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商家店铺的幌儿

商家店铺的幌儿

作者 | 李振仲

选自《这里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

——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白城境内从事商贸、修理、加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采用多种多样的广告,当时以招幌儿为表现形式。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即是对招幌儿运用的生动描述。从事商贸、修理、加工等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行业,有的开设店铺、有的市集设摊,有的走乡串户,为招揽顾客,采用了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招幌儿方式,既适应了当时社会状况,又方便了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具有白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随着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一些招幌儿形式发生演变,一些流传延续至今。

  实物招幌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货物作招幌儿。如卖猪肉的将半扇猪肉悬挂在肉架上;卖糖葫芦的将糖葫芦插在用木棍、麦秸绑成的把子上。二是以器皿工具作招幌儿。打铁的将炉子、风箱、砧子置于门外,并摆放打制的锄头,镰刀、抓钩等;文字招幌儿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店铺招牌。如旅店门前挂“安寓客商”,当铺门外写一“当”字,盐店门外或影门墙上书写“盐”字或“盐庄”。二是堂号招牌。如药店“怀济堂”“怀仁堂”,杂货店“太顺堂”,文具店“占奎堂”等。堂号、招牌置于店的正堂或店檐下。三是以姓氏作店铺或产品名称。如×记饭馆、×记包子铺、×记镰刀、×菜刀、×记锄头等。标志招幌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商品象征性招幌儿。如药铺门外墙上展示一膏药图形,二是行业象征性招幌儿。如弹棉的门前挂一圆圈,周围带着棉絮;三是副产品作招幌儿。如酿醋的门前撒醋麸子,磨香油的门前晒麻糁等。

  走在白城子、洮南府以及各县城的大街小巷,人们都会在商家的门前看到招揽生意的幌儿,有的乡镇也会看到随风摇摆的幌儿。“走进小安广,几步一个幌儿”这句话,在白城流传甚广,说明过去安广镇挂幌儿的商家很多。30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过去商家的幌儿已被不锈钢、玻璃、塑料、木制等各式各样的牌匾、霓虹灯、户外视频、电子滚动屏幕所代替,老旧的幌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过去白城老街的幌儿,仍然留存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

(一)白城商家挂幌儿的由来

  幌儿,原指布幔,又称酒旗或曰“望子”“引子”,也称“唤招”。时间长了逐渐扩展为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商业招幌儿是从悬帜、布挑发展演变而来的。悬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一文中就有“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的记载。这不仅是对酒店经营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当时人们已知道如何做商业宣传了。

  中国早期的悬帜招幌儿形式基本相似,到后来才逐渐分化演变。布挑,是天津早期商号店铺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具有常换常新,造价低廉,制作简便的特点。其多为彩布缝制,饰以布穗,用丝线绣店号及宣传词句。明清时期,天津招幌儿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和应用。《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游天津杨柳青后曾赋诗道:“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这里的村旗即是村头酒店的招幌儿。清代诗人樊彬的《津门小令》中也有“津门好,水陆好生涯,桂蠹文犀洋货局,天吴紫风估衣街,金粉认招牌”的记载。后来,天津的招幌儿逐渐流传到地处关外的哈尔滨,又从哈尔滨流传到白城。当年白城不同行业商家根据自家经营的特色,纷纷挂上不同的幌儿子,使人一目了然。20世纪初至80年代前,白城挂幌儿的商家其招幌儿特点是:

饭店 饭店的幌儿子一般用胶合板做成圆筒,形如面箩大小,缠上各种布条,下垂布穗,挂于店外。

理发店 理发店门外挂三色条布幌儿或三色条旋转木幌儿,有的还写上“朝阳取耳,灯下剃头”等广告语。

胭脂粉铺 店门前摆着或挂着梳子和篦子。

客栈 店外挂一把柳条笊篱,配一红布穗。这是由白城早先客店晚饭只备面条而引发沿用的。

茶馆 白城茶馆的店外都挂个水壶,水壶下方系个红布条,有的茶馆兼卖开水,外边挂个木牌,木牌上书“好白开水”字样。

钱庄 白城大多数钱庄外边挂一叠铜钱,似柱状的模型,中间饰一大铜钱,上有“源流元宝”等字样,下系红布穗。

车马用品店 店外挂有鞭子、马鞍等车马用具。

烟店 挂方黑木牌,上书或刻“烟魁”字样。“魁”即表示烟叶品质上乘,另有挂大烟袋为幌儿的。

鞋店 有用方木牌画高靴和平底鞋的,或用木板制成靴之实物形状,挂于门外。

颜料庄 店外屋檐下排列有序地挂起长约60厘米,杯口粗细的大棒槌。棒子周身漆涂各色横道道,在风的吹动下,棒子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类似木琴的声音。

