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评价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的书法?

江湖一哥008


张旭光是当今比较著名的行书书法大家,在当今的影响力也比较大,出版过很多书法类的教程。

他的书法视频讲座《行书十讲》在网上传播很广泛,我初学行书的时候看过,推荐喜欢行书的朋友看一下。他的北兰亭书会在当今书法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举办了好几次的展览和比赛。

张旭光非常的推崇王羲之的圣教序,他的行书教学也是以圣教序为基础,据说他自己当年在非 典期间就天天憋在家里临写圣教序,圣教序对于他的书风影响也很大。

我之前是看不懂张旭光的字的,那个时候我在学习颜体和何绍基的书法,对于二王书法一知半解,不能深入,后来学习了几年的王羲之以后,也越来越能看懂张旭光的书法。

他的书法以王羲之圣教序和尺牍作品为基础,取王羲之的笔势,有时候也用大草书的笔法写行书,很有气势,笔力雄强。在当今展览书风的包围下,写二王能写出雄强感觉的不多,张旭光算是一股清流。

不知道你对于他的字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我先不说书法,先说他这个人本身。

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的书法作品的风格的走向。

张旭光曾说过,传统文化是书法创作的原动力,他极力排斥当代书坛的那些摒弃传统,并和传统决裂的流行风。


中国人或者说中国文人的最大缺点就是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

张旭光的行书师法二王,又广泛涉猎明清及米芾,王铎,董其昌等,他特别崇尚传统文化,他提出真正的书法创作,应该是理性高原上的非理性驰骋。

他还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儒家的那种古典和文雅。


百度上对他的定义是,张旭光先生能写各种书体,诸如篆,隶,楷,行草,他对隶书特别情有独钟。

又说他行书用笔沉着稳健,结体严谨,风格典雅遒丽。我们夸他也夸得差不多了,下面看看他的作品吧。书法家不是用嘴说话,而是用作品说话。

对于他的书法,我不发一言,不贬一词,大家自己去评判吧。


水电工老路书法


我是张旭光先生的资深粉丝之一。

我在编写《二王行书结构与原理》一书的几年时间里,对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兴福寺碑》,《普觉法师碑》以及所有手札的字,都从不同角度,逐一作过研究;对张旭光先生的王羲之书风,一直在关注。他的个人书法展,几乎都看过。对相矩千年的两个古今人物,基本上算是比较熟悉。

说一说我的体会和看法。

一:张旭光先生二十年前的作品,是纯正的《圣教序》风格,但与《圣教序》不同的是,一是他把《圣教序》大小基本一律的字形作了大胆的夸张变化,字的大小对比和《得示帖》的表现几无二致;二是墨法参以颜真卿《祭侄文稿》,墨色干湿浓淡的梯度变化丰富而自然;三是章法上基本是王羲之手札古法的大胆夸张和各种对比关系的放大,整体风貌明丽朗畅,大气雍容。

这种风格,一直小有变化但基本保持到大约十年前。


二:从十年前到现在,是在《圣教序》基础上的变法期。其变法的方向,仍然在王羲之的《十七帖》中逡巡。变就会乱,曾经有一段时间写的作品,几乎看不出是本人写的。近年来的作品,可以明显的看出,《圣教序》行书和《十七帖》小草的框框早就打破了,已经走向大草方向。但目前看来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境。

王羲之的《十七帖》,属于内擫范畴,强调方折为主,而大草无一例外属于外拓笔法,强调圆转为主。表面上看起来这两种法意的区别不大,但实际上融化不易。假以时日吧。



祝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敬请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张旭光的行书我还是比较喜欢的,特别是《集王圣教序》风格的书法还有他的学习书法技法的理论,最近还出版了《行书十讲》。



学过一定时间的《集王圣教序》,在回头看张旭光的书法,可以看出张旭光对《集王圣教序》的用功之深,随手一挥,《集王圣教序》的书法味浓意足,但如果和《集王圣教序》逐字比较,又发现张旭光的书法又有自己的书风。可以想见,张旭光学习书法是在深研《集王圣教序》的基础上在完全背临和掌握其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书风的精气神的基础上以《集王圣教序》为基础上而形成自家书法风格的。张旭光对《集王圣教序》的精研功夫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理论和实践深度的。




可以毫不夸张的説,在当今时代,对《集王圣教序》所下的功夫之深是没有几人能超越张旭光的。张旭光的行书事在精熟《集王圣教序》的基础上,广采博取,而形成自家面目的。因为精熟所以写行书,落笔即是《集王圣教序》书风书韵,并且张旭光的行书不是以碑刻的金石味入书的,而是以笔情墨趣入书法的,以墨迹书法的形质来写《集王圣教序》的,这正是其高明之处,也是其书法理论的基础之一。




翰墨书道


能把王羲之的《圣教序》临成丑陋书法的,唯张旭光大师一人而已!


还有一个最著名的概念就是意临,你说我临王羲之不象,但我是意临啊!一笑看来张大师不是意临,意淫倒是最佳的解释!


意临是什么?意临是临法贴的笔意,我的理解是临其意境!临其趣味趣味!临书法大家的深刻的学养内涵!


咱们看张大师临到什么了?儒雅风韵?不激不厉?还是入木三分啊?是学会王羲之的韵?还是神啊?反正在我等低端人物眼中是看不出,我只看到了佝偻,看到了浮弱,看到了圆俗!我没看到的是提按,是节奏,是笔力!


