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戰末期,列寧不惜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

ALuLLL


這就是著名的《佈列斯特和約》,被稱作是俄國最屈辱的條約,該條約規定俄國放棄323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烏克蘭、芬蘭及波蘭三國,並且賠償德國60億馬克。該條約意味著新生的蘇俄將失去最富饒的地區,以及主要的糧食產地,但是這個條約拯救了新生的蘇俄。

一戰時期的沙俄,可以說是參戰國中實力最不堪的,國內十分動盪,但是沙皇依舊參戰。武器十分落後,補給由十分困難,換句話說就是讓士兵去送死,而對手是當時的德國陸軍。開戰之後,沙俄就迅速的敗下陣來,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沙俄軍隊因為疾病和戰爭損失了100多萬,擺明了是繼續不下去了的。

而此時列寧打著休戰的旗幟,號召蘇俄人民起來反抗沙皇的統治,最後成功建立了新生的蘇俄。列寧當時自然是知道不能繼續在打下去了,因為當時主要任務是肅清沙皇勢力,穩定新政權。所以列寧選擇了同德國和談,簽下這份條約也是不得已的,但是列寧卻算準了可以把禍水東引。

同德國簽訂和約之後,德軍便全力開始對抗英法,此時美國看英法德打的難解難分,便毅然而然的加入了英法,直接改變了力量的對比,最後以德國戰敗而結束一戰。而德國戰敗之後,列寧直接宣佈廢除《佈列斯和約》,由派出蘇軍奪回了失去的大部分地方,除了已經獨立的地區,其餘全部拿回來了。只能說列寧確實比沙皇厲害,這一招以空間換時間用的非常妙。


小司馬遷論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佈列斯特合約自然是喪權辱國的表現。

甚至可以說,該合約是上世紀最為屈辱和賣國的合約之一。

大家看一看,具體條款:

俄國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管轄與主權;

俄軍立即撤出阿爾達罕、卡爾斯和巴統地區(該地區實際由土耳其兼併);

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並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

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

看看,這種條約意味著:蘇俄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和高達6000萬的人口,同時也失去了全國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這種讓步簡直是天大的,要知道俄國人口一共才1億出頭,國家領土雖大,但人口主要集中的歐洲部分不過400萬平方公里。這樣一來,等於人口少了一半,歐洲部分領土少了四分之一,這怎麼得了。

對於一個新生的政權來說,這種讓步簡直是奇恥大辱。

為什麼列寧要簽署這種喪權辱國的協議?

原因很簡單,當時紅軍沒有辦法繼續打下去。

首先俄軍因為和強大的德軍作戰,已經死亡100多萬人,幾乎所有官兵都強烈反戰,拒絕去送死。

而列寧也是打著反戰旗號上臺的,這個節骨眼上,他沒有繼續和德軍作戰,不然就會失去軍人和群眾的支持。

蘇俄內部矛盾重重,各路白軍紛紛起來反對,可以預見一場打內戰就在眼皮下。

而即便紅軍內部,也存在孟什維克等各種反對派,短時間內難以統一對敵。

這種情況下,紅軍如果同時和白軍以及強大的德軍作戰,形同自我毀滅,必敗無疑。

所以,現在比較實際的方法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和德軍停戰,然後全力攘外必先安內。

列寧認為,德軍其實也迫切希望停戰,因為德軍戰敗也幾乎是必定的事情,他急需要結束兩線作戰,將主力擊中到西線和英法拼命。

所以,只要滿足德軍的要求,德軍肯定會停戰。

同時,列寧的私下點子是,德軍預計或早或遲就會投降,簽訂的條約都會作廢,到時候在收復丟失的領土即可。

只是,這個合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

首先,和德軍私下停戰,大大得罪了英美法。本來英美法還抱著可以和列寧打交道的心態,之後完全改變,開始公開支持列寧的反對派。

其次,德軍其實早在1917年就開始將部隊調往西線,大規模攻勢也基本停止。以德軍的現狀,不達成合約它也不會進攻,但通過合約德國向俄國敲詐了大批所謂戰爭賠款,還需要用黃金支付。

