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鲁智深为何控制不住杨志?

HYD知



杨志在梁山上排名第十七位,在天罡星序列中间,按照能力和功劳,也算说得过去。不过,看看杨志的履历,家族名望和机会,这又是一个很尴尬的名次。杨志祖上是大名鼎鼎的杨令公,这和关胜、呼延灼有的一拼;杨志应过武举,靠本事当到过制使,曾经和林冲、呼延灼交过手,都是在三五十个回合内打成平手。制使低于团练使,高于统领使。秦明是统制,呼延灼是都统制,不知道这统制和制使是怎么比较的,大概杨志的官职不会低于秦明吧;杨志曾经上过梁山,王伦当年想留下他挟制林冲。综合以上考虑,如果当初杨志真留下来,梁山五虎将应该有他一个席位,排名还应该在秦明之上。可由于种种原因,杨志只得了个“八虎骑”第三! 造成这种局面,只因为杨志这个人很“二”,整个出场经历“二”,他想问题干事情也有点儿“二”。


杨志的经历和“二”有着密切的联系 杨志两次押运。第一次押运花石纲,结果是命运不济,船到了黄河里翻了,人家一般“十个制使官”,九个都交了差,唯独他一个失了手。后来为梁中书押运生辰纲,也是以失败告终。有意思的是,这个生辰纲是第二次被人成功打劫,去年那一次,甚至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只有这个第二次被打劫,才让人看了一出精彩的故事。 说到押运,杨志为此是两次谋官。第一次失手后,杨志好不容易等到了罪行得到赦免,收得了一担儿钱物,就到京城里活动,想的是“官复原职”。第二次押运生辰纲,杨志是知道路途艰险的,他自己报了八处强人出没的地方,每一处都潜藏着极度的危险,但杨志还是经不住诱惑答应下来。梁中书先是说:“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杨志答应下来以后,梁中书又说:“我写书呈重重保你受道诰命回来。”有了这个诱惑,杨志是不顾一切,玩儿命的前往东京去了。 杨志收了一担钱物准备上东京活动官复原职,经过梁山泊,正赶上林冲要把一个投名状,两人好一番较量。本来,心胸促狭的王伦害怕镇不住林冲,看到杨志这般好武艺,就有心留下他,以便让杨志制约林冲,他好坐稳这个山寨之主。可是杨志一心想着回东京,就没有留下。后来丢了生辰纲,也曾经想过再去梁山泊落草的,可是“如今脸上又添了金印”,这时候再去投奔人家,“好没志气”,多没面子!就这样又上了二龙山。但这个二龙山又怎能和梁山泊相比?论领导的名气、山寨规模、安全环境都不在梁山一个层次,所以,这第二个山头还是上了梁山泊。 二龙山这个“二”也就没的说了,问题是杨志想夺过来自己占着,却偏偏有人在他前面到来,他是紧赶慢赶赶上了一个第二,因此上,他也只能是二龙山的二当家。别的不用说了,就连让他第二次犯罪的人也叫牛二! 杨志这个人还真有点儿“二” “二”这个字现在用的比较多,也好懂。最初源于俗语,一吊钱是五百个大子儿,半吊钱就是二百五十个。由于一吊串在一起太重,不便于支付,所以也会把一吊钱分作两串。不着调儿不够吊就是半吊,半吊(调儿)就是二百五,简称“二”。办事不经脑子,冒出一个想法来就莽撞的去干,这种情况也被称作是“二杆子”。看看杨志,还真有这么点儿“二杆子”脾气! 杨志经过梁山泊,被请到山上,王伦曾经劝他留下,杨志心里想着那个“官复原职”,就没有答应。在那个社会,想当官,这本无可厚非,文武科考不都是为了当官吗?问题是杨志和人家不一样,他是个罪犯,虽然赦免了其罪,但他永远都是一个有“前科”的人。关键在于,他的那个“原单位”是谁说了算?高俅!这样一个街头混混能够当上太尉,杨志还敢到他那里去混事儿,的确算不上明事理之人。杨志在外混了多年,可能只听说高俅凭得一脚球就飞黄腾达,其他方面的为人并不知道,但王伦清清楚楚给他说了,杨志并没有警醒。王伦告诉杨志,“高太尉那厮安不得好人”,眼前的林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况且,你是一个曾经“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更重要的是,“高俅那厮现掌军职”,像你杨志这样有本事的人,“如何肯容你”? 如果杨志对王伦的话有所怀疑的话,林冲就在眼前,总可以问一问林冲吧?杨志在梁山住了一宿,有时间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本原因在于,杨志认为他那担子钱物管用,只要能把那担钱物还给他,他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成想,在高俅这种人把持的衙门里,武艺、道德、正义都可以贬值,唯有官位是涨价的,所以,杨志钱是花出去了,可换来的只是见了高太尉一面,得到的是一番羞辱。 在这件事情上,杨志真是够“二”的。 在杀牛二问题上,杨志也很“二”。


