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戰時期,趴在山上打伏擊,敵方指揮官用望遠鏡應該可以看到,為什麼還能伏擊成功呢?

91飛歌影視


千萬不要試圖通過看現在的電影來理解當年的人民軍隊(60年代的軍教片還是不錯的)。事實上,算是北方10月左右的山頭上,也並不是真的只有砂石,地表還是有植被的。人民軍隊也很善於開挖塹壕,將自己藏到地下。如果塹壕的偽裝做得好,即便是直接用望遠鏡觀察,也不一定能夠發現地表以下隱藏的軍隊。

這裡說的隱蔽,不光是簡單剷起地表的植被和表土,然後將其蓋在塹壕前面的胸牆上,甚至有些部隊在地形比較糟糕,敵方擁有較高警惕性的情況下,會將塹壕挖出的土運到塹壕後放再處理掉,避免因為浮土暴露塹壕。類似的戰例在抗戰期間是出現過的。二戰期間更是如此。大部分情況下,手拿望遠鏡的敵方指揮員並不可怕,但如果是經驗豐富的偵察兵或者炮兵觀測員,那麼就相當要命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1940年10月關家腦戰鬥期間由徐肖冰先生為彭德懷司令拍攝的那張著名的照片。照片中彭總正在使用望遠鏡觀察戰場,而他正站在一道塹壕中。塹壕的深度並不大,但看得出周圍佈置了大量用於偽裝的植被。

現實中,如果敵方擁有航空兵的支援,塹壕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偽裝,包括參戰部隊也要進行偽裝。作為一支由農民子弟組成的部隊,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土工作業和隱蔽方面被認為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不弱於同樣善於偽裝和挖掘的蘇聯紅軍和日本步兵。


強武堂


很多人沒有生活經驗,所以無法理解。

舉個例子吧,我老家屬於江南丘陵,地理成績好的同學應該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吧。我家100米外就是山,山不高,林也不密。小時候條件差,需要山上去砍柴,既可以用來做飯,還可以冬天取暖,當然了,挑到市集上去還可以換錢。

所以,當年的我以及我的小夥伴們的主要工作是什麼應該知道了吧。但是,但是但是,我們那裡的山都是有主的,山上的樹木,柴草也是有主的,看官看到現在明白了嗎?

我們經常去砍別的村莊的山上的樹木柴草!而別的村的山是有人看護的,看山人,護林人,明白了吧?

那麼,問題來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是怎麼把柴砍回來的呢(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是偷回來的)?

其實很簡單啊,山那麼大,林那麼密,藏個人太容易了,我們十來個小夥伴往山上的樹林裡一鑽,護林人就算看見我們進去了也是隻能望林興嘆的!碰到心狠的護林人,他會在我們回家的必經之路上躲著,等我們回家的時候抓人。我有一次就是這樣被抓了,當時我挑著近百斤的柴火在山道狂奔,後面的護林人一邊大喊“站住”一邊狂追。只要我跑出他村的勢力範圍我就可以耍賴了啊,可惜😭……看看沒希望了,我把扁擔一扔,準備視死如歸。突然一聲“表叔”把我驚呆了,那位鬍子拉碴的中年大叔對著我點點頭,笑笑,“是表叔啊,你回去吧,柴挑走吧。”感謝我爺爺,娶了他老姑奶奶,讓我逃過一劫。

太行山,大山啊,地形複雜,搞個埋伏還是可以的。想當年,我爺爺帶村裡人躲鬼子,我們那裡的山,日本人都難發現。抗戰時期,我們老家村裡沒有人死於鬼子之手


家有兒女初長成呢


伏擊分待伏和誘伏兩種, 待伏首先弄清敵人運動路線,首先選擇在敵必經的通路之側有利地形作為陣地,然後在伏擊陣地的後方2-4公里處再選擇一個待機地域,伏擊時,只在適當距離上派出觀察小組監視,所以伏擊人員隱藏在待機地域,所以伏擊陣地是空無一人的,無論敵方指揮官用望遠鏡還是派出搜索小分隊都是什麼也看不到的,加上伏擊一般只伏擊運輸部隊,很少去伏擊敵人作戰部隊的,運輸部隊要趕路,敵人搜索小分隊不可能毎一段路都搜索幾公里外的地區確認安全主力再前進,要是毎一段路都搜索幾公里外的地區部隊一天也行進不了幾公里,


