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末期,列寧不惜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

ALuLLL


一戰末期,列寧不昔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

合理還是不合理要看效果,作為偉大革命導師列寧能夠領導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權(蘇俄)取得革命的勝利,他的國際視野和前瞻性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先看一看列寧主導簽訂的割讓大片國土求和的條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合約》的具體內容。



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與德意志帝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在佈列斯特簽訂條約。條約主要確定:①蘇俄單方面與同盟國停戰,蘇俄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②俄羅斯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思特蘭的管轄權,這些地區全部割讓給德國。③俄羅斯承認芬蘭、烏克蘭的獨立,並從這些國家撤軍。④俄羅斯要賠償德國60億馬克戰爭賠款(約合15億美元)。

德國的這個條約對蘇俄來說,簡直就是苛刻到極點,完全把蘇俄當成戰敗國來宰割,一但蘇俄簽署這個協議,就將損失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5000萬人口、90%的煤炭開採量、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即便如此偉大導師列寧也捏著鼻子認了,簽訂條約,而布爾什維克黨內大部分人都反對簽訂這個條約,列寧甚至以辭職相威脅,最終頂住了黨內的壓力。



因為列寧知道,如果不和德國簽訂條約退出一戰的話,蘇俄政權將會和沙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樣會被民眾推翻,這是前車之鑑。另外新生的蘇俄政權力量並沒有控制全國,只控制聖彼得堡、莫斯科等地區,俄羅斯的其他地方還不知道改朝換代,還有大量的沙皇殘餘勢力,國內戰爭還有很多仗要打,需要時間來鞏固新生的蘇俄政權。

事實證明,列寧的決定是對的,德國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德國皇室也倒臺了,而列寧簽訂的《佈列斯特合約》立即被列寧宣佈無效,蘇俄在整合國內力量後,快馬加鞭再次搶奪了這些地區,可謂是失而復得,沒有太大的損失,卻讓蘇俄政權徹底站穩了腳跟,最終演變成一個令人恐懼的紅色帝國——蘇聯。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


大正看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佈列斯特合約自然是喪權辱國的表現。

甚至可以說,該合約是上世紀最為屈辱和賣國的合約之一。

大家看一看,具體條款:

俄國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管轄與主權;

俄軍立即撤出阿爾達罕、卡爾斯和巴統地區(該地區實際由土耳其兼併);

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並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

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

看看,這種條約意味著:蘇俄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和高達6000萬的人口,同時也失去了全國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這種讓步簡直是天大的,要知道俄國人口一共才1億出頭,國家領土雖大,但人口主要集中的歐洲部分不過400萬平方公里。這樣一來,等於人口少了一半,歐洲部分領土少了四分之一,這怎麼得了。

對於一個新生的政權來說,這種讓步簡直是奇恥大辱。

為什麼列寧要簽署這種喪權辱國的協議?

原因很簡單,當時紅軍沒有辦法繼續打下去。

首先俄軍因為和強大的德軍作戰,已經死亡100多萬人,幾乎所有官兵都強烈反戰,拒絕去送死。

而列寧也是打著反戰旗號上臺的,這個節骨眼上,他沒有繼續和德軍作戰,不然就會失去軍人和群眾的支持。

蘇俄內部矛盾重重,各路白軍紛紛起來反對,可以預見一場打內戰就在眼皮下。

而即便紅軍內部,也存在孟什維克等各種反對派,短時間內難以統一對敵。

這種情況下,紅軍如果同時和白軍以及強大的德軍作戰,形同自我毀滅,必敗無疑。

所以,現在比較實際的方法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和德軍停戰,然後全力攘外必先安內。

