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機制

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機制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三農”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中湧現出了合作社領辦型、創業平臺助推型、美麗鄉村引領型、龍頭企業帶動型、鄉賢返鄉興業型等五種助推鄉村振興的典型農村創業模式, 各種模式具有不同的內涵特徵和結構要素, 政策要素、平臺要素、產業培育要素、資金要素和人才要素等因素相互作用, 決定了農村創業的形成過程及其成效, 進而推動了當地鄉村振興的實現。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 充分考慮農村創業情境、經驗和形成機制, 才能制定出與時俱進的“三農”政策體系。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後, 黨中央對“三農”問題做出了新的準確把握和與時俱進的戰略調整, 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這一宏偉戰略。這是新時代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舉措, 是對我黨過去提出的各項“三農”發展戰略的高度總結, 延續了長期以來黨的“三農”工作核心精髓, 同時也順應形勢對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三農”短板在鄉村, 而鄉村振興靠產業, 十九大報告中將“產業興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然而鄉村產業的形成與壯大不是朝夕之事, 更不可能憑空出現, 它是大量相關創業者和創業企業逐漸集群所導致的結果。而激發創業者的創業熱情, 發育形成創業企業集群則離不開一個健全的創業機制[1], 如果缺乏有效的創業機制或者創業機制不健全, 不能集聚足夠的產業發展要素, 鄉村內生的產業形成和發展動力就無法持續, 鄉村產業興旺則成為一紙空談[2]。十八大以來, 隨著我國整體營商環境的顯著優化, 加之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浪潮鼓舞下, 一批批特色產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給鄉村振興注入了勃勃生機, 一些新模式和新業態逐漸呈現出來, 為新時代中國“三農”問題的應對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 必須深入全面瞭解當前農村創業出現的新趨勢, 從而更好地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三農”發展的新戰略[3]。

一、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與現實探索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 實際上彰顯了“五位一體”戰略在新時代的全面實施, 必須將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 全面推進, 才能真正實現優質高效的農業發展和農村振興。現實中, 人們關注更多的是鄉村振興對農村創業和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機遇, 殊不知, 農村創業同樣也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強大動力[4]。本研究充分考慮了農村創業主體的多元化和創業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實效性, 選取在上述兩個方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個案進行實證分析, 最大程度地保證研究的覆蓋面和代表性。研究選取了武陵山片區下轄的湖南省永順縣、石門縣、花垣縣, 重慶秀山縣、湖北來鳳縣等地的五個成功的農村創業典型進行客觀描述。

(一) 山區創業繪就的農村新畫卷———永順縣興棚村創業實踐

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松柏鎮興棚村穀粒瓜瓜菸葉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3月, 註冊資本134.80萬元, 是湖南省菸草專賣局2013年—2014年駐村扶貧重點援建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以菸葉專業化生產服務為經營核心, 深度開發利用本地資源稟賦, 發揮自身優勢, 整合政、人、才、物等資源來拓展產業範圍, 其經營領域涉及高山無公害蔬菜生產、獼猴桃種苗培育、特色山珍開發和村鎮生產型和民生型小型工程施工。以穀粒瓜瓜合作社為經營管理的主導核心, 在興棚村基本形成以“菸葉產業為主, 蔬菜種植、獼猴桃種苗培育、山羊養殖為輔, 山珍開發並重”的立體循環農業產業聚合體系, 推進了農業優勢產業“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品牌化”發展, 是社區綜合性農民合作社帶動創業創新模式的有益探索。至2015年11月份, 穀粒瓜瓜合作社帶動社員創業的收入達320萬元, 盈利225萬元;合作社成立之前, 2012年村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為2 200元;合作社成立後, 2014年則達到8 500元, 增加了將近四倍, 全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現出新的氣象。

(二) 鄉村振興“現代化軍團”———秀山縣農村電商創業實踐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地處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區, 位居武陵山區腹地。全縣65萬人口, 農業人口占65%, 70%的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 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和勞動力輸出縣。在過去, 交通閉塞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 但近年來, 在“互聯網+農業”創業模式的影響下, 該縣農村電商發展呈現如火如荼之勢。尤其是在農村電商平臺“武陵生活館”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的雙輪驅動下, 農村電商為秀山縣區域經濟和農村發展帶來了深刻變革, 一大批優秀的農村創業企業成長起來。短短几年裡, 已成功孵化、培育出了160餘家電商個體, 60餘家傳統生產型企業“觸電”經營, 300餘家經營商戶已把電商作為最有效的商貿批發工具, 371位“淘寶客”活躍於“武陵山網商聯盟”。秀山已成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 上榜“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 獲譽“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 該縣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村創業創新模式, 已成為重慶乃至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範本”。

