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皇天后土金生水起


我国古代的官员上朝方式,一方面体现着礼仪制度的发展,一方面体现着皇帝和大臣关系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肯定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文明的进步或倒退,是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来说的,是从整体的生活水平和思想变化来看的,但仅从官员的上朝方式并不能说明文化文明的进步或倒退。

有关上朝的记载,最早可以在《诗经·齐风·鸡鸣》里看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说明,春秋时期官员就会在鸡鸣时准备起身上朝。后来,上朝的时间基本固定在早上的五点到七点,也就是卯时,所以有点卯的说法。上朝的官员品级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如唐朝只有五品以上的文官;明朝基本上京官无论品级都上朝;清朝的话,京官四品以上上朝,四品以下必须有皇帝召见。朝见的时间管理相当严格,无故迟到、缺勤者,都要严厉地惩罚。如唐玄宗时,缺勤要罚一季俸禄,缺勤35天就要判刑1年。(《唐律》)下朝后,除宰相外的其他官员可以在朝廊下吃一顿饭,吃过后不当值的官员可以回家休息。朝会不是每天都开,一般朝代建立之处,皇帝比较勤奋每日都上朝,后五到十天一朝。因为朝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也比较辛苦。

汉代上朝

宋代上朝

清代上朝


秦汉时,皇帝和大臣是坐着论政。《后汉书·戴凭传》:“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这与秦汉时流行的席地而坐方式是相关的,所以上朝之前,大臣必须脱鞋进入。隋唐之时,朝中重臣上朝也会有座。到了宋朝,宰相为了表示尊重皇帝,愿意撤坐,朝中官员上朝就得站着了。明朝时,规定朝臣上朝必须跪着,清朝时沿袭明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朝臣上朝时都得双手执笏,主要是为了把上奏的话记载笏板上以作提醒。不同的官员笏板材质不同。唐朝规定五品之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下就不用执笏,清代就彻底废除了。


国家人文历史


朝臣从坐到站最后到跪的变化,一方面是文化习俗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君权和官僚集团斗争的结果。

一、文化习俗方面:

要知道唐朝之前,正坐是我国古代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遣唐使把这种坐姿带入日本,一直延续至今。

而现代中国人的坐姿,坐在凳子上,双脚垂直下来的坐法,实际上是从南北朝以后才传入,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因此也叫“胡坐”。在唐代正规礼仪仍然以“正坐”为主,但社会上已经开始风行起了“胡坐”。到了宋朝,正座被胡坐所取代,但在重大礼仪场合依然使用正坐。到了元朝,社会风俗被破坏殆尽,移风易俗,后世逐渐放弃了这种不太舒适,但是正襟危坐的姿势,取而代之的就是胡坐。

现代坐法有一种讲究,就是在上级和长辈面前,屁股只能坐凳子的三分之一,不能满坐,瘫坐,这样的做法腰背会自然的挺直,精神饱满。其实也是古代正坐的礼仪方面的一种延续。

二、君权和官僚集团斗争方面

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防止下级篡权谋逆,一直在想尽办法增强皇权,打击官僚权力,尤其是相权。官僚制度上体现在丞相的设置变化上。唐以前,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宋的时候,设置平章政事等分割相权。明朝干脆废除了丞相制度,虽然代替的内阁首府的权力不比历代宰相权力低。清朝设置军机大臣,全是皇帝的家奴而已,官僚相对于皇权,被贬的一文不值。

而这种权力地位斗争,体现到朝堂坐法上,就是官僚们从坐到站最后到跪的变化。


乐高晴天


【一句话答案】谈不上进步或倒退,是权力集中的结果。

为何不在一个更大的眼光中考察一下呢。在唐宋明清之前就有齐桓公礼贤下士的故事了,士人气骨拒绝向王公鞠躬,对了还有拒绝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礼贤下士)

这个问题的缘故以个人眼光来看,是政教分离礼崩乐坏的历史结果。在更早的古代中国,政教是一体的,此处的政教不是西方卢梭倡导政教分离的政治和宗教,而是中国式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周公制礼作乐,礼即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权力规范,乐是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和教育。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读书人都是贵族,贵族才能读书,政治和文化是在一个阶层的,统一于权力阶层,行礼这回事可能只限于当伯侯的侄子向当王的叔叔,是伦理性的。

而周天子崩,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后,文化、知识、教育与政治、权力开始分离,才出现了像孔子这样坐着牛车到处讲学的自由士人,也有了权力和文化之争,谁向谁鞠躬,究竟是士人为五斗米折腰还是王礼贤下士。而权力的发展越来越集中,文化要谋求出路,士人们就不得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集权越发展,士人的地位就越低下。

(明清的上朝排场)


