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藝術可以標準化嗎?

死亡櫻花


筆者認為,藝術是不應該被標準化的。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其蘊含的無限的想象和創造力。同樣的一個主體,因藝術家注入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念,採用了不同的創作手法和技巧,所創作出來的藝術品是不一樣的。你能拿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藝術家和藝朮品嗎?不能的。

同樣畫的主題都是《三美神》,但是畫風迴異,很不一般。你能拿一個標準來衡量這兩幅畫嗎?

即便是一幅畫,一件藝術品,在不同的人眼裡也會有不同的認識。“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正是藝朮的魅力所在。

筆者始終認為,藝術是不可以也不應該標準化的。至於拍賣市場對藝術品給出的"標準",只能說那是拍賣市場或者說是藝術品投資上的事。


燈影書畫


在藝術品投資中,確實有“用時間換金錢”的說法,但多少含有炒作的嫌疑。事實上,再好的投資策略,也需要配備出色的投資眼光才行。一味的囤積居奇,並不見得能獲得太好的收益。

藝術品的創作,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無論如何出新和另闢蹊徑,作品總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只是或多或少而已。當然,作為外行,很多人也只能看個熱鬧而已。在藝術史上,許多“天才”確實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才逐漸出現在世人眼前的。但卻不是每個創作者的作品,都能獲得後世的認可。

同樣,一些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即便成績斐然,也不一定在若干年後依舊能作到保值或升值。因為,每個時代的藝術品位和風格走向,都很難把握。從一點來講,藝術品投資,絕對是一項既燒錢,又危險的行為。

當然,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在這樣的情況下,總會有人闖入藝術品投資的圈子。至於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眼光、運氣好的人,往往會一夜暴富,而眼光一般,但具有雄厚的財力,也能將手中的藏品炒熱。而那些既沒眼光,又不具備炒作能力的投資者,除了默默祈禱老天爺開恩,也真的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按照我的理解,藝術從來就不是理性的創作,而是靈感與激情相碰撞出來的火花。講到這裡,大家就會明白。藝術品的優劣,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更不能草擬出一個規範化的標尺,來衡量每件藝術品的價值。


史海爛柯人


如果要進行現代藝術品投資,除了經濟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需要一雙慧眼,也就是對藝術品的鑑賞力和敏銳的投資眼光。藝術品之所以有市場價值和升值空間,那就是藝術品的藝術性和單一性,如果藝術品形成某一標準化生產,那就失去了藝術品的獨特性,倒是成了工藝品,那就失去了市場價值。
&批量生產的工藝品,毫無收藏和投資價值。


藝術本來就是一個藝術家用他獨到的藝術眼光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凝結成的藝術結晶,可以說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神韻是無法複製的。所以只有真正的藝術家的作品才會有藝術性,才具有值得收藏和投資價值,才會有升值的空間。

現在一些人喜歡投資名人的書畫作品,投資名人書畫倒是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分別對待,一些業餘從事書畫創作的名人,具有功利性。他們大肆利用自己的名氣,在自己並不熟悉的書畫領域大肆斂財,這樣的“作品”具有很大的投資風險,很多時候會因為這些人的身敗名裂而對他們的書畫作品投資打了水漂。



還有就是一些成名的大師(尤其是書畫)多采用一個題材批量成畫,形成生產線式創作,這樣的缺乏藝術靈感的大師“作品”,缺乏了唯一性,就失去了收藏價值。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投資玉器作品和紫砂作品的原因,因為每一塊玉石都有自身的特點,玉雕大師的每一件作品都會根據玉石的特點設計,所以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做到獨一無二;而高端的紫砂泥本身就很珍貴,另外加上制壺大師的精心設計,才會凸顯市場價值。


風雲說收藏


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藝術的學習是標準化的。

藝術是什麼?是通過一定的表現形式來表達或展現一種感受、結果。很明顯,如果要讓非作者之外的人去接受、通感這個感受或者結果,一定是表現形式的技巧,符合了這個審美的標準。

而這種表形技巧的學習,便是標準化的東西。這點應該很好理解吧?諸如聲樂之音準練習,書法的筆劃練習,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必須學習且普世學習的東西。所謂“熟能生巧”,需要“熟”的東西便是這些。

那很多人認為藝術是需要天賦的,是需要靈光乍現的。這句話沒錯,但所謂的天賦、靈光一閃並不是在學習藝術的時候所需要的,至多隻是加快這個標準化的進程而已。就拿詩詞來說,詩詞需要學習格律,這個格律就是最標準的東西,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甚至於近體詩的每句平仄都是有規定的,學這些東西需要天賦嗎?我想大概是不需要的,因為它本身就是標準化的東西。


第二,藝術的認知是標準化。

藝術包括了鑑賞和創作,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你分不清好壞,自然也無法確定自己作品的好壞-----當然,這個好壞的界定,雖然不一而足,但認知卻會有一個標準。譬如詩詞表現技巧五花八門,但表現出來或是感知出來的情感如喜、怒、哀、樂,難道不是標準化的東西麼?