修表店 在门前挂一个大表盘模型为幌儿子。

切面铺 挂一直径三四十厘米的圆桶,下部周围垂吊黄纸条,纸条时常更换。

澡堂子 门外挂一块用生铁铸成的云牌,长约70厘米,宽约30厘米,水烧热后敲响云牌引人前来。

当铺 多用黑漆木匾,方形,书或刻金字“当”。还有在门外左右挂粗黑的辫子幌儿,下垂大钱模型。

膏药店 挂菱形木牌,漆白色,上绘膏药状黑色圆形,每块膏药板间用木制的鱼形分割开。鱼是一种吉祥的标志。还有的用一块白布周围绣缝边饰,中心同样绘以黑色圆形。

馒头铺 用一根木棍插上一个木制馒头模型。也有门前放一箩筐,摆上几个木制馒头模型的。

麻绳店 用几种麻绳捆扎好直接挂于店外。

酱醋园 幌儿子有方木牌和扁平葫芦形木牌等不同形式,上写“酱园”“酱”“陈醋”等字样。

酒庄 在店外挂一酒葫芦,系一块红布穗条。

修车铺 门口挂一个旧车圈为幌儿。

  过去白城的商家,如福丰达、汇源涌、辽北饭庄、靖安茶社都有自己独特的幌儿子。白城的老商号也有在幌儿上写字的,如药店在幌儿上写上所卖的药:“丸散丹膏,参茸饮片”等等;如茶叶店宣扬自己的货好,在牌幌儿写上“清润肺心,香气宜人”;如酒店在牌幌儿写上“太白遗风,陈年老酒”;也有以便宜来招客的,如小饭铺的“家常便饭,经济小吃”;有夸耀信用的,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等。小小招幌儿内藏无限商机。白城过去的幌儿代表的就是一种商业招牌,也就是卖什么吆喝什么。招幌儿是白城人生活中极富文化的一种商业现象。

(二)饭店挂的幌儿

  说起老白城商家的幌儿,人们最难忘记的是饭店的幌儿。饭店的幌儿犹如一朵朵绚丽多姿的小花,点缀在社会经济生活的百花园中,呈现着特殊的风采和魅力,反映了白城的民俗与风情。

  白城饭店的幌儿是用薄木板或薄铁片围成的一个圆形,大小和农村筛面的箩差不多,象征着筛面的箩与蒸馒头的笼屉;幌儿的圆圈外侧系三根绳或画三道杠,代表天、地、人;上边绳上系有各色的纸花或布花,寓意烧麦与花卷;幌儿的圆圈下面用布条做穗,形象地表现下锅沸腾的面条;红色穗代表猪肉;蓝色穗代表牛羊肉。幌儿的最上面有一个铁钩,铁钩下是一个小圆筒,挂幌儿时用一个木杆插到铁钩下的小圆筒里,挂上后一抽木杆就完事了。摘幌儿时将木杆插到铁钩下的小圆筒里,往上一排就摘下来了,非常方便。白城饭店的幌儿从颜色上分有红色、蓝色,红色表示为大众饭店;蓝色表示为清真饭店。说起红幌儿的来历,在白城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洮儿河北岸的一个渔村,有对夫妇俩人开了一家小饭店,专做各种鲜鱼,为了引来行人的光顾,这对夫妇用了一只破箩筐挂在树枝上,招揽生意,这招果真奏效,生意日渐红火。谁知同行非常嫉妒,用猪血泼在箩筐上,以示吓唬客人,结果适得其反,红红的颜色十分醒目,夫妇俩生意更红火了。从此,凡汉族人经营的饭馆都开始挂红色幌儿子。清真饭店,即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餐馆,挂蓝色幌儿子,有“清净无染”之意。

  饭店幌儿的数量很有说道。有的挂1个幌儿,有的挂两个幌儿,有的挂4个幌儿,在白城最多就是挂6个幌儿。当然,在比较大的城市也有的饭店挂8个幌儿的,但一般人不敢进去。

  在白城,挂1个幌儿的饭店,基本是小吃、粥铺、冷面店,备有应时的大众饭菜,有多种小咸菜出售,主食都是米饭、花卷、馒头、饼、粥、面条,副食是家常炒菜和酒。

  挂两个幌儿的饭店是大众饭店,价格比较实惠,备有白酒、啤酒和各种炒菜。一般都是桌挨桌的大众餐厅。小桌能坐四五个人,大桌能坐七八个人,能炒十几种菜肴,煎炒烹炸和地方菜肴都能做,小本经营,基本不赊账。

  挂4个幌儿的是中档饭店,不但店内设有普通座还设有雅间,除经营各种炒菜和地方风味菜肴外,还有鸡鸭鱼蛋类各种特色佳肴。同时还能做套菜,套菜有六盘小套菜和十盘大套菜两种。挂4个幌儿的国营饭店宴请七八个人下馆子,花10元钱就能点一个十盘的大套菜,被请的人酒足饭饱,请客的人被夸出手大方,也很有面子。

  挂6个幌儿的是高档饭店。店里除了有普通座和雅座外,能包办酒席,接待婚礼、丧礼宴请,并能做八大菜系中的某种菜系,还能接待公务宴请。厨师基本都有级别,有自己的特色菜,但价格比其他饭店贵,一般百姓消费不起。