(三) “歡樂橘園”裡的“甜蜜產業”———石門縣秀坪園藝場創業實踐

石門縣秀坪園藝場地處常德市石門縣南部, 距縣城30公里, 省道S241線縱貫南北。全場現轄5個行政村, 現有人口5 200人, 1 535戶, 51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面積約11平方公里。園藝場主導產業為柑橘, 現有柑橘種植面積近萬畝, 號稱全國最大早熟蜜橘生產與出口基地, 每年柑橘產量2.5萬噸, 鮮果產值約3 500萬元, 每年直接或間接加工出口柑橘0.8萬噸。2014年初, 被正式定為全國1 100個“美麗鄉村”創建單位, 常德市委“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示範單位。全年累計能接待遊客1萬多人次, 創收200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保證在4萬元以上, 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國家貧困縣標準之上, 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 2016年脫貧達42戶, 共計127人。當地大力發展柑橘文化建設和延伸產業, 以“柑橘”為主題形成了農業觀光、餐飲、娛樂、休閒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藉助發展“歡樂橘園”和“甜蜜產業”, 秀坪已經順利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和生活富裕的目標。與此同時, 當地還十分重視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和文明鄉風建設, 率先成立了社區董事會、理事會等, 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進行公司化運作, 通過產業發展的配套資金完善了醫療、衛生、文教等公共服務體系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除此之外, 當地還結合土地流轉、林權確認等農村基本經營體制改革, 有效地將農戶納入到產業鏈條中, 使其共享鄉村振興的成果。

(四) 打造脫貧富民大產業———湖南德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創業實踐

成立於2011年的湖南德農牧業科技公司是一家集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與銷售、農業技術開發與轉讓、民族民間工藝品銷售等為一體的成長型企業。公司註冊資金1.8億元, 位於湖南湘西花垣縣境內, 依託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優越的農業發展資源———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日照充分、富硒天然草場、水質優良, 發掘、選育了地方性優良畜禽品種———湘西黃牛。公司建成了湘西黃牛國家級核心保種資源場, 數字標準化養殖場, 有機青貯料加工系統、智能化清真屠宰工廠、冷鏈物流系統、休閒食品精深加工工廠、互聯網新零售電商平臺、綠色有機肥循環利用系統和紫霞湖生態田園綜合旅遊項目。公司積極反哺“三農”, 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 通過“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科技+保險金融”的“7+1”模式, 企業與農戶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產業共建的緊密機制, 建成家庭牧場600餘個, 改良天然草場近40萬畝, 整合種養殖散戶5 000多戶, 通過“企業+合作社+家庭牧場”的方式, 創新了多種幫扶鄉村產業的形式, 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形成了種養產業幫扶 (每戶每年增收10萬元以上) 、寄養育肥幫扶 (每百頭育肥利潤30萬元) 、牧草訂單回收幫扶 (年人均收入5 000元) 、委託養殖幫扶 (每頭牛每月200元) 、土地流轉入股幫扶 (每人每月200元) 等五類產業幫扶措施。2016年, 公司帶動6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44萬元, 486個建檔立卡戶的1 910人增收脫貧。

(五) 興村富民的領頭人———來鳳縣後壩村返村鄉賢創業實踐

湖北恩施自治州來鳳縣後壩村距縣城僅25公里, 全村面積4.9平方公里, 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 全村貧困人口141戶, 貧困率為25.9%。在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下, 勤耕苦做並未讓當地村民過上衣食無憂的好日子。2012年, 該村在外經商務工十餘年的鄧國海返回村裡, 準備憑藉多年積累的經商經驗和經濟基礎帶領村民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大施拳腳。為了激發大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鄧國海率先在村裡投資創辦了土雞養殖場, 同時建起了100多畝的有機蔬菜種植大棚, 並從山東高薪聘請技術人員專職負責蔬菜管培, 後又成立國海農業有限公司, 大力發展藤茶產業。在鄧國海的帶領下, 該村產業發展來勢較好, 目前已經建成連片的藤茶種植基地, 近2 000畝, 小龍蝦養殖基地1個, 3個專業合作社, 接待賓館1棟, 生態農家樂5家, 農業觀光產業也正蓄勢待發。此外, 全村環境治理和美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 由農業部專家編制的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正有序實施, 現該村已經形成了“一業興百業旺, 一人富全村強”的大好局面。2016年全村產業收入1 400餘萬元, 解決了當地800餘人的常年就業問題, 村民人均收入1.2萬元, 全村的基礎條件、公共服務、文教娛樂設施得到了顯著改觀。村民通過“前院開店、後院養雞、果蔬銷售、基地務工”等方式增收致富, 堅定了其共奔小康的信心。該村已由過去的產業落後村成為了該縣產業發展示範村、扶貧工作先進村、美麗田園新農村和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鄧國海本人也先後獲得了縣市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等各級各類榮譽稱號。

