很多也是站立的姿勢

1985年,張徹已經離開邵氏十幾年,62歲高齡,仍堅持創作。

他來到給中國內地,八年時間,拍攝了6部電影。

據他的最後一代弟子,杜玉明回憶:

張徹拍完當天的戲回到酒店,就會從衛生間拿一塊毛巾,用來擦柺杖,還一邊唸唸有詞:

明天要不把這個拍好,決不罷休。

從後邊看,就像在擦一把劍一樣,很認真,很較真。感覺在片場,他自己就是那個俠客。

是的,或許張徹自己就是個俠客。

他的一生就像自己電影中,懷才難建用於當世的英雄,有滿腔熱情,卻受環境和命運的撥弄。

大半生作為邵氏的謀臣,勤勉數年、事必親躬,替邵氏打下一片江山,最終卻難得重用,決絕離開。

雄偉豪放中,又帶一絲悲憤。

2002年6月22日,張徹導演在香港去世,享年79歲。

晚年題詩:

落拓江湖一劍輕,良相良醫兩無名,南朝金紫成何事?只合銀幕夢裡行。

大概就是張導對自己一生的判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