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國民黨有哪些高逼格的元老級人物?

黑夜-酒-哃荇


1、胡漢民

這位是參加從同盟會建立到反帝反封建鬥爭直至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的元老級人物,交織著中國近現代社會最複雜、最尖銳的矛盾,他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胡漢民最早加入同盟會的成員之一,在華南歷次武裝起義中負責後勤工作,在海外則負責宣傳革命思想,一生追隨孫中山矢志不渝,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

辛亥革命後,胡漢民擔任廣東都督,後來又被袁世凱免職,從而引發了護國運動。胡漢民又繼續協助孫中山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鬥爭,主要從事宣傳工作。袁世凱死後,胡漢民代表孫中山與北洋軍閥政府舉行政治談判,在堅持取消中國與日本之間密約的問題上態度堅決。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大元帥府總參議和黃埔軍校教官,協助孫中山平定陳炯明叛亂,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1927年後,在對待國共兩黨關係問題上與蔣介石若即若離,遭到蔣介石的迫害,於1931年2月被蔣介石藉故軟禁。

作為國民黨有功之臣的胡漢民,在國內有著廣泛的政治勢力。他被軟禁的消息一經傳出,舉國輿論譁然。粵系、桂系軍閥公開反蔣,雙方一度兵戎相見。直到九一八事變爆發,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矛盾,蔣介石出於內外交困的壓力不得不釋放胡漢民。

獲得人身自由的胡漢民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繼續堅持其抗日反蔣的政策,一直到1936年去世。

2、林森

從1931年底至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

從1895年甲午戰爭臺灣被割讓日本時起就參加反清反帝鬥爭,曾參加黑旗軍的抗日保臺行動。20世紀初開始接受和廣泛宣傳革命思想,並利用職權之便積極聯絡新軍,為即將到來的武裝反清行動做準備。武昌起義後,林森隨即在九江相應,之後積極支持擁護孫中山反對袁世凱的鬥爭。

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外交部部長並參與國民黨改組工作,孫中山去世後,林森一度淡出政治視野,主持營建中山陵。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迫於內外壓力暫時下野,林森開始代理政府主席一職。但是林森深知,此時的國民政府完全是內憂外患的一個爛攤子,自己很難有所作為。但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這位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雖然沒有實際政治權力,卻以國家元首的名義積極支持和擁護抗日救亡運動。先是拒絕承認偽滿洲國,然後又積極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明確表示“東北軍是愛國的,討伐張楊令不可下”,張學良被軟禁後,林森一度以政府主席的名義下達赦免令、復職令,但是遭到蔣介石的粗暴拒絕。

抗戰期間,林森以政府主席的名義積極號召“全民奮起,積極抵抗”,在融洽民情、鼓舞內政等方面親力親為,做了大量工作,為凝聚全民族支持國民政府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3年8月1日,75歲的林森因車禍在重慶去世,國民政府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


大將軍威武K


張靜江

張靜江1906年加入了同盟會,因其出生在江南絲商的富賈之家,家產頗豐,可謂潑天豪富、堆金積玉。在結識了孫中山以後,為其革命活動資助了大量的革命經費,為革命的成功和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被孫中山贊為“革命聖人”。國民政權建立後,張靜江在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委員,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會的主席。成為國民黨資格最老的元老之一。
由於張靜江的地位和威望,他的話常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22年中山艦事件時,孫中山處於危難之中,是張靜江要蔣介石到中山艦侍奉孫中山四十餘日,蔣介石從而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黃埔軍校成立時,又是張靜江向孫中山舉薦蔣介石為校長,使其有了日後控制軍隊的基礎。北伐時,張靜江以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提名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使其成為掌握軍權的人。1926年,張靜江為了樹立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威望,提出辭去自己的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一職,由蔣介石擔任,從而使蔣介石成為掌握軍政大權的鐵腕人物。不僅如此,張靜江還是蔣介石加入國民黨宣誓的監誓人。可以說,沒有張靜江,就沒有蔣介石後來的政權。因此說,張靜江是蔣介石的恩師。蔣介石也稱為張靜江是自己的“革命導師”。
然而,隨著蔣介石權力的增大和穩固,兩人之間也不斷產生分歧。主要的分歧是張靜江認為,政權產生後,應以發展國家經濟為重。而蔣介石卻以剿共為先。導致兩人隔閡越來越大。後來,張靜江漸漸地被淡出政治中心,被邊緣化。
抗戰爆發後,張靜江移居美國,1950年病逝於美國。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歡迎點贊和評論

雲緋


前面各位大神真是好厲害,民國時期各位大佬扒了個遍,陳其美、蔡元培、胡漢民、廖仲愷、吳稚暉、張靜江、于右任、李石曾、譚延闓、戴季陶、林森、張群各安其位,真讓在下拜服不已。

不過說真的,我看到這個問題,腦子裡一個浮現出的卻是一個網上流傳頗久的段子。這次把它寫出來,博大家一笑!