杨志把钱都用在了买官上,事不成,只好卖祖上的宝刀,以便当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可赶上人倒霉,整整站立了四个小时,没有人问,好不容易来了个人,却是东京城里有名的浑球牛二。经过一番唇舌撕扯,杨志“一时性起,望牛二嗓根上搠个着”,牛二倒地,杨志再补上两刀,牛二“死在地上”。 如果把这件事和鲁智深杀郑屠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出杨志很“二”。鲁智深知道郑屠干得是卖肉的勾当,家里肯定有刀,但人家是赤手空拳打镇关西,只不过是下手重了点儿,三拳就把人打死了。郑屠号称镇关西,肯定有一定的武艺,鲁智深敢前去教训他,是对自己的一种自信,否则,又怎敢到肉铺前面去舞拳弄脚?牛二是个泼皮,拳脚功夫肯定不咋样,对付街市上的居民百姓也许还行,因为人家不是练武之人,一般的武艺可能还有很多顾忌,但他的功夫不可能很高。假如武艺了得,无论是自己开武馆,还是给有钱人家当武术教师,肯定能挣不少钱,用不着在街市上混。杨志如果不是很“二”,即便是牛二武功高强,抱着一颗“为民除害”之心,也应该借此机会好好痛打牛二一顿。即便是不能从根本上教育好这个泼皮,趁这个机会把刀买了,也是好的。你看武松,把蒋门神打倒以后,逼着他把快活林还给施恩,并让他离开孟州,否则是见一次打一次。可能有人会说,杨志是被牛二一步步逼到这个地步了。问题正在这儿,你这么长时间被一个泼皮玩儿得滴溜溜转,英雄气概何在?不是“二”又是什么! 鲁智深打死了人,马上意识到,要吃官司,应该马上走。而杨志却很“二”,让街坊众人和他一道到“官府里”出手!美其名曰不肯连累了众人。鲁智深杀死了郑屠,不管怎么说,郑屠还是个经营业户,难道他就不怕连累众位邻居?像牛二这种泼皮,“开封府也治他不得”,杀了正好为官府省了很多麻烦,难道他在官府里的重要性还会比郑屠要紧!杨志可能觉得,杀了这样的人,官府可能会给他定性一个“为民除害”,说不定哪一个当官的欣赏他,立马就会给他一个捕头或者是都头干干。还有一种可能,杨志那一担子钱物不是正道儿来的,要不然,逃走了再去挣一担钱物就是了。只有这钱来路不明,才说明杨志不能逃走,逃走了连饭也吃不上,不是被捉,就是饿死。如果不是这种可能,只能说杨志很“二”。 杨志押运生辰纲表现的很“二”。 当梁中书要把生辰纲交给杨志押送时,杨志也曾经推三阻四,不想前去,但他推辞的结果是要一个说了算的“主管”,也就是要一个一人独得的功劳。却不想,他要到的只是“第一责任人”,绝对不是押运成功后的第一受益人。他也知道,这么大一笔财富,人家是不会交给你一个“配军”的,要是你不押运,自己贪下来怎么办?所以也说了“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结果就出现了梁中书老婆的“奶公谢都管”。有了这个人,杨志知道这差事是“去不得了”,原因也很清楚,他是梁中书夫人娘家“太师府门下奶公”,路上一旦和杨志别扭起来,杨志是没法和他“分说”的,但只是梁中书一句话,说让他们路上都听他的,就把事情接了下来。接下来就接下来吧,你能给这个老都管多一点尊重,让他站在自己一边,这事情可能还好说一些,可这个杨志却和所有人都站在了对立面,以至于人家找老都管告状,老都管出面和他“分说”。结果就是,他被老都管骂作“芥菜子”大小一个官儿,不过是一个“遭死的军人”,跑出来“恁地逞能”干啥? 实际上,杨志这种不顾自己身份逞能的事情还真的干过。呼延灼攻打桃花山那会儿,李忠、周通抵挡不住,只好到二龙山来求救。二龙山“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杨志不过是第二把交椅,可是他并没有和鲁智深商量,马上就说,“本不去救应的是”,然后说了两条理由,就替鲁智深做主了。作为第二把交椅的杨志,贸然就做出山寨行动方面的重大决定,的确是够“二”的。

