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80年一直戴解放帽的中国军队,为何也开始使用钢盔?

咗边丶


说到1980年以前的解放军,一定会联想到绿色的解放帽。但是在1980年,解放军开始配发钢盔。在此之前,只有野战部队和第一线的部队才佩发钢盔。那么为什么解放军在1980开始使用钢盔呢?

1.减少伤亡的需要

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头是最显眼的目标,躲藏在掩体后,探出去的也首先是脑袋,头盔是一种重要的单兵防护装备。

现代战争战伤统计资料表明,钢盔发明主要先是用来防炮弹碎片的,破片及直射弹对战场人员头部的伤害是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士兵头部受伤后死亡率高达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头部受伤而阵亡的人数占阵亡总人数的32.5%,远远高于身体其他部位受伤而阵亡的几率。英军统计资料表明,士兵佩戴头盔后死亡率可降低19%。美军在入侵格林纳达的战斗中,有22发7.62毫米子弹击中士兵头盔但无一例击穿和伤亡。战场上,头部面积虽不大,可一旦受伤,大都致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没有头盔防护,我军官兵头颈部战伤死亡率高达50.8%,约是二战期间装备了头盔的美军战伤死亡率的1.6 倍。{1}

2.工艺体系的刚刚完善

科技树这东西还是要一个一个点——军武262

首先,研发钢盔并不容易,上世纪70年代,当时鞍山钢铁厂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代防弹头盔——GK80型钢盔。但钢盔型号单一、防弹和隔热性能较差,同时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事故记录。

钢盔不是普通的铁锅盖,对各种工艺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以二战中,德军头盔生产为例:

仅仅外盔工艺就需要将一块钢板经过12次冲压和退火处理,(图片中展示德军盔的工艺流程)接着是后续打磨和喷漆。这就涉及到了冶炼技术,机床技术和化工技术。这些任何方面的缺失,都别想生产头盔。假如掌握这方面技术工人太少,量产配发部队都是不可能的。

3. 军事学说的跑偏

自从现代军事学说普及一来,不免出现一些军队所信奉的军事学说在实践中跑偏,导致一些装备得不到重视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日本投降的时候,在中国就留下了至少70万顶以上日式钢盔(投降的日军就有120万),加上国军败退台湾之前几乎丢光了钢盔,还有苏联援助的少批数量,保守估计志愿军可以使用的钢盔至少有150万以上。{2}

这可能是主张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我军不太重视钢盔的问题。

但是,随着众所周知战事的压力,和科学的解放军也终于意识到钢盔的重要性。

从战史角度看,装备都有存在的意义。从技术角度看,什么装备都有必要的门槛。从军队角度看,装备都有用到的那天。

引用:

1;《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演绎的“钢盔变奏曲”》 解放军报

2:【萨沙讲史堂第四十五期】有个锤子钢盔!1979年解放军步兵全部光着脑袋上


核先生科普


过去的钢盔並不可能保护脑袋,一层铁皮而已,现在留下来的战争遗存,尤其是大量使用过的钢盔,洞穿的钢盔佔很大比例,钢盔戴在头顶上起着安慰军心的作用,可以减缓来自敌方的子弹或弹片的冲击力,使其杀伤力减小,遮风挡雨拦太阳光照射,军队的军人还是非常喜爱的,渴了摘下钢盔当杯子,大口大口的喝水,饿了把钢盔拿下来现场取材当碗舀饭吃,遇到野外抓到几只野味和鸟雀,用钢盔当锅放上几粒盐放水煮熟,考验着一个士兵的单兵生存作战能力,所以说,钢盔对军人来说,好处多的去了。


而现在的钢盔巳经逐渐被头盔取代,头盔的发明和配置现代化军队,军人戴在头顶真正起到了弹头弹片的防护作用,我军配置的QGF01,QGF02型头盔采用高强度合成纤维,性能完全优于美国的凯芙拉纤维,抗弹率100%,其ⅴ50值为630米/秒,接近和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永远是学者