據說,當年蔣委員長去世後(報界用的是“崩逝”一詞),副總統嚴家淦繼任,但家天下的格局明眼人誰都能看得出來。

不久,臺灣坊間開始流傳一個政治笑話,說故去的蔣介石在天堂見到了國父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很關心他未竟事業的承襲狀況,便問蔣介石道:“我死之後,中華民國可曾行憲呀?”

蔣斬釘截鐵的答道:“當然啦!國父,當然行憲啦!此乃國之重器,忽視不得!”

孫聽罷很高興,點點頭問道:“那第一任總統是誰呢?”

蔣答道:“是我。”

孫先生心裡想,蔣當時權傾朝野,當大總統也是題中之意。便繼續問道:“那第二任呢?”

蔣楞了一下,說道:“餘又任”

孫先生聽後很高興,連續說道:“于右任呀!文人治國,不錯嘛!選了個書法家總統出來,好好!”

言罷,接著問道:“第三任是誰呀?”

蔣支吾了一下,答道:“吾三連”

孫聽後,連連點頭,“輿論界人士吳三連能做總統,足見國家民主制度深入人心吶!你做的很好!那下一任呢?”

“呃!照原任。”

“之前選了個書法家于右任,這回語言學家趙元任也當上了總統,好呀!”

“再往後呢?”

“呃~!照例連!”

“趙麗蓮呀,她是我摯友的女兒,一個很有韌性小姑娘,會是個好總統的。”

上面這段政治笑話,見於廖信忠所著大作《我們臺灣這些年:1977年至今》。

網上流傳的版本里,後面還有什麼伍子胥(吾子續)、林憶蓮(您亦連)等等,估計都是好事者狗尾續貂,完全沒有前面的智慧光芒。

既然已經說到這裡了,就簡單介紹一下,于右任、吳三連、趙元任、趙麗蓮,這四位入得孫先生法眼的巨擘大拿。

很多人對於右任先生的印象,都來自於他那首: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但其實,家國情懷縱貫於先生一生,他在參觀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墓時也曾寫下,“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

于右任作為早期同盟會成員,曾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他還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一生熱愛教育事業。

作為當代著名的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幾乎所有的軼事都與書法有關。

例如,在競選副總統期間,面對競爭對手李宗仁、孫科、程潛的金錢、美女、紅酒、車子拉票,于右任大書千餘幅“為萬世開太平”條幅相贈。

但他其實對於贈人墨寶頗有考究,不同人獲贈之書均有所指。

像他贈給蔣經國的書墨上寫,“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而贈給張大千的題字是“富可敵國,貧無立錐”;

對於掌管教育的朋友,他題贈“將中國道德文化從根救起,把西洋科學文明迎頭趕上”;

而對於南洋的關帝廟則寫道,“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

其實除了書墨之名外,于右任先生還熱衷提攜青年才俊。

1924年春,11名陝西青年投至他門下,請他指引日後道路。于右任偷偷將皮袍當了湊出盤纏,並親自致書蔣介石,“這11個娃娃有志於報考軍校請於接納”,還書寫一副“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的條幅贈與蔣介石作為答謝。

于右任舉薦的陝西青年,全被錄取為黃埔一期新生,最後這11箇中除三人犧牲外,其餘全部將星在列。其中,便有人們熟知的關麟徵、杜聿明、張耀明和閻揆要(一野參謀長)。

另外三位,雖然沒有于右任知名,也算不得國民黨大佬,但也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否則也入不得孫先生法眼。

吳三連是臺灣地區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臺南紡織業創始人、報業鉅子、前臺北市市長。以他名字命名的“吳三連獎”是臺灣民間重要的國家藝術類獎項,余光中、林清玄都曾是此獎獲獎者。

趙元任則是位造詣頗深的語言學家、音樂家,他很早就展現出在語言方面的天賦,能夠熟練使用英、德、法、日、俄、希臘、拉丁語等多國語言,還會說包括常州話在內的33種中國方言,因此曾有人笑稱“趙老到任何地方都有老鄉”。

很多人都不知道,網上流傳不息的文言奇文《施氏食獅史》便是趙老的大作,他用這個特殊案例,表明了自己對漢字拼音化改革的意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1925年初春,由吳宓出面組織創辦清華國學研究院,聘請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導師,這便是聞名遐邇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受聘時,梁啟超五十二歲、王國維四十八歲、陳寅恪三十五歲,而趙元任年紀最小隻有三十三歲,足見當時學界對他學術造詣的認可。

