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細膩文字喚醒端午記憶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五、端陽、重五、天中節,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於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端午在各地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吃粽子,掛鹹鴨蛋,飲雄黃酒,插菖蒲,佩香囊,賽龍舟,掛鐘馗像……從古至今,歷代文人墨客向來不吝嗇對端午節的描繪,涉及端午的文學作品也數不勝數。由於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筆下呈現出來的端午風情也異彩紛呈,別有一番意趣和情調。

    古典名著中的“端午”很隆重

    中國四大名著裡,《水滸傳》可謂一部反映宋朝生活的百科全書,書中寫到了元宵節、盂蘭盆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端午節自然也不會缺席。書中用一首詩來描寫端午節的民俗,但見:“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鬚,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葵扇風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裡,出百般舞態嬌姿。”其中,“角黍”便是粽子,它和艾草、菖蒲、石榴花、葵扇、時令水果等,以明快的色彩營造出了濃烈的端午氣氛。

    據悉,宋朝的端午節從五月初一辦到五月初五,把防疫辟邪已和商業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著叫賣端午“節物”的人,“節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葉、佛道艾等物品。五月初五,是端午的高潮,當天人們把“節物”陳於門首,用茶酒供養,舉行祭祀活動。

    《紅樓夢》則是圍繞端午節展開了情節。在第24回中,提到王熙鳳打算為“瑞陽節”採辦冰片、麝香等香料,而且每到節前,這些香料的價格就會大幅上漲。到了第28回,元春給賈府眾人賜端午節禮,禮物有香如意、瑪瑙枕、香袋、宮扇等。第31回正式過節,曹雪芹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王夫人辦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即在端午節的中午飲雄黃酒,吃桑葚、粽子,欣賞石榴花等。記得黛玉見晴雯哭,還說過一句:“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可見,賈府這樣的富貴人家視端午節為重大的節慶,前後要準備好多天,還要請客、送禮、辦酒席,買香料、吃粽子、賞花、鬥草、贈扇,花樣繁多。

    吳承恩的《西遊記》裡,“端午節”已經傳到了毗鄰西天的朱紫國內,各種習俗活動一樣也不少。第69回中,朱紫國國王向唐僧講他患病緣由時說:“三年前,正值端陽之節,朕與嬪後都在御花園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飲菖蒲雄黃酒,看鬥龍舟。被妖精所嚇,把粽子凝滯在內,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後來,多虧了唐僧師徒醫治,得以將粽子糯米飯塊排出,才救了國王一命。

    當代作家筆下的端午“滋味”

    作家作為芸芸眾生中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敏感多思,富於觀察和想象,還有超強的表達能力,使得他們對於美食的推動和傳播、對美食背後文化與風俗的探究,有著特殊的貢獻。

    汪曾祺筆下的端午最有滋味,他在《端午的鴨蛋》中,把對家鄉鴨蛋的自豪和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當地的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於是高郵鹹鴨蛋出了名,別處的鴨蛋完全不能與之相比。“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具體到“端午的鴨蛋”,汪曾祺更是對兒時的生活場景記憶深刻:“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們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空心蛋殼洗乾淨,晚上還能捉螢火蟲裝在裡面,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紙,好看極了。

    梁實秋可謂資深“吃貨”,在它的散文集《雅舍談吃》中,自然也寫到了端午的粽子。他看到,“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裡齊整可愛”,他的老媽建議端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他的太太則說“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而他的孩子則發言“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好吧,端午節被梁實秋親切地定義為“粽子節”。

    作家蘇童則認為他家鄉的“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在《祖母的季節》一文中,蘇童深情回憶起了祖母去世前不停地包粽子的情景:“春天的時候我祖母還坐在後門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隻洗澡的大木盆裝滿了清水,浸泡著剛從湖邊葦地裡劈下的青粽葉,我家屋前屋後都是那股涼涼的清香味……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裡,窩成一隻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紮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隻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隻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

    女作家遲子建的《故鄉的吃食》一文中,也寫到了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以及粽子有甜、鹹兩種口味:“家家戶戶提前把風乾的粽葉泡好,將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裡通常要夾餡的,愛吃甜的就夾上紅棗和豆沙,愛吃鹹的就夾上一塊醃肉。粽子蒸熟後,要放到涼水中浸著,這樣放個兩天三天都不會壞。”小時候的遲子建對屈原的傳說一無所知,但這位古人能給人們帶來了節日和粽子,想來這位詩人也是蠻偉大的。

    “端午日”不同地域不同風俗

    不同地域,不同風俗,不同處境,作家筆下呈現出來的端午風情也多姿多彩,各有特色。

    沈從文在代表作《邊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湘西小鎮過端午節的熱鬧場面。“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在他眼裡,端午節是個歡樂的節日,賽龍舟項目最值得書寫:“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有在河街吊腳樓門口看的,有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的,四周一片吆喝助威,場面宏大熱鬧可見一斑。

    最吸引人的當然要數龍舟競渡那個場景:“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噹噹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此外,所有的戍軍長官也一起與民同樂,聽曲、划拳、喝酒,其樂融融,士兵還將大鴨子縛上紅條放入水中一起嬉戲。

    端午節也是充滿童趣的節日,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講述了幼時用絲線纏粽子的手工遊戲。用絲線纏粽子,是舊時北方小姑娘用女紅材料做的有季節性的玩具。先用硬紙做一個粽子形,然後用各色絲絨線纏繞上去。“配色最使我快樂,我隨心所欲地配各種顏色。粽子纏好後,下面做上穗子,也許穿上幾顆珠子,全憑自己的安排。”在端午節前很多天,小姑娘們就開始纏粽子了,到了端午節做好一堆,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著掛吊起來。同時做的還有香包,用小塊紅布剪成葫蘆形、菱形、方形,縫成小包,裡面裝些香料。香包和小粽子串起來,掛在衣服上,是當年的流行元素,“美不唧唧的”,充滿了快樂的回憶。

    而在豐子愷心中,端午是祛除疾病的日子。在《端陽憶舊》中,豐子愷回憶了他幼時家鄉端午過得很隆重:大姐一月前製作“老虎頭”,母親忙於“打蚊煙”和捉蜘蛛,染坊店裡的夥計忙於製造蒲劍,還要把雄黃酒用口噴到每間屋的角落。原因是,那時鄉鎮衛生條件差,夏天蚊蟲多,容易傳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換季時節,容易得病。據說,蒼朮白芷和雄黃可以驅除毒蟲及毒氣,當時家家戶戶在端午日正午用雄黃酒在門上寫“王”字,日後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到門上撈取一點藥,敷於患處,即可消毒止痛。在豐子愷看來,端午種種習俗,寄託著國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對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傳統文化的一抹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