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沒有一本書讓您反覆讀反覆讀,是什麼讓您愛不釋手?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其實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幾本不同的書讓自己愛不釋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讀經典的好處。因為一本好書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都是面向所有人,所有的時代,一個人所有的人生敞開的。這就是為什麼一本同樣的書,每個人都能讀出不同的滋味,不同年齡段的重讀都不一樣,每次收穫的東西也不一樣。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這種屬性,它具備了人類所有的智慧,而這種智慧需要我們去閱讀和聆聽,才能領略其中的一部分。

我近期反覆閱讀的書是馬爾克斯的傳記《活著為了講述》。馬爾克斯大家都會知道,《百年孤獨》大家也都瞭解,但是馬爾克斯的一生了寫不少好作品,不只有《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獲得188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已經躋身於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列,人人都知道哥倫比亞有個偉大的作家寫了一本《百年孤獨》。但是,從那之後,也會有人質疑說,馬爾克斯獲得諾獎之後再也寫不出好小說了。馬爾克斯用了後半生打了許多人的臉。我們現在可以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絲毫不遜色於《百年孤獨》的愛情名作,而他的晚年又憑藉《活著為了講述》這本自傳,讓人再次驚豔,原來,他還沒老糊塗——雖然已經快了——《活著為了講述》大概就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前最後完成的一部力作。

其實從這本自傳也能看得出來。因為大多數自傳的寫法都是考證細節,比如我出生在哪一年,具體到那些日子幹了哪些事情,基本都是編年體的敘事。但是馬爾克斯的牛逼之處在於,他對這些一年一年的流水賬沒啥興趣。如果我們記得這本自傳的開篇就會發現有句話非常牛逼,他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是我們為了講述回憶起來的日子”。這句話太牛逼了,我們每個人活過了一生,回首往事,能夠記住的其實寥寥無幾,但是寫回憶錄的時候,偏偏藉助日記和信件,以及綜合其他人的回憶,打造一個“我能記住我活過的所有歲月”的假象。這其實是扯淡,人的一輩子是用來遺忘的,不用說幾十年前的事情,就是昨天和前天發生的時候,很多細節我們都記不清了。所以馬爾克斯就很厲害,他把自傳寫成了“回憶”,他把回憶寫成了小說。這本自傳的牛逼就是不用編年體,只用回憶來摘錄了人生中的重要的幾個節點。簡略的幾個畫面就能看出來馬爾克斯的牛逼。

這本自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他只寫到了馬爾克斯青年時期,從出生到出版第一本小說《枯枝敗葉》,至於距離寫出《百年孤獨》還有十幾年的事情,距離獲得諾獎還有差不多二十年的事情。為什麼這樣寫?很簡單,因為馬爾克斯寫不下去了,他晚年身患老年痴呆,記憶出現了問題。但是我們也可以解釋說,如果寫完他的一生,一本書恐怕是不夠的,寫完他的青年時期就寫出了他一生最厚的一本書,寫完整個一生估計要三四本厚書才能夠。而且,只有寫作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原來我們的回憶中打撈出這麼多的細節,原來我的人生也可以有這樣豐富的東西可以挖出了。還是那句話說得好,尊重自己的回憶,它會給你驚喜。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大書,都可以有自己的自傳。


說書人思鬱


回答是肯定的,當然有!在人生歲月的不同時期,因為一本書或者幾本書對你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是一定會的。我最近一直在讀的是汪曾祺的《故土•故人•故情》,汪老的文筆清新雋永,自在逍遙,讀著汪老的文字如同與熟識的老友談心,心裡會覺得通達舒坦。

讀書常常會這樣的感覺,有的圖書因為喜歡,竟不忍一口氣把它讀完,就像遇到了好的食品會慢慢地品味其中的美味一樣,會特別在意口齒間留下的餘香。遇到好書也是一樣,每次只讀一兩個篇章,每每捻動含著墨香的書頁,心中便會漾起滿足的感覺。

記得以前一直放在案頭的兩冊圖書便是不忍一氣讀完的,一冊是明代袁中道的《遊居柿錄》,另一冊是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兩冊圖書都是散文類小品,讀此類書不必把時間安排的過緊,泡一杯熱茶,捧讀書中的一兩個章節,品味著作者描述的世事境遇,神交如入書境,讀得忘我,便是最好的休息了。

我曾經歷過在應該讀書卻沒有書讀的年代。現在手中還存有當年用工餘時間手抄俞平伯所著《唐五代詞》240首詞例,翻看這冊筆記本總是會讓人對那個不堪的年代有著心痛的感覺。