列寧認為,德軍其實也迫切希望停戰,因為德軍戰敗也幾乎是必定的事情,他急需要結束兩線作戰,將主力擊中到西線和英法拼命。

所以,只要滿足德軍的要求,德軍肯定會停戰。

同時,列寧的私下點子是,德軍預計或早或遲就會投降,簽訂的條約都會作廢,到時候在收復丟失的領土即可。

只是,這個合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

首先,和德軍私下停戰,大大得罪了英美法。本來英美法還抱著可以和列寧打交道的心態,之後完全改變,開始公開支持列寧的反對派。

其次,德軍其實早在1917年就開始將部隊調往西線,大規模攻勢也基本停止。以德軍的現狀,不達成合約它也不會進攻,但通過合約德國向俄國敲詐了大批所謂戰爭賠款,還需要用黃金支付。

還有,列寧的盟友,對於這種合約的意見極大,很多人認為這是賣國行為,導致內部迅速瓦解,出現大量反對派。


薩沙


這就是著名的《佈列斯特和約》,被稱作是俄國最屈辱的條約,該條約規定俄國放棄323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烏克蘭、芬蘭及波蘭三國,並且賠償德國60億馬克。該條約意味著新生的蘇俄將失去最富饒的地區,以及主要的糧食產地,但是這個條約拯救了新生的蘇俄。

一戰時期的沙俄,可以說是參戰國中實力最不堪的,國內十分動盪,但是沙皇依舊參戰。武器十分落後,補給由十分困難,換句話說就是讓士兵去送死,而對手是當時的德國陸軍。開戰之後,沙俄就迅速的敗下陣來,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沙俄軍隊因為疾病和戰爭損失了100多萬,擺明了是繼續不下去了的。

而此時列寧打著休戰的旗幟,號召蘇俄人民起來反抗沙皇的統治,最後成功建立了新生的蘇俄。列寧當時自然是知道不能繼續在打下去了,因為當時主要任務是肅清沙皇勢力,穩定新政權。所以列寧選擇了同德國和談,簽下這份條約也是不得已的,但是列寧卻算準了可以把禍水東引。

同德國簽訂和約之後,德軍便全力開始對抗英法,此時美國看英法德打的難解難分,便毅然而然的加入了英法,直接改變了力量的對比,最後以德國戰敗而結束一戰。而德國戰敗之後,列寧直接宣佈廢除《佈列斯和約》,由派出蘇軍奪回了失去的大部分地方,除了已經獨立的地區,其餘全部拿回來了。只能說列寧確實比沙皇厲害,這一招以空間換時間用的非常妙。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問題指的是《佈列斯特合約》,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了儘快退出帝國主義戰爭,選擇以割讓國土領土為代價,一直以來飽受爭議。不過從現實角度和長遠影響看,列寧這麼做是正確的,為

鞏固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寶貴時間,而後來蘇聯也收復了一部分割讓的國土。

沙俄在一戰中的慘敗

沙俄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強徵了1500萬壯丁,佔到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算是賭上了國運。但戰爭打了三年,俄軍死傷過半,不僅沒有奪取一寸土地,還失去了立陶宛、波蘭的大片領土,國內經濟瀕於崩潰。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

在前線督戰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佈退位,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宣告結束,政權被資產階級控制的臨時政府掌握。

臨時政府為轉嫁國內矛盾和獲取列強的支持,只能繼續參加一戰,但遭到慘敗。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發,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推翻了臨時政府,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就此建立。

退出帝國主義戰爭

對於列寧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來說,儘快退出帝國主義戰爭,穩定國內秩序是當務之急。在十月革命勝利的第二天,列寧就通知協約國,要求退出戰爭,但遭到了拒絕。於是列寧只好和敵人德國和奧匈帝國談判。

德國和奧匈帝國倒是希望結束和俄國的戰鬥,不過德國提出了讓人無法接受的條件,就是要求蘇俄割讓被德軍佔領的大片領土。

這個條件讓一心求和的列寧難以接受,布哈林更是要求同帝國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1918年2月,托洛茨基決絕在合約上簽字,隨後德軍進攻蘇俄,佔領大片領土,直逼首都彼得格勒。