基於此,衍生出來得鑑賞自然也是標準的。比如你讀到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王維

肯定會認為山是空的,環境是安靜的,而不會覺得這是寫的菜市場賣菜的光景吧?----這種對藝術的認知,就是標準化。至於有人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太過浮誇,我認知的觀點是,審美體系本來就是存在並完整的,藝術便是補充、豐滿審美體系的過程。


第三,藝術的表達組合不是標準化。

當對藝術之表現技巧爛熟於胸之後,這時候才能談到天賦、談到靈光一閃。大家都會表達情感,但如何使用表達的技巧組合,使得表達的更好?這是決計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定義的。這點用蘇軾的一首詩來闡述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之前提到情感的認知是標準的,但如何表現卻沒有極致、沒有盡頭,如蘇軾詩中,因在廬山而不識廬山全貌,但你出了廬山,還有中國,還有世界,還有宇宙,所以你的視覺永遠不可能成為“上帝視覺”,正因如此,所以也沒有所謂的“萬流歸一”的標準。



無聊到巔峰


藝術絕對不能標準化,就像天下所有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腿有腳,有鼻子有眼,但是你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而這個地球上大約有七十多億人,你想找到性格一模一樣,臉蛋身體一模一樣的人,那簡直是痴人做夢。即使所謂的孿生子,他們的性格相貌也不盡相同。

布格羅《突襲》

但總有些用屁股決定大腦的人,總想把藝術標準化,總想在藝術的標準化中,顯示自己的偉大。所以,你看現在的各種各樣藝術類的考級考試,就是那些人對藝術的強姦,對人的藝術生命的扼殺,對人藝術個性的侮辱。而這些事情,非常荒唐的存在,而質疑的聲音卻很微弱,甚至更有專家覺得藝術類的考級考試,是可以提倡的,更是完全可以提高人的競爭力的。

左邊為沃霍爾《尖叫》,右邊為蒙克《吶喊》

但藝術是講個性的,如果趨於共性,那麼還要藝術家何用,要藝術何用?只要造出一臺機器,打造一模一樣的東西不就行了。為此,那些希望讓藝術標準化的傢伙,使我想起了好像有一段時間,提倡書法考級及標準化吧,好像當時自己感覺不妥,但也沒有認真去深思。而今看到這個問題,就隱約的想起了多年前的書法考級標準化的事情,深感所有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有把藝術標準化的人,以荒唐的扭曲的心態,對待藝術,那麼,他們何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標準化呢?或者讓別人找老婆都以自己的妻子為標準,誰不服從,就讓誰消失,但天下他的妻子只有哪一個,難不成讓他的妻子做天下所有男人的妻子嗎?

布格羅《春之夢》

所以,提出藝術標準化的人,絕對是邪惡的人,是打著藝術的幌子來戕害人的藝術個性的邪惡生命。


用戶62081517873


藝術當然不能被標準化,這是藝術的本質決定的。藝術是為了表現美,標準化是為了批量複製,如果藝術可以標準化那就意味著美可以被標準化。而對美進行標準化本身不可能的,所以藝術當然也不可能標準化。批量複製的美的典型就是韓國人造人和錐子臉。如果你覺得那就是美,我也沒辦法。

(威廉莫里斯身上同時具有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和社會主義者的雙重色彩,如果你問它藝術品能不能標準化?他一定反問你為什麼要標準化,然後你跟他說是為了批量複製機械生產,他會用一個字來回答你,就是“滾!”)

藝術不能被標準化,同時藝術也抗拒標準化,就像在另一個回答裡提到的工藝美術運動,它就是藝術抗拒標準化的典型。工藝美術運動實際上是十九世紀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威廉莫里斯和他的追隨者認為工人處境的下降是因為大工業生產,而大工業生產的結果就是用批量生產的工業品,擠佔了原本屬於市民階層的手工業者的市場。他們試圖重振手工製品的價格,方法就是強調其中的“藝術性”,因為他們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威廉莫里斯理想的世界裡沒有一摸一樣的兩把椅子也沒有一摸一樣的兩張桌子。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製造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機器生產出來的。這個邏輯的前提就是“藝術不可被複制”或者“批量生產的不是藝術”。