二、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

通過農村基層創業來培育鄉村產業鏈條的形成及其發展壯大, 基於此來帶動農村其他方面的持續健康發展, 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這已被諸多實踐證明是一條有效的路徑。這種類似於“金字塔底層創業”的方式最能有效激活鄉村產業要素[5], 引領和改變傳統的產業發展觀念, 切實優化農村產業發展的軟硬件, 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產業空心化問題。通過對上述案例進行客觀描述和制度化解構, 總結歸納出合作社領辦型、創業平臺助推型、美麗鄉村引領型、龍頭企業帶動型、鄉賢返鄉興業型等五種有助於推動鄉村振興的農村創業典型模式。必須明確的是, 有助於鄉村振興的農村創業模式並不侷限於其中某一種, 可能以其中某種為主, 其他模式為輔, 或者幾種模式疊加組合發展, 抑或存在本研究所總結之外的可行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 不同創業形成模式, 其創業主體、動力來源、功能導向以及助推鄉村振興的方式均存在一定差異。

(一) 合作社領辦型

合作社領辦型創業模式遵循的是以政府為主導, 特色產業為依託, 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 農戶為主體的原則。該模式依託當地強勢產業為導入突破口, 大力扶持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由合作社整合當地資源, 帶動農戶, 並統一包攬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 同時注重其他產業的開發與拓展, 最終形成在合作社領辦下的農戶參與利益分配、產業多元化發展的產業體系。此類創業模式成功的關鍵在於, 當地已經成立了若干管理有效、運行良好、機制完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同時具備良好的特色產業發展基礎。在創業過程中, 合作社既培育形成了優勢產業鏈條, 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效地改善了當地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軟硬件條件, 真正做到了產業興旺、農民富裕;同時由於合作社的統籌引領作用, 其所帶動的產業發展也具有系統性和規劃性, 因此能較好地處理個體生產經營中持續發展與生態保護無法統籌協調的矛盾。典型案例是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松柏鎮興棚村穀粒瓜瓜菸葉專業合作社的創新實踐。

(二) 創業平臺助推型

創業平臺助推型創業模式是以創業孵化園、電商園等平臺為載體, 通過“市場引領、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 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改進政府管理服務水平、完善基礎條件和設施, 引導、培育、壯大農村創業企業, 進而形成覆蓋面廣、帶動力強、綜合效益明顯的產業集群。這些平臺是現代生產經營要素的集合體, 新的組織創新、新的模式探索、新的業態呈現、新的資本整合在平臺中不斷湧現, 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於傳統生產經營活動的認識, 更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典型案例是重慶秀山縣興起的“互聯網+農業”創業實踐。

(三) 美麗鄉村引領型

美麗鄉村引領型創業模式主要通過制訂科學可行的產業和生態規劃, 做好頂層設計, 既要護好“綠水青山”, 又要做大“金山銀山”, 選準市場前景較好的生態產業, 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構建良好的互動機制。該模式需要大力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以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基礎,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 通過規劃引導、政府扶持、多產業融合等方式大力營造“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人居環境, 同時積極培育各類創業主體, 引導其進入生態綠色產業, 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同時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經濟生態協調發展。典型代表是石門縣秀坪園藝場的創業實踐。

(四) 龍頭企業帶動型

龍頭企業帶動型創業模式是指在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帶動下, 通過“公司+創業主體”的方式將農戶、合作社等創業主體納入到產業鏈條中來, 一方面通過原材料購買、生產經營環節或服務外包、生產要素租賃等方式讓農村各類創業主體直接參與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利益分配, 另一方面通過產業發展壯大, 引導新的農村創業主體圍繞龍頭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領域延伸創業, 實現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典型案例是湖南德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的系列創業實踐。