我曾看过张大师的一节教学课程,其中一个方笔写的不错的作者,被张大师说是方笔多,我真的不解,行草中有方笔是难得一见,可是在张大师说来有点异端的味道,或许是张大师本身的行草里就没有什么方笔,你弄出来个方笔来,是不是有点唱对台戏啊?

看不懂大师的笔墨,或许是我需要再学上几十年,或许是张大师需要再学几十年!


一笑貫长天


称张旭光老师为当代行书大家,一点都不为过。张旭光老师是河北人,现任中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旭光老师不但擅长行书,而且也善隶,他的隶书是师法清人金农体,写得浑雄大气且有沧桑感。

曾听过张旭光老师的几次书法讲座,初见其人,文质彬彬的,有一股文雅扑面的感觉,对他甚是敬佩!

据了解,张旭光老师喜爱写行书,且坚持取法乎上,除了临遍王羲之的法帖外,专工 《圣教序》和《兰亭序》。张旭光老师的行书作品,幅幅流露出传统的笔法,若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笔断意连,多力丰筋,形神兼具。品张旭光老师的书法作品,真乃是一种精神享受也!

在章法布局上,张旭光老师总是处理得微妙而有回味无穷的美感。在用墨上,他也是大胆而巧妙的,在每幅作品中,都把墨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一个书法大家的智慧和胸怀。

多年来,张旭光老师在国内书法影响极大,道内人都称他是“当代行书第一人!”

张旭光老师不但字写得好看耐看,而且人品也是高尚的。对于他的书法作品,道内人也有看法不一的,观点不同的,甚至颇有微词,但张旭光老师的是大度的,从不予以计较,这就是张旭光老师“涵化宇宙,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也是,自古以来,凡做大事的人,心胸都是这么宽广,度量都是大如天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张旭光老师的书法作品,一定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并在历史上留下一页!


中州耕牛堂主


张旭光先生是当代有影响力也颇有争议的书家!他的行书主要得益于王羲之圣教序及其尺牍、也曾对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行书有过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既有晋人的意韵,又有“颜平原”遗风!但却常被人误以为“丑书”,原因何在呢?

一、有人认为“丑”是宥于王法而欣赏不了变法。对于张旭光行书来讲,正面评论很多,大都把其取法归结为“二王”,也许在书评者和许多爱好者心里,取法乎上也仅限于直接取法“二王”了,写不出和“二王”一样的用笔,一样气息的作品就是丑的,取法唐人、宋人就不是“取法乎上”了。实际上这是审美的贫乏和偏见造成的。张旭光行书深耕了“二王”并不妨碍他“转益多师”取法颜真卿。以颜真卿的笔法来表现二王,原本是个人书风上的成就和进步,但却超出了部分书法爱好者的审美范畴,这便是争议的根源!

二、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在对古人的学习上同样也存在“全盘接受”与“合理取舍”之分,全盘接受是初级的学习过程,只有全盘接受才能有助于体悟古人笔意,与古人对话,若死守会沦为书奴;“合理取舍”是在全盘接受的基础上依据书家自己的审美与个性,进行取舍、取舍的目的是为了“新融合、新丰富”,从而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张旭光先生便是取了“二王”结构、舍了“二王”笔法,嫁接了“平原笔法”,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不能说至臻至美,但还是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以上全是观点纯属个人看法,由于才疏学浅,难免有偏颇之处,还请各方海涵!





正说书法


总起来说这类书法属于“现代派”的创作手法,“丑书”属于老百姓的“俗话说”。对于非书法界人士一看,就是很排斥,因为表面直观上和他印象里标准端庄、整齐规矩的书法不一样,那就认为不好,很烂,这就是只看皮毛的结果,书中的深层次意味是感受不到的。张的书法当然是水平很高的书法作品,有风格、有法度,突破了传统书风的刻板,字里行间还不失古人书风。

但是个人认为“现代派”的书法也有高低优劣之分,欣赏现代派书法,稚拙、空灵和变化,个人还是比较欣赏王镛、石开、和孙伯翔的书法,他们的书法更具特色,更有韵味。

书法的探索一直在进行,尝试,人们已经看出了状如算子,形制规整、拘谨呆板的书法不是书法,个人感觉,二王书法没有什么太大的前途,米芾和王铎的流派最有可能是突破点,是中国书法敢于打破桎梏,推陈出新的希望。





无心斋手稿研究



张旭光的字来自传统又增加了自己的东西,用笔洒脱,承接自然流畅,字形稳健,笔法多样,节奏感有变化。也就是说书法很全面,很难得了。

但有人说其代表当代最高书法水平,我是不赞同的。首先这是个伪命题,最高水平是谁评的?是你推崇的人?你是举世公认的评论家?题目本身就不知天高地厚。

中国书法不健康的发展多半是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所谓书评人搞的,实践一塌糊涂,只会动动嘴拍马,大众们很是鄙视。


扬州睿强文化


只说一点:德,第一幅行书里的德,突然蹦出来一个工工整整的横,那连贯吗?自然吗?牛皮再吹,事实就在哪儿摆着。难道功夫不到,光凭职务官衔加上追随者的嘴炮吹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