(清華四大導師蠟像,從左至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

這四人中唯一的女性趙麗蓮,名聲最小,但她一生熱愛教育事業,先後執教於臺灣師範學校及任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還在臺北“中國廣播公司”和電視臺主持節目教授兒童英語長達40年之久。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活了101歲的國民黨元老張群

張群,字嶽軍,出生在官宦之家。十九歲時,考入了保定軍官學校速成班,錄屬步兵第二隊。他與當時二十一歲的蔣介石同為校友,但蔣介石在炮科學習,兩人並不認識。

次年,張群與蔣介石同赴日本學習深造,在東渡的船上兩人相識。談論交際之間,相見恨晚。張群自嘆不如,對蔣極為佩服。為此,在日本振武學堂學習時,張群把原來學步兵科改為與蔣介石一樣的炮科。期間,張群與蔣介石都追隨孫中山而加入了同盟會,從此,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也是張群后來官運亨通的契機。
然而軍校畢業後,張群沒有從事軍旅生涯,而是在政學系頗有斬獲。北伐時,張群任蔣介石總司令部的總參議,成為蔣最親近的幕僚之一。張群為其出謀劃策、四處遊說,極力拉攏黨政界各方官員,為蔣介石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盡心盡力。張群先後擔任同濟大學的校長、上海市市長、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成都行轅主任及四川省主席等職。
對日外交是國民黨政權外交關係的四大支柱之一,國民黨的對日外交一直是由張群主持。正如他在回憶錄中所說的那樣:在這七十年的中日關係上,我可以說是淵源最久、接觸最多的一個……我幾乎無役不從。
抗後時,張群負責與中共談判。作為三人小組成員之一,與周恩來、馬歇爾正式簽訂了雙方停止衝突,恢復交通的命令。然而筆墨未乾,內戰又重開啟。
解放戰爭後期,張群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及西南軍政長官。1949年底,張群到昆明為遊說雲南省主席盧漢繼續反共時,被宣佈起義的盧漢扣留。由於盧漢與張群私誼較深,後被盧漢放回,使之逃回臺灣。
到臺灣後,張群先後任一些如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總統府資政等閒職。
張群對養生之道頗有研究,還編著了 “不老歌”“酒經”等養生經驗和養生哲學的文章。1990年底,張群病逝,終年101歲。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民國時期國民黨高逼格的元老級人物那就要狠狠往前捯飭,我看到下面有人說光復會蔡元培什麼,同盟會誰誰誰,這些都是小蝦米,在民國時期都屬於後輩。

國民黨的前身是同盟會,而同盟會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而成的,華興會成立1904年是黃興、宋教仁這一支的,光復會成立1904年是蔡元培、陶成章這一支的,而最元老級的當屬1895年孫中山成立的興中會了,這些人才是後來國民黨的高逼格級人物,全是跟孫中山同期的60後,元老級。

圖為林森。

林森(1868-1943年)福建福州人,1898年加入興中會,辛亥革命時在江西九江響應起義,孫中山時期任外交部部長和福建省長等職,國民政府時期任常委,後來任國民政府主席,此人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件並積極抗日,1943年去世時,在陪都重慶舉行國葬,臨終前反覆囑咐蔣介石:務必光復臺灣!

圖為陳少白。

陳少白(1869-1934年)廣東江門人,興中會創始人之一,1899年在香港創辦革命第一份報紙《中國日報》,孫中山時期擔任總統顧問,人稱“國叔”。後來因厭倦了內部鬥爭而辭官回到江門建設家鄉,期間粵系軍閥陳濟棠幾度登門請其出山,1934年陳少白病逝於北京,國民黨用艦艇從海上運回廣東安葬,時任國民黨主席林森題字,最高法院院長居正主持祭奠。

陸敬科(1863-1945年)廣東佛山人,輔仁文社的創始人之一,輔仁文社成立於1892年,1895年併入興中會,陸敬科是孫中山的老師,此人決對是元老級裡面的骨灰級人物,臨時政府時擔任過外交部部長,後來擔任廣東海關總署,退休後回佛山專心著作,1945年病逝。

《水滸傳》有四大寇,也就是宋朝廷通緝四大反賊,而清末也有四大寇,圖為四大寇合影,左起為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後立者為香港西醫書院學生關景良,不在四大寇之列。

尤列(1866-1936年)廣東順德人,1895年興中會創始人之一,策劃廣州起義、惠州起義等,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就是此人與陸皓東繪製的,孫中山時期任顧問,後來因與胡漢民政見不合而辭官居香港。


