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没有一本书让您反复读反复读,是什么让您爱不释手?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其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几本不同的书让自己爱不释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读经典的好处。因为一本好书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都是面向所有人,所有的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人生敞开的。这就是为什么一本同样的书,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滋味,不同年龄段的重读都不一样,每次收获的东西也不一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这种属性,它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需要我们去阅读和聆听,才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

我近期反复阅读的书是马尔克斯的传记《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大家都会知道,《百年孤独》大家也都了解,但是马尔克斯的一生了写不少好作品,不只有《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获得188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已经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人人都知道哥伦比亚有个伟大的作家写了一本《百年孤独》。但是,从那之后,也会有人质疑说,马尔克斯获得诺奖之后再也写不出好小说了。马尔克斯用了后半生打了许多人的脸。我们现在可以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丝毫不逊色于《百年孤独》的爱情名作,而他的晚年又凭借《活着为了讲述》这本自传,让人再次惊艳,原来,他还没老糊涂——虽然已经快了——《活着为了讲述》大概就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前最后完成的一部力作。

其实从这本自传也能看得出来。因为大多数自传的写法都是考证细节,比如我出生在哪一年,具体到那些日子干了哪些事情,基本都是编年体的叙事。但是马尔克斯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对这些一年一年的流水账没啥兴趣。如果我们记得这本自传的开篇就会发现有句话非常牛逼,他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是我们为了讲述回忆起来的日子”。这句话太牛逼了,我们每个人活过了一生,回首往事,能够记住的其实寥寥无几,但是写回忆录的时候,偏偏借助日记和信件,以及综合其他人的回忆,打造一个“我能记住我活过的所有岁月”的假象。这其实是扯淡,人的一辈子是用来遗忘的,不用说几十年前的事情,就是昨天和前天发生的时候,很多细节我们都记不清了。所以马尔克斯就很厉害,他把自传写成了“回忆”,他把回忆写成了小说。这本自传的牛逼就是不用编年体,只用回忆来摘录了人生中的重要的几个节点。简略的几个画面就能看出来马尔克斯的牛逼。

这本自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只写到了马尔克斯青年时期,从出生到出版第一本小说《枯枝败叶》,至于距离写出《百年孤独》还有十几年的事情,距离获得诺奖还有差不多二十年的事情。为什么这样写?很简单,因为马尔克斯写不下去了,他晚年身患老年痴呆,记忆出现了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解释说,如果写完他的一生,一本书恐怕是不够的,写完他的青年时期就写出了他一生最厚的一本书,写完整个一生估计要三四本厚书才能够。而且,只有写作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原来我们的回忆中打捞出这么多的细节,原来我的人生也可以有这样丰富的东西可以挖出了。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尊重自己的回忆,它会给你惊喜。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大书,都可以有自己的自传。


说书人思郁


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有!在人生岁月的不同时期,因为一本书或者几本书对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是一定会的。我最近一直在读的是汪曾祺的《故土•故人•故情》,汪老的文笔清新隽永,自在逍遥,读着汪老的文字如同与熟识的老友谈心,心里会觉得通达舒坦。

读书常常会这样的感觉,有的图书因为喜欢,竟不忍一口气把它读完,就像遇到了好的食品会慢慢地品味其中的美味一样,会特别在意口齿间留下的余香。遇到好书也是一样,每次只读一两个篇章,每每捻动含着墨香的书页,心中便会漾起满足的感觉。

记得以前一直放在案头的两册图书便是不忍一气读完的,一册是明代袁中道的《游居柿录》,另一册是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两册图书都是散文类小品,读此类书不必把时间安排的过紧,泡一杯热茶,捧读书中的一两个章节,品味着作者描述的世事境遇,神交如入书境,读得忘我,便是最好的休息了。

我曾经历过在应该读书却没有书读的年代。现在手中还存有当年用工余时间手抄俞平伯所著《唐五代词》240首词例,翻看这册笔记本总是会让人对那个不堪的年代有着心痛的感觉。



六弟途闻


《人间草木》,温暖的人间烟火

上学时老师总是强调,读书就是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只有这样,你才是读透了这本书。由厚到薄是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由薄到厚是知识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好书,就是不论我们读了多少遍,再次阅读还是让人有所感悟和收获,汪曾祺老师的《人间草木》就是这样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