(從工藝美術運動到工業設計是工業的勝利和藝術的失敗)

從工藝美術運動力誕生了近代的工業設計,但這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威廉莫里斯的初衷,威廉莫里斯並不是要讓你們去買被設計成不同樣子的工業品,相反威廉莫里斯要的是你們根本不去買工業品,或者力所能及的去支持那種手工製品。但威廉莫里斯的理想被大工業戰勝而且征服了,曾經要帶領歐洲人回到理想社會的工藝美術運動,變成了大工業的一部分的工業設計,這本身就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失敗。

(毒舌畫家詹姆斯惠斯勒,他和當時很多英國人眼中的先知羅斯金打了一場官司)

(因為羅斯金說惠斯勒的這幅畫《夜曲白特西橋》粗製濫造)

至於說用時間換金錢,這句話我覺得也非常搞笑,在詹姆斯惠斯勒訴羅斯金案裡,羅斯金的辯護律師問惠斯勒“你的畫賣了多少錢?”然後惠斯勒回答了一個數目,律師又問“那麼為了畫這幅畫你用了多長時間?”惠斯勒回答“其實沒用多長時間”,律師立刻追問“那麼你認為你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惠斯勒回答“這麼看確實有點高”律師覺得自己勝利了提醒陪審團和法官注意連詹姆斯惠斯勒先生自己也覺得他的畫太貴了。但惠斯勒在所有人議論紛紛的時候又補充了一句這句話宣告了羅斯金的敗訴“但我是為我一生的學識要的!”


克羅採和春天


所有的藝術本質上都是以有限求無限,在一定的限定範圍內探索無限的表達可能。比如七律就是八句,每句七個字,你非要寫成十幾句,每句字數還不固定,又不對仗又不押韻,不管內容多優美,感情多真實,它也不是七律了。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藝術是有標準的。另一方面,藝術是人類表達情感,訴諸審美的最高形式,這又決定了藝術最害怕簡單重複,批量生產,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是反標準化的。像繪畫中的光學規律透視規律素描色彩關係,音樂中的節奏音程,詩詞中的平仄格律等等,這些標準是多少代藝術家共同總結探索出來的,本來就存在於自然中的,而非人為制定的標準,是經過時間檢驗不可隨意更改的。藝術家要在基本的藝術規律中,自由地揮灑自己的天賦和靈感,害怕的是外界強加的毫無理由的莫名其妙的所謂標準。


冬寒油畫工作室


我認為藝術不會被標準化,因為藝術源於靈感,靈感源於生活。藝術的呈現是極具創新式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個藝術家,當他創作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因為作品頗多,在藝術創新 靈感方面也顯的有點兒江郎才盡。 這時候,我們對照著名導演 王晶。

王晶曾經給我們帶過來很多精彩的電影,比如說和周潤發,劉德華合作的《賭神》,使他成為香港“賭片”的開山鼻祖;另外,王晶和周星馳合作的電影《鹿鼎記》和《鹿鼎記二:神龍教》上榜香港年度十大票房,也奠定了周星馳的笑匠地位,可謂是風生水起,名利雙收。



但是近年來,他卻和很多香港導演一樣,在吃自己過去的老本,將自己的經典之作粗糙複製,例如聯手周潤發的《澳門風雲3》,利用人們對於《賭神》經典的懷念,嚴重透支自己的票房號召力。有人評價說,現在的王晶是在抄襲當年的王晶,真是令人唏噓。

但王晶還是趕上了現在大陸電影市場的火爆,票房還是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他更是遺憾的,在中國電影最最需要經典之作的時代,他卻日益顯示出了江郎才盡的吃力感。 一個藝術家江郎才盡,一方面是自然規律的無奈,沒有人一生總能處在巔峰時期,加上大陸電影飛速發展,但王晶對於喜劇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港片獨霸江湖的時代。



所以說,藝術是不可能被標準化的,藝術在於創新,基於生活中的靈感,最終服務與生活。生活是多樣化的,你也不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被標準化吧,時間久了你也會覺得枯燥無聊,一成不變,模仿效應的藝術作品終會走向滅亡,更多的還是創新精神!


