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育兒解惑:母乳性腹瀉,觀察、還是用藥?

育兒解惑:母乳性腹瀉,觀察、還是用藥?

育兒解惑:母乳性腹瀉,觀察、還是用藥?

育兒解惑:母乳性腹瀉,觀察、還是用藥?

許多母乳餵養或混合餵養的的小寶寶曾經出現過腹瀉,時間或長或短,新媽媽們對此很焦慮和緊張,常常抱著寶寶到醫院多次就診或反覆化驗大便,服用各種藥物,以期寶寶的腹瀉症狀儘快好轉,但事實上許多寶寶用藥後效果並不理想。那麼,寶寶的腹瀉到底要不要治療呢?目前,這一問題仍存在不少的爭議。

當寶寶發生腹瀉的時候,應該首先排除疾病的可能。 嬰兒期的腹瀉,生理性腹瀉佔多數,多見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常伴有溼疹,出生後不久即腹瀉,每天大便次數多,甚至十幾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沒有特殊腥臭味。除大便次數增多外,多無其他症狀,患兒食慾好,無嘔吐,生長髮育不受影響。

生理性腹瀉主要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由於嬰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當進食過量或者成分不當的時候,消化過程就會發生障礙,食物不能夠被完全吸收,就會滯留在小腸上部(正常是進入大腸的),使腸腔內酸度降低(腸液相對被稀釋所致),有益於腸腔下部細菌的上移和繁殖;食物在腸腔內發酵和腐敗,分解產生的短鏈有機酸使腸腔內滲透壓增高,腸腔內液體量增加,加上腐敗性毒性產物刺激腸壁使腸蠕動增加,綜上原因導致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一般主張使用益生菌和消化酶、口服補液即可,不必使用抗生素。大多寶寶在添加輔食後,大便即逐漸轉為正常。

母乳性腹瀉,顧名思義就是母乳引發的腹瀉。事實上,母乳性腹瀉具有比較明顯的特點,這種腹瀉一般每天大便3~7次,呈泡沫稀水樣,氣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綠,有泡沫和奶瓣,有時甚至還帶有條狀的透明粘液。腹瀉時沒有發熱,嬰兒沒有明顯的痛苦與哭鬧,大便化驗沒有感染方面的異常。腹瀉程度輕者一般沒有其他症狀,嬰兒精神活潑,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如果腹瀉時間很長則有可能導致一過性的營養不良、生長髮育緩慢等,需要及時治療。

母乳餵養引起腹瀉有兩種原因。首先,是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較高,該物質可促進嬰兒小腸平滑肌運動,增加水和電解質的分泌而產生稀便;其次,是嬰兒乳糖不耐受,缺乏乳糖酶。乳糖酶位於小腸黏膜上皮刷狀緣的頂端,可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單糖,才能在小腸內吸收。若乳糖酶缺乏,乳糖的消化吸收發生障礙,可導致腹痛、腸鳴、腹脹、腹瀉等症狀。

若沒有其他症狀,能吃能睡,精神好,雖腹瀉時間長,但不影響生長髮育,應該屬生理性腹瀉範疇。一般比較輕的母乳性腹瀉無需治療,可以繼續哺乳。這樣,嬰兒機體會逐漸適應母乳中的前列腺素,乳糖酶亦會逐漸發育成熟,酶的活性增加,逐步能夠分解、消化和吸收乳糖,並隨著增加輔食逐漸好轉。

既然“母乳性腹瀉”並不影響嬰兒的生長髮育,所以完全可以不必因為大便次數多而捨棄母乳,改換牛乳或其他乳製品。 “母乳性腹瀉”除了酌情使用益生菌之外,也無需其他藥物治療,因為,治療腹瀉的藥物均有抗感染、收斂、助消化等作用,而“母乳性腹瀉”既不是消化道感染,又不是消化不良,故沒有用藥的必要,且“是藥三分毒”,對嬰兒也沒有益處。

對於嚴重的母乳性腹瀉,一般處理效果不好時,可以服用乳糖酶並繼續餵母乳,對於乳糖不耐受的寶寶會有明顯的療效。但是,如果補充乳糖酶仍不見效的寶寶,需要改換部分或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並建議暫停母乳餵養。

  對腹瀉嬰兒應加強護理,及時更換尿布,用溫水清洗臀部及會陰部,並用軟膏塗抹,否則就有可能引起臀部皮膚髮紅,甚至局部感染。此外,對“生理性腹瀉”嬰兒,應警惕在此基礎上發生“病理性腹瀉”。如果大便次數突然增加,大便內水分增多,有臭味,出現粘液或膿性便,甚至伴有發熱等,就很可能有腸道感染,此時應該尋找原因,去除造成腹瀉的其他因素,積極給予治療,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或輸液治療。

我的小外孫出生在加拿大,在嬰兒期也經歷過比較長時間的腹瀉,即使女兒多次央求醫生給開藥,當地的醫生也一直不肯開藥,堅持說這是寶寶非常常見的現象,孩子會慢慢自己康復的。即使出現母乳性腹瀉,國外的醫生也不主張過早地添加輔食,而是鼓勵媽媽堅持母乳餵養。但醫生囑咐家長多觀察尿不溼上有無足夠的尿量,如果腹瀉嚴重,孩子尿量減少,意味著孩子有脫水的症狀時,還是要及時就診。在沒有使用任何藥物的前提下,20多天後,寶寶逐漸大便成型了。

此外,對於寶寶感冒、發熱、流涕、輕咳等,國外的醫生也是不給予藥物的,僅僅給開降溫貼和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成分的退熱藥,有時僅僅給發熱的寶寶發幾袋冰袋而已,主張物理降溫,多飲水,極少使用抗生素,除非有明顯的細菌感染徵象。一旦使用抗生素,就要求連續服用7~10天,即使症狀完全消失也要服用完正個療程的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