杨志这个人有何意义 杨志是宋朝名将之后,按照正常的途径,即便是上梁山,也应该像呼延灼、关胜一样,作为军官,征剿梁山泊,然后被捉,被感动投降。但这种简单的重复,不足以说明大宋军队整个将门之后的生存状况,他们还有杨志这一种类型。对于梁山好汉来说,虽然都是上山,但方式还是有所区别的。阮氏兄弟是早就向往,“哪怕学得他们一日也好”,后来上了梁山,自然是心满意足。前来征剿梁山的军官们是打了败仗,“回去也是个死”,只有投降。还有各种各样吃官司的人、同为山头兼并过来的人,为了某种需要被人挟持上山的人,都是殊途同归。杨志也是一种类型,他不是因为官司,也不是作为俘虏,更没有受到胁迫,相反,他是受到尊重和礼遇,受邀上梁山的。但是,杨志不愿意上梁山,他是真心想着为国家出力,而不是先反后招安再去出力,尽管他那个出力的方式是贿赂获得官位。当官场上真正容不下他的时候,他仍然想着不去梁山,因为人家“敬你”的时候没去,等到脸上添了金印再去,是害怕人家笑话的。但二龙山这种山头和梁山是没法比的,所以,不愿意上梁山的杨志还是得上梁山。


昭烈名臣


在二龙山时,鲁智深是一把手,杨志是二把手。按理说,杨志应该以鲁智深马首是瞻,但问题是,根据原著中所记载,杨志显然处处不服鲁智深,甚至想与他分庭抗礼。对此,我们可以来看下原著:

在三山聚义时,有小喽啰禀告,青州慕容知府派遣双鞭呼延灼攻打桃花山,桃花山特派人来请二龙山求救,这个时候杨志却率先站出来说道:

“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怕坏了江湖上豪档,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可留下张青、孙二娘、施恩、曹正看守寨栅,俺三个亲自走一遭。” 随即点起五百小喽罗,六十馀骑军马,各带了衣甲军器,下山迳往桃花山来。

这段话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自然有。因为,杨志说的那番话,准确来说应该由鲁智深来说,才比较合情合理。这样大的事,老大还没有发话,老二就拍板决定,这眼里有大哥吗?好像是没有的!而鲁智深对此,也没有什么反对。这本身证明,杨志一贯就不服鲁智深,所以他虽然是二哥,却总喜欢绕过鲁智深发话。



那么,为什么杨志敢不服鲁智深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鲁智深实在没有让杨志服他的地方。说到单挑的能力,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就打过一架,算的是半斤八两;说到白道的地位,杨志当过制使,鲁智深却只当过提辖,鲁智深显然要比杨志低一个档次。再说到家世背景,杨志是杨家将的后人,出身名门望族,而鲁智深则是普通人家出身。

更关键是,鲁智深为人处世,处处透露着一种霸道的意味,虽然他有一股侠义气,会弥补这种霸道的缺点。但是,霸道毕竟是霸道,会有意无意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与此同时,杨志做事也很霸道,而且他还是心比天高的一个人。

在这种背景下,杨志自然很难对鲁智深心悦诚服。甚至而言,这样两个霸道的人聚在一起,自然自然是免不了磕磕碰碰。而鲁智深想真正控制住杨志,想让杨志甘心臣服自己,自然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后来,在鲁智深决定会聚三山力量打青州时,杨志对鲁智深的不服气表现得就更直接。因为杨志当时就提议,我们应该找宋江出来,领衔攻打青州。杨志的这种提议,本身就是对鲁智深不信任和不服气的意思。因为,鲁智深凭什么就不能带领大家干这件事情?