首先,我军在早期经费比较紧张,不足以让数百万大军都配备钢盔。但是在对越反击战当中,越军的火力非常猛烈。比如在云南对面的越军清河一线,越军部署了3个炮兵团又6个炮兵营,就在云南河口县对面部署,越军一般一个阵地部署2-6门火炮。

每个阵地相隔1-3公里,同时越军还在反斜面部署榴弹炮,以对我军步兵进行拦阻射击。越军炮兵阵地一般都在公路两侧200米以外的山地当中,利用沟谷,丛林为掩护。在纵深还有榴弹炮和火箭炮。

各种火炮交替射击,最近的迫击炮甚至就在公路两侧60-300米距离的山地当中。以梯次炮火不断对我军步兵部队进行直射,曲射火炮,大口径和小口径火炮相结合的炮击。在这种情况下,在公路上行军和作战的我军战士,头部伤亡率就变得很高,影响了步兵战斗力的发挥。

当时,我军把库存的日本90式钢盔,国产60式钢盔,还有美国M1钢盔全部都拿出来紧急装备部队。同时,还没有定型的80式钢盔,也紧急生产发往前线。

到两山轮战,我军已经全部配备了80式钢盔。原因主要是战场火力密度越来越大,其次就是我国经济开始向好,已经有足够的经费采购钢盔等防护装备,同时配备给所有战士。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什么呢?因为吃了亏吗。

上次萨沙听一群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吹牛,其中一人酒后高兴,扒开头发,露出一个小指头长的伤疤。这个老兵同萨沙说,这是被一块手榴弹弹片划伤的。军医说,弹片再低1厘米,他就没命了。萨沙很惊奇,问:不会吧,你们不是有钢盔吗?连这都挡不住?老兵突然变得激愤,骂道:有个锤子钢盔!!1979年只有炮兵有几顶钢盔,步兵全部光着脑袋上。

我靠,这是老兵胡说?不是,完全不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抗战攻打松山之前,美国联络组将自己的钢盔交给中国远征军。当年国军精锐部队都有钢盔!日军钢盔装备率很高,尤其是先进的98式钢盔,可以有效挡住500米距离7.9毫米毛瑟步枪弹(当年步枪弹比今天的自动步枪弹要强得多)和25米外手枪弹的直射。如果给钢盔假装前铁,甚至可以挡住300米外直射步枪弹,相当了得!

钢盔是一次大战时候发明的,主要用于防备炮弹的破片。根据战时统计,死于火炮的士兵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死于头部和胸腹部被弹片击中。当年没有防弹衣,胸腹部没有办法防御,头部则可以使用钢盔。一战中装备的钢盔,成功的降低了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钢盔已经成为各国制式装备。就连贫穷落后的中国,也在抗战爆发前忍痛动用外汇,从德国购买了32万顶崭新的德式钢盔。