還有,列寧的盟友,對於這種合約的意見極大,很多人認為這是賣國行為,導致內部迅速瓦解,出現大量反對派。


薩沙


你指的是蘇俄為了退出一戰而和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羅馬尼亞簽訂的佈列斯特合約。




首先指出的是,這個合約並非列寧一個人就能簽訂的,他是整個蘇俄中央委員會激烈討論後的結果,當然,列寧本人傾向於同意德國及其盟國提出的苛刻條件,不過,列寧的意見也被否定過數次,最終才勉強通過。



此合約中,蘇俄不但要承認芬蘭,烏克蘭獨立,還要把白俄羅斯和沙俄時代侵吞的波羅的海沿岸和波蘭的土地讓出來,並且還要割給羅馬尼亞和土耳其一些地區,總計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更重要的是,還要向德國賠償60億馬克的賠款。



從蘇俄中央委員會的激烈爭吵就可得知這一合約的屈辱性,而當時大部分人都不覺得此合約是合理的。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在支持列寧簽約的六個中央委員中就有斯大林!



當時的蘇俄政權剛剛建立,如果不簽約,就得繼續打,可是俄國實在是打不下去的,沙皇就是因為一戰被拖垮倒臺了,二月革命新上任的資產階級政權由於繼續一戰導致戰敗又被推翻,如果蘇俄接著打下去,其結果只能是再次被國內推翻。雖然布爾什維克掌握著城市裡的工人武裝,但當時的俄國真正的主力是農民以及由他們建立的軍隊。只有退出一戰,緩解農民的痛苦,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才能存活下去!



當然,面對這樣苛刻的條件,誰都會有所顧慮。很多人認為這是緩兵之計,因為簽訂條約僅僅八個月後德國就投降了,而簽訂條約時美國已經對德宣戰,德國戰敗似乎已成定局。但我可以告訴你,誰也不是神仙,能預料這麼充滿偶然性的結局,從事後看,被割讓出去的國土也並沒有因為合約的廢除而全部收回,甚至到今天都沒能完全收回。



很多人覺得不合理的地方是俄國人對土地有著很深的情結,歷史上只有侵佔別國的,從未出賣過這麼多土地,那我要告訴你,你並不瞭解俄國人,某些情況下,他們也捨得出來,比如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



可以說,為了保衛新生的政權,列寧的選擇,蘇俄中央委員會最後的決定是合理的,因為按當時俄國的現實情況看,即便不籤這個合約,土地也不可能保全了,像芬蘭,波蘭還有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以及波羅的海這些小國,趁亂都會獨立,而俄國已經無力保全,無論誰上臺都保全不了,面對德國的進攻,就更加的雪上加霜!



這個爛攤子本來就是沙俄造就的,這些土地也是成也沙俄,敗也沙俄,只不過問題要新上任的布爾什維克去解決罷了。


史書上冬眠的蛇


先說觀點:一戰末期,列寧不惜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肯定不合理,但在當時卻是最明智的選擇,它使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得以退出一戰,獲得喘息的機會,為鞏固政權創造了條件。並且在一戰德國失敗後,蘇俄立即宣佈廢除了此條約,本身沒受什麼損失。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案例。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蘇俄仍然屬於協約國一方,與同盟國處於交戰狀態。為了順應民意,退出戰爭,保住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蘇俄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後,便與同盟國的德國進行和平談判。並最終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對於德國提出的非常苛刻的簽約條件,蘇俄內部也曾出現過嚴重分歧。最終支持列寧的意見佔據優勢,蘇俄和德國簽訂了一個不平等的屈辱的條約。這個條約不僅使俄國喪失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而且在被佔領區有佔全國煤炭開採量的90%,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同時,蘇俄還要以各種形式賠款60億馬克。但是蘇俄得以退出一戰,鞏固政權,並且在一戰後宣佈廢除了條約。最終來看,蘇俄不虧。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指正。