我的床头放着汪曾祺老师的《人间草木》,我的案头也有相同的一本《人间草木》,只是两本书的封面装祯不同罢了。喜欢汪老的散文,他的文字干净通透,整体布局都是安静和温暖的色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象拉家常一样,令人心生愉悦。用一句话来概括此书,就是不闹腾。他写花,写草,写风景,也写鸟,莫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仿佛招之即来。 在他的笔下,总是岁月静好的样子。



他热爱生活,醉心人间烟火。为了给好友送几只新鲜的茄子骑行了大半个北京城,为了了解鸟的习性,他和遛鸟的人结为莫逆之交……任谁又能看出他在文革时受到的莫须有的冤屈,又经历了多少痛苦的磨难,身体和心灵都曾遭受重创。可在汪老的身上笔下,你看不出岁月的苍桑,有的只是美好和希望。这就是人格魅力吧,难怪人们都称汪老为“最后的仕大夫”。



喜欢一本书,是这本书不但带给人精神层面的愉悦,还因为写书的作者带给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读一遍汪曾祺老师的《人间草木》,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是刘玲子candy,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您的共鸣,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学习。


刘玲子candy


我觉得令我爱不释手的书,就是《增广贤文》。这本书的作者已无从查考,我还是小时候,听一个在封建衙门做过师爷的亲戚讲过,说此书是一个姓陈的死囚写的。他写成这本书后,被皇帝知道了,认为他把世间的一切都说尽了,就免了他的死罪,结果在出狱那天被雷电击死了。

无论如何说,虽此书宣扬了宿命论观点,但它的精华仍不容忽略。它的内容包罗万象,用词用句十分精辟,富有很深的哲理。且文字优美、对偶严谨,处处闪射出智慧的光芒。


第一哲学家


中国:

余华《活着》

贾平凹《废都》

古华《芙蓉镇》

王小波《黄金时代》

路遥《人生》

陈忠实《白鹿原》

外国:

杰克·希金斯《鹰从天降》

海因里希·伯尔《一声不吭》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米兰·昆德拉《玩笑》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TomMackun


我还真的有这样一本书非常的喜欢。

最近买了一堆书,最喜欢看的就是一个类似儿童读物吧《爸爸小时候》,带着浓浓的童谣的味道。

把我们小时候的货郎担等走街串巷的同年记忆那么温柔的结合起来,读起来真的满满的都是感动。

其中有些漫画穿插,一方面可以方面阅读,另一方面也能加深理解。

每一个小故事里,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乡里乡情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了凡言兼小空空


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写的。这位在40岁之前就实现财务自由的年轻人有如此的觉悟和智慧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你会忍不住去想,他做了多少阅读和思考。

第一:认清现实,我们往往对现实的认知和现实本身是有偏差的。

第二:怎么消除偏差,那就是要承认现实,承认未知的事物还很多,慢慢滴通过行动去磨砺自己,建设自己的心智。

第三:他讲到时间不可管理,可以管理的是我们自己,那就对一个人的自律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只要那些自律的人才可能和时间成为朋友而不是成为敌人。

第四:对于 人脉 积累 交换 等让人困惑的解读真是便譬如里。


扒井岩看世界


有的,圣经,迄今为止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被成为书中之书。是一本精神和灵魂的宝藏,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宗教等。

孤独时读这本书会让您得到温暖;迷茫时读此书会让您找到方向; 受伤时读此书,会让您得着医治;下沉时读此书,会让您变得高昂;失意时读此书会看到希望。

这是人的生命成长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立方白石


有很多书我反复读,都爱不释手:

《荀子》和《吕氏春秋》这两本书都是集百家思想于一身。

《诗经》:《诗经》中有三百多篇诗歌,我能背诵十几篇。

还有道家经典《列子》。

虽然《周易》和《老子》也博大精深,但我最爱读的,当数《荀子》、《吕氏春秋》、《诗经》和《列子》这四本书。这四本书我都读了三遍,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


杨朱学派


语文课本,英语课本,历史课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