而各派系军阀也同样重视钢盔,诸如云南军阀龙云的滇军大量装备法式钢盔,宋哲元的西北军大量装备英式钢盔,广西军阀李宗仁的桂军装备部分日式钢盔。

这些钢盔是相当重要的。著名的孙立人将军在淞沪会战中,被一发重迫击炮弹杀伤全身十几处。万幸的是,他带着崭新的钢盔,头部没有受伤,最终抢救过来,保住了命。

钢盔除了可以防止破片伤以外,也可以对抗远距离射来的流弹。很多老兵回忆,被流弹射中虽头颈受严重震伤,但毕竟保住了性命。

抗战后期,随着美国援助军事物资的进入,国军又装备了大量的美式钢盔。

实战证明,无论哪个国家钢盔,都可以有效减低国军官兵的伤亡率。所以,只要是国军比较正规的部队,都尽量装备钢盔。

在攻打滇西松山的作战时,美国联络组发现就要冲锋的中国远征军官兵,居然带着军帽,没有钢盔。这些军衔很高的美国佬,立即脱下自己头上的十几顶钢盔,交给了中国小伙子们。

国军有重视钢盔的传统,大家都看过的电影《大决战》里面,所有国军主力行军都可以看到整齐的钢盔。

------------------1979年一线解放军步兵全部光着脑袋。

不知道什么原因,解放军却有不重视钢盔的传统。

朝鲜战争中,开始是仓促进入朝鲜,连大衣都没配齐,没有装备钢盔可以理解。但之后几次战役,尤其是逐步陷入阵地战时,志愿军战士仍然带着棉帽布帽子作战,这就说不过去了。

谁都知道,美军的炮火极其猛烈,上甘岭的山头都削低了几米。这恰恰是志愿军急需要钢盔的时候,为什么不装备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钢产量低,工业水平低,生产不出来。这不是理由。

即便日本投降的时候,在中国就留下了至少70万顶以上日式钢盔(投降的日军就有120万),加上国军败退台湾之前几乎丢光了钢盔,还有苏联援助的少批数量,保守估计志愿军可以使用的钢盔至少有150万以上。

压根不是没有钢盔,说到底,之所以不用还是不重视。

在文革时期,这种轻视钢盔的风气更是愈演愈烈。极左年代,突出政治,强调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钢盔是所谓怕死鬼带的东西,谁敢提谁就是落后派、保守派,被批斗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军方有识之士也提到过钢盔重要性,却被一句: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钢盔,还不都胜利了!堵得没有话说。

在1979年之前,解放军压根就没有研发过制式钢盔。仅仅在1959年前,为了应付所谓的国庆十年大阅兵,仿造日式钢盔造了一小批用于检阅。

这仅仅是是检阅而且,并不是有些军人作家所说的重视钢盔。

到了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解放军仅仅研发了所谓的79式钢盔。该钢盔还在试验期间,只有极少数量投入部队使用,目的是看看是否符合需要。

战争打响以后,轻视钢盔的解放军为此吃了大亏。当时除了炮兵以外,我军步兵没有钢盔,仅仅带着布帽。炮兵之所以有钢盔,只是因为他们被炮击的可能性很大,才额外配备。

即便这样,炮兵的钢盔也不是人手一顶。老兵回忆,当时每个排几顶,主要给炮手的,其他人还是没有。

-------------------实战伤亡太惨重,这才想到钢盔的重要性。立即从仓库里面找来50年前的日军90式钢盔,发到解放军战士手上。事实证明,我们并不是没有钢盔,是不重视。

战争开始前三天,我军付出了超过6000人伤亡的代价。野战医院一时间人满为患!医生护士通宵工作,大小便都跑着去,仍然有大量伤员得不到救治。

越军经过三十年战争,正规军兵员素质比我们强,武器装备比我们强,作战意志比我们强。老兵们回忆:我们1个连吃不掉他1个排。打他们1个营,我们要1个团。1个连满员出发到越南,回国时候没负伤的老兵就剩20几个人。

当时越军正规军每个班,都装备缴获美军的40毫米榴弹发射器。这种小玩意威力却大,是解放军所没有的,给我们造成很大杀伤。

越军的迫击炮精度很高,弹药非常充足(多为我国援助)。越军以防御为主,居高临下投掷大量苏制手雷。这些手雷威力是我们老式木杆手雷一倍。对于越军大量的手榴弹炮弹破片,我军伤亡很大。甚至一个炮弹炸飞的石头,崩在头上都是重伤。

这些爆炸物造成的伤亡,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头部颈部受伤。

根据战后统计,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战争,解放军因颅脑伤牺牲的高达百分之三十一,还有面部颈部伤百分之三,一共为百分之三十四。而我军公布的数字为牺牲的数字为6900人!且不谈水分,即便这样也有2400人,牺牲于钢盔可以保护的伤势。

这个数字够惊人了!