列寧:不籤合約,我就退出黨中央

眼看形勢危急,布爾什維克不得不緊急召開會議研究合約問題。大會充滿了激烈的辯論和爭吵,布哈林堅決不退讓,要和德國鬥爭到底。沒有辦法的列寧甚至提出,如果不在合約上簽字,他就退出黨中央。因為剛組建的紅軍根本無法應對德軍的進攻,一旦和德軍硬抗,新生的蘇維埃有隨時覆滅的可能。

最終,會議以7票贊成,4票反對,4票棄權通過了列寧的建議。1918年3月,蘇俄同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合約》,蘇俄放棄對波蘭、立陶宛等地的管轄與主權,並賠付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同時還割讓給土耳其一些領土。

從消極影響上來看,割讓的領土是全國工業最好的地區,包括8成以上的煤炭和鐵礦,半數工業基地和5000多萬人口。這對於蘇維埃恢復國內經濟來說有致命打擊。但是從積極影響上來看,這讓蘇俄從帝國主義戰爭終脫身,為鞏固政權贏得了寶貴時間。是經典的以空間換時間的例子。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地方已經被德軍佔領,以當時蘇俄的實力想去奪回來簡直比登天還難,是很不現實的。硬要打,蘇維埃倒是證明了骨氣,但極有可能就此夭折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從帝國主義戰爭終脫身的蘇俄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蘇聯時期。最終在二戰中,蘇聯通過收復和控制,將被割讓的領土拿了回來。


石頭說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核心點就是《佈列斯特條約》簽訂到底合理不合理。

過往無論是蘇聯的歷史書,還是我們的歷史書,對於列寧力排眾議的這個決策都是高舉雙手喊英明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比如說,為蘇俄政權換來了喘息的機會,能夠抽出手來應對國內的反動勢力進攻。

現實是,這個說法根本靠不住。

俄國為了停戰,失去126萬平方公里土地,這是當時俄國總領土的1/10,也是歐洲部分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佔全國人口的44%。資源上,煤礦和鐵礦分別失去75%和73%,以及54%的工業和33%的農業。

蘇俄還要支付6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必須在1918年年底前交割完畢,也就是說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這筆保護費基本交完了,這個規模基本相當於蘇俄整個國庫的所有黃金。

而且,德意志帝國確實在簽訂條約之後將一部分兵力西調,但在東線仍保留了100萬人規模的大軍,弄得德國人自己都抱怨這100萬人沒能投入西線,造成了戰敗。

面對這100萬大軍,蘇俄政權是不是真的能夠高枕無憂呢?恐怕還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由於條約的“喪權辱國”屬性,讓大批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無法接受,開始組織大規模的白軍對蘇俄政權發起進攻。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沒有條約他們也是要進攻社會主義祖國的,但是“喪權辱國”對於俄羅斯農民的基層動員作用,實在是無法估量的,畢竟幾百年來,俄羅斯只有開疆擴土,哪有割讓土地的時候。

淺色為1918年蘇維埃控制的版圖,深色為同年夏天還在他們手裡的

正是由於這種俄國社會上下的反對,蘇俄內戰的慘烈程度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然,更大的作用是將各方面的反對勢力都在慘烈的內戰中一併消滅掉了,對於新生的紅色政權的鞏固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說,列寧的這個舉措對不對呢?

站在他的角度,站在布爾什維克的角度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後,其實仍是全國範圍內的少數派,根本不足以控制全國,他們最可依賴的力量就是彼得堡、莫斯科的工人,以及後方的被滲透的軍隊。

而整個俄國的陸軍,在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精銳的德國軍團的洗禮之後,已經非常畏懼德國人,寧可發動革命,也不願意到前線戰鬥,推翻沙皇之後的臨時政府就是堅持繼續戰爭,而被軍隊所拋棄。

也就是說,有前車之鑑的情況下,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必須改弦更張,結束戰爭,是在當時最現實的選擇,哪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戰勝,那些領土拿不回來,也在所不惜,起碼得把眼前這一關過來才有未來吧?


劉三解


這也是無奈之選!

