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小巷深深,抬頭一線天,低頭石光鑑。窗兒挨著窗兒,門兒對著門兒。行走在青石巷清脆迴音與竹椅的咯吱聲,刺破古舊的沉寂,悠揚著激越與希望。”陳湛林的一首《培中遺韻》道出了蒼橋縣石橋鎮培中村青磚碧瓦下的無限韻味。蒼梧縣培中村是蒼梧縣地城文化——東安文化的發源地,其深厚的人文底蘊一直感染著後人,恢弘的古宅與溫情脈脈的詩詞是她給子孫後代最美好的饋贈,可蘊藏著的卻是亙古不變的血緣親情。 聚族而居,浮雕黛瓦間和睦生息便是培中村的魅力所在。2015年4月, 培中村入選廣西首批傳統村落。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來到培中村,撲面向來的便是濃厚的古宅文明氣息。培中村原有古民居30多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近20座。一座座雕樑畫棟的古宅相互連接著。縱橫有序地錯落在現代化的水泥樓房中,均坐北朝南呈“井”字形佈局,工藝精湛的木雕、壁畫以及文蘊深厚的題詩給高牆厚壁的古建築添上了五彩繽紛的絢麗。這些古宅不僅規劃整齊,功能設備完善, 每座都統一規建,門楣、天井、廳堂、廂房等合理佈局,排水系統優良,外牆上設有防衛的小窗口與防盜青石條。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我們驚歎這些古宅建築恢弘,但在培中村民的心裡,古宅代表的是剪不斷的血脈親情。“這些古宅最難能可貴的是將兄弟團結起來,屋連著屋,生活在一起。”已經退休十多年的潘沃鈐老師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培中人,在他心裡,古宅不僅僅是他們的安居地,更是他們心靈的歸屬。“古宅都是我們老相宗業播公的子孫建造的,最早建造的在嘉慶年間,最遲的是在1935年建造的。”潘沃鈐老師表示,古宅的居民都是祖宗業播公的後代。“乾隆時期, 時為武長生的潘家祖宗潘業播來到培中村定居,第一座古宅便由業播公的孫子建起來的,後經過後代子孫的發展逐漸建造成群,形成恢弘的氏族居落。”對培中人來說,每一座老房子,每一幅壁面,每一條青石巷都是富含意義,這裡既是他們相宗的智慧結晶,也是他們族人和睦生息,繁榮發展的歷史見證。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培中村古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以及最重要的倫理關係。互相連接著的一座座青磚碧瓦,長幼有序地排列著,將族人緊密聯繫著,屋屋相連,一 起生活,從不離存。在如此濃厚的親族文化築圍浸染長大的潘沃鈐將自己的畢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桃李遍天下,如今已經高齡70多歲的他還在兢兢業業地研究著培中文化,不但深入瞭解村裡的歷史文化還不遺餘力地將其發揚光大。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培中村作為蒼橋縣東安文化的發源地,其人文氣息本就很濃厚,而培中人又勤於拼搏,善於繼承發揚前人的智慧結晶,所以人才輩出是培中村又一個令人驚歎的地方。自明末清初培中村開村以來,由於一代接一代人的努 力拼搏,歷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層出不窮,在一座古宅的大門上還懸掛著一座“進土”牌匾,據悉是光緒年間,先人潘其順所立的。而如今歷年考上縣、市重點高中,升上大學的學子也數不勝數。聞名遠近的“東安聖人”潘葆芬便是培中人,在村裡德高望重的他出生在1910年,雖然身體虛弱,但卻努力研讀四書五經、詩詞文學,不但在6歲的時候就進入私塾,高中畢業後還直升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政治系,得到魯迅、郭沫若等人親自教誨,畢業後在蒼格縣國民中學任教也是廣西詩詞學會會員以及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廣西分公會員。潘葆芬的努力與成就使培中村的好學氛國更加濃厚,一直激勵著後人積極向上, 他們或者“學而優則仕”,或者“學面優則商”, 在外發展事業,就連在家務農之輩也經常“敢將鋤犁換詩筆,才下田頭上案頭”,他們的詩社一一培中詩社由村民組成, 共有常駐社員41人,已經出版的刊物有《詩畫培中》、《培中詩詞》(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在蒼梧縣乃至梧州市都聲名遠播。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如今的培中村,村落髮展有著嚴謹的規劃性,道路縱橫有序,水系來去有常,和睦生息,一片繁榮。在林嶽蔥鬱秀麗,禾田碧綠生機盎然的映照下,古宅韻味悠揚,一幢幢華閣在農家院落拔地而起,嶄新的教學樓與村文化中心相互映襯。古宅新樓交替矗立,古今文明相互輝映。

“現在,我們計劃開發村委辦公樓後面的山區,用以發展風景區,首期會打造歷史文化公園,將一一建造古城牆、鐘樓、更樓等建築,並藉助自治區級生態鄉村的建設不斷硬化道路,淨化飲水以打造宜居鄉村,最終實現幸福鄉村的建設,”培中村黨支部書記朱卓錦表示,以“文化強村,農業富村,旅遊興村,廉政管村” 16字為發展方向,走“開發企業—開發—旅遊開發”的發展路線,首先統一規劃建設居民樓, 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並不斷注重文體建設。 “我們計劃將村委禮堂重新修整,合理利用空間,打造農家博物館,將閒置的老舊物品收藏起來,以供觀賞。”

青磚碧瓦下,石板巷道中,清風伴著鳥語花香,帶月荷鋤歸後,談談天,寫寫詩詞,培中村民便是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息和睦著。

「魅力培中」青磚碧瓦屋屋相連 培中精神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