到了这个地步,才知道钢盔的重要性。于是,一方面不顾一切将79式钢盔于1980年投产,推出了性能平平的GK80式钢盔。GK80式钢盔和50年前的日式90钢盔(90钢盔是一种很垃圾的钢盔,可以被1公里外射来的步枪子弹贯穿,战争后期被98钢盔淘汰),根本就没什么区别。解放军老兵回忆,在战场上,被炸烂击穿的GK80式钢盔随处可见。甚至有些老兵认为,这种钢盔最大作用是作为野战锅,来煮煮食物。

在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时候,终于想到仓库里面还有大量的库存钢盔。于是,一时间,打开所有仓库,把各种钢盔运到前线。前线官兵,瞬间戴上了从日式钢盔到苏式钢盔在内五花八门的各种钢盔。甚至支前的民兵,有的还带着抗战期间国军的德式钢盔,上面还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章。

目睹这个场景,让所有人哭笑不得,请问你们早干什么什么去了!

事后为了面子,又称什么越南山地战不适合戴钢盔,1公斤多会加重士兵负担。但1981年以后,为啥很快人手一顶钢盔呢,上厕所都带着呢?

资料中写道:穿裤头显然有些特殊化,配合他打冷枪的弟兄们全都一丝不挂。他看出来,排长们最联系群众,去连部开会,钢盔往头顶一扣,叼上颗烟就齐了。光腚去,光腚回,好象上了趟茅房。

又说什么进攻期间,胸腹部受伤多,头部受伤少,钢盔不是太要紧。那后来81年的法卡山,84年的者阴山、老山战场不是进攻作战?

--------------------1984年以后,我们基本可以做到所有兵种配备钢盔。早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已经开始配发M-69式尼龙防弹衣了,还是差了一截。

钢盔问题和其他问题不一样。诸如开战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主要还是对丛林战不了解;野战医院数量太少,主要是对现代战争伤亡预计不够;没有装备通用机枪、狙击步枪、步兵高射机枪,主要是技术水平不够。

不装备钢盔,完全是对一线作战官兵生命的不重视。我们并不是没有钢盔,而是有了却不用。


萨沙


近卫步兵师来解答:

首先可能有些人有些误解,1980年之前解放军不是一直戴解放帽,反而有着漫长的钢盔装备使用历史。

解放军从红军一路发展而来,虽然总的来说装备比较落后,但是作战观念一点不落后,仅有的较为先进的武器,比如冲锋枪轻机枪迫击炮钢盔都会优先集中到重要地段给突击部队使用,红军时期就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和军阀部队里有着“铁帽子红军”的传说,如此的作战观念,始于一战末期的“暴风突击队”,但是直到二战初期才为各大军事强国所普遍接受。不过当时红军的摄影器材稀少,钢盔几乎全部来自缴获,而对手装备的也不多,所以总量应当不大,且迄今为止,几乎看不到红军佩戴钢盔的照片。

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交战各方炮兵部队,包括迫击炮,掷弹筒的装备数量越来越多,爆炸物破片杀伤的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且对手装备的钢盔越来越多,从照片和会议材料来看,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一有条件,还是尽可能地为作战部队装备钢盔,比如开国大典上的受阅部队,很多方阵都集体佩戴钢盔。

*八路军太行军区第8军分区庆祝大会

*据说是解放济南的解放军突击队留影,可以看到战士们佩戴者美式日式德式钢盔

到了建国后,为什么没有马上装备国产钢盔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缴获的钢盔数量巨大,佐证: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不是传出某处人武部仓库淘汰过时民兵装备,其中有许多美式日式钢盔。而且,钢盔储存得当的话,能使用几十年,比如美军自己在二战时代研制的M1钢盔,在冷战的历次战争中都能一直使用,直到1988年左右开始换装凯夫拉钢盔。

二、建国后,解放军立即开始着手建立国产武器生产和装备体系,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抓重点”的。从步兵装备来看,首要问题是国产的步枪轻机枪,从陆军来看,要具备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坦克手段防备有着强大坦克部队的邻国入侵。从全军来看,以最佳的效费比来保证国土安全,空军的歼击机、海军的空潜快,后来的核武器导弹才是重点。