捕風捉電影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我個人認為,藝術很難標準化,因為藝術本身是沒有對與錯、先進與落後的區別,但標準化是國際大趨勢,是有其積極的意義的,藝術也不應全盤否定標準化。另外,藝術品是完全可以標準化的。

藝術貴在創新,必須創新。有創新,才有藝術生命力。內容、形式都毫無新意的作品,常常是完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時。因此,藝術並沒有一個唯一的標準,也沒有什麼唯一的參照物可以評判或者對比各種文化群體的優劣;也沒有一種實體可以完全詮釋這種文化群體的形成,完全決定這種文化群體發展的終極命運。因為它的形成往往是流動性的,每一種文化都應該是包容的,生長的,變化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程序。如果藝術進行了標準化,那就太單一、太蒼白了,喪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活力。

但藝術不進行標準化,也有其缺點。比如:

1、新科技時代的到來,讓世界突然包圍了我們。新文化和新藝術風尚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全球化傳播,如果本土藝術沒有被標準化,是很難與國際藝術大環境互相接軌、交流、理解和對話的,只能被擠到邊沿的地位,失去了藝術自身的傳播與交流的功能。也許有些藝術家不屑於被市場化標準化,但如果長此以往,我們的非標準化的本土藝術很容易失去在大眾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從而難以傳承下去,使我們失去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

2、當代藝術可以不是繪畫、不是雕塑,也可以不需要技法和技術,只要你有一個能夠反映生活的觀念都可能是藝術。這樣的性質為剛剛起步的中國藝術市場中當代藝術的推崇者帶來許多機會,同時也充斥著許多投機行為。因國外對中國社會、文化藝術的誤讀和偏離,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追捧“中國當代藝術”,也讓“中國當代藝術”成為資本炒作的對象,使國內外一部分“中國當代藝術”的始作俑者賺個盆滿缽滿,全然不顧“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炒作的風險,也不顧藝術市場是否能持續有序良性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藝術工作者應該適當借鑑一些標準化和國際化的積極經驗。

1、藝術需要大營銷。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一定要重視藝術自身的傳播與交流的功能,要讓更多的人、更廣闊範圍內的市場認可我們的藝術(作品),這樣才是有意義的。藝術與營銷的關係,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通常我們理解的藝術營銷有兩方面:一種是一件藝術品的營銷、一個藝術事件的營銷,這種營銷是將藝術作為一件產品進行銷售;還有一種藝術營銷是指賦予品牌文化內涵的附加值,比如酒的藝術、穿著的藝術等等。只有我們傳承發展自己的藝術,其傳播和交流功能才會形成源源不斷地循環與發展,形成藝術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競爭力。藝術營銷,實際上是營銷一種藝術話語權。

2、藝術工作者應該懂得和運用各種文化為其工作。藝術實際上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到文化、社會、科技等諸多因素,這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本土文化有著深層互動。 應該使用各種文化為其工作。即使是一種很有效的設計手法,故步自封也有可能惡化為表面的粉飾,形式化的迎合,廉價的懷舊和無聊的陳腔濫調。

3、藝術工作者應把握以受眾為中心的設計策略。需要充分地理解各類受眾的文化特點,以創新為核心,將合理的人性關懷相協調,賦予各種設計作品以創造力和獨特性。


無花無花


藝術絕不可以標準化,若強行標準化,就會喪失藝術的唯一性。藝術正因為有千人千面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所以,才彰顯特別的價值。藝術不像工業生產,可以按照固定尺寸批量加工,只要加工出來的東西誤差在範圍內徘徊,完全就是合格,甚至優質的產品。

左邊為沃霍爾《尖叫》,右邊為蒙克《吶喊》

藝術家在創作每一幅作品時,是由許多心血凝結而成,是對個人一段生命體驗的自然展開,是藝術家思想、情感、技巧、感悟等方方面面積聚到一定時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一種直接反映。如果沒有之前長期地積累,藝術家不可能創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戈雅《穿衣的瑪哈》

因為在不同年齡段,藝術家同一個表現對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這情形跟我國一句著名俗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完全一致。

意思是說,當你認識有限時,你看到一座山,就僅僅認為那只是一座山,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提香作品

當隨著年齡增長,突然發現眼睛看到的也未必真實,有時遠看是山,但近看未必是山,因為世上的假象太多了,若不去辨別和分析,會被假象所迷惑,導致許多認識和理解出現偏差。

布格羅《春之夢》

當經歷了許多事情,回過頭來用初心再看許多事物時,人的心態就更加平和了。當一個人用“不變應萬變”的心態看待所有事情時,才會發現,實質上許多事物在本質上沒有改變,而是自己的心態和認識變了,當回到初心,眼前看到的東西,其實跟先前所看到的,並沒有多少變化。

布格羅《突襲》

藝術家對待藝術時,同樣要經歷種種認識的變化,每一種認識都代表了不同的生命體驗,用不同的生命體驗創作出來的藝術,肯定是不一樣的,當然也就談不上可以標準化。如果可以標準化,那隻能會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藝術家一直在原地踏地,沒有任何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