但是,鲁智深却不能表达出这种意思。因为杨志已经明确提议要请宋江出面干这件事;而武松本身就是宋江的铁杆粉丝,自然愿意支持宋江;白虎山的孔亮是宋江的入室徒弟。李忠、周通对鲁智深的盛气凌人,也从来都是忍气吞声的样子,肯定不愿意鲁智深来领衔。

更主要的是,大家一块攻打青州。这是什么性质的事?三山系的强盗,恐怕也是心里直打鼓。能拉个更牛逼的大哥出来领衔,大家自然都会非常乐意的。在这种背景下,鲁智深如果拒绝杨志的这种提议,非但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会弄得自己非常没面子。

所以,他就只能说了这样一番嘲讽的话:“我只见今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说宋三郎好。可惜洒家不曾相会。”套用我们现在的语境,那就是:今天有人说宋江很牛逼,明天也有人说宋江很牛逼,但问题是,他既然这么牛逼,为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他!


我是赵帅锅


首先,我要说的是,武松、鲁智深和杨志在二龙山上,地位相差不大,根本没有谁控制谁的意思。

尤其是鲁智深和武松。虽然在《水浒传》里面,施耐庵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描写武松与鲁智深的关系,但是二人彼此敬重是显而易见的。

  1. 鲁智深与武松互相敬重

就以二龙山的情节为例。有一次,白虎山的孔明被青州兵马抓走,孔亮向二龙山求援。当时山上的主要负责人杨志、鲁智深和武松提出召开一次会议。

在会上,武松首先说,我们今天要以义气为重,一起攻打青州,活捉呼延灼,然后夺取府库钱粮。这句话显示出了武松的聪明才智,武松将重点放在了抢夺府库钱粮,其目的是为大家谋取利益。这自然是很好的出兵理由(其实,武松和孔亮有私交)。

鲁智深作为形式上的二龙山首领,自然明白武松的意思。但是鲁智深立即表示,我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便吩咐人手准备攻打青州。由此可见,鲁智深和武松彼此都是心怀敬意,留有面子。

这时候,杨志出来说青州城池坚固,人强马壮,不如联合梁山一起行动。鲁智深说,正是如此,并想借机与宋江一见。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首先说明,鲁智深并没有压制武松,也没有打算管武松。

2、鲁智深很有可能嫉妒杨志

那么,鲁智深对于杨志呢?这两个人以前都是“公务员”,鲁智深曾经是个“提辖”相当于边区的一个小警察。杨志呢,以前可是东京的“制使”,也就是首都殿前司所属的军官,相当于禁卫军的官员。

当杨志因为生辰纲被劫之后,看到鲁智深,曾经有过一次交锋,两个人谁也不服谁。虽然最后两人冰释前嫌,但其中一段对话就是问曾经各自的职位,报上自己的光荣历史(比如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由此可见,二人虽然表面友好,但是骨子里却有互相攀比的嫌疑。

因此到了二龙山,杨志虽然经常出谋划策,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鲁智深因为嫉妒杨志,经常会不自觉的压制杨志。


兮兮说事儿


这个题目本身就有问题,鲁智深是二龙山老大不假,但是按照他的脾性和做派,不会对武松有管的行为,更不会想着去控制杨志。

鲁智深与武松必然会惺惺相惜

先说鲁智深与武松的关系,他们之前并未互相见过,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以后,没有出路,经人介绍,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和杨志。

在金圣叹眼中,这两个人都是上上人物,武松比鲁智深还要受好评,在金圣叹看来是天神一般人物。因为鲁智深还在桃花山卷过金银器,武松一直磊落。

二人的共同点一是对官府和朝廷已经彻底死心,不再抱任何幻想。二是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主儿,鲁智深搭救金翠莲,一路帮助林冲,武松帮助施恩,都是一个性质。

再者,他们都是没有出路以后,做了挂名的出家人,再后来都到了梁山以后,认清了宋江替天行道实际上是真招安的目的以后,也站在统一战线上,成了不合作派。

综合来看,鲁智深、武松两个人必然是惺惺相惜的英雄好汉。怎么会是鲁智深控制武松呢?

