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人是怎麼烤肉的?

qzuser


用火烤制肉食在我國是一門十分古老的烹飪技藝,它源自原始社會。當人們最開始使用火時,這一烹飪方法大概就已經誕生了。

在封建社會時期,烤肉依然是一項全民所青睞的美食。通過文獻記載顯示,當時烤肉使用的原料有雞、鴨、牛、羊、豬、鵝、獐、鹿以及各種魚類。

當時的一些廚師們的烤肉技藝已經日漸高超,可以根據不同的肉類食材來針對性地使用調料和烤制方法,並且十分注重對火候的掌控。《齊民要術》中曾經記載過一種烤乳豬的方法,其中對火候的掌控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使得豬肉的口感絕妙,“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即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非常”。

中國古代的烤肉技藝發源於本土,後來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烤肉技藝相融合之後,又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遊牧地區牛羊等畜牧產品比較豐富,烤制肉類基本也以此為原料。中原地區及南方水鄉烤制肉類則多使用家禽和魚類資源。隨著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的逐步融合,少數民族的很多烤肉方法在中原地區流行開來。例如“胡炮法”,“炮”就是指將食物用泥巴等包裹起來烤炙的一種方法。用胡炮法烤羊肉,就是將羊肉切成細絲,用各種調料和香料進行調和,然後裝入羊肚內縫合,放入灰坑中煨熟。

不過也有不少人對烤肉的痴迷程度過了頭,衍生出很多極端的烤肉方法。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前秦皇帝苻生痴迷烤肉,“或生剝牛、羊、驢、馬,活燖雞、豚、鵝、鴨,數十為群,放之殿下”。

總之,通過長時期的經驗積累,到了封建社會中期,我國古代人民的烤肉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現代的烤肉技術正是由古時發展而來的。


亞洲食學論壇


食材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豐富,古人對食物的加工烹調手段也日益精巧,極大豐富了我國博大精深的餐飲文化。

菜餚的燒製千變萬化,其方法無外乎烤、烹(煮)、炒三大類。烤和烹操作相對簡單,從原始社會便是人類烹製食材的主要手段。炒需加油熱炒,出現相對較晚。

古人烤食的多半是肉,稱之為“炙”,做法與現在類似,用金屬籤穿肉在火上炙烤,漢代畫像石上便有侍者持烤好肉串請西王母東王公食用的形象。

圖 漢畫像石上的西王母和東王公,均為山東嘉祥宋山出土 (古代管烤肉叫炙)

肉的另一種早期做法便是烹。大規模烹肉時,需要動用鼎這樣的大傢伙;尋常煮肉多用鑊(小鍋),稱作“臑”。臑肉不同於現代燉肉,在煮的過程中“不致五味”,並不放任何調料,;煮出白煮肉後,要“釋而煎之以醢”,蘸加熱的“醢”(醬汁)濡染入味方再食用。

東漢大儒鄭玄註解“臑”字時,寫道:“凡臑,謂亨之又以汁和之也。”指的正是這一過程。臑肉時盛放醬汁的容器叫“染”,染器上方是一個盛放醬汁染杯,下方是用來加熱醬汁的染爐,精緻一些的在染爐下面再加借碳火的承盤;大型宴會時,染器是大家公用的,這時在承盤上還會裝上輪子,方便大家拖曳使用。臑肉所用的醬汁是“以豆合面而為之”,具有特殊的鮮味,所謂“醬成於鹽而鹹於鹽”。古人很喜愛豆醬的味道,吃飯時常常是“左酒右醬”,一頓飯沒有醬簡直是難以下嚥,“食之有醬,如軍之須將,取其率領進導之也。”

圖 國家博物館所藏“清河食官”銅染器


歷史大學堂


說到烤肉,其歷史十分悠久,絕不是大家理解的是遊牧民族開始使用。恰恰相反,她是歷史上定居的中華民族首先使用的。

遠古時代就有烤肉,但是那時比較粗獷,人們將肉或整或零地直接吊掛起來,用火焰“燒”,這就是最早的烤肉。

到了周,烤肉的技藝逐漸完善,分為炮、燔和炙。

《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其中,“炮”是吧肉草簾或溼泥包裹起來放在金屬上烤。“燔”是放在火焰上燒。“炙”肉貫串而置於火上。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燒烤食俗開始普及。尤其在西北的甘肅一帶十分興盛。

這個時候的燒烤的製作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齊民要術》就對其方法進行了記載,在卷九炙法中。

在《隋書•王昭傳》中說記載炙肉,用石碳、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等不同火焰,則氣味各不同。這種細節上的錙銖必較,已經說明對燒烤的研究到了十分講究技術的時代。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多個燒烤品種,有了駝峰炙、牛炙、鴨炙、光明蝦炙、無心炙、逍遙炙、蛤蜊炙、渾炙犁牛、小蚌肉炙、龍鬚炙等等。

到了宋元,由於遊牧民族的進入中原,烤羊烤牛更是興盛。尤其是烤全羊、烤乳豬等成為了重要的菜餚。

明清烤肉更是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代楊靜亭《都門雜詠•烤牛肉》竹枝詞雲:

嚴冬烤肉味甚饕,大酒缸前圍一遭。

火炙最宜生嗜嫰,雪天爭得醉燒刀。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古代人用鐵盤好肉,後來讓棒子學走了,宣稱他們發明了。

 板

  說

   今

    天

     放

      假

    !

 ヽ\  //

    ∧∧ 。

  ゚ (゚∀゚)っ ゚

   (っノ

    `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