當敵人搜索小分隊進入伏擊區時,冷靜將其放過,直至當敵主力即將進入伏擊圈時,伏擊人員馬上採取多路開進,在敵主力進入伏擊圈前搶先進入預先設定的伏擊陣地,運用堵頭、斬腰、截尾戰術打他個措手不及迅速解決戰鬥,迅速撤離伏擊地區,當伏擊企圖被敵發覺時要馬上以猛烈的火力打擊敵人,然後迅速退出伏擊地區,切忌優豫不決留戀無把握的戰鬥,


祝大家新年快樂


萬乘之尊


伏擊戰是真實的,但是伏擊戰對部隊的要求很高很高,稍微不慎,就有可能撤不出來。

比如為了隱藏,設伏期間肯定會放棄比較明顯的制高點,設伏期間紀律嚴明,絕對不能暴露,甚至忍飢挨餓。設伏戰場保密措施,需要老百姓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設伏預案,一旦被敵人察覺,能否撤出來。如果設伏被敵人發現,對方正面牽制,來一個右勾拳。迂迴到設伏部隊側後,反而讓對方合圍。當年八路軍的參謀策劃能力是相當強的,能夠每次險中求勝,很難很難。

其實八路軍經常設伏,幾乎是十付一中,但是由於武器的劣勢,必須經常設伏打擊敵人。遲滯敵人的前進速度,讓大部隊,老百姓從容撤退,機動。

八路軍的這些戰術國民黨軍能做到嗎?我認為不可能。

國民黨軍軍紀很差,逃兵多,逃兵很容易成為洩密的。抗戰期間,根據記錄,國民黨的幾大主力即使不打戰的情況下,每個月都有幾百逃兵。設伏部隊其實是虛弱的,為了不暴露,設伏部隊不敢大規模構建工事,以免產生新土,植被破壞而讓敵人察覺,也不敢將重兵設伏,人越多,越容易暴露。一旦暴露敵人合圍過來,情況將會非常險惡。

一旦像國民黨軍那樣經常出現逃兵,洩密可能就產生了,設伏部隊得趕緊撤出,就逃兵這個問題,國民黨軍就不可能打伏擊戰了。

戰前偵察,和老百姓的緊密支持。國民黨站前偵察缺乏,甚至是低能的。國民黨軍經常出現,軍師,甚至集團軍指揮部讓日軍伏擊。國民黨軍伏擊戰還沒日軍打得好,敢去設伏嗎?導致國民黨軍指揮官根本不敢設伏,反而死得更快。

八路軍可以通過每村的民兵,兒童團等組織,嚴密控制戰場情況,並將情報即時上報。國民黨軍做不到。比如中條山,日軍進攻後,國民黨軍在自己地盤上還搞不清楚態勢,到處被伏擊,說明國民黨軍指揮,偵察水平的低能。反觀幾次大掃蕩,雖然日軍對八路軍造成損失,但是八路軍都能有序撤退。

為什麼八路軍能打伏擊戰?因為八路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有完善的戰場偵察和情報體系。國民黨軍不具備這些能力,不是不想打,其實是根本就沒能力打。


小蜜蜂78382285


伏擊戰可不是神劇中描述的那樣,隨便找個山頭趴在哪裡,真實的伏擊戰事先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選擇伏擊地點和火力點分配是最重要的。

平型關大捷的背後,是林彪幾天抉擇,反覆謀劃後的結果。

抗日戰爭中第一個較大的勝利就是平型關大捷,當時消滅了整整一千多名日軍,而這就是一場標誌性的伏擊戰。但是從照片上來看,我們發現哪裡都是黃土地,植被不算太茂盛,那為何日軍發現不了呢?

原來在容易暴露的地方我們的八路軍戰士事先是挖好坑道壕溝,等到伏擊戰即將打響,再從壕溝中運動到伏擊點。並且平型關是一個狹長居高臨下的地勢,所以為了使得火力最大化,每一挺機槍的擺放都是要考慮,必須最多程度上避免射擊的死角。

伏擊戰不僅僅是一種戰術,更是以弱勝強的關鍵

在游擊戰中我軍就強調要調動敵人,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為什麼當時八路軍都是避免陣地戰呢?原因就在於運動中的敵人比陣地中的好打太多。首先就是運動中重型武器難以展開,並且缺少掩護。其次就是運動中的敵人往往會有一定的隊形,可以讓第一波攻擊產生最大的打擊效果。

八路軍打伏擊時每人三發子彈絕不是誇張。往往是第一波攻擊強火力壓制,然後就是刺刀衝鋒,不給敵人反應的時間,所以伏擊點一般都是離敵人非常近。然而依靠鐵的紀律和將領的“小機靈”,硬是拖住了日軍雄兵幾十萬。


