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细腻文字唤醒端午记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五、天中节,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在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吃粽子,挂咸鸭蛋,饮雄黄酒,插菖蒲,佩香囊,赛龙舟,挂钟馗像……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向来不吝啬对端午节的描绘,涉及端午的文学作品也数不胜数。由于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端午风情也异彩纷呈,别有一番意趣和情调。

    古典名著中的“端午”很隆重

    中国四大名著里,《水浒传》可谓一部反映宋朝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写到了元宵节、盂兰盆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端午节自然也不会缺席。书中用一首诗来描写端午节的民俗,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其中,“角黍”便是粽子,它和艾草、菖蒲、石榴花、葵扇、时令水果等,以明快的色彩营造出了浓烈的端午气氛。

    据悉,宋朝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办到五月初五,把防疫辟邪已和商业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五月初五,是端午的高潮,当天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活动。

    《红楼梦》则是围绕端午节展开了情节。在第24回中,提到王熙凤打算为“瑞阳节”采办冰片、麝香等香料,而且每到节前,这些香料的价格就会大幅上涨。到了第28回,元春给贾府众人赐端午节礼,礼物有香如意、玛瑙枕、香袋、宫扇等。第31回正式过节,曹雪芹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办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即在端午节的中午饮雄黄酒,吃桑葚、粽子,欣赏石榴花等。记得黛玉见晴雯哭,还说过一句:“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可见,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视端午节为重大的节庆,前后要准备好多天,还要请客、送礼、办酒席,买香料、吃粽子、赏花、斗草、赠扇,花样繁多。

    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端午节”已经传到了毗邻西天的朱紫国内,各种习俗活动一样也不少。第69回中,朱紫国国王向唐僧讲他患病缘由时说:“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被妖精所吓,把粽子凝滞在内,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后来,多亏了唐僧师徒医治,得以将粽子糯米饭块排出,才救了国王一命。

    当代作家笔下的端午“滋味”

    作家作为芸芸众生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敏感多思,富于观察和想象,还有超强的表达能力,使得他们对于美食的推动和传播、对美食背后文化与风俗的探究,有着特殊的贡献。

    汪曾祺笔下的端午最有滋味,他在《端午的鸭蛋》中,把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当地的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于是高邮咸鸭蛋出了名,别处的鸭蛋完全不能与之相比。“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具体到“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更是对儿时的生活场景记忆深刻:“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们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空心蛋壳洗干净,晚上还能捉萤火虫装在里面,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好看极了。

    梁实秋可谓资深“吃货”,在它的散文集《雅舍谈吃》中,自然也写到了端午的粽子。他看到,“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他的老妈建议端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他的太太则说“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而他的孩子则发言“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好吧,端午节被梁实秋亲切地定义为“粽子节”。

    作家苏童则认为他家乡的“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苏童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地包粽子的情景:“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女作家迟子建的《故乡的吃食》一文中,也写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有甜、咸两种口味:“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小时候的迟子建对屈原的传说一无所知,但这位古人能给人们带来了节日和粽子,想来这位诗人也是蛮伟大的。

    “端午日”不同地域不同风俗

    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不同处境,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端午风情也多姿多彩,各有特色。

    沈从文在代表作《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湘西小镇过端午节的热闹场面。“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在他眼里,端午节是个欢乐的节日,赛龙舟项目最值得书写:“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有在河街吊脚楼门口看的,有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的,四周一片吆喝助威,场面宏大热闹可见一斑。

    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龙舟竞渡那个场景:“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当当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此外,所有的戍军长官也一起与民同乐,听曲、划拳、喝酒,其乐融融,士兵还将大鸭子缚上红条放入水中一起嬉戏。

    端午节也是充满童趣的节日,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讲述了幼时用丝线缠粽子的手工游戏。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上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小姑娘们就开始缠粽子了,到了端午节做好一堆,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香包和小粽子串起来,挂在衣服上,是当年的流行元素,“美不唧唧的”,充满了快乐的回忆。

    而在丰子恺心中,端午是祛除疾病的日子。在《端阳忆旧》中,丰子恺回忆了他幼时家乡端午过得很隆重:大姐一月前制作“老虎头”,母亲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染坊店里的伙计忙于制造蒲剑,还要把雄黄酒用口喷到每间屋的角落。原因是,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据说,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当时家家户户在端午日正午用雄黄酒在门上写“王”字,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到门上捞取一点药,敷于患处,即可消毒止痛。在丰子恺看来,端午种种习俗,寄托着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传统文化的一抹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