執著不屈


懷疑列寧的人肯定都是小老百姓,短視加上無知造就自大的心理,這就是大政治家和小老百姓的區別啊!在十月革命之後全世界分為3大中心,一個是協約國與同盟國繼續交戰、另一個是中立國的隔岸觀火,最後還有資本主義國家對蘇俄的圍攻,這三大事件共同組成了當時世界的格局。

(列寧的偉大絕非一般人能挺理解)

對於蘇俄來講國內百廢待興、人民食不果腹,唯一的出路就是儘快實現和平休養生息,因此布爾什維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同盟國談判,但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剛剛取得巴爾幹戰役的勝利,驕傲的威廉二世並不願意簡單放過蘇俄,當然了,為降低兩線作戰的壓力他也有意與蘇俄講和,這就是列寧可以利用的機會。

(上圖深色部分併入德國,豎線部分獨立)

但是,常勝之師怎會輕易讓步,德國提出了苛刻的條件,根據《佈列斯特條約》的規定,今天的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和芬蘭全部脫離蘇俄,這可是羅曼諾夫王朝300擴張的成果,即便如此列寧還是一口答應了。而且這一點錯都沒有,因為在列寧看來德國縱然暫時得勢,但是與全世界為敵註定它長久不了,一旦哪一天垮臺自己就有機會拿回失去的土地。

(佈列斯特合約簽署現場)

所以列寧在《佈列斯特合約》上籤了字,讓出了原屬於俄國的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後來的歷史發展正好印證了列寧的猜想,德國在《佈列斯特合約》簽署後不到1年就垮臺了,蘇俄隨即宣佈廢除這個平等條約。當然由於條約生效時間太短,蘇俄並沒有爭取到充足的時間恢復實力,就被迫投入到阻擋白軍圍攻的內戰中去,實際上列寧也失算了。


利刃號


這個問題指的是《佈列斯特合約》,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了儘快退出帝國主義戰爭,選擇以割讓國土領土為代價,一直以來飽受爭議。不過從現實角度和長遠影響看,列寧這麼做是正確的,為鞏固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寶貴時間,而後來蘇聯也收復了一部分割讓的國土。

沙俄在一戰中的慘敗

沙俄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強徵了1500萬壯丁,佔到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算是賭上了國運。但戰爭打了三年,俄軍死傷過半,不僅沒有奪取一寸土地,還失去了立陶宛、波蘭的大片領土,國內經濟瀕於崩潰。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在前線督戰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佈退位,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宣告結束,政權被資產階級控制的臨時政府掌握。

臨時政府為轉嫁國內矛盾和獲取列強的支持,只能繼續參加一戰,但遭到慘敗。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發,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推翻了臨時政府,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就此建立。

退出帝國主義戰爭

對於列寧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來說,儘快退出帝國主義戰爭,穩定國內秩序是當務之急。在十月革命勝利的第二天,列寧就通知協約國,要求退出戰爭,但遭到了拒絕。於是列寧只好和敵人德國和奧匈帝國談判。

德國和奧匈帝國倒是希望結束和俄國的戰鬥,不過德國提出了讓人無法接受的條件,就是要求蘇俄割讓被德軍佔領的大片領土。

這個條件讓一心求和的列寧難以接受,布哈林更是要求同帝國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1918年2月,托洛茨基決絕在合約上簽字,隨後德軍進攻蘇俄,佔領大片領土,直逼首都彼得格勒。

列寧:不籤合約,我就退出黨中央

眼看形勢危急,布爾什維克不得不緊急召開會議研究合約問題。大會充滿了激烈的辯論和爭吵,布哈林堅決不退讓,要和德國鬥爭到底。沒有辦法的列寧甚至提出,如果不在合約上簽字,他就退出黨中央。因為剛組建的紅軍根本無法應對德軍的進攻,一旦和德軍硬抗,新生的蘇維埃有隨時覆滅的可能。