小司馬遷論史


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抗日神劇裡。伏擊戰,首先必須要選個好地形,峽谷地帶適合口袋陣,隘口地形適合分段切,渡河地點適合半渡而擊。但是無論碰到什麼好地方,能成功埋伏不被敵人發現才是第一要務。這就需要提前做好掩體,要麼藉助自然掩體,比如植被等,要麼就是挖坑道。甚至需要提前在距離伏擊地點較遠的地方事先準備,等敵軍進入伏擊圈之後迅速行動,搶佔高位有利地形打他個措手不及。真像題中描述的,敵軍用望遠鏡都看到我軍了,我軍竟然還能成功伏擊,那不是日軍不狡猾 ,而是我軍有神一樣的導演和編劇在保佑著,不贏才怪。

日軍真要那麼好收拾,還會有幾千萬軍民傷亡?

其次,找到了好地方之後 ,你還得保證日軍會經過這個地方。如果選好的伏擊地點是日軍前進的必經之路還好,如果不是,那就要想辦法把敵軍往這個方向引。比如武漢會戰時期,國軍第三十一集團軍第十三軍第一一零師第三二八旅第六六五團廖運周部,就是利用了這種戰法,在湖北和江西交界處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他先是把一個營的人派出去,分兵兩部分,一部分把守住日軍前進路上的幾個險要山頭,餘下部分繞到後路準備堵截。日軍被山頭國軍阻擊之後,見此路不通,想退走,這時候包抄的隊伍又堵住了後路,日軍以為被包圍,只能改道進入了湖北和江西交界處的一條道路想要突圍,而走這條道路必須要經過一個隘口,而這裡正是廖運周主力埋伏的地點。廖運周部待日軍先頭部隊通過之後,突然從中間切斷了先頭部隊和後續輜重隊伍之間的聯繫,兩頭再一截擊,日軍前後無法相顧,最後留下了一地的輜重和幾百具屍體潰散而逃。

抗日名將廖運周將軍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場伏擊戰要成功,是需要下很多功夫的。

首先,要知道,廖運周主力埋伏的地方,是個小山包,當時距離日軍也就幾十米遠而已,為什麼日軍只是警惕性的通過,而沒有對周圍地形仔細偵查後再通過?因為之前廖運周派出了部分兵力對日軍進行了騷擾式的襲擊,使日軍不敢遲滯太久,只能快速通過,日軍只能賭這裡沒有國軍。這是心理戰!

其次,日軍本來是不經過這裡的,廖運周分兵襲擾,讓日軍只能走這條道,而這裡比其他地方更適合打伏擊。這叫有條件上,沒條件就製造條件。這可不是隨隨便便把隊伍往那一擺就能打贏的。

最後,憑什麼廖運周能夠在人數和裝備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獲得對日軍的壓倒性勝利?除了掌握佔據把握戰機之外,知己知彼也很重要。日軍先頭部隊戰鬥力非凡,但是輜重部隊卻是弱雞,這是日本的軍事文化傳統決定的。日本軍隊文化的發展史大概是這樣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陸軍是軍中老大,海軍是後媽養的;甲午海戰之後,海軍大展神威,於是陸軍部和海軍部各種爭風吃醋,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武漢會戰期間,陸軍部和海軍部各種協調不暢,協調不暢的後果是,在之後的張鼓峰和諾門檻戰鬥中,日本海軍部沒有全力運送兵員和輜重後勤支援到內陸,導致內蒙地區的日軍不管是人數還是補給輜重都跟不上,結果是日軍被蘇軍大敗……扯遠了。即使是同屬兵種,上戰場的對搞後勤的也是極度鄙視的。總之日本人在自己的內部都奉行這種唯我獨尊的惡習,那麼同樣屬於陸軍,打先鋒的日軍是極度被重視,運輜重的則嚴重被輕視,在訓練、裝備以及保護方面,輜重部隊幾乎也是後媽養的。他們根本不去過多考慮萬一輜重後勤被端了是什麼後果。所以廖運周可以輕易的把日軍先頭部隊和輜重部隊切開了打,因為日軍很多時候真的顧頭不顧腚的。

歸納起來,打伏擊戰考驗的其實是對戰局的把控,對戰機的把握,還要知己知彼,更要果斷出擊。其實,抗戰史上,先烈們不管是打正面戰還是伏擊戰,大多時候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今天我們很多神劇,把來之不易的勝利歸結於敵軍的愚蠢,這是非常不合事實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獨釣寒江


