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中國,宅文化是否正在從亞文化轉變成為主流文化?

陳新詩


我們接著說日本御宅族的發展歷史,因為說起日本的御宅族,必須要和現在我們流行的佛系青年聯繫起來,其實日光之下無新事。我們現在的佛系青年早就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御宅族基本是一樣的,只不過換了個新的中國風的名稱。

最早的日本御宅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時候開始流行sf漫畫,到了六十年代,動漫開始登山了主舞臺,奧特曼和假面騎士等等開始成為這代人風靡的文化,因為這些動漫裡面傳達的英雄主義的文化讓這代人成為了時代的旁觀者,他們開始瘋狂的喜歡上了電子音樂和動漫,讓這些人被普通民眾成為新人類。就像是中國的九零後一樣,出現的網絡用語一樣成為了被長輩們異樣看待的一代。到了70年代模型文化開始風靡,所有的年輕人都喜歡高達。

到了八十年代,一部動漫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誕生並且風靡,叫做新世紀福音戰士,著這整部劇中就是巨大的災難性的背景,因此這部分御宅就成為了自我意識過剩的一批人。這批人被稱作是御宅系列第三世代。最後到了日本的90後,和中國的九零後有什麼差別呢,日本的九零後是絕對自由的一代,他們追求的通常是某一個領域的深深陷入。譬如食草男,他們不是對於女性沒有戀愛的興趣,而是隻想要完美理想型,如果沒有這樣的人出現,他們願意做一個食草男。


蒙歌先生


錯覺,首先宅文化本身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涵蓋了無數壓根沒什麼關聯的子類。除開認知度最高的動漫宅、遊戲宅之外,還有比如鐵道宅、偶像宅、模型宅等等。只要你沉迷某個領域,都可以自稱XX宅。

從這個角度來說,宅文化可以說涵蓋了一切領域,美食方面可以成為美食宅、研究科學技術也可以成為技術宅,喜歡看電影也可以稱為電影宅。但彼此之間的愛好者毫無聯繫,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會認為大家是同一個圈子。真要說有什麼共同點,也就只有“非常喜歡某類事物,並願意不斷投入精力和金錢”。所以廣義的“宅文化”壓根是個沒什麼討論價值的稻草人。

如果僅僅限於動漫宅這塊,那就更談不上主流文化了。想成為主流文化,起碼得有足夠的曝光量和認知度,這直接拿播放量來對比是最直觀的數據。

就拿本季新番為例子,引進動畫中播放數最高的是《魔卡少女櫻 透明卡牌篇》,7話下來全網累積播放量是1.08億。

這到底是個什麼水平?我們再來分析下,小櫻目前7話裡的播放量中,愛奇藝視頻佔了2100萬。選一部最近比較有存在感,而且也是各個視頻網站都有播放的國產連續劇《和平飯店》,可以看到在愛奇藝平臺目前39話播放量是8.3億,計算一下會發現平均每話播放量也是2100萬+,基本和小櫻7話累積總播放量差不多。

看到了吧?從國產連續劇裡找一個有點熱度的,單話播放量就已經吊打最熱新番累積播放量了。更不用說那些大熱連續劇,比如《歡樂頌》、《琅琊榜》這種每話播放量都是可以直接破億的,新番動畫播放量只是它們的九牛一毛而已。

再來看看動畫電影的國內票房,目前國產動畫最高票房是《大聖歸來》的9.56億,日本動畫最高票房是《你的名字。》5.76億,雖然在各自領域裡已經很不錯了,但放在整個國內電影的票房上,真的是不算什麼了。

我查了下,《你的名字。》在2016年國內總票房排行榜上只排到25名,《大聖歸來》好點,在2015年能排到第10,但這片能拿這麼高票房,一大半原因是因為孫悟空這個老少皆知的形象,和動畫沒什麼關係。

所以在我看來,動漫離主流文化還隔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而我也從不認為在中國,動漫能成為主流文化。全世界唯一有可能的也就只有日本了,每年電影票房榜裡前10得有一多半是動漫相關作品。所以大家還是安心追追片看看漫畫打打遊戲吧,當個亞文化也沒什麼不好。


我永遠喜歡喵森


在中國,宅文化崛起是肯定的。

面對現如今二次元產業欣欣向榮的態勢,大部分人都會保持樂觀。即使仍然被存在一刀切、混亂監管等現象,但我們仍然對本土的宅文化抱有期望。

但是從亞文化轉變成主流文化嘛,我覺得不太可能。

不要過於低估“主流文化”這個詞

向大里說的主流文化就是傳承的儒學和當今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往小裡說那也是青少年長期養成的文化氛圍,籃球、圍棋、追星什麼的,補習班自然也算。

