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关于艺术家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邓玉峰,1985年生于湖北巴东,2010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

个展以及个人项目

2016 《破案小组 : 营救行动》,NO!SPACE,北京

2015 《黑金》(中国)个人艺术项目,互联网公共平台

部分联展

2017 《三幕:游戏》,新星星美术馆,南京

2017 荣获《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金奖,圈子美术馆,深圳

2017 荣获《后天》独立杂志授予的后天艺术奖

2016 《萧条与供给》,百家湖美术馆,南京

2016 越界/过度—国际跨媒体艺术节,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香港

2016 《异质共生》当代国际艺术展,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

2015 《不仅是过程,也是结果》国际当代艺术展,意庄美术馆,天津

2015 《内生外向》中英交流展,K11,武汉

2014 《“关键链接”国际当代艺术展 》, 北京当代美术馆,北京

2014 《 三界之外——观念的绝对化 》, 5艺术中心,北京

2014 荣获《 明天当代雕塑艺术奖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2013 《 WHY NOT——上海拍卖双年展 》,世博会纪念馆,上海

2013 《 暗物质(二)——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 》,中捷当代美术馆,北京

2011 《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0 荣获《昙华林艺术奖》特等奖,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以下为“反思絮语”专题之邓玉峰个人内容,“反思絮语”当代艺术专题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及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发起,相关原文未经我方授权禁止刊载。

1.“当代艺术”是否已远离大众?

首先我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是先锋和前卫,一种运动或思潮,一种态度或贡献,一种反叛或意识。

在这里并不单指美术方面,也包括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等。

而很多人认为当代艺术是艺术生态与艺术现象某时段的历史流派。发生了即是过去,此刻就是前沿,而我们都在此刻。

在中国,不是“当代艺术”远离大众,是大众远离“当代艺术”。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里,艺术总是充当先锋前卫思潮,社会环境与艺术始终处在彼此观望的状态里。我做过一个展览,是在艺术空间里发声,但空间对我来说就像个社会的试验场地,这个项目发生于社会空间,未来也会结束在社会空间里。

各界社会媒体与人民大众参与讨论,就像这次展览本身就是一次伦理被动与主动之间的选择。艺术与社会的一次正面交锋,而艺术的价值往往也在于此。

我更贴近每个个体的现实境遇,

当下我们的生活变成别人的数据,

我们的数据变成别人的选择,

我们的选择变成别人的权利,

那么我们的选择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别人给你的选择?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全球下的信息时代,信息是中性的,只看怎么利用。

今天的每个人都需要在安全性、便捷性与个人隐私之间做出选择与平衡。商业网站需要收集你的信息向你推销商品、外卖、出行打车···,今天如果我们不“牺牲”一些个人信息,是无法获得网络时代的便捷性。但是安全、便捷与个人隐私之间的边界与伦理到底在什么地方?

这是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是反信息时代,只是提醒每个人都需要考虑这个边界。虽然说科技会改变伦理,今天我们可能觉得个人权利被侵犯,可能会有一天我们会觉得已经离不开大机构收集了数据提供给我们的便利。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当科技正在一步步改变我们的伦理与旧价值观的时候,这也可能是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最自由最囹圄的伦理时代,所有人将为“选择”而活着。

艺术的实践是可以做到社会实践所达不到的影响与诉求,更贴近人类行为的意识。从而发挥“艺术”在文明之中的社会责任。

但同时对于今天我们的艺术家群体来说也都是一场选择的政治。

在民粹与民族之间,在精英与庸俗之间,艺术要么附庸风雅,要么游戏人间,要么孤芳自赏,要么偏安一隅,不过先锋与前卫不就是在越狭小空间里的星星之火,绝望里的生存意识吗?也就是绝望的想象力。我深信一个人在绝望时面对的困境所激发出的条件反射是最有力量和想象力的。

2.下一个艺术浪潮(艺术运动)什么时候到来?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此时此刻,全球各个区域所发生的问题并不只是某个国家、社会、宗教的本体问题。一直都是人类与社会学的问题。

“艺术的行动与介入”也可以说成“艺术的社会实践”或“艺术的参与”,是未来一个很好的艺术方向以及全球性的艺术浪潮。

它会消解与启迪我们以往对“艺术”的基础理解,也在改变我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

艺术到了今天就像一座辉煌而富有千百年历史的象牙塔,权力的划分与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

所有人生活和工作在这一个超级大的生态系统里。享受着权力欲望的物质精神,而超级建筑外却是赤裸的现实。一个小圈子的游戏规则绝不是艺术的未来价值,也绝不会彻底沦陷为资本时代的玩物。而“艺术的社会实践”在今天的文明里,将重新找回艺术的本质与愿望——教育的责任与文明的启迪以及精神的本质。

3.下一个艺术浪潮(艺术运动)会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特征?

“艺术行动与介入”的一个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强调现场与行动,强调共识与共享。这是符合今天全球新文明的趋势,让所有人都更好更有效的理解人类的意识,它与公共事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以及共同的愿望。

比如反思的指向与实效,精神的启蒙与教育等等。同时“艺术的社会实践”更多的去掉艺术伪善的一面,不用象征、隐喻、修辞、假设。回到社会,回到个体,回到行动本身。用“解决”的意识重新理解和塑造艺术的精神与本质。

关于“反思絮语”

时至今日,盛极一时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了,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潮流或艺术运动,中国“当代艺术”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遗憾的是关于这一影响中国艺坛四十年,必将载入艺术史的艺术潮流,除个别学者有一些各自片面的评介之外,由“当代艺术”主要参与者撰写的著作依然稀少。

为弥补这个遗憾,遂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和英盟当代艺术馆共同发起《反思絮语——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出版项目,特别邀请评论家、艺术家来评述中国的“当代艺术”,冀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也让同时代人对此有所了解和思考。

我们所邀请的诸位先生都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恳请诸君秉笔直书或畅所欲言,为历史留据,为后人立言。

关于我们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SHANGHAI HIMALAYAS MUSEUM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由著名建筑师矶琦新设计,前身为创建于2005年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是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对社会的文化回馈。主馆位于上海大浦东人文核心地块喜玛拉雅中心内,是从事艺术收藏、展览、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民营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自成立以来,美术馆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探索美术馆的新模式,重视学术梳理、尝试打通学科壁垒、努力连接当代与传统、推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致力成为提升专业、走向公众的新型美术馆。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喜玛拉雅美术馆注重展开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展览、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努力构建国内外艺术家、机构、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新的发展可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活跃在上海,树立了以当代性、学术性和开放性为特点的新型美术馆品牌,并逐渐将影响力辐射至国际。自2005年以来,我馆已举办近60个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已成为中国的民间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英盟当代艺术馆

HEROAL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反思絮语|邓玉峰:当代艺术绝望的想象力

英盟艺术机构于2010年在成都成立,是一家专门从事艺术品市场推广及学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机构旨在培育艺术市场;培育艺术爱好者、鉴赏家及收藏家;发现和扶持优秀艺术家。“让美伴随每个人,让人类优秀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倡导消费性收藏,力图让艺术品进入千家万户。英盟艺术机构融合雕塑、油画、版画、水彩等艺术品,每年举办约6个不同规模的展览。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推出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品牌展览《素问》、《后来》。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我们通过跨界合作,以沙龙活动、艺术讲座、品鉴会等形式传播和普及艺术知识来延伸展览的边界,带领更多的人关注艺术、亲近艺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