我生活在太行山區,平常喜歡戶外運動,也算是半個軍事迷,年輕的時候曾經到抗戰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神頭嶺和響堂鋪伏擊戰遺址探遊,還曾有當時參加支前的老人,給我們講解了一些細節。

千萬別被電視劇,尤其是現在的抗日神劇所欺騙。電視劇裡的打伏擊,就是我們事先挖好了戰壕,把部隊埋伏進去。等敵軍一到,我軍一通手榴彈轟炸後,衝鋒號一響敵軍投降,我軍大獲全勝。如果這麼簡單,誰都可以當將軍指揮戰爭了。

伏擊戰是軍事戰術中,最具作戰智慧和指揮藝術的戰術之一,它需要指揮員有極高的戰術修養,強大的心理意志力,以及對敵我雙方力量的瞭解。尤其對伏擊地點的選擇,伏擊前的埋伏準備,都需要一絲不苟認真細緻。

據資料記載,為這次伏擊戰,總指揮徐向前副師長,曾經數次深入響堂鋪查看地形,親自制定埋伏措施。

每一場戰鬥,都是敵我雙方指揮員鬥智鬥勇,戰鬥意志和指揮藝術的較量。彼此都熟悉伏擊和反伏擊戰術,伏兵過近容易暴露,伏兵遠了,又不利於突然襲擊。所以伏擊地點的選擇正確與否,是決定伏擊戰是否成功的關鍵。

響堂鋪地處河北涉縣和山西黎城之間,中間是東西向的一道河谷公路。南北兩側是高山,南側山勢陡峭,不易大部隊埋伏,北側山勢較緩且谷口溝壑較多,易於埋伏部隊。當時,一二九師參與這次伏擊戰的部隊,大部隊就埋伏在北側,南側只有少量的警戒部隊。

埋伏部隊有山谷溝壑作掩護,且當時的樹木植被茂盛,儘管是初春,仍然為部隊提供了很好的掩護。不要說敵軍指揮官用望遠鏡看不到,就是沿路放出的偵察兵也很難發現。

此次伏擊戰取得了圓滿勝利,炸燬日軍汽車181輛,繳獲迫擊炮,重機槍及各種槍支三百多支,以及其它軍用物資。

軍事戰爭指揮也是一門藝術,是雙方指揮員的智慧和勇氣的較量。決不像那些神劇所描述的那樣奇葩。戰爭是人類的災難和罪惡,維護和平消滅戰爭,才是人類發展的最高願景。


無奈且向上


謝謝!小秘書我愛你!

抗日神劇坑死人啊!荼毒世人遺害無窮啊!

神劇為了強化英雄,愚化敵人,嚴重脫離了現實情況!

電視劇、電影裡的伏擊陣地幾乎就和敵人近在咫尺,敵人居然都和瞎了一樣進入口袋!哈哈!雙方交火時的距離近的扔鞋都能砸死人!可以說是達到的一葉障目的最高境界!

當然這也是為了節約開支,因為要是實事求是的拍攝,成本太大。終究向《解放》、《大決戰》那樣的超長長鏡頭一般的劇組是完成不了的!

回到現實中,設伏殺敵,自古三十六計中的很多計謀就是體現在設伏殺敵上,以逸待勞、調虎離山、欲擒故縱、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關門捉賊、上屋抽梯....這些妙計中的精髓都能在口袋陣中體現!

其實按照陸軍行軍條例中的規定,行軍在各種地形時都有不同的行軍序列和規定(不細說了)!只說下山地行軍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用大白話說說!

大規模山地行軍會有一條很長的隊伍,要分成多個相對獨立的行進單元,先鋒部隊、前腰部隊、核心部隊、後腰部隊、殿後部隊。各個單元之間保持相對的距離,呼應前進。

這中間最重要的就是先鋒部隊必須派出偵察隊,偵察分隊若干。他們的任務就是提前於大部隊1-2公里進行偵察前進。他們不會只是沿著公路前進,要對山頭進行偵察和踏勘。偵察部隊很辛苦的,就是所謂的“尖兵”!

電視劇中日寇的指揮官居然都走在隊列前端來指揮,在現實中絕不會出現的!

對可以的山頭不光是要打幾槍、放幾炮,尤其是放炮,小鬼子才捨不得呢!他們也窮著呢,對可疑的山頭都要尖兵直接實地搜索並控制!甚至就是直接佔領固守,在隊伍完全過去後才撤離!