圖文繪歷史


國民黨裡逼格高的元老怎麼能沒有“國師”戴季陶呢?戴季陶,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先後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學校長,國民黨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是蔣介石的“智囊”,他在訓政時期擔任考試院院長職務長達20年,可以說是很了不起的了。


戴季陶從小就愛讀書,幼年蒙學《大學》《中庸》等中華傳統書籍。戴季陶在留學日本期間參加同盟會,他學識淵博,精通外語,現在我們學習的關於西方的先進經濟發展理論很多都有戴季陶的貢獻,他將經典的經濟有關書籍翻譯成中文。

“自古文人多風流”戴季陶自然也沒能躲過去,在日本留學期間,戴季陶和一個日本女人相愛,並且還有了孩子,女人把這個孩子生下來以後,準備交給戴季陶扶養,結果戴季陶卻迫於家庭壓力不敢相認,最後把這個孩子交給了自己的把兄弟蔣介石,這就是後來的蔣緯國。



戴季陶一身才起,一世風流,但最後死的卻是顯得那麼落寞。1949年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安排人讓戴季陶坐飛機去臺灣,然而這位為國民黨,為蔣介石宣傳一生的男人大概是實在看不下去國民黨的江河日下,再加上自己身體不好,於是選擇吞服安眠藥自殺。


是阿維啊


國民黨內部,有一個四大元老的說法。這四個人分別是:

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聽歷史知事給你一一介紹:

1,張靜江。

張靜江是浙江人,生於1877年,張靜江是一個江南絲商巨賈之家的兒子,這個富二代在1902年擔任駐法商務參贊,結識了孫中山,一直給孫中山經濟上的援助。孫中山與他私交很好,稱他為“革命聖人”(孫中山一貫喜歡給人戴高帽,黎元洪也是聖人)。

張靜江和蔣介石的關係更不一般,蔣介石稱張靜江為“革命導師”。蔣介石入黨時,張靜江是蔣介石入黨的監誓人。張靜江在上海創辦證券交易所,為革命籌集經費,這時候的蔣介石就是張靜江交易所的一個交易員。後來,蔣介石就是在張靜江的扶持下,走上人生巔峰的。

2,蔡元培。

蔡元培是浙江紹興人,生於1868年,只比孫中山小2歲。蔡元培25歲考進士,點翰林,是清末科舉制下的學霸。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組織光復會,主要成員還有陶成章、章太炎、秋瑾、徐錫麟等人。後來光復會領袖陶成章被蔣介石暗殺,蔡元培醉心教育,光復會分崩離析。

蔡元培在擔任民國教育部長和北大校長期間,為我國教育事業和文化更新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成立後,蔡元培依舊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事業上,同時希望彌合國共矛盾,制止國民黨的濫殺行為和白色恐怖。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年72歲。

3,吳稚輝。

吳稚輝是江蘇省常州人,生於1866年,比孫中山還要大3歲。


歷史知事


國民黨內高逼格的元老人物很多,像于右任、蔡元培、李石曾等,今天就講講吳稚暉的故事吧。

吳稚暉是江蘇武進人氏,1903年在《蘇報》撰文抨擊清廷,1905年加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後隨孫中山反對袁世凱,1953年10月在臺灣去世。享年88歲。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

吳稚暉雖然是國民黨元老,但一生不做官,向來主張自己賺錢自己用,除了國大代表、監察委員外,凡是國民政府發的俸祿,他一概不接受。吳稚暉自奉甚儉,平常衣食,絕不講究,一襲舊衣衫,總要穿上十年八年。他住的房子,不是官邸,總是飯店的樓上,或者平民區的舊屋,家中陳設簡陋,四壁蕭條,外人都不會認為這是赫赫有名的吳稚暉寓所。

吳稚暉與蔣介石在一起

吳稚暉日常生活支出,幾乎都是他賣字的收入。他制定的潤格並不很貴,所以求他寫字的人絡繹不絕,都由樓下的裱畫店代為收件,據說吳稚暉每天都收100多件,這個數字頗為驚人。

吳稚暉早上起來就開始寫字,大約三四個鐘頭完成,從不拖延。求字的人當天送紙,第二天下午即可取件,所以聲譽很好。倒是樓下裱畫店的工作趕不上他的速度,一幅對聯至少要裱上一個星期,所以有時只好轉送給其他裱畫店去幹。