俄國在一戰的表現實在不佳,軍備爛不說,還前線作戰連連失利。戰爭的泥潭,不僅讓前線士兵飽受煎熬,而且國內經濟也不堪重負,國民厭戰情緒相當高漲,再打下去是沒有出路的,沙皇就是為此,國家發生二月革命,才被迫退位下臺的。

新上來的臨時政府,好了傷疤忘了疼,堅持將戰爭進行到底,結果作戰失利,重蹈沙皇覆轍,最後也被推翻。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有前車之鑑,不敢言戰。再加上自己的蘇維埃政權在國內立足未穩,大量所謂的“白匪軍”還在反撲,所以,脫身一戰、安內成了首要之選。


(臨時政府國徽)

這是無奈的權宜之計,只不過,蛋疼的是,短短8個月後,它求和的對象德國就戰敗了,新生的蘇維埃又不得不面對協約國對自己背信棄義的清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我立即刪除)


那年那兔這些事


非常合理。列寧是不惜割讓領土。列寧是為了讓俄羅斯趕緊退出一戰。沙皇參與一戰,戰爭後期,沙俄已經承受不住啦,國內哀聲載道,反對戰爭要麵包!國內起義不斷!國內糧食不夠,前線軍隊沒有食物,前線也不想打仗。列寧奪取了政權,首先就應該安撫社會大眾。退出一戰是符合國家政策。退出一戰,符合大眾呼聲!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這非常有利於後來蘇維埃的建設。



再說,蘇俄也沒有料到德國這麼快就失敗啦!德國失敗之後,列寧向全世界宣佈廢除與德國的協約,總得來說蘇俄割了那麼多土地,德國其實還沒有得到就回到了蘇俄!



總得來說,列寧的這個政策非常正確,符合蘇共和人民的利益。列寧是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



圖片源自網絡!歡迎評論點贊關注一下!感謝您!


飛鴿傳武


這個不是合理不合理的事情,而是不得不接受的問題!當時的情況根本就沒有給沙俄多少討價還價的機會!

戰敗的俄國只能選擇割地賠款

很多人認為俄國比較腦殘,只要再堅持那麼一下下就是戰勝國了,反而是割讓大片領土求和,這個的確是有些可惜,實際上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俄的軍隊被歐洲成為“壓路機”,軍隊數量極其龐大,一戰時期沙俄總共動員了四百多萬的軍隊,看起來很強大的樣子,卻是協約國裡面最弱的一環。

沙俄的士兵大部分都是由農民組成,儘管我們都知道沙俄士兵打仗不怕死,敢於拼命,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已經是現代化戰爭了,對於士兵戰鬥素質很看重,再加上沙俄士兵的裝備很差,還嚴重不足,這一點在日俄戰爭中時期也能看出來,在戰爭初期沙俄還能佔優,但是到了中後期,日本大量引進先進裝備後,沙俄就不行了,沙俄在一戰時期雖然也算工業國,但實際上工業化水平並不高,很多裝備都需要協約國的其他國家來給生產,跟英法德比起來差太多。

當時英法希望俄國在東線牽制住德軍就行,結果我們看到,在東線並沒有爆發什麼大規模的戰役,反而是在一連串的戰爭中俄軍被打得丟盔棄甲,在一戰期間,俄軍幾乎是每年損失一百多萬,連續打三年,沙俄共損失大概三百多萬軍隊,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難以承受的,除了軍事上的慘敗,沙俄失去大片領土,經濟也面臨崩潰,所以沙俄內部爆發革命,沙俄政權被推翻,必須結束戰爭。

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應該算是勝利者,只不過後來美國參戰才改變了局面,也就是說,對於當時的沙俄,基本上已經是戰敗國了。

對於新成立的政權來說,迫切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

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俄國成立臨時政府,4月份的時候,美國開始對德國宣戰,11月7日,十月革命後的蘇俄政權宣佈退出一戰。