*建国初期,身穿55式军服,佩戴钢盔的解放军照片,注意55年起使用的帽徽

钢盔从防御效果来看,只能抵御炮弹破片,连枪弹都很难抵挡,重量大约1.3千克左右,而56式半、56冲大约3千克多。从作用和所消耗的制造原料来看,钢盔也不是优先研制生产的装备,毕竟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工业薄弱的国家。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中国并未放弃钢盔的研制,从已公开的资料来看,早在1960年,中国军工部门研制的钢盔方案就已经得到了军委批准,六十年代起援助阿尔巴尼亚的时候,将钢盔方案根据欧洲人的头型进行修改后就生产了“援阿盔”(又名69式钢盔,232盔),可见当时是研制了未生产而已。据说有一部分钢盔在国内部分部队进行了试验性装备。

*阿尔巴尼亚军队佩戴的“援阿盔”

到了79年和80年代,在南方边境的战争,关于钢盔的使用情况,其实应该分开说。79年那次,由于长期以来宣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本来因为国力薄弱量力而行的一些权宜之计,被曲解为精神力量引导下的必然之举,不过依然给参战的炮兵部队优先装备了钢盔,至于步兵部队,有些部队依然牢记建国前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尽可能地在仓库里找出库存的美式日式德式钢盔,给步兵佩戴,但这并不是全军统一采取的措施。

应该说战争是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这次战争之后,解放军在后来的轮战中装备和试验了很多新式装备,比如战术背心,迷彩服,炮兵侦察雷达。钢盔也从研制方案演化为大规模生产装备的GK80钢盔。

*穿戴试验性装备的解放军侦察兵

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使得解放军的作战观念发生改变,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国内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例如中国钢产量:

1950年 61万吨;

1960年1351万吨;

1970年 1779万吨;

1980年 3712万吨。

充足的产能才是很多武器装备能大规模生产装备的深层次原因。

欢迎关注 近卫步兵师(军事/军事游戏)。

关于解放军对头盔的早期探索,参见我的头条文章:

解放军自研头盔的先声:65伞兵盔和援阿盔


近卫步兵师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1980年我国定型生产了gk80型钢盔,并一直使用到现在。并且在诞生后的局部战争中大放异彩。与几年前的战争不同,当年是穿着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65式军服踏入红土地的,几年后,没有了红星,取代它的反而是哑光的钢盔,画风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gk80式钢盔的外形与日军的30式“铁帽”极其相似,在后来的曝光中也有称道,是借鉴了30式钢盔的外形。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颅形相似是有原因的。而且,从八路军时期就有部队成建制使用不说,国军日械部队乃至后来的解放军,都有装备原版的30式钢盔,甚至有一批还出现在了1994年的海军舰艇上。这也直接影响了80式钢盔的研制,在中越战场上,有30式钢盔的出现不说,就是在现在的横店战场上,也有80式钢盔出现在扮演日本鬼子的群演头上。

而解放帽,则是在1980年广泛使用的。65式军服出现后,“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虽说是解放军使用时间最久的一款经典军服,但是在越南战场上,红星和领章却成了最为显眼的目标。而解放帽又不可能防御弹片,甚至阻燃的效果都没有。只能用于擦汗。而此前的67式援阿盔,连自家部队只有部分空降兵部队使用。库存的m1钢盔从没见过使用。当时也没多想,部队就上去了,在战后才研发了钢盔。

钢盔广泛出现在解放军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显然是弥补解放帽的不足和降低士兵伤亡率。战争中不少战斗员是因为缺少头部防护而被越军炮弹子弹等杀害。如果不及时装备钢盔,这种惨剧还将会继续发生。这些经验在战争中得出,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国家不可能也没有理由不重视。


贞观防务


主要是战争打的太惨了,很大一部分伤亡都是因为没有头盔造成的。

钢盔这个东西实发是一战时期,最初的设计其实就是为了防炮弹碎片,实际上,战场上绝大多数的伤亡都是因为炮弹。而对于当时军队来说,即便没有防弹衣,有了钢盔,也能很好的降低伤亡。