最終,會議以7票贊成,4票反對,4票棄權通過了列寧的建議。1918年3月,蘇俄同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合約》,蘇俄放棄對波蘭、立陶宛等地的管轄與主權,並賠付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同時還割讓給土耳其一些領土。

從消極影響上來看,割讓的領土是全國工業最好的地區,包括8成以上的煤炭和鐵礦,半數工業基地和5000多萬人口。這對於蘇維埃恢復國內經濟來說有致命打擊。但是從積極影響上來看,這讓蘇俄從帝國主義戰爭終脫身,為鞏固政權贏得了寶貴時間。是經典的以空間換時間的例子。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地方已經被德軍佔領,以當時蘇俄的實力想去奪回來簡直比登天還難,是很不現實的。硬要打,蘇維埃倒是證明了骨氣,但極有可能就此夭折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從帝國主義戰爭終脫身的蘇俄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蘇聯時期。最終在二戰中,蘇聯通過收復和控制,將被割讓的領土拿了回來。


石頭說歷史


先上答案,非常合理。

再說原因:這是當時客觀情況下必然需要做的事情,民眾要求退出一戰的呼聲太過於強烈了!

首先看沙俄崩塌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蘇聯的起步是蘇俄,而蘇俄的開端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發生則與沙俄的崩塌密切相關,我們不妨就從沙俄的崩塌說起。

提到沙俄,不少人都有印象,這個國家坐落在我們國家的北部,近代史開始後沙皇也作為一個想從中國身上分一杯羹的帝國主義分子,沙俄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典型的帝國主義國家,但是這個帝國主義國家很不尋常,人家基本是虛君實相的君主立憲亦或是總統共和的資本主義國家,只有沙俄堂而皇之的依舊是封建專制以及農奴制的那套老掉牙的制度,混在帝國主義列強當中多少顯得很是另類。

要知道,就連向來軍國主義濃厚的法國德國此時也先後進入了資本主義國家。沙俄在那個時候被稱之為帝國主義最脆弱一環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戰爆發後,沙俄的實際主宰者沙皇看到別的帝國主義都撲上前了,自己也摁捺不住內心的躁動,宣佈參戰。可是參戰這種事情,而且是參加世界大戰這種事情,向來是要看一下自己的斤兩的,沙皇尼古拉沒有看,也不打算看。可是當時的沙俄各階層矛盾早已非常尖銳,更不要說還有各種各樣的經濟危機,一切的一切,都在沙皇執意要搞一戰之後爆發了,於是,當年二月,國內亂了——不止是下層人民,就連國內的貴族、資本家也站出來反對沙皇了。

二月革命的勝利幹掉了沙皇,所以二月革命的性質就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革命之後,貴族和資產階級取代了沙皇,自己掌握了國家大權,他們建立起“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而由於在推翻沙皇專制統治過程中出力巨大,下層勞動人民也擁有了一個自己的政府,“蘇維埃臨時政府”。

再看資產階級俄國崩潰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然而新建立的這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沒有領會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心聲,不但沒有馬上叫停一戰,反而加大力度,繼續壓榨廣大勞動人民,並且換上了更加虛偽的面具來迷惑許多勞苦大眾,關鍵時刻由列寧為首的蘇維埃臨時政府發表了《四月提綱》,該提綱要求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平交接權力,給予勞苦大眾足夠權利。

列寧的這個舉動表面上意在“不給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任何支持”,實際上是在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同時列寧也可以通過這個舉動來獲知資產階級的總體態度,毫無疑問,列寧的舉動是很有效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四月提綱》發表後,加緊了調兵遣將,明裡暗裡開始抽調軍隊做準備。

列寧為了人民可以更加看得清資產階級的罪惡嘴臉,從四月份一直等到了七月份,這並不是列寧的主觀意思,之所以是到七月份,完全是因為七月份發生了一件足以撕開資產階級虛偽面具的事件,人民徹底對資產階級失望了。