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回答

杨早讲史


注:文章略长,请收拾好耐心,它值得一看。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文化的进步或者倒退。朝堂上各种礼仪的变化,反应最深刻的东西是政治核心以及权力的变化,这才是本质上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中,与生俱来的存在两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即王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以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国家形成最初,大臣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国家建立后大臣享受着巨大的权力和拥有极高的地位。商朝时期丞相的权力甚至可以影响君主的确立,比如《史记》记载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从这里我们可看到其实君王的权力最然最大,但是也不是说可以为所欲为的做任何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一国之君也不能拥有完全的权力自由。

古代的政治我们知道,君王皇帝立国的本心并不是说要解决天下大事,为人民谋取真正的福利和幸福的生活,他们谋求的是自己万人之上的地位和富有天下的生活。

从这一点出发,以至于到中国古代政治的后来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王权越来越大,中央集团越来越集中,大臣和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秦始皇建立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取代诸侯分封制。这是消除地方权力的开始。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是分割大臣权力的开始。

秦朝短短十五年走向灭亡,随之而来的汉朝也是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发展的方向依旧是尽量的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下去的,地方和中央的权力也出现了许多次的反弹,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所形成的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这是导致唐朝大厦崩坍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受到了唐朝的历史教训,所以后来的宋朝显得十分的小心翼翼,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直接解除了有地位大臣的权力,把权力收归自己的手里。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废掉丞相制度,将六部直接归于自己管辖。清朝呢,则是进一步建立军机处这个有名无权的机构,更进一步的达到了集权的目的。

可能大家会问,这个和朝廷礼仪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可大了。我们前面说到,少部分人建立属于自己一个人控制的国家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万人之上的无上地位么,要体现这样的权威,当然不能说是大家嘴上说说就算了,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才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所以才有了后来越来越烦琐的礼仪和规律。

虽然说礼仪和规矩能够规范大家的生活,但是要有一个限度,超过了,反而会触底反弹。


看点儿历史


当然是倒退,而且是大大的倒退。

中国几千年古代史,就是一个皇权一步步登峰造极的过程。与之对应的,则是臣民的一步步奴化。

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标志性人物,宋太祖和明太祖。

在宋太祖刚刚篡位那几年,大臣们和皇帝议事是可以坐着的。但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让大臣们锻炼身体,就寻机撤掉了他们的椅子。从此,大臣们上朝时,只好全都站着了。只有赵匡胤一人高高地坐在龙椅上,很爽。

宋太祖开了这个先河后,以后的大臣就只能站着了。

但是,一直以来,相权还是能够和皇权争一争的。什么是相权?就是丞相的权柄。而丞相是百官的领头羊,所以,相权其实就是官权。

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觉得丞相太坏了,居然敢顶嘴。他需要百官百依百顺。于是,他大笔一挥,废掉了丞相。

相权没了,官权也就没了。百官跪在他的面前,全都成为了真正的奴才。

到了清朝,奴才们更加无耻了,已经到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地步,不仅当奴才,而且张嘴闭嘴自称“奴才”。

更搞笑的是,自称奴才还是满人大臣的特权,汉臣想要自称奴才,还没有这个资格。曾经有一个汉臣为了拍马屁,也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结果这个人被一顿爆揍,理由是,他没有这个资格。

至此,奴化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趣谈国史


这个问题除了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的发展影响外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在唐朝以前官员们都是坐着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但是他那个坐和今天的坐是不一样的。桌、椅本是游牧民族的产品,到了在唐朝后开始进入汉人的生活,而在此之前都是跪坐的,而日本在唐的时候也将这一习惯引进日本,至今日本仍然保留跪坐这个习惯。



而到到了宋朝的时候,桌椅已经融入汉人的生活。和在正堂上面,皇帝椅子的位置高度并不比大臣们的位置高度高出多少。所以就让大臣们站着皇帝坐着,而在宋朝时,儒家思想也发生的变化。由原来的“仁义”开始向“忠义”转变,在以前如果你不仁,我就可以不义。但到宋朝以后,由于外部少数政权的压力,所有人都必须忠于皇帝,哪怕他不仁,你都不能不义。
水浒传里梁山泊宋江将聚义堂改为忠义堂。

至于说到明清时代需要下跪其实是有一点误解。其实只不过是在,皇帝做决定的时候,官员要下跪而已,平常议论还是站着的。但是只要是从这一方式就可以看出,还有另一个方面,清朝作为外族政权,为打压和便于统治,下跪成风就由此开始,当然也是随着中国君主专制在时代而不断的强化。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最近看了一本日本艺术家讲关于建筑美学的书,感触很深,与这个问题正好相关,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入手解读。

这个其实谈不上文化进步还是退步,再者这个问题也有些缺陷,这个其实和文化进步与否没有太大的关系,唐朝以前,就是坐着,所有人的习惯就是像日本如今的席地而坐,汉代坐着魏晋坐着三国坐着,都是坐着。