其實早在十月革命後的第二天,蘇俄就與英法等國取得聯繫,希望退出戰爭,得到諒解,對於當時的英法來說,一旦俄國退出戰爭,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拒絕了蘇俄的請求,反而威脅蘇俄不能退出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寧開始與德國和奧匈帝國進行聯繫,想要結束戰爭,儘管德國面臨兩線作戰已經十分艱難,心裡巴不得俄國退出戰爭,但是上趕著不是買賣,德國趁機開出巨大的條件,就是讓蘇俄徹底割讓被德軍佔領的土地。

針對德軍的無力請求,蘇俄的領導層義憤填膺,甚至要與德國戰鬥到底,然而隨後德軍再次攻佔了蘇俄大片領土,剛剛建立起來的蘇維埃政權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並沒有能力承受德國的打擊,因此只能選擇割地賠款的方式,結束戰爭。

1918年蘇德簽訂條約,蘇俄承諾放棄大片領土,並且支付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給德國,其實這個條約是極為喪權辱國的,但是沒辦法,初生牛犢連站起來都費勁,怎麼去打虎。

短短二十年十年,蘇聯就已經發展成為絕對的超級軍事大國,從這一點來看,割讓土地也只不過權宜之計,領土永遠掌握在拳頭硬的國家手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還是希望通過和德國秘密談判,統一德國進攻波蘭,以謀取更多的時間用來發展。


史論縱橫


一戰時期,為了個自己的利益,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開啟了爭奪世界的霸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最不充分的,工業實力也是最落後的,所以沙俄在一戰的時候簡直就是被德國吊打。而其國內經濟也因為戰爭而受到了沉重的破壞。

當時國內的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在這種內外交困中,發動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權。而沒想到資產階級還是堅決打這場帝國主義戰爭。在人民擁護下,布爾什維克帶領俄國人民進行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而當時最為迫切的便是和德古的戰爭還沒有,到底是戰還是和。

列寧當時為了徹底摧毀沙皇俄國的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勢力,和德國人簽訂了停戰協議,並簽訂了極為嚴苛的《佈列斯特和約》。眾所周知,《佈列斯特和約》割佔了俄國大量的土地,嚴重損害了俄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當時所有人都在懷疑這項決策是否正確,當然了現在也有許多人在質疑這項決策的正確性。下面小編就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編認為這項決定絕對是體現出來了列寧的智慧了,這樣決策從日後來看絕對·是極其明治的。·

首先,俄國當時真的是內外交困,俄國當時在三年的戰爭中將自己的國力都消磨殆盡。可以說,此時的俄國已經沒有能力再和德國作戰了。而列寧的這個條約的簽訂使得俄國成功退出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為布爾什維克解決國內戰爭,在全國建立統治奠定了基礎。

佈列斯特和約

其次,列寧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場戰爭一定是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即使是和德國簽訂了這個條約,這個條約也是不作數的。既然這個條約只是一紙空文,那麼籤不籤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於這個空手套白狼的事情,足見列寧的外交智慧和政治智慧。

所以說,無論對於當時的俄國還是布爾什維克黨,這個條約的簽訂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所以說,毫無疑問,這個條約的簽訂是合理的,也是俄國智慧的體現。


白齊光


先說觀點:一戰末期,列寧不惜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肯定不合理,但在當時卻是最明智的選擇,它使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得以退出一戰,獲得喘息的機會,為鞏固政權創造了條件。並且在一戰德國失敗後,蘇俄立即宣佈廢除了此條約,本身沒受什麼損失。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案例。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蘇俄仍然屬於協約國一方,與同盟國處於交戰狀態。為了順應民意,退出戰爭,保住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蘇俄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後,便與同盟國的德國進行和平談判。並最終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對於德國提出的非常苛刻的簽約條件,蘇俄內部也曾出現過嚴重分歧。最終支持列寧的意見佔據優勢,蘇俄和德國簽訂了一個不平等的屈辱的條約。這個條約不僅使俄國喪失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而且在被佔領區有佔全國煤炭開採量的90%,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同時,蘇俄還要以各種形式賠款60億馬克。但是蘇俄得以退出一戰,鞏固政權,並且在一戰後宣佈廢除了條約。最終來看,蘇俄不虧。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