那是1917年七月,俄軍在一戰戰場上遭遇慘敗,死傷十多萬人,消息傳回國內,群情激奮,群眾紛紛上街請求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結束參戰,恢復國內生產,資產階級直接調集重兵血腥鎮壓,造就無數慘案。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終於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大肆鎮壓勞苦大眾、屠戮工人農民和士兵,於是列寧與同志們於是發起了“十月革命”——他們選在彼得格勒,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最後佔領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最後據點“冬宮”。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俄國的其他主要城市,這種馬克思主義中心城市暴動的策略,在俄國取得了成功。

列寧隨後頒佈《和平法令》宣佈停止參戰,雖然簽署了不平等條約,但是這也是一種策略,畢竟,群眾的欣喜若狂擺在那呢,要是不“斷尾求生”,繼續陷在一戰泥潭裡面,無疑是對人民的背叛。


戴老師講歷史


一戰末期列寧簽訂佈列斯特條約,割讓大片領土給德國,可以說喪權辱國到了極致。站在列寧本人的角度來說,這個行為是有其合理性的。一則這是客觀條件所限,二則他預測德國不久將要戰敗,到時候可以把這些權益拿回來。雖然如此,列寧此舉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這裡,首先要糾正一個現在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列寧是德國間諜,收了德國人的錢回國來搞顛覆,所以要割讓領土報答德國。

這麼說的人,主要對一戰時候三方政治角逐的背景有所誤解,站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化立場了。

實際上一戰前,除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對戰外,還有一個第三方勢力,就是國際工人組織。國際工人組織認為,世界大戰是各國資本家驅使無產階級去相互玩命,雙方都是不正義的。他們號召各國工人和群眾抵制參戰,號召兩軍在戰壕聯歡。

所以出現的情況是,德國和俄國打仗,德國的工人組織成員(比如李卜克內西)在反對德國戰爭,俄國的工人組織成員(比如列寧)在反對俄國戰爭。如果兩邊的工人組織成員在戰場相逢,那就是握手,而對於彼此的政府來說,這些人當然都是叛徒。同樣,對於雙方政府而言,敵對國的工人組織成員,當然是值得利用的對象(因為可以破壞敵對國的參戰)。於是德國皇帝撥款支持俄國的工人組織也就不奇怪了。但列寧的德國同志李卜克內西他們,卻發動基爾港起義和柏林起義,最終埋葬了德意志帝國。

所以,說列寧存心為德國好,肯定是錯誤的。

那麼,列寧為何簽下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條約呢?

主要原因,就是當時俄國沒法打下去了。

一戰前的俄國,雖然領土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很嚇唬人的老牌帝國。但是,由於政治腐朽,工業落後,民眾教育水平低下,俄國被嘲諷為“蒸汽壓路機”,其實戰鬥力很差。別看東線俄軍對奧匈帝國能夠佔優,那是因為兵力數量優勢,加上奧匈帝國的斯拉夫士兵都不願意跟俄軍打仗。

一戰打了兩年多,各國血都要流乾,俄國受損最大。沙皇徵發1400萬人上前線,三個人一支步槍,不但死傷慘重(每年一百萬保底,二百萬合格),而且後方也發生饑荒。整個來說,當時俄國下層反戰的情緒很大。1917年之所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戰爭的壓力。

不過二月革命上臺的臨時政府,還想繼續打下去的。可是士兵和老百姓都不想打了。俄軍發動一次進攻,20萬人就傷亡了6萬。於是布爾什維克再次發動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