鲁智深与杨志之间不会有情义基础

首先,这俩人出身不一样,鲁智深草莽出身,做了个提辖,觉得不会有前途,借着打抱不平的机会,逃离了。已经对社会绝望的他,丝毫不会抱希望了。

杨志是杨令公后人,一直是世袭的官职,对官家、朝廷一直残存希望,为了官复原职找尽了机会。

结果还是因为只唯上不认下的态度,生辰纲丢了,杨志还把人得罪光了,彻底断了再回去做官的希望。

鲁智深是决绝的落草为寇。杨志是心怀不满而不得不落草,落架的凤凰不如鸡的感觉。因为没能去梁山,到了二龙山,认识了鲁智深,联手做了山寨寨主。这样的两个人到了一起,能有共同语言?

鲁智深那么聪明,大家只是一起落草吃碗饭,又不是创业开公司,能维持下去就行了,谁控制谁啊?有用吗?


何殊我


鲁智深和杨志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关西人,自称“洒家”;都是军官出身,武艺高强;都与林冲有旧,江湖驰名;鲁智深打死了恶霸镇关西,杨志除掉了东京泼皮牛二;鲁智深因护送林冲得罪了高太尉,而后落难江湖,杨志因护送生辰纲不力,同样逃难江湖,漂泊无依……



二龙山下,鲁智深和杨志斗得难解难分,作者写了首赞诗,第一句便是“两条龙竞宝”:二龙山的“二龙”指的就是鲁智深和杨志,山上的寺庙名为宝珠寺,寓意鲁智深和杨志二龙争夺宝珠。互通姓名之后,二龙齐心合力,拿下了宝珠寺。



虽是龙两条,且都是强龙,但鲁智深显然更强一些:二龙斗了四五十个回合,鲁智深跳出圈外,并非力有不及,而是英雄惜英雄;杨志却心中暗惊,和尚好手段,自己刚才勉强招架得住。宝珠寺名为寺庙,实为聚义厅,鲁智深名为和尚,实则绿林好汉,宝珠寺是上天赐给鲁智深的。

夺下宝珠寺后,作者写“鲁智深并杨志做了山寨之主”,并没有特意写鲁智深坐了头把交椅,杨志坐了二把交椅,这显然是有意给杨志面子。



三山聚义时,杨志提议联合梁山,鲁智深也有此意,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与宋江见面时,二龙山定然是以鲁智深为尊,但宋江对杨志同样敬重。

不仅二龙山,清风山、桃花山也一样,头领之间还是比较“民主”的,毕竟大家都是绿林中人,又兄弟相称,没那么多规矩,有事商量着来,不能坏了义气。鲁智深和杨志都是性情中人,坦荡豪爽,不拘小节,可以说关系相当和谐——如果误解,可不就成了“控制不住”?


上头派掌门


鲁智深控制不住杨志?何出此言?难道杨志四处咬人了吗?还是每天踢寡妇门挖绝户坟了?鲁智深除了用根链子拴住他,别无他法?


好像没有吧!

相对于后来梁山泊等级森严的制度,二龙山的三位当家人鲁智深、杨志和武松之间更像是松散的合伙人关系。

鲁智深生性豁达,不拘小节,杨志虽然脑子缺根筋使但是根正苗红,功夫也好,武二郎更不用说了,杀伐果断,快意恩仇,一系列的战斗取得了巨大的江湖名声。

他们三人实力相当,短期目标一致,之间也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鲁智深和杨志是随机结合在一起的,当时杨志丢了生辰纲,走投无路。

恰好碰到鲁智深也被高俅追杀,无处可去,上二龙山是两个人共同协商的结果,谁也没有赚谁,谁也没有求谁。

谈何而起的谁控制谁呢?需要控制吗?难道杨志是个灯泡,非要给他安个电门根据需要让他亮或者灭。


有的同学会说杨志是个官迷,总想捞个一官半职弄个封妻荫子,这和鲁大师和武行者的志向不同。

没错,杨志以前就是那样想的,哪怕他上了二龙山也是那样想。

但是,鲁智深也没有拦他啊。

他当不了官,不是鲁智深中间拦着或者起坏作用,完全是“运蹇时乖”,他当不成。

他谋个一官半职为国效力的想法最后是“冷脸贴了热屁股”,当时来运转的时候他又没把握住机会,被吴用等人算计,丢了生辰纲。

这时即使朝廷再次赦免他的罪责,他也没脸去央求人家给个官当啊!

