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大師教你各種做高湯

毛湯,大量用於普通烹飪,常常連續滾煮,取用後,再補水。原料多為雞骨、豬骨、鴨骨、碎肉、豬皮等,先用冷水煮滾,然後去沫,再放入蔥、姜、酒,小火慢煮幾小時即可。

奶湯,多選用雞、鴨、豬骨、豬蹄、豬肘等容易出白湯的原料,用滾水燙過,再加入冷水旺火煮開後,去沫,放入蔥、姜、酒,文火慢滾至湯稠並呈乳白色即可。

清湯,分為普通清湯和精製清湯兩種。

普通清湯,採用自然放養的老母雞,配以瘦豬肉,用滾水燙過,放冷水,旺火煮開,去沫,放入蔥、姜、酒,隨後改小火,保持湯麵微開,翻著小水泡即可。火候過大,會煮成白色奶湯;火候太小,則鮮香味不濃。

精製清湯,先將普通清湯用紗布過濾備用。再取雞肉斬成肉茸,放蔥、姜、酒及清水浸泡片刻。把雞肉茸放人清湯內,旺火力口熱攪拌,待湯將沸時改用小火,切莫讓湯翻滾。湯中渾濁懸浮物被雞茸吸附後,除盡雞茸,這一精製過程叫“吊湯”。精製過兩次的清湯叫“雙吊湯”。清湯是最難熬製的湯,它清澈鮮香,常被用於魚翅、海參或高檔清湯菜餚中。

還有的廚師提到素湯:常用於素席菜,是用黃豆芽熬製。雪白濃釅,不亞於葷湯,只是有豆腥味。故廚師可用剝去核的蘋果切成瓣,下到湯內煮爛後撈出,素湯雜味盡消,所以叫提湯。

自己熬製高湯,雖然味道比不上人工合成香料的盒裝雞湯鮮美,可是沒有任何添加劑,實實在在地讓人心裡塌實。趁著週末有更多時間在家,不如熬上一大鍋夠喝上七天量的高湯,晾涼後分裝冰凍,每天早上融化一點煮開,一樣很利落地就能端上湯來。

我還凍一些在冰盒裡,做勾芡的半湯菜時,取出一塊兩塊的高湯冰塊融化,代替清水來調水澱粉,味道絕對更勝一籌。當然,出於衛生的考慮,每次做出的湯最好十天內用掉,放太久了,也不好。

下面開始製做高湯。煉製高湯原料:用雞骨架和棒骨,我這回買的是雞腿架子和腔(脊)骨。步驟:

1,做開水後,燒旺火,放入骨頭煮兩三分鐘,將血末煮出。然後撈出骨頭徹底沖洗乾淨。

2,重新接水,放入骨頭,為了保持原味,我只放了兩片姜去腥。中火燒開後,再掠去浮末,然後轉小火慢煮兩個到兩個半小時後,轉中小火保持湯水微微沸騰的狀態滾20分鐘,這樣湯會更白些。

3,湯徹底涼後,撈出骨頭。

4,將一個個保鮮袋子分別套在一個個碗或者塑料盒上。

5,將湯過濾。

6,濾去肉渣和雜質後,把湯入包著碗的保鮮袋子中,每個袋子中倒入的量剛好是你每次做湯時需要的量。把袋子繫個釦子。

7,連著碗一起放入冰箱裡冷凍。這樣可以確保袋子不會被湯撐得變形而受力破裂。

8,用的時候,把肉湯冰取出,直接放入鍋裡煮融化後使用就可以了。

精製高湯:

大師教你各種做高湯

說到這高湯,可是大有講究,「高湯,就是凍起來會成膏的湯。」高湯是烹調必不可少的東西,大抵是可以用水的地方,若用高湯代替,這菜做出來,就會鮮美許多。比如那烤麩,要用到水煮,若是用高湯去煮,這鮮味就會滲透到烤麩裡去;而那魚翅、鮑魚之類,本身並不怎麼鮮,就更要用高湯來把鮮味引出來,叫做「吊鮮」。高湯的製作,民間各不相同,最好的可能要數老雞、甲魚兩樣混燉的;差一點的,用雞殼子、肉骨頭混燉。最不濟的,也是民間飯店用得最多的,是用豬下水和豬血混燉,據說味道相當鮮,但我總想那種鮮法乃是「虎狼之鮮」,就像給極虛之人用極補之藥,為法所不取。

燉高湯的時候,要用冷水,蓋過裡面的物料,加酒以去葷物的腥味,但是切忌放蔥姜等物,以防和菜奪味,把水燒沸以後,撇去浮沫,就改用小火焐著,一直焐到骨酥肉爛,方才可以。焐高湯,一定要用小火,火大則湯不清,光是如此,還不夠,等到燉好了,要把湯水泌出,再用布濾過雜質,冷卻後,颳去上層的凍油。然後把湯重新燒沸,放入打散的蛋清,倒入蛋清的時候,要一邊倒入一邊攪拌湯水,那樣蛋清會裹住湯裡的混濁之物,等到蛋清燒老,撈起棄去。這才有了清清爽爽的高湯,這種高湯,才能當做水用。

這湯清的學問,一般人不知道,只是拿個雞煮煮,燒菜的時候,從裡面舀上一勺加加,這種高湯,不清且油,還是不放的好。而且,也不是什麼菜都可以用高湯的,比如豆腐衣,就不能用高湯,取其純清之故;再比如燒海鮮,宜用雞湯不能用肉湯;這裡面的講究,多著呢。

燒好的高湯,可以裝入塑料袋冷凍起來,隨用隨取,如果下班沒有時間做湯,只要拿出一包來,加熱後放些蔬菜,就是一道好湯。高湯,是烹調的基本,因此,哪怕是淨素的菜,也用素高湯一說。素高湯,多用胡蘿蔔、黃豆芽、芹菜和香菇根燉成;我曾經做過只用香菇和蘑菇兩樣的素高湯,果真鮮美異常,而且那香味較之葷湯,更有一種高雅的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