吳稚暉書法

給吳稚暉疊紙磨墨的僕役叫阿林,他早早就將紙疊好,用黃紙寫上求字者要求的字,然後為吳稚暉磨墨。吳稚暉將潤格加收一成,送給阿林,這個數目也不低,阿林非常滿意。

吳稚暉為人非常幽默,他曾寫過一首關於男女房事問題的打油詩,用他的無錫口音讀出,極為押韻、有趣:

血氣方剛,切忌連連;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以上,要像數錢;四十出頭,教堂會面;五十以後,如進佛殿;六十在望,像付房鈿;六十以上,好比拜年;七十左右,解甲歸田。

吳稚暉這首打油詩的具體意思我就不解釋了,朋友們自己琢磨領會吧。


民國年間那些事


吳稚暉

吳稚暉出生在清末時期的一個普通家庭,家境比較差。吳稚暉天資聰明,勤奮好學,曾考中秀才、舉人。吳稚暉曾在日本求學,後又來到英國。1905年,在英國的吳稚暉結識了孫中山。

兩人通過交談,吳稚暉認為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認為只有孫中山才能救中國。這一年,他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國民黨的元老之一。為了幫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他與張靜江等人創刊了“新世紀”週刊,週刊成了革命黨的一大喉舌,並配合革命黨的活動,搖旗吶喊,進行宣傳。
吳稚暉信奉無政府主義,他認為將來世界大同,就是沒政府、沒軍隊、沒法律等,人們的一切按需所得,沒剝削、沒壓迫。而三民主義就是實現無政府主義的理想過渡,也是必經之路。因此,他也反對共產黨的主張,認為中國不能實行階級鬥爭,馬克思主義不能在中國得到實現,並積極擁護清共、反共。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陳延年就是他出賣,最終被殺害的。
吳稚暉十分重視教育,終身致力於教育事業。他知道漢語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無法聽懂,“無音可讀”是漢文的一大缺點,因此,他便把所注的國音編入漢文內,在全國推廣。
吳稚暉認為革命不是為了做官,普通百姓也可以積極參與政治,因此,在民國政府成立初期,他拒絕孫中山任命的教育總長一職。只是在國民政府內擔任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及為數不多的幾個虛職。
1949年底,已是重病在身的耄耋老人吳稚暉,被蔣介石用飛機接到臺灣,1953年病逝於臺灣。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歡迎點贊和評論


芳緋文學


譚延闓,蔡元培。為什麼提這兩位呢?高逼格嘛,國民黨陣營中唯有的二位前清翰林。翰林是幹嘛的,不用過多介紹吧。借用一句話來概括翰林盛況,有清一朝,宰輔閣揆多由此選,封疆列卿不可勝數。


蔡元培少年科場得意,1892年金榜題名,被選為翰林時年方二十五,李鴻章點翰林時二十六歲。康有為中進士是1895年還要晚蔡一屆,當然康也更年長,當時三十七八了。可以說蔡本有大好前程。然而其對清廷失望,無意仕進。轉而投身革命,與同志者組光復會,被舉為首任會長。光復會與華興,興中二會齊名,後三者合併為同盟會。也就是說蔡在革命黨內的資歷是可與孫中山,黃興,並列。進入民國後,蔡的事蹟,大夥應該都熟悉,就不多贅述了,一句話點評可矣,其在教育方面貢獻,可謂前後無有能及者。。。。

圖,前排左四者譚延闓,身後者蔡元培,蔡旁帶禮帽者,孫科

譚延闓父親是清廷高官,官至兩廣總督。譚延愷少年時便與,譚嗣同,陳立三合稱湖湘三公子。科舉會試奪得首魁,成為湖南唯一的一位會元,朝考後被又選為翰林庶吉士。

辛亥革命前夕,擔任湖南諮議局議長,革命後,湖南的首任都督革命黨人焦達峰被叛軍殺害,譚延闓繼任都督。而這個時候,日後的國民黨總裁蔣某,不過是滬軍都督下面的一個團長。老譚這逼格也夠高了吧。

其後二次革命,護國,護法諸役,屢仆屢起,與有力焉。二十年代,南下廣東,投靠孫中山,成為孫的左右手。其間孫想與譚結為連襟,有意將他的小姨子宋女士,介紹給譚做填房夫人。然譚對亡妻情深,因而拒之,改與宋結為兄妹。後來宋女士便成了蔣夫人。


圖 蔣某人與陳長官

北伐時期譚出任國民政府主席,雖然這個主席不過是個橡皮圖章,但比林森出掌這個橡皮圖章,可要早好幾年吶。

1930譚病卒於腦溢血,其獨女譚詳,被宋美齡收為義女,其夫婿便是蔣某人手下第一紅人,有小委員長之稱的陳長官。。。

譚氏書法乃是民國一絕,且槍法亦是了得,可謂文武兼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