宅文化崛起是相對來說,以前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漫畫小人書。

到了現在養番看番,有手辦周邊,有交流圈,隔三差五還能親自上手出個女···出個cos。

入門的門檻差了是不止一點半點、

即使是在日本,宅文化也會遭受到本土的很多非議,在中國就更是如此。

即使不談歷史方面的因素,宅文化在國內很大程度上屬於“舶來文化”,國內很少有優秀作品的產出,大部分靠日美等國的文化輸出,並且反過來壓制的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從這一點上來看,如果情況不發生大的改變,宅文化想要成為一種主流文化還是非常困難的。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博大的胸襟,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我們忘卻了很多。

宅文化想從亞文化變成主流文化,最大的關卡就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

等到國內有大批優秀動漫作品,不懼“舶來文化”壓制甚至能完成文化逆輸出的時候,宅文化才能成為主流文化的一員。


橙心社


在日本,“宅”文化也就是“二次元”文化,從出現開始就一直被歧視,實際上現在也是有點歧視的,而改變則是從,大概05年左右開始,是一開始就是由“京阿尼”做出的改變,動畫從“廢萌”那個世代開始,日本的主流文化,才逐漸開始接受這一“亞文化”,沒錯,我沒說錯,是“亞文化”在日本,雖然看動畫的人佔國民半數,每年都有盛大的漫展,說國民動漫文化也稱得上,但是她始終只是一個小眾的文化。

近年,在中國出了個新詞,中國“泛二次元”人數達到倆億,這詞的概念跟用法暫且不談,感覺意思也只是簡單的,並不是那種宅,而是看過一部動畫,就把他歸為二次元的類型,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按“泛二次元”的定義,二次元早已在中國是主流文化了,那麼又出來個問題,主流文化又是什麼?

文化是什麼,吃飽了撐著,沒事幹,消磨時間的產物,除了衣食住行的剛需,文化基本含概了所有領域,而所謂“主流文化”的定義是什麼,電影夠主流吧,但是不看電影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電視主流吧,可全世界沒電視看的人還一堆呢,維多利亞秘密衣裝秀夠高端主流吧,可在地方人們更喜歡玩的是鄉土文化,有些連維多利亞是啥都不知道,那些玩鄉土文化的夠地方主流吧,屁,正真高端的最遠方呢。

電影,電視,韓流,動畫什麼亂七八糟的,實際上說到底都是把握住了特地的人群,一批忠實而又穩定的受眾,說到底都是小眾文化,不同領域做的產品,都是給不同特地的人看的,況且“亞文化”“小眾文化”實際上也沒事不好的。

個人理解,“宅”本身就有一種“低社交性”的味道在裡面,只不過近幾年媒體與資本越來越關心這個領域,所以被人津津樂道。

當如果妄將其成為“主流”乃至一種社會現象,我認為還沒到這個地步,仍然只不過是一群小眾人群的“自嗨”罷了。


黑鼠鼠


首先在我看來,文化很少有絕對主流的東西。因為但凡是文化必然帶有一定的藝術性或者經久不衰的傳統性,而藝術性能被一部分人所接受,但是卻有可能被另一部分人所不齒。事實上大家都覺得比較主流的文化,往大了說,中國的春節,家家戶戶回家過年,在外國看來可能就是一個比較難以短期理解的事情,但是在國內的環境,文化傳統氛圍下卻很容易理解。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宅文化”,事實證明,絕大部分國人,不僅僅是大家所多次提到的家長們,很多並不作為家長的成年人也覺得“動畫片”僅僅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而已。就目前而言,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逛漫展的時候,我在上海就能感覺到,穿著各種奇裝異服的coser們依舊會被同行的地鐵乘客投以奇異的目光。在幾年前那會我並沒有所謂“入宅”的時候,班裡的“宅男”在我看來性格怪異,和環境格格不入等等。

因為說到底“宅”本身就是有一種排他性,也如同題主所說的“低社交性”一樣。然而近年媒體報道將這個本來處於小圈子內的興趣放大了,讓其受到了整個主流社會的觀察與審視。誠然這個文化在國內,其受到的目光相比前幾年來說確實是更多了。因為國內有世紀之交受到一系列日本引進動漫作品影響的一批青少年如今已經長大成人,而投資者們看到了這一新興產業也加大了對這方面的投入。對於很多人而言,大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興趣受到他人的理解的。但是在這個時候所謂的“宅”也重新被定義了,其並非是小圈子的代名詞,而逐漸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但是並沒有強大到衝擊主流文化的地位,相反最近來看其很有可能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