對於設伏的一方來說,尋找一個適合設伏擺口袋陣的地方是很難的!

要有兩側控制的險要山嶺,山嶺至谷底道路之間不能有障礙物形成射擊死角。要有很好的反斜面來便於隱蔽,對重要的山頭必須嚴格控制。有便於偽裝的植被掩護。有能便於挖掘散兵陣地的土地結構!很多很多的要求!

我去過平型關,在但是林總所在的指揮部原地建起了“平型關戰役紀念館”。

站在那能夠俯視整個戰場,在那裡我才第一次真正的知道了伏擊戰的戰場應該是啥樣的!兩邊山頭離谷底的道路距離至少有500米以上!

平型關戰役之初林總看到這個晉東北的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她才決定的打這場戰鬥!

戰鬥前兩天115所屬部隊開始進入陣地,做好掩護等待敵人入甕!

戰鬥其實進行的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整個平型關戰鬥進行了將近兩天半才完事!

再有絕佳的地理位置的情況下,我115師因為裝備落後,彈藥有限,所以不能一蹴而就的殲滅板垣師團第21旅團的這支給養輜重部隊!

每個戰士手中的彈藥有限,不能實現完全的火力覆蓋,給單兵素質很高的日軍很大的喘息的機會。尤其是關鍵的制高點“老爺廟”的爭奪決定的這次戰役的勝負。

真實情況下打掉這個輜重部隊都這麼費勁,想想要板垣師團的主力可能都不會成功!

為啥關鍵時刻我軍要衝下山頭與敵人近距離交戰,原因很簡單,我們要是有海量的彈藥和炮彈,誰會衝下去啊!

平型關雖然殲敵1000有餘,但是我們115師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也有千餘人的傷亡,尤其是第5連百名壯士,凱旋時只剩30多人,連長曾賢生壯烈犧牲。戰鬥極為殘酷,獨8旅3個團一個補充營5000多人,損失一個團。

反之看神頭嶺伏擊戰的戰場(我也去過),劉帥之所以選擇那裡是冒著風險選擇的。反其道而行之,日寇認為不適合伏擊的地方反而我們卻設伏。出其不意的獲得勝利!

總之,伏擊戰就是以弱勝強,攥起拳頭打擊敵人的最好的方法!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大家沒事多看看紀錄片和多去戰場遺址看看!別信那些神劇,!!!!


杜陵閒人


在我老家曾經發生過一次對日寇的成功伏擊,一戰殲滅了日軍70多人。

當時小日本從縣城裡出動了300多人的討伐隊,打算攻打駐紮在我們鎮的抗日武裝。

這個消息被我方知道後,提前埋伏在了一座比較高的山上。

(類似於上圖這樣的山)

不要小看日軍,他們在行軍的時候為了避免中埋伏,會將部隊分成前中後三軍,如果其中一支隊伍受到攻擊其他兩支會迅速支援,將伏兵擊退。

當時是下午3-4點鐘,因為正是初夏,平原上的莊稼綠油油的,山上的樹木也非常茂盛,在裡面藏著人根本就發現不了。

戰鬥是在黃昏打響的,日本前鋒想佔領的那座小山正是我軍的伏擊地點,正在他們往山上爬的時候,忽然四周槍聲大作,頃刻間日軍就死傷過半。大概一個小時之後,日軍後續部隊陸續投入戰場,但是天已經黑了下來,藉助夜色和樹林的掩護還有對地形的熟悉,我軍逐漸佔據上風。戰鬥持續了一夜,最終以討伐隊失敗而告終。戰後統計,打死日軍70多人,我方犧牲30多人。

我方之所以伏擊成功,以下幾點因素不能忽視:

  1. 信息靈通。日軍動向被我軍提前知道,才能夠從容佈陣。

  2. 地形熟悉。參加伏擊的官兵大多是當地人,對這裡的一草一木熟悉無比,知道在哪裡設伏。

  3. 季節優勢。當時正值盛夏,到處鬱鬱蔥蔥,日軍難以發現隱藏其中的伏兵。

  4. 日軍驕橫。日軍出動了300多人,武器裝備遠超過我軍,根本沒把我軍放在眼裡,更想不到我軍前出數里進行設伏!

後續,這一戰之後小日本損失慘重,知道了我軍的厲害,從此很少出去掃蕩,讓老百姓在過上了一段難得的安穩日子。所以說,和平是打出來的!


