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1.重庆

在重庆,当地人有在清明这天吃寒食的习惯。旧时当地人去扫墓时会准备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扫墓一般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的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此外,在重庆地区,旧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当地俗话有言,“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有没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2.湖南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在长沙,人们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祭拜,最好下午3点前完成扫墓祭拜。

另在湖南地区,民间有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始于唐代,本意是为驱疫避邪,后来又有了装饰的意思。

3.河南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另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民间还保留着清明吃鸡蛋的传统食俗。

4.山西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在山西地区,当地人们一直沿袭着在清明节吃“子推馍”的习俗。“子推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包上鸡蛋或红枣,头顶顶子四周有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5.江苏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在江苏常州,清明节一大早,当地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平安报春,借以辟邪,带来福祉。

此外在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品尝时,人们会放点柳叶在大团子里,意为添“青”。

6.广东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在广州,民间有清明当天“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个家族的人们一起约定哪一天同去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在祭祀完之后,人们还会分猪肉,并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来炒着吃,或是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待吃完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7.广西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在广西一些地区,当地人们会在清明节时去取柳叶及田螺来浸水洗眼睛,相传这种做法可使眼睛明亮。另一些地区的人们在扫完墓后,会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另在扫墓祭祖结束后,亲友还会就近饮宴,并将之称为“野餐”。

8.海南

清明节,各地都有哪些不同习俗

在海南,许多靠海而居的渔民,会在清明节到来时,在船头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护风调雨顺,后辈平安。另海南当地的人们在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来作为祭祖供品,一些地方,同姓的居民还会一起去抓猪拉羊来祭祖,并祈求后代子孙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