我军在80年代之前一直没有装备制式钢盔的,而这个时期的战争,让人们彻底意识到头盔的重要性,开始把各种头盔拿出来,开始装备部队。

思想意识的作祟

以前我们没有钢盔,是因为我们生产不出钢盔。而因为生产不出钢盔总得有个托辞,开始有人说,带钢盔是士兵怕死的行为。那个年代,过于宣传精神力量的作用,武器装备,都被抛在脑后了。

而经过几年的动乱,很多人又在胡搞,带钢盔就是怕死鬼,提都不能提。而士兵也就是凭借一腔子热血上的战场,而热血是挡不住敌人的炮弹的。

原因就在于,这些宣传时间太长了,长到不能想象,而且很多人都深信不疑。跟随着这些思想又诞生一连串的畸形产物,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思想。

损失惨重

初期进入越南的部队,每个班只有两把五六冲和一挺机枪,剩下的全是五六半。而越南人是人手一把AK47或者五六冲,或者还有M16。同等数量的步兵,越南火力比我们强大的多。


而越南军队的榴弹发射器一大把,都是缴获美国人的,还有迫击炮之类,正是这些东西,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

三天时间,数千人阵亡,这就是代价,没有头盔几乎能减少一半死亡率。这个时候,人们惊奇的发现,我们也有头盔,都在仓库里面。人们开始把钢盔拿了出来,发放军队,德式的、日式的、美式的,五花八门。

伤亡这个事情,和很多东西有关,战场环境、医院数量等,但是很多伤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钢盔。经历了79年的战争,人们开始意识到头盔,不可以没有,能保命的。


军武文斋


这个现象得先从一个古老的话题谈起:决定战争胜负的到底是人还是武器?人和武器哪个才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中国人都会说:人。但是,我告诉你:不对!

美国的武器先进,数量多,问题是他的武器是哪来的?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大风刮来的?如果拿美国举例子你不舒服,咱们换成中国,咱们现在有8艘055万吨大驱在船厂,新的航母也马上试航,火箭军的导弹跟树林一样,这些武器哪来的?

第一,他是科学家研制的。第二,他是工厂建造的。第三,他是老百姓纳税买的。如果你科研落后,生产力低下,政府没钱,那这些装备也就不会有。武器的背后仍然是人的因素。武器强的背后就是人强,武器弱的背后就是人不行。简单的说,武器终究还是人造出来的,武器是人能力的体现,武器就是人。

人呢?战争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厮杀,飞机大炮只是人的工具,人才是最顶级的武器。这就是为什么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装备落后的志愿军可以打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的道理。虽然在大炮,坦克这些次要装备上我们落后,但在“人”这个顶尖的武器上,我们不落后。

人跟武器哪个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不能把人和武器分开对比,因为人与武器是一体的,是手心手背的关系,你说手心重要还是手背重要?

而我们历来都是在不遗余力的宣传: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人的勇气比大炮管用。为什么?无奈!这是我们国家在工业基础长期落后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说穿了这只是一句宣传口号,他的作用并不是科学分析,而是鼓舞士气。我们没有原子弹的时候就说那玩意是纸老虎,但是轮到自己,不吃饭也得把纸老虎搞出来,原子弹爆炸,纸老虎就变成了真老虎。

人与武器的比较一定要综合的衡量,放到一起比较,一个国家有核弹,一个国家没有,真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必须扔核弹,没有核弹的一方,你靠人,靠勇气,能行吗?

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话没错,但得是广义上的人,就是必须考虑武器也是人创造的。而我们以前所宣传的这句话实际上是狭义上的人,指的就是战士的勇敢。

战士的勇敢确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但什么事你都得有个度。

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是一句政治口号,可怕的是说久了,连自己都信了。

把人跟武器区别看待,过度的推崇勇敢,过度的忽视武器,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带钢盔都被认为是怕死。这就属于认知的畸形了。

本来我军就有勇猛突击,克服装备落后的传统,而经过文革的胡搞和发酵,对战士防护的忽视达到了极致,这里面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钢盔。带钢盔就是怕死鬼,不要说装备,连提都不敢提。