唐朝之所以站着,是当时经济的发展,大唐盛世,有多少西域国家来觐见,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的文化经济中心,西方的一些习俗习惯传进来,从建筑家具的角度说,日本之所以现在还保留着坐着的习惯,这是因为其地里环境及文化影响,日本的文化就是从中国学的。中国如今家里都摆放着桌子椅子,与地面分离,这就是西方的习惯,渗入唐朝,从唐朝开始就有了桌椅,不再坐着完成。

至于明清要下跪,这是又一种权利至高无上的集中,只有众人跪着才算是屈服,这和文化进步退步似乎关系不太大,唐朝文化先进程度可想而知,明清好多领域都比不了,但明清也在有些方面取得了进步,所以,与文化有些许关系,但从根本上不能用上朝站跪来衡量文化进步与否。


书房记




关于这个问题不能说是文化的进步或者倒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显示了皇权不断加强。唐朝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大臣们也都是坐着胡床之上。到了宋代, 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朝就没丞相了,以后大臣上朝都要跪着奏事。



唐朝实行的是隋文帝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唐代宰相地位尊崇,上朝时可以坐下喝茶。当时的朝堂上应该是正坐,坐下设榻。



宋朝时期,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一日上朝时,大臣们都纷纷掏出奏折向赵匡胤向汇报工作。但是当他们递交上奏折后发现原先的椅子被撤掉了。没办法,大臣们只好站着了,从此以后大臣们也只能站着了。



明清时期,大臣上朝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



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而地位却不断下降。专注于解密历史,分享历史趣闻!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李哥讲史!喜欢的小伙伴们记得点赞或者评论!


李哥讲史


仅从大臣们的上朝面对帝王的方式上来说明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亦或是倒退,这其实是很片面的,毕竟我们中华文化从大方向上来看,在五千年的历史历程当中整体上还是不断地在前进的,固然也是有过不少挫折,停顿,甚至后推,但对于上朝方式上,只能说这是一种权利天平的倾斜,亦或者说是一种文化陋习。

清装剧臣子下跪照片


中国的君主社会演变从一开始的推举禅让,到后来的家天下,从一开始的君臣关系是一种投奔,兴趣相投,理想相投,一旦君主的行为令臣子不满,即可飘然而去,到后来的君主威严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一种类似奴役的极其不对等关系,在君主面前臣子毫无尊严,想法,自主,自由。

这是一种文化的进步或是倒退吗?其实倒也不尽然,君臣关系的演变,其实也是一种权利分配的不断演变,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导致君臣权利极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不仅就是体现在对于国家事物的决定权上面,更是体现在日常礼节上,随着君主的权威的增加,最后君主的地位更是凌驾于父母双亲之上,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就是一种说明,那么从一种文化的角度上来看,这其实根本就体现不了说是文化的一种进步还是退后的变化,毕竟说向父母天地下跪在中华文化当中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放眼如今,依旧是如此。不同的是,当下的君主领袖和老师的地位没有古代放的如此之高,所对应的礼节亦是产生很大的不同罢了。

所以说,跪拜礼节不能说明是一种文化的演变,而是跪拜对象的一种身份地位的演变罢了。


历史微探索


唐朝之前,有道是:三公坐而论道。比如说在汉朝,如果做到了司徒、司空或者太尉这个等级,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的。而到了唐朝,虽然没有了三公,但是三省的长官,也就是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也是有座位的。

但是这个规矩,在兵荒马乱的五代没有破掉,但是在宋朝的时候坏掉了。怎么坏的呢?主要还是因为宋太祖的狡猾。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得了天下,但是前朝的官员,上到宰相范质和王溥,下到小兵,基本都留用了。有一天,宋太祖对范质和王溥说,『我眼睛模糊,看不到,麻烦把奏章拿过来。』

范质和王溥就站起来递奏章,这个时候宋太祖使了一个颜色,让小宦官把座位搬走了,范质等人毕竟是前朝旧臣,心虚不敢争辩,从那以后,宰相站着和皇帝说话就成为了例子。

明清则是延续的元朝的制度。元朝的宰相对皇帝有人身依附关系,见了就要下跪。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也没有了皇帝对臣子的主奴关系,但是在这些尊崇皇帝、贬抑臣下的礼节上,一点也不含糊,全部的继承了下来。所以明清的宰相,即便是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对皇帝奏事是要跪着的。比如在明神宗万历皇帝实录里面的一个场景:

时天语谆谆,二臣将起复止,叩头者三四次。

皇帝不停的说话,但是只要皇帝一说话,宰相就要下跪,刚刚要起来,皇帝又开始说了,于是宰相只能又跪下听皇帝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