六弟途聞


《人間草木》,溫暖的人間煙火

上學時老師總是強調,讀書就是一個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過程,只有這樣,你才是讀透了這本書。由厚到薄是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吸收,由薄到厚是知識層次的拓展和延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本好書,就是不論我們讀了多少遍,再次閱讀還是讓人有所感悟和收穫,汪曾祺老師的《人間草木》就是這樣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書。



我的床頭放著汪曾祺老師的《人間草木》,我的案頭也有相同的一本《人間草木》,只是兩本書的封面裝禎不同罷了。喜歡汪老的散文,他的文字乾淨通透,整體佈局都是安靜和溫暖的色調,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娓娓道來,象拉家常一樣,令人心生愉悅。用一句話來概括此書,就是不鬧騰。他寫花,寫草,寫風景,也寫鳥,莫不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彷彿招之即來。 在他的筆下,總是歲月靜好的樣子。



他熱愛生活,醉心人間煙火。為了給好友送幾隻新鮮的茄子騎行了大半個北京城,為了瞭解鳥的習性,他和遛鳥的人結為莫逆之交……任誰又能看出他在文革時受到的莫須有的冤屈,又經歷了多少痛苦的磨難,身體和心靈都曾遭受重創。可在汪老的身上筆下,你看不出歲月的蒼桑,有的只是美好和希望。這就是人格魅力吧,難怪人們都稱汪老為“最後的仕大夫”。



喜歡一本書,是這本書不但帶給人精神層面的愉悅,還因為寫書的作者帶給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每讀一遍汪曾祺老師的《人間草木》,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我是劉玲子candy,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您的共鳴,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


劉玲子candy


我覺得令我愛不釋手的書,就是《增廣賢文》。這本書的作者已無從查考,我還是小時候,聽一個在封建衙門做過師爺的親戚講過,說此書是一個姓陳的死囚寫的。他寫成這本書後,被皇帝知道了,認為他把世間的一切都說盡了,就免了他的死罪,結果在出獄那天被雷電擊死了。

無論如何說,雖此書宣揚了宿命論觀點,但它的精華仍不容忽略。它的內容包羅萬象,用詞用句十分精闢,富有很深的哲理。且文字優美、對偶嚴謹,處處閃射出智慧的光芒。


第一哲學家


中國:

餘華《活著》

賈平凹《廢都》

古華《芙蓉鎮》

王小波《黃金時代》

路遙《人生》

陳忠實《白鹿原》

外國:

傑克·希金斯《鷹從天降》

海因裡希·伯爾《一聲不吭》

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

保羅·柯艾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米蘭·昆德拉《玩笑》

瑪格麗特·米切爾《飄》


TomMackun


我還真的有這樣一本書非常的喜歡。

最近買了一堆書,最喜歡看的就是一個類似兒童讀物吧《爸爸小時候》,帶著濃濃的童謠的味道。

把我們小時候的貨郎擔等走街串巷的同年記憶那麼溫柔的結合起來,讀起來真的滿滿的都是感動。

其中有些漫畫穿插,一方面可以方面閱讀,另一方面也能加深理解。

每一個小故事裡,散文化的語言風格,鄉里鄉情的親近感油然而生。


了凡言兼小空空


把時間當作朋友,李笑來寫的。這位在40歲之前就實現財務自由的年輕人有如此的覺悟和智慧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你會忍不住去想,他做了多少閱讀和思考。

第一:認清現實,我們往往對現實的認知和現實本身是有偏差的。

第二:怎麼消除偏差,那就是要承認現實,承認未知的事物還很多,慢慢滴通過行動去磨礪自己,建設自己的心智。

第三:他講到時間不可管理,可以管理的是我們自己,那就對一個人的自律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只要那些自律的人才可能和時間成為朋友而不是成為敵人。

第四:對於 人脈 積累 交換 等讓人困惑的解讀真是便譬如裡。


扒井巖看世界


有的,聖經,迄今為止讀的次數最多的一本書。被成為書中之書。是一本精神和靈魂的寶藏,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人文,宗教等。

孤獨時讀這本書會讓您得到溫暖;迷茫時讀此書會讓您找到方向; 受傷時讀此書,會讓您得著醫治;下沉時讀此書,會讓您變得高昂;失意時讀此書會看到希望。

這是人的生命成長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立方白石


有很多書我反覆讀,都愛不釋手:

《荀子》和《呂氏春秋》這兩本書都是集百家思想於一身。

《詩經》:《詩經》中有三百多篇詩歌,我能背誦十幾篇。

還有道家經典《列子》。

雖然《周易》和《老子》也博大精深,但我最愛讀的,當數《荀子》、《呂氏春秋》、《詩經》和《列子》這四本書。這四本書我都讀了三遍,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


楊朱學派


語文課本,英語課本,歷史課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