如果说他上了梁山以后,成了支持招安的一份子的话,比较靠谱。

因为大的环境变了,梁山有了逼迫朝廷不得不招安的实力,杨志此时投入其中名正言顺。


梁山一百单八将聚齐后,原来各个山头的人马进行了重新的洗牌,组合,这时候杨志要干什么,支持哪条路线,其实已经和鲁智深无关了,鲁智深也不想去控制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田获三狐


二龙山是当初以鲁智深和杨志二人为首加上曹正等一众人合力夺取的,当时大家推鲁智深做了二龙山的大当家,杨志为二当家,后来又加入了武松,张青孙二娘夫妇以及金眼彪施恩等人,共计大小头领七人,手下喽啰数千人,成为了仅次水泊梁山的第二大山头!鲁智深在江湖上的名气很大,所以被大家公推为二龙山的大当家,但鲁智深却一直难以对二当家杨志进行有效的掌控,江湖上大名鼎鼎的打虎英雄武松都对鲁智深敬佩有加,听从鲁智深的安排调遣,为什么杨志却能特立独行,不受鲁智深控制呢?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杨志之前的家庭背景和官职远在鲁智深之上

杨志是,宋朝著名的杨家将后人,自己又是武举出身,曾担任殿帅府制使,而且还是杨志做的还是京官;而鲁智深呢?只是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有句话叫做“官大一级压死人”杨志这比鲁智深的官职可不是大一级两级啊!

杨志比鲁智深更富有谋略

其实鲁智深和杨志这两个人物在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中都是富有一定谋略,有自己独立思想,不容易受他人控制的,和李逵,王英那样的人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但两人相较起来,还是杨志略胜一筹!从押送生辰纲时的小心谨慎,到斗杀牛二时的沉着冷静,最后在攻打青州时的冷静细致,都能体现杨志的智谋还是比鲁智深较高的。

杨志孤傲的性格特点

水浒中杨志这个人最大的特点便是孤傲了!这是他后来在梁山上没什么知心好友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之前走投无路,落草为寇的原因!

鲁智深之所以当上二龙山的大头领,主要是在武功上略胜杨志一筹以及江湖上的威望比杨志高,像杨志这种一心只想着仕途的人,并不受当时草莽好汉所看好的,所以鲁智深坐了第一把交椅

由于杨志这种孤傲,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加之自己出身,之前的官职,谋略都在鲁智深之上,所以杨志并不受鲁智深管制,往往在一些大事的决断上,鲁智深还听从杨志的意见。而武松几乎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不如二人,所以往往还是听从这二位哥哥的。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把不同的人捏合在一起的,是希望,现在叫愿景。

一个人服另一个人,大多数时候,是那个人能够提供更好的愿景。

比如鲁智深和武松。两人同为草根出身,都做过低级小吏,还干过挂名和尚,两人性格都极爽快,嫉恶如仇,价值观趋同,愿景也基本一致:替天行道!两人都反对招安,厌恶官场。

武松是在血溅鸳鸯楼后,投奔二龙山,他与鲁智深惺惺相惜,两人都是光明磊落、行侠仗义的好汉,武松对鲁智深是敬重加感激,两人关系就比较融洽。

杨志则大为不同。

他和鲁智深差别太大。论出身,杨志是老将杨令公的后人,算的上名门世家;论官职,杨志中过武举,做过殿帅府制使;论志向,杨志算个官迷,曾经N次被从体制内踹出来,又N+1次哭着喊着要进入体制。只是,这哥们运气实在不好,热脸贴到了冷屁股,办差不利,干一次砸一次,最后,着了梁山的道,弄丢了生辰纲,实在走投无路,只好落草为寇上了二龙山。

杨志的志向绝不是当什么山大王,举什么替天行道的旗子。他对朝廷还是有幻想的,“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即使落草,在他也是“曲线救国”,他梦想的是有朝一日,钦差大臣拿着圣旨来招安。

这样的两个人,出身、性情、脾气、志向、愿景完全不同!杨志到二龙山做第二把交椅,完全只是个过渡,是个跳板,这让他怎么听鲁智深的呢?