(五) 鄉賢返鄉興業型

此處所指的鄉賢不僅包括外出求學、從政、經商而情繫鄉土的外出“精英”, 也包括留守鄉土、德才俱佳的本土“精英”, 這些鄉村“精英”在外學習、生活、工作的經歷開闊了自身的視野, 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資本, 並具備了一定經濟基礎。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 對“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 農村是有魅力的家園、農民是有前途的職業”的認識已經被人們所認可。一些在外卓有成就的新鄉賢懷著濃濃的鄉土深情返鄉創業, 積極地投入到當地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全面建設中來, 通過產業富村、觀念強村、道德育村、項目扶村、文化治村, 使當地農村農業發生顯著的變化, 這不僅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也有效地推動了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是湖北恩施自治州來鳳縣後壩村返村鄉賢的創業實踐。

表1 助推鄉村振興的創業模式及其特徵

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機制

三、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機制

二百多年前, “創業”一詞在法國誕生, 一直以來很少被人們關注, 近幾十年裡才真正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從理論層面進行深入探究。毫無疑問, 創業理論的深化來自於實踐領域的不斷豐富, 隨著創業實踐的不斷深入, 創業研究先後經歷了從關注創業者特質、創業過程、創業戰略、創業企業成長、創業影響因素到某個環節或某個領域的問題, 逐漸轉變為探索創業活動的一般性規律。隨著研究的深入, 逐漸形成了一些有關創業研究的經典模型和理論框架, 這些模型或涉及到創業行為模式、創業機會, 或描述創業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6], 共同推動創業行為得以完成的過程。這些經典的創業理論模型表明, 不同的創業主體特徵和內外部環境因素, 所導致的創業形成過程和創業績效肯定有差異, 不同的創業機會、創業領域和創業地點也會讓創業所面臨的環境和優劣勢各不相同。相較於城市創業, 農村創業表現為更明顯的規模小、分散化、涉農性強等特徵。那麼農村創業的影響要素有哪些?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 從而推動農村創業活動順利實現的呢?通過對合作社領辦型、創業平臺助推型、美麗鄉村引領型、龍頭企業帶動型、鄉賢返鄉興業型等五種典型創業模式的分析, 表明了農村創業的形成是受創業決策影響和實施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 其實質是各創業主體的內部創業動機在良好的內外部創業環境的激發下而進一步轉化為創業行為的過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影響農村創業及其成效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政策要素、平臺要素、產業培育要素、資金要素和人才要素。因此, 本研究將從上述幾個方面分析農村創業的形成機制。

(一) 政策要素

一個地區是否具備積極、濃厚的創業氛圍,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政府的政策導向。政策導向機制的形成需要當地政府主導推進, 通過各項諸如創業項目補貼、降低稅收、擴充企業融資渠道、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完善基礎設施等優惠政策和政府行為, 達到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門檻, 優化創業環境的目的。政策導向機制的形成有助於激發創業者的熱情, 提升創業者的信心,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創業者的隊伍中來, 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同時伴隨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 能夠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政策引導, 推動農村創業企業經營有序發展,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依託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多種方式, 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創業經營。鼓勵農村創業企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 帶動貧困農民穩定脫貧。自十八大以來, 我國連續出臺了《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等數個與農村創業直接相關的文件, 各部委也分別從各自職能採取有效措施, 積極推動農村創業形成燎原之勢。但這些政策還有待完善, 部分地區和環節存在著不健全、不配套、不落實的問題, 尤其是在金融借貸、土地租賃、產品銷售、人才、技術等方面還存在一定製約。

(二) 環境要素

創業環境是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能夠利用且必須面對的各種外部影響因素的總和[7]。農村創業的環境因素主要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軟環境因素。這實際上是農村創業生態系統, 是對農村創業、經濟社會發展等相互作用、協同發展狀態的體現, 主要有區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社會資本、服務水平、市場化程度等。二是創業的硬環境因素, 即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 文教衛等公共服務保障。諸多理論研究和實踐均表明, 創業環境的優劣對一個地區創業整體形勢和創業績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甚至是創業活動產生、發展、壯大的基礎和前提[8]。與城市創業不同的是, 農村創業的外部環境更為貧弱, 因此不僅要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配套條件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 著力構建良好的創業硬環境, 更重要的是, 通過政策宣講、正面引導、強化農村基礎教育、宣介創業典型與經驗、發展農村產業、強化市場和法制觀念等方式, 切實採取措施, 有效營造優越的創業軟環境。