  白城饭店的幌儿是等级的一种标志。它好比无声的语言,表达出种种意思。饭店挂幌儿与否,表示是营业还是打烊。幌儿子挂出,表示饭店营业,幌儿子摘下,就表示关门闭店了。你要找地方吃饭,只需站在街头通街望去,奔有挂幌儿的饭店用餐就行了。如果满街饭店的幌儿都摘了,那你也没地方下馆子了。白城饭店挂幌儿除了具有最原始的标识性功能外,还因为白城冬天冗长且寒冷,餐馆门前不能站人接客,大门也不能敞开迎客,为了表示餐馆“正常营业”,就挂出了幌儿。

  最有趣的是,白城任何饭店没有挂三个幌儿的,为什么呢?因为白城人把“三”念成“仨”,“仨幌儿”的谐音就是“撒谎”,谁愿意上“撒谎”的饭店吃饭,或做“撒谎”饭店的老板呢。所以,白城没有挂三个幌儿的饭店。更有趣的是,白城为啥没有挂八个幌儿的饭店,因为挂八个幌儿就是星级饭店了,而且老白城人有个说法,敢挂八个幌儿的饭店,就等于做了这样一个承诺,只要你说得上来的菜,人家就能做。假如挑战者来了,说了厨师做不出来的菜,那人家就有权利摘掉你家的两个幌儿。记得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多事者上白城一家挂6个幌儿的饭店吃饭,他点了一道菜“白燕落沙滩”,厨师没明白个中的玄机,不会做,结果被摘下两个幌儿。后来厨师才弄明白,“白燕落沙滩”这道菜,其实就是“鸡刨豆腐”,一个家常菜,只不过被多事者换了个学名,就把厨师整懵了。这个摘幌儿的故事给白城百姓茶余饭后增添了笑料。

(三)理发店挂的幌儿

  在过去的白城,除了街头各家饭店的幌儿吸引人们的眼球,再就是各理发店的三色幌儿了。最早白城理发店的三色幌儿是红、蓝、白,后来有的理发店也采用红、蓝、黑三色幌儿了,黑色代表头发。

  说起理发店的红、蓝、白三色幌儿,还有一段故事渊源。话说19世纪初叶时,法国一个边境小镇在深夜时突然遭到邻国军队的侵略。最先发现敌情的是一位理发店的老板,如果按常规通知镇上的头领和全镇人,肯定会耽误时间,为了最快的速度通知大家,理发店老板急中生智,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火烧自己的理发店。这火如同烽火,是迅速集结的强烈信号。村民们从睡梦中醒来,立即参加到战斗中去,打败了邻国侵略军。舍弃自己家业而保卫国家的理发店老板受到法国政府的特别表彰,允许他的理发店可以用法国国旗做招幌儿。法国国旗是红、蓝、白三色,时间长了,理发店嫌国旗太大,还因为国旗是布料,禁不住风吹雨打,经常更换,于是,就更改成木质的红、蓝、白三色幌儿,其他的理发店纷纷效仿,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旋转的,十分惹人眼目。

  19世纪中叶,法国人来到中国上海做生意,一些理发匠也跟着来到上海,在上海滩开起了理发店,门口挂红、蓝、白三色幌儿,时间一长,这特别的理发店招幌儿就在中国流传开来。至于何时传到白城已经无法考证了,反正白城市海明路有理发店就有三色幌儿了。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对头发的留用非常严格,连男人都要留辫子,理发业并不兴盛。后来在辛亥革命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洪流中,理发便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当时江苏省扬州理发业最兴盛,扬州剃头匠到上海滩后就仿效法国理发店挂招幌儿,并改制成一根三色棍立在门口做招幌儿,再后来改造成旋转的灯管状招幌儿,现在的三色灯成了全国理发行业的招幌儿,使人一望便知美发店。

  说起理发店的三色招幌儿,在白城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文革”时期,镇赉县城很小,用镇赉人的话说“放一个二踢脚,从北头能蹦到南头”。那时镇赉县城有两家理发店,两个出名的“刘大发师”和“李大发师”分别在大理发店和小理发店“掌刀”。那时的人不光理发,还要修面,即用剃刀刮胡子,这是一个技术活。如果刮不好,给顾客刮出血容易让人砸了幌儿子。当时这两家理发店不但有三色招幌儿,而且还用木板夹上块方布,写上“理发”二字,挂在门口。理发人多,先领号,后理发。“文革”极“左”思潮极盛时期,说话必须“语录化”。比如走进大理发店后,对着发号的服务员说:“斗私批修,我要理发”。服务员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给你15号”。一次,一个农民上大理发店理发,他不会背毛主席语录,人家不给他理发,他一气之下要摘大理发店的幌儿,幸亏大家“要文斗不要武斗”的一阵劝阻,才保住大理发店的幌儿。当然,这样的极“左”对话没几天就烟消云散了。可人们却把它当作趣事流传下来。理发店的三色招幌儿真的给人留下了很多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