歷史風暴


讓我們來通過模擬一場抗戰時期的伏擊戰來問答這個問題。

參戰的部隊分別是我八路軍一個主力團和日軍一箇中隊,兵力為1200人對180人。

時間為1940年10月末,地點在山西某處山區,山上無植被。

我軍主力團李團長得到情報,日軍一箇中隊將在第二天越過我主力團防區到丁村執行掃蕩。李團長決心在日軍前進途中設伏消滅來犯之敵。

從日軍駐地到丁村全程60公里,日軍採用摩托化行軍方式,大約三個半小時到達。

經過仔細觀察,沿途共有三個設伏地點可共選擇。

地點A地形最佳,便於我軍隱弊和射擊,但離敵軍駐過只有10公里,戰鬥打響後敵軍駐地的一個大隊的援軍會迅速趕到,有可能對我軍實行反包圍。

地點B地形次之,也便於我軍隱蔽和射擊,離敵軍駐地33公里。缺點是設伏戰場長度不足,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包圍態勢。

地點C地形最不理想,設伏的山樑過於平緩,不利於我軍隱蔽和防衛。好處是此處離敵軍駐地45公里,便於我軍快速撤離戰場。

經過仔細權衡,李團長決定將地點C列為預設戰場。他的部署如下:

一、一營做為團主力承擔伏擊任務,配屬團迫擊炮排和二營二連。在伏擊戰場利用地形在預設戰場的進口、最高點和出口分別設置三個觀察哨點。在山谷兩側利用地形構築四個連兵力的野戰工事並做好偽裝。在工事後200米處建立隱蔽點,戰鬥打響後迅速進入射擊位置。

二、二營一連在戰場出口處公路上埋好地雷並負責打掉頭車堵住出口。

三、二營三連在戰鬥打響後負責堵住打掉尾車堵住入口。

四、三營負責打援,在敵援軍前進沿途利用地形建立四道連、排級阻擊點,阻擊和延緩敵援軍。

五、團指揮所、衛生所、擔架隊設在戰場西側五百米處,四營做為團預備隊。

第二天,各參戰部隊按部署進入攻擊位置,上午10時20分,最高點觀察哨發出敵軍進入伏擊圈的情報。團指揮所隨即下達總攻命令,二營一連首先拉響地雷摧毀敵軍頭車,與時同時二營三連迅速擊毀敵軍尾車,並在300米後的隱藏點迅速跑到入口處,利用公路兩側路基做為掩體向敵軍射擊。隨後一營進入山谷的野戰工事對敵發起總攻。

戰鬥進行了兩個半小時,全殲日軍一箇中隊。敵援軍被三營有效的阻擊和牽制,待敵援軍趕到戰場時,我軍早已撤離了戰場。

從這個模擬戰例我們可以看到,伏擊並沒有像影視劇拍的那麼簡單,你當敵人都是傻子呢。在部隊行軍途中,都會有斥候在前面探路的,比如團一級部隊的行軍,一般由一個營擔任前衛,擔任前衛的營會派出一個連做為搜索連為大部隊探路;團部和直屬分隊會和主力營做為中衛行軍;擔任後衛的營會派出一個連做為收容隊收容掉隊的官兵。

要想打好伏擊戰,一、要有可靠的情報,二、在敵軍行軍途中有合適的伏擊地點,伏擊地點並不是越利於伏擊就越好,你明白的道理敵軍自然也明白。歷史上成功的伏擊戰往往並不是最有利的地形,而是敵人最想不到的地形。另外伏擊地點的選擇還要方便我方迅速撤離戰場,戰場形勢往往瞬息萬變,你想打敵軍,敵軍說不定會反過來給你咬了一口。三、要有預備隊隨時補缺,打伏不留預備隊的指揮員絕對不是一個好廚師。四、要有打援部隊,你打敵人,敵人一定會增援。翻開戰史因為打援不利而使伏擊失敗的戰例比比皆是。五、在打之前要提前謀劃好根據地,打完後敵人會找你報復,你的部隊需要時間休整,傷員需要時間療養,沒有根據地麻煩的很。

另外想說明的是,伏擊戰場除非是非常利於隱蔽和射擊,這種概率太小了。一般情況下,主力部隊都會在預設戰場後方隱藏,一線只會利用地形設置有限的觀察哨,必竟敵軍的斥候也不是吃乾飯的。只有在戰鬥打響後,主攻部隊才會進入攻擊陣地。影視劇裡關於伏擊戰鬥的場面基本可以一笑了之。

最後,任何伏擊戰,打頭,打尾,打援是成功的三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