思路决定出路。两人思路完全不一样,寻找的出路也绝不会相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饮水君


这个问题问的就很尴尬,纵观小说,丝毫没有任何文字表明二龙山内部有什么矛盾,况且二龙山三暴力男非严格意义的座次顺序完全是按照上山顺序定的,大家都从良民落草为寇了,还纠结什么文体两开花啊。

那么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人之间彼此的关系也没什么好纠结的,既然都是不得已在此落草的人,那么首先要一视同仁先都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了,所以三人在没并入梁山时基本上三观都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大家觉得相比较于杨志,鲁智深和武松走的更近呢,我想大致原因可能有三点:

一、从兵种来看,鲁智深与杨志都属于马步全能,但是鲁智深是从步兵的方向培养自己的,杨志走的是更加炫酷的马军路线,而武松是纯粹的步兵,这样一来无论是上山前后,由于兵种因素鲁智深和武松会走的更近些。

二、从身份来看,鲁智深和武松都有僧人的影子,当然,人家俩也是想破戒就破戒的人,所以从“连连看”的角度,大家更愿意把相同属性的人整理在一起。杨志是将门之后,由于自身的原因先后丢了花石纲和生辰纲,但人家屈身绿林也是有很大的不甘心,所以没出家的他自然感觉和其他二人有点“格格不入”。

三、从对朝廷的态度来看,鲁智深和武松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人士,他们身上没有家族光环,自己活好就行。就像我上文提到的杨志是将门之后,是要面子之人,他并不会想要一直屈身绿林,有机会的话还是要继续走官路,耀祖宗。所以在二龙山加入梁山后,杨志是绝对的招安支持者,鲁智深和武松是绝对的反招安派(同样的,张青、孙二娘、施恩也是反对招安的人士,曹正会更偏向于支持招安的林冲),所以当武松和鲁智深公开的反对招安而杨志无动于衷时,我想不少读者对杨志会瞬间产生偏见吧。

所以,二龙山的头领其实不存在谁管谁的问题,只是大家立场不同,所以结局不同罢了。


你杨志这种官迷能顿悟吗,我看难!


逻辑文史游


一个胖和尚一个青脸大汉、一个行者都不是寻常人物,武艺也不是寻常手段。非要说控制不住杨志,那他也控制不了武松,或者说不想控制。要知道,鲁智深是侠客,不是传销。

二龙山是兄弟互相敬重的地方,没明显等级制,这与鲁智深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虽然鲁智深是大头领,但是也不会强行要求武松做什么。杨志的情况和武松差不多,也是个武艺高强的人,而且大局观也不错。早些时候,鲁智深与杨志有过交手,二人从意气用事再到旗鼓相当最后到惺惺相惜。

鲁智深天生就是当大哥的料,他也有那个义气和气质。鲁智深在自我介绍时经常会说,我不是他人,正是那怎样怎样,满肚子底气。杨志虽然和鲁智深同自称为“洒家”,气势上输了一截。

在史进被官府抓住后,鲁智深想去攻打,此时武松劝,说他们的实力不够,最好不要去,朱武也说这样不行。最后的结果就是鲁智深偷偷一个人去的,结果就是被抓下狱。

可以看出来,鲁智深虽然是大头领,但没强迫别人干什么,如果题主的逻辑,说鲁智深控制不住杨志,那他同样也控制不住武松。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杨志不同于另两位的地方在于他喜欢当官,愿意为朝廷效力,在某种意义上他不辨是非,早压花石纲,后压生辰纲,这都是欺榨百姓获得的谄媚之物,杨志并没觉着这很不义,或者说他麻木了。

兄弟情义水到渠成,但是思想去难以控制。没错,杨志与鲁、武二人的目标不一样,话说思想是没法控制的,鲁智深又不是传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