可以說,在當時,“停戰”就是軍心所向。堅持繼續打下去會失去軍心,而停戰則能得到軍心。因此最早列寧向德國提出的是對等合約。

但是德國人也不是善茬。好容易利用布爾什維克把沙皇俄國整垮了,不趁機咬一口豈能罷休?於是德國人獅子大張口,開出了天價。經過幾番討價還價,在德軍威逼下,列寧最後說服了同僚,對德國人的勒索照單全收。俄國割讓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核心土地(這可不是美國割佔墨西哥的200萬,都是地廣人稀),損失了半數的礦藏、鐵路和三分之一的人口,還要賠償大筆金錢。這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誇張的割地賠款了。

列寧也是心裡苦。當時布爾什維克本身剛剛奪權,力量很弱小,控制的地盤只有一小塊,軍隊也還沒有整合,且不說還有眾多忠於沙皇的將領,以及傾向臨時政府的軍隊,單說要抵擋德國人,那也是絕無可能的。因為德國人已經扶持了烏克蘭的獨立勢力,要進逼莫斯科也要不了多長時間。而俄軍全線厭戰,拿什麼和人打?

但另一方面,當時美國已經向德國宣戰。列寧對於國際政局的把握還是非常清楚的。尤其他剛從德國回來,和李卜克內西等“德奸”聯繫頻繁,瞭解德國當時也處於很困難的境地。他知道,俄國退出,美國加入,那麼德國絕對無法獲得勝利,只要等德國一崩潰,就可以立刻廢除佈列斯特條約,收回權益。

於是列寧就這麼做了。果然,條約簽訂後不到一年,德國戰敗,俄國收回了大部分割讓的權益。

當然,現在看來,列寧籤這個條約,即使站在一年後就回收的角度,代價也是非常大的。首先使得布爾什維克政權遭到了協約國徹底的敵視,其次使得反布爾什維克的集團可以用“賣國”來對其進行攻擊,對國內的人心包括黨內的人心,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這些損傷,並不是一年後收回領土就能撫平的。只能說,當時為了生存,其他都不顧得了。

那一段歷史確實是非常激盪的,很多蘇俄名著,比如“靜靜的頓河”“苦難的歷程三部曲”對此都描寫得很寫實。


巴山夜雨涮鍋


一戰時期,為了個自己的利益,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開啟了爭奪世界的霸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最不充分的,工業實力也是最落後的,所以沙俄在一戰的時候簡直就是被德國吊打。而其國內經濟也因為戰爭而受到了沉重的破壞。

當時國內的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這種內外交困中,發動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而沒想到資產階級還是堅決打這場帝國主義戰爭。在人民擁護下,布爾什維克帶領俄國人民進行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而當時最為迫切的便是和德古的戰爭還沒有,到底是戰還是和。

列寧當時為了徹底摧毀沙皇俄國的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勢力,和德國人簽訂了停戰協議,並簽訂了極為嚴苛的《佈列斯特和約》。眾所周知,《佈列斯特和約》割佔了俄國大量的土地,嚴重損害了俄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當時所有人都在懷疑這項決策是否正確,當然了現在也有許多人在質疑這項決策的正確性。下面小編就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編認為這項決定絕對是體現出來了列寧的智慧了,這樣決策從日後來看絕對·是極其明治的。·

首先,俄國當時真的是內外交困,俄國當時在三年的戰爭中將自己的國力都消磨殆盡。可以說,此時的俄國已經沒有能力再和德國作戰了。而列寧的這個條約的簽訂使得俄國成功退出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為布爾什維克解決國內戰爭,在全國建立統治奠定了基礎。

佈列斯特和約

其次,列寧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場戰爭一定是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即使是和德國簽訂了這個條約,這個條約也是不作數的。既然這個條約只是一紙空文,那麼籤不籤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於這個空手套白狼的事情,足見列寧的外交智慧和政治智慧。

所以說,無論對於當時的俄國還是布爾什維克黨,這個條約的簽訂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所以說,毫無疑問,這個條約的簽訂是合理的,也是俄國智慧的體現。


龍帥林vlog


  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成為了俄國政府的主導者,但他們還要面對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壓力,而依靠德國黃金奪取政權的布爾什維克們,也要給德國以回報。在這種情況下,與德國的媾和就是一種必需的結果,儘管這很難讓所有人接受,於是一場充滿流血的大戲開演了。

