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今天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端午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

“端午”一词,出现的时间似乎不长,最早出现在西晋,是一个叫做周处的人写了一本书籍,名字叫做《风土记》。此书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是迄今为止我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比另一部同类性质的地方性岁时节令专著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要早好多年。此书对于端午、七夕、重阳等等民俗节日,都有重要记叙。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不过,要注意,另一本同名书籍为日本女帝元明天皇时期下令编写的地理文化志书。

【风土】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风土记

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

更古老的书籍,虽然没有端午两个字的说法,但记录了“五月初五”的情况。

这样的记录,就是端午名词形成之前内容的存在,实际上的端午活动的起源。

说法大约有6种之多。

1、蓄兰沐浴

——周代认为五月是恶月,有毒气和晦气,所以,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后来,逐渐形成为一种风俗。这样的内容记载于《礼记·大戴礼》(五月五蓄兰为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煮索五色……)、《风俗通》(五月五,以五采丝……亦因屈原)、《四民月令》(取蟾蜍可合恶疽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2、中国南方古百越地区的部落图腾祭祀。

——古百越地区就是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及越南北部一带。

3、纪念介子绥。

——介子绥,即介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返国后,重耳立为晋文公,在封赏随从臣属时,忘了封赏介之推。介子推曾经割股救过重耳。介之推便和老母一道隐居于绵上(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被烧死。文公为旌表介之推的功劳,将环绵上山一带封为“介田”,绵山也因之又称“介山”。《龙蛇歌》就是一首有关介之推的哀歌。

4、纪念屈原。

——楚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传说他在五月初五抱石跳入汨罗江自尽。后世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榜样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5、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6、纪念曹娥

——曹娥(公元130-143),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后投江自尽,据说在五月初五。

总的来说,端午的源头,应该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周王朝百姓除毒消晦的一种实用习俗;其二,南方百越的图腾祭祀;其三,附会纪念屈原跳江等历史人物。最后,三种内容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今的端午节文化。正是因为这个复杂性的延续,端午节的称谓,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之中,名称最多: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最基本的应该是这4件事情: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端午节挂艾叶

(1)吃粽子

(2)喝雄黄酒

(3)挂菖蒲等药草(或挂香囊、缠五色线等)

(4)划龙舟

——这4件事情传播最广。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划龙舟

另外还有:

(5)蓄兰为沐浴(先秦)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儿童泡澡消毒

(6)避恶(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

(7)辟兵缯(魏晋南北朝时,以五色丝染练制成的辟邪之物)

(8)皇宫摆端午日盛宴(唐朝起)

(9)踏百草(有地方叫“踏柳”等,唐朝起)

(10)斗草游戏(唐宋)

(11)画天师像以卖(宋代兴起贴天师符和天师画像。)

(12)长寿彩缕、寿缕(辽、金皇帝要系彩缕,赐大臣寿缕)

(13)射柳(箭射柳树枝条,辽、今、明)

(14)打马球(骑在马上击球,宋辽金)

(15)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

(16)贴符(清增“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规模更盛)

端午一词起源于何时,端午习俗起源于何朝,端午节中古人都干啥?

唐宋打马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