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抑制農藥化肥等產品的同步漲價,對此該怎麼辦?

信仰與嚮往1


國家運用經濟手段宏觀調控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抑制農藥化肥等產品的同步漲價,以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生產。在農藥、化肥上漲的情況下,建議農民朋友時刻關注市場動態,合理確定購買時機,控制糧食成本,增加糧食收益。

一、控制成本

對於還沒包地的農民朋友可以與土地租出方協商降低租金成本;選擇科學種田,選擇有機肥,精準施用,降低農資生產成本。

二、選擇優質品種

近年來,消費者對於糧食的品質越來越重視,優質米、面佔有的市場越來越大,帶動部分種植優質糧食作物的種植戶收穫高效益。優質優價,劣質低價,種植優質品種能提高種植戶收益。

三、適度規模經營。

指大田種植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風險不大,收益穩定。加入農民種植合作社,使土地集中種植、管理、收穫提高收益。

四、合理輪作休耕

2018年輪作休耕面積2400萬畝,對於規模種植經營者,可以適當選擇輪作休耕。減少生產投入,以免因降低保護價收購之後由於大量種植造成降價虧損。

我是“暢談新三農”,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暢談新三農


既要提高
糧食收購價,又要抑制農藥化肥的價格上漲,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要增加糧食的單價,同時要降低投入成本,從而實現農民增收。可現實情況是影響糧食價格的因素有很多,就算這兩個條件都達到了,農民就能實現增收嗎?水稻、小麥等糧食國家下調了最低收購價,肯定是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依據國內外市場行情給出的指導方案,那麼在此背景下農民該怎麼辦呢?個人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改善種糧品質。國家給出最低的糧食收購價是一種託底保護機制,並沒有讓農民必須按照指導價賣糧,就像超市裡賣的大米,價格有低的也有高的。如果品質不好,就算價格再便宜,消費者也不買賬,就像五常大米,雖然價格高,但依舊培養了很多忠實的消費者,種植優質品種的還會在乎最低收購價嗎?調高調低都沒什麼影響,品質好才是根本。

2、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既然農藥化肥價格持續上漲,那就考慮少用或者不用,改用其他的替代品,農藥化肥使用的多,容易造成農藥殘留,對身體健康不好。農村原來種田地都是以農家肥為主,豬糞、牛糞等都是搶手貨,加上草木灰等,種出來的糧食吃起來味道比現在好,有糧食的自然香味在裡面,也可以賣個好價錢。




3、提高機械化使用水平,發展農業現代化。同樣的大米,為什麼國外進口的價格比國內的還低,很多農民有這樣的困惑,這麼低的價格能掙錢嗎?可現實是可以掙到錢,因為他們的種植方式、管理方式跟我們有差異,機械化水平比較高,畝產的產值增加了,成本被均薄了,利潤空間加大了。所以農業現代化是將來發展的主流,原來七八個個人乾的活將來只需要一個人搞定,這樣省出來的就是賺到的利潤。

4、抱團取暖,發展農民合作社。農民恐怕有切身感受,如今種糧單打獨鬥不行了,得抱團取暖,才能在市場中有話語權,近些年很多地方成立的合作社,發揮了很大的優勢,農藥化肥等物資可以與廠家直接採購,賣糧時又可以定價格。



5、挖掘農耕文化,農業旅遊相結合。近年來鄉村旅遊發展的火熱,不妨換個思路來種糧食,有些地方已經在嘗試,讓城裡的家庭來體驗種糧,割水稻比賽等搞一些體驗活動,遊客樂在其中,自己糧食也賣掉了,還帶動了農家樂的發展。當然,發展鄉村旅遊,宣傳農耕文化,需要當地的政策扶持,要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否則就可能不能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不能一直按照原來的思維方式,得轉變觀念,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別人的成功可以借鑑,但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路,這樣才能在廣闊的田野裡發揮才幹。


微塵微視界


這個問題其實是行不通的,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如果反方向的話會造成一個行業的紊亂。一點一點的分析就能知道里邊的緣由。


第一,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現在糧食作為一種商品有其特殊性,是沒有價格彈性的,也就是說需求的波動對其價格的影響不大,為什麼,這是國家有儲備,國家通過對市場的干預達到糧食市場的穩定,否則會出現社會問題。這裡說的是保護價格,而不是提高價格,這是在加上成本等費用後相對市場一個穩定的價格,突然提高糧食價格會對民生造成影響,所以誰來提高價格呢。


第二,農資產品跟糧食是兩碼事,它是服務農業種植的生產資料。這個行業遵循的是市場規律,供求關係的,抑制農資的價格相應的得減少製造成本,現在在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在抑制農資產品的價格,沒有利潤了農資廠家,經銷商經營起來就沒意思了,除非有補貼,或者其他渠道有收益。




所以,提高糧食價格,抑制農資漲價不好實現。


陶子菜


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又抑制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同步漲價,標題的本意是想既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多增加收益,但從國家層面上講,如果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則會增加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負擔,而如果抑制肥料農藥生產企業漲價又會如何呢?去年國家關停了許多中小化肥生產廠家,留下的是實力強又是納稅大戶的企業,在企業生產成本上漲的情況下抑制其產品漲價的可能性極小。肥料就如同是糧食的"糧食",二者價格雖無必然的關聯性(肥料漲價糧食未必漲價,同樣糧食漲價肥料也未必同漲),但想達到既上漲糧食價格又要抑制肥料農藥同步漲價的目的,卻也難以兩全齊美。相比較發達的外國,中國農民家庭種植面積少、科學種田素質低,是導致種糧成本高、收益低的主要原因(最近新聞報道,今年我國將從俄羅斯進口大量小麥,從中可知外國糧食生產成本低於我國)。農民要想種糧致富,一是要進行規模種植並對生產出的糧食進行加工增值。二是種植高產優質的良種作物,生產優質農產品供應中高端市場。三是肥料、農藥價高可以倒逼農民尤其是種糧大戶提高自身科學種田素質的積極性,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合理施肥、科學用藥等方面發揮自身潛能,也有利於落實農業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另外,如果有條件的可直接從肥料生產廠家購買,能節省部分費用。綜述,只有提高農業科技素質,科學施用化肥和農藥才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徑。


選對人走對路1


農業生產者角度

第一、這一政策對農業生產者是有利的;

第二、抑制農藥化肥的漲價,最終目的是為我們農民的土地著想的。近些年,我國土地板結、鹽鹼、沙化……這也是沒有合理使用化肥而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三、農業生產者應該增進自己的農業知識,走低碳農業道路!

工業生產者角度

第一、改革自己的經營策略,把傳統的化肥,改為生物肥、有機肥。


小葵sai


大家都知道國外農業技術比國內先進,生產出的糧食價格便宜,十三億人口的農業大國還得靠進口。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國農業生產條件太落後,國家早以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出臺多項政策反哺農業。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不是說一下就可以改變的,必須得用很長時間來多創並舉來推進,可我們不能等閒視之,自暴自棄怨天憂人。有報負於紮根農村的,持有對土地厚愛的農民兄弟們,堅守自己的崗位,使出十八般武藝,多產量多貢獻。必競自己土地上產出的糧食放心,民間不是流傳著一句話嗎: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等我們國家智化和大數據運用在農業領域了,糧食產量會將大幅度提高,不僅能滿足國內人民生活,還會出口給世界各國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