(三) 資金要素

資金短缺、融資困難一直以來是農村創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建立有效的資金扶持機制, 為農村創業者解決後顧之憂, 是農村創業成功的有力保障。資金扶持機制的培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 一方面加大對創業者的財政支持力度, 通過出臺稅收優惠、科技創新項目補貼、設備採購補貼等政策減輕創業者資金壓力;另一方面, 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 為創業者提供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第二, 拓寬融資渠道, 通過建立專門的評審機制, 對符合要求的企業或創業項目適當地放低貸款條件, 降低創業門檻, 同時鼓勵無抵押貸款、小額貸款等貸款形式, 增加企業貸款渠道, 推進信用創業企業建設, 開通龍頭企業專項貸款渠道。第三, 積極培育金融中介組織, 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 大力提升註冊登記便利化水平, 為金融中介等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形成信用擔保制度, 解決因為缺少抵押物品而得不到貸款的現實問題, 積極引導金融中介主體不斷提高誠信意識和經營管理水平。

(四) 人才要素

人才是創業實施的主體, 加強創業人才的培養是推動農村創業的客觀要求。廣大農村地區由於歷史和區位等原因, 導致了創新和創業人才嚴重緊缺, 阻礙了農村創新創業的發展。雖然我國出臺了有關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引進的扶持措施和相關政策, 但由於發展的不充分、不均衡, 不同區域對於創業所需人才的相關機制和實施細則並不相同。但從創業人才培養的規律性角度來看,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工程。首先, 明晰農業大專院校的辦學定位, 強化面向農村和農業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設, 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著重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創業領軍人才。其次, 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教學模式, 構建有效的產教融合機制, 通過訂單培養、專題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 創建“大學+企業”“農場主+學生”“管理+技術”“課堂+田間地頭”“創業精英+專職教師”等模式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農村創業人才, 併為農村培養急需的管理、技術人員。再次, 優化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以農村和農業發展現實需求為導向, 注重實踐教學, 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鼓勵學生走向農村、面向農業進行創業實踐, 並制訂系列措施引導、孵化學生創業項目。最後, 對於農業大專院校, 應按照黨的十九大相關要求, 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鄉村振興宏偉目標, 培養一批有情懷、懂農業、想創業的新型“三農”人才。二是大力實施農村人才振興工程。首先, 加強對農村創業人才的技能培訓和職業培訓, 快速培育農村新一批實用性人才;其次, 通過組織專家指導、技術培訓、科技講座等方式, 提高現有人員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最後, 大力培育合作社帶頭人、大戶、家庭農場主、返鄉農民工等農村創業主體, 扶持一批鄉村創業工匠。三是全面實施築巢引鳳工程。首先, 重視農村創業人才的引進與穩定, 努力為農村創新創業營造一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業”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 為來農村創業的本土鄉賢、返鄉農民工和外來“精英”提供創業一站式服務;其次, 在註冊登記、審批備案、金融信貸、用工用地、子女入學、衛生醫療等方面開綠燈;最後, 設立創業扶持基金、創業引導項目, 建設一批區域性農村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等。

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機制

圖1 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機制

上圖描述的是農村創業活動過程中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邏輯關係。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 政府通過政策引導、環境優化、資金扶持和人才輸送等方式不斷強化農村創業的要素, 推動農村經濟基礎、產業基礎逐漸完善, 使得農村創業主體獲得更多、更優質的創業機會和創業資源, 形成強有力的外力拉動機制。此外, 社會發展與進步使得農村社會資本存量和增量不斷擴大, 文化傳統觀念逐漸破除了重農輕商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 市場意識、商品意識和創新創業意識顯著增強, 這些潛在的因素無形中強化了農村創業的內在動力。在外在動力和內在誘因的綜合作用下, 農村創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規模化的趨勢, 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家庭農場主、鄉賢、外來“精英”等創業主體出於經濟動機和社會動機, 依託以往的工作經驗和創業實踐積累不斷髮現、捕捉和篩選合適的創業機會和創業項目, 不斷整合創業資源, 以順利實現創業目標。在創業活動過程中, 在成就自身事業的同時, 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鄉村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有效地推動了鄉村振興這一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

四、結語

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 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 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徑, 但深入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找到有效抓手。通過農村創業活動, 不僅可以有效實現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 也有助於推動鄉村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實現, 從而為新時代的“三農”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和活力。大力推進農村創業實踐活動, 充分調動廣大農民以及各方面力量的創業積極性, 對於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需要置於新時代中國特色“三農”發展戰略體系之中, 從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視角下, 全面瞭解、總結農村創業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模式, 探索歸納農村創業活動的形成機制, 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農村創業支撐體系, 進而設計出系統、科學、與時俱進的新時代“三農”發展政策體系。

來源: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