  

  佈列斯特和約

  列寧入主斯莫爾尼宮後,簽發的第一批法令中,就有一個是命令前線部隊與德國人講和。這遭到了沙俄軍隊總司令杜霍寧的抵制。列寧通過廣播撤消了杜霍寧的職務,並號召前線的士兵“造反”。隨後他任命克雷連科准尉接替杜霍寧,克雷連科到達大本營後,挑唆士兵譁變,殘忍的殺死了杜霍寧。

  隨後,掌握了主導權的布爾什維克與德國人停火,雙方的和談也正式開始進行。俄國方面的代表是托洛茨基,雙方在白俄羅斯的佈列斯特開始了談判。一個很有趣的插曲,俄國代表團中的卡爾·拉傑克到達車站後,向德國士兵散發了大量傳單,呼籲停止同俄國工人兄弟的戰爭。

  

  托洛茨基

  而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自然也不能落後,這位超級演講家再次展現了他驚人的演講才華。在整個談判會議中,他成為了唯一的主角,所講的卻是一堂生動的反帝國主義教育課。德國代表聽的有點蒙,此刻他們還是被批判的帝國主義啊!但是德國的將軍們還是保持克制,提出了和平條件,波羅的海沿岸、烏克蘭、高加索等地脫離俄國。

  托洛茨基回答是,回首都去“商量”。

  在彼得格勒,列寧展開了對頑固派和理想主義者的勸說。布哈林等人認為不能與帝國主義媾和,應該轟轟烈烈的打一場偉大的、忘我的、革命的戰爭,喚起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但是,實際上,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當時俄國前線已經沒有士兵了,戰壕裡都是空的。這也是無產階級革命初期的一種實驗,當時很多人認為共產主義的國家不該有軍隊。而這些,很多愣頭青是不懂的。

  

  列寧解釋說,世界革命會來的,一定會來的,但畢竟是未來的事,眼下應該考慮的是俄國。其實還有很多隱情只有他和托洛茨基懂,布哈林肯定不懂,當時的斯大林也未必懂。

  於是,托洛茨基再次返回了佈列斯特,再給德國將軍上一課。但是德國人不耐煩了,他們給出了最後期限,托洛茨基瀟灑的留下一句“不戰不和”,轉身回彼得格勒了。這不是列寧要的結果,列寧需要媾和,不惜一切代價的媾和,他罵了托洛茨基,心裡卻也很滿意。托洛茨基多年後解釋了這一點“我認為,在簽訂和約前,無論如何要讓歐洲的工人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事例,證明我們同德國統治者之間的敵對。”

  能營造一種是被帝國主義的槍炮逼迫而媾和的氣氛,也是重要的一步。而列寧也知道,德國人即便下了通牒也不會真的打來,這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德國需要得到扶植“布爾什維克”的報酬——領土,而列寧樂於付出,需要的只是一些時間,把戲做的逼真一點。

  

  托洛茨基與德國軍官

  多年後,一份解密的檔案印證了這一點。締結佈列斯特和約後,駐莫斯科公使米爾巴赫因合約一事詢問了德國皇帝“我有幾個問題:用這麼多的錢符合我們的利益嗎?如果布爾什維克維持不下去,該支持哪個派別?如能就此獲得指示,我將萬分感激。”柏林的答覆是:“對我們最有利的是,布爾什維克能掌權。”國務秘書庫爾曼則問米爾巴赫:“如需更多的錢,速電告。”

  就這樣,托洛茨基又在佈列斯特上了幾次大課後,雙方都得到了滿意的結果,正式達成了佈列斯特和約。列寧不但得到了短暫的和平,也成功洗去了“德國代理人”的身份。不得不佩服列寧和托洛茨基的深謀遠慮啊!

  

  德俄達成佈列斯特和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