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論文≠獎金:中國出臺政策改進不當激勵措施

新出臺的政策旨在改進原先不當的激勵措施,整頓由此造成的“不發表就出局”的風氣和存在問題的科研行為。

中國新出臺了一項國家政策,旨在取消不當的激勵措施,包括要求科研單位停止根據論文發表情況,給研究人員發放獎金——原先的這類激勵機制會鼓勵研究人員追求發文數量,而不是發文質量。

在最新發布的要求中,中國科技部和教育部還表示,科研單位不得把論文發表數量或研究人員的被引次數作為其晉升和聘任的唯一依據。研究人員對這項政策表示歡迎,但也擔心會影響中國的科研競爭力。

中國目前對於人才評價、經費劃撥、機構排名的主要依據之一是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採集的指標,SCI是一個數據庫,收錄了9000多本期刊的論文和引用記錄。自2009年以來,中國機構的作者在這些期刊中發表論文的數量,從每年12萬篇左右增加至2019年的45萬篇左右。一些單位還會給發表SCI論文的作者發放獎金。

這類激勵措施讓研究人員過度追求文章數量,犧牲了質量,英國拉夫堡大學的化學工程師Jin Xuan說。有證據顯示,以此類指標為導向,還會導致科研不端行為,比如剽竊或造假,或是不恰當地引用自己或同行的論文以增加引用1。

這次新政策的出臺,不是為了阻止中國科研人員在SCI收錄的期刊上發表論文,而是要整頓不恰當的發表和引用現象,上海復旦大學科技政策研究員唐莉說道。

Jin Xuan還表示,新政策與“舊金山科研評價宣言”(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等全球性聲明一致,這些聲明旨在改變科研評價過度依賴這類指標的現狀,減少倒逼研究人員做出不當科研行為的激勵措施。

過去幾年來,中國作者發表的可能涉嫌造假的論文被推到了聚光燈下2。密切關注這個問題的研究人員找出了圖片明顯存在重複使用和類似構造的數百篇論文3 ,對此,相關期刊的出版方表示正在調查中。發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懷疑,這些論文可能是為了完成績效考核而“湊”出來的。

新評價方式

新政策的要求包括,從現在起,把研究質量納入科研人員的評價指標,比如研究的創新水平,是否代表了重大科學進步,是否對解決社會重要問題有貢獻等。這些評價將更加倚重專家同行的專業觀點,同時考慮發表在中國本土期刊上的研究——許多本土期刊並未收錄在SCI中。

日本廣島大學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員黃福濤表示,尚不清楚新的評價體系到底是怎樣的,新通知並未對如何取代當前的體系提出可操作的具體建議。

黃福濤認為,新的措施有助於減少低質量或造假論文,但是,中國發表在SCI期刊上的論文可能也會減少,因為對於研究人員來說,發論文才能畢業、晉升或申請經費的壓力將會減輕。

黃福濤說,中國發表在SCI期刊上的論文減少,可能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沒有了這些期刊中的發表記錄,國際學者與中國學者合作的意願可能會降低;論文數量減少還會讓中國大學的國際排名下跌。

Jin Xuan認為,以國內期刊的發表記錄來評價科研人員的做法頗有爭議,因為許多國內期刊都是中文期刊,並不為國外科學家所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會讓中國科研人員脫離國際科研界。”他說。

其他科學家還擔心新的評價方式太側重於同行評價,而同行評價較為主觀,可能會涉及利益衝突,或是太過強調人際關係。如果對研究人員的晉升和經費的劃撥缺少透明統一的評價標準,研究人員可能要面臨不以研究成果為評價依據的風險,唐莉說。

新措施適用於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型醫院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科技部和教育部要求研究型大學在7月31日前完成評價政策的修改,而繼續獎勵發表SCI論文的機構將被暫停專項資金的資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