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年代,我們真的是無“家”可“歸”!

我的母親,今年已經八十二多歲了。十多年前,就離開山區農村到城裡面居住生活。我的幾個兄弟姊妹都參加工作,生活居住在城裡。由於在經濟上都不是很寬裕,母親沒有固定跟誰一起長住,跟大哥,大姐住過,跟二姐也住過,跟我也住過,目前一個人住在我的一套小房子裡面,跟大哥離得近,大哥常常去看她,幫買菜做飯等,跟我兩三天通一下電話,告個平安。按理說,她這個晚年也還過得去,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在她的內心,自從離開那個拉扯我們長大的那個山村的家之後,不論住在那裡,在她的內心再也沒有了家的感覺,常常唸叨要回到那個山村老家,雖然那裡就只有幾間十多年都沒人居住過的土房子了。

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年代,我們真的是無“家”可“歸”!

我能深切理解母親內心的感受,自從離開那個生我們養我們長大的那個山村的家之後,其實母親都是一直在漂泊。雖然跟兒女們一起居住生活,但是她知道那不是她的家,只是一個生活吃飯休息的地方,是別人的家。回到農村沒有可能了,剛好我在城裡有一套小房子空著,就把母親搬過去,告訴她這裡就是你的家,你願意就一個人住下去,一直住下去,直到終老。這樣的安排,母親才稍稍覺得安穩了一些。期間,大姐叫她回去跟她們住,去了一段時間,就想回我的小房子,我知道她是把那裡當成她的家了。

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年代,我們真的是無“家”可“歸”!

家是心靈的歸宿。一些人可能覺得這是矯情的話,其實是真理。從農村出來,經過各種努力,最後在城裡面工作生活,成家立業,甚至戶口子女上學等這些社會因素都融入城市之後,別人問你是哪裡人,你的回答仍然是你的老家。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正是有了人口的遷移,才促成了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但是心靈要有個歸宿才行。

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年代,我們真的是無“家”可“歸”!

曾幾何時,房地產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經濟主導,多少人集幾代積蓄,透支未來就是為了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房子成了商品,成了投資品,成了保值增值的硬通貨之後,雖然它主要的功能是居住,但是它再也無法承載家的所有含義。今天這個房子是你的,你的一家在裡面居住,但是你會想著,假如能買個好價錢我還是會出手的,再去換一個更好更大的房子,或者您的工作換了,公司搬地方了,你的家也需要遷移了,再者可能你的生意失敗了,房子供不起了,或者被拍賣了,你的家就沒有了。遷徙流動是人類進步的標誌,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是勞動力能夠轉化為商品的前提。

作為七零,八零後的這一代人,出生在農村,至少在情感上還有個老家的概念,別人問你,你是哪裡哪裡人,你還回答的出來,但是作為九零,零零後的這代人,他們在城市裡出生長大求學,他們有老家嗎?他們也許只能說我爸爸是哪裡人,我媽媽是哪裡人,我在哪裡出生,只能這樣告訴別人。他們在一個城市裡面長大,去另外一個城市裡面工作生活,接著再去另外一個城市工作生活,他們能說我的老家在北京,上海,廣州嗎?當然祖輩父輩一直都居住生活在城市裡面的居民的後代是可以這樣說的,他們有自己的街坊鄰居,有自己的親戚朋友圈,但是居住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面,你連你對面居住的是什麼人都不知道,這能成為家嗎? 家要有一個穩定的住所,有自己的親戚好友,承載了你的經歷夢想,讓你的心靈留在這裡的一個地方。

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年代,我們真的是無“家”可“歸”!

一個萬餘人業主的小區,業主無法當家做主,全由聘請的僕人物業說了算,這裡面除了社會的一些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業主並沒有把這裡當成是自己的家,而是臨時居住工作生活的地方,你敢說只要有人出得起價錢你不會賣掉這裡房子而離開嗎?這就是業主再多,也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精力,承擔壓力和風險去組建業主委員會的深層原因。這裡不是我的家,是大多數業主內心的潛意識,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承認。

城市註定不是你的家,即使你們祖祖輩輩居住的屋子,村子,可能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將是高樓大廈,你根本不知道這高樓大廈是誰的。當下的社會,在農村也是一樣,你的房子隨時都會被一些人,一些利益以某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規劃掉,讓你搬走。國家說,有國才有家,無人敢說是錯誤的,是啊,沒有國,哪有家。家必須是一個長久穩定的地方,人必須居住地球上,地球被一個個的國家管轄,在目前的中國,沒有一個人擁有一寸土地,都是國家的,所謂集體的,70年的產權讓你無法淡定地說這裡是我的家,70年的產權不夠一代人的壽命,長壽的人會活過一百歲,無法延續一代人壽命的地方是無法稱為家的,我想家是一個至少要承載祖父兒孫四代人的生活的地方。70年不是建築的壽命,高質量建築的壽命可延續幾百年,這也許就是一個偶然,正如某人說某個地方五十年不變一樣。制度遇到了天花板,無人敢捅破,所以註定了你我都不會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

以房地產為主導的年代,我們真的是無“家”可“歸”!

既然這樣,那你就努力去賺錢吧,有了錢哪裡都會有家。心在那裡,家就在那裡,不要再去追尋那個真正意義上的家。時間會改變一切,也許你的兒子孫子輩上,制度的天花板被打破,他們就會擁有了一個穩定的真正意義上的家。

回到文章的開頭,其實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講,除了生活的艱辛外,我母親她們這一代人至少有一點點自己的土地(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自己耕種,自己收穫,沒人去給你強行拆遷,至少在精神上是沒有焦慮感的,唯一的是物質的貧乏。她們其實是有真正意義上的家的,而我們才是真正無“家”可“歸“”的人。(作者留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