通过自卫反击战的教训,几千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才让我们对防护的认识回到现实:勇敢,挡不住破片。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钢盔防不住步枪的直接射击。然后就有很多朋友疑问,那装备这玩意干啥。因为在战争中造成最大伤亡的不是枪械,而是炮弹。正常的战争,炮击的伤亡得占到全部伤亡的80%以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后期,我军炮兵对越军造成的伤亡甚至达到90%。越军的炮火弱,但是对我军造成的最主要伤亡的也仍然是迫击炮,手榴弹这些爆炸性武器。这些武器靠的是破片造成伤害,而且很多高爆弹就是在空中爆炸,它伤害的范围恰恰就在头部和颈部。钢盔,实际上就是防御这些武器的。敌人的炮弹,手榴弹过来,如果有钢盔,再有个几米距离,爆炸的破片是打不穿钢盔的。但你要是带着单布军帽,那肯定是脑袋脖子多出来几个小窟窿。

钢盔这东西我们早就有,而且是有的是,从缴获国民党到接收日本鬼子。钢盔实际上也属于低技术含量装备,建国后,也不存在制造困难的问题。中国军队的解放帽一直带到了1979年,才紧急开始换钢盔,这期间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的忽视。

自卫反击战开始,我们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以及2个高炮师,将近56万人,占据绝对优势,但开打头3天就有几千战士伤亡,大大超出了战前预料。到了这时候,我们才知道钢盔是干啥的。

当然,经过初期的教训,大家对钢盔的认识也就都跟上来了,部队开始大面积装备。比较著名的段子就是班长去连里开会,光着腚,带上钢盔就走。

就是衣服可以不穿,钢盔是必须带上的!


锐度何老师


1980年之前,中国军队绝大部分都是佩戴普通布料帽,仅仅只有少部分能够佩戴钢盔。别小看小小的钢盔,在战争中钢盔能够挽救不少战士的生命。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基本上都不装备钢盔,直到中国向德国了一大批军事物资。

军事物资中不光有枪炮,还有许多的钢盔,进口的德国装备中最多就是钢盔了。这些钢盔相对中国军队的帽子,最大好处就是减少弹片对头部的伤害。抗日战争中,许多将士就是因为头部缺少防护而牺牲。



1980年,中国军队从装备解放帽改为头盔,原因无非是以下两点。一、头盔相对于解放帽来说,可以很好的防护头部,减少炮弹和子弹对大脑的伤害。第二、中国在建国之后,工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完全有能力大量生产头盔装备全军。


传奇历史观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废除了军衔制,65式军服也随之诞生,在这一时期,我军一律戴解放帽,身着草绿色军装,而钢盔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我军因为没有钢盔吃了大亏,才开始大量使用钢盔。

众所周知,钢盔在战场上可以防御弹片,减少步兵伤亡,自从它问世后就受到各国的重视,就连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都从国外进口过各式钢盔,内战时期国军主力个个头戴美式钢盔,而我军除了一线突击队和特种兵之外,其他士兵几乎不戴钢盔,毕竟当时我军穷,钢盔主要靠缴获,可到了朝鲜战争时,我军已经缴获了大量钢盔,志愿军仍然戴棉布帽作战,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说道底,是当时我军不重视对单兵的防护,再加上中国当时工业并不发达,无法实现钢盔制式化,所以给士兵配钢盔这件事一拖再拖,虽然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仿造国日式钢盔,但也仅限于少量部队使用。我军为了鼓舞士气,甚至还将戴钢盔看成是贪生怕死的表现,并加以抨击,特别是“文革”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更提倡我军革命时期刺刀见红、不怕牺牲的精神,钢盔就自然成了怕死鬼戴的东西,虽然有识之士提到钢盔的重要性,但是在那个年代,说了也没用。

到了1979年,对越反击战开始没几天,我军伤亡非常大,而伤兵们大部分都是颈部或头部受伤,这时候我军才真正意识到钢盔的重要性,赶紧打开后方所有仓库,将能用的钢盔全部运往前线,一时间,美、苏、日等各式钢盔装备到我军中,后来我国推出了GK80式钢盔,并发放军中,才改善了这种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