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何“雌雄同體”的智識女性越來越多?

為何“雌雄同體”的智識女性越來越多?| 鈦度特寫

大寫一個“她”字。

中國女性群體正在完成某種進化。

你的身邊總有這樣一位女性,既是姐妹、又可能是你的上司、還可能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在職場中,是遊刃有餘的決策者,在家庭裡,是老中少“三明治”家庭的定心丸。

多重角色,無論職場還是生活,大多數時間很忙碌,但哪一件事兒都不耽誤;忙碌,對她而言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好像有種天賦,從容切換角色。

我們嘗試定義這個“她”——獨立?理性?智慧附身?這些形容詞都還不足以完美闡釋。

“男性特質”滲入了她的生活,比如,和傳統社會對於女性的定義不同,她不撒嬌、很果斷、正能量、基本沒什麼委屈向你吐、理性思維、即使在變故中也能保持本色。

無數個這樣的“她”,讓“雌雄同體”成為一種社會人格的新趨勢,給身邊的人帶去一些正能量,一些自省、一些希望。

她們看上去很有智慧,那是因為她們從未停止自我學習;

她們看上去毫不費力,那是因為她們很努力。

她們為自己而活。

“智識女性”,我們樂於看見身邊的女性成為這樣的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互聯網讓信息鴻溝越來越小,社會的寬容度卻越來越大。

在今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鈦媒體推出此篇特別報道,對談了五位“智識女性”,試圖尋求答案。她們有來自科研機構的知識女性、大學教師、自由職業者、外企女高管和“媽媽哲學”的提出者。

她們靠什麼成為更智慧的決策者?她們的理性和韌性來自何處?她們如何煉成獨立的人格?

以下五份真實分享,值得你認真讀完。

为何“雌雄同体”的智识女性越来越多?| 钛度特写

鄧睿

33歲,科研單位管理人員,得到APP用戶

人生就像一場球賽一樣,會有高峰,會有低谷。

我在一家科研單位已經工作了八年,因為職業的緣故,大多數時間我和一群科學家泡在一起。同時也是妻子、媽媽,也是一位日本文化的愛好者。我是獨生女,和很多人一樣同時肩負多種角色。

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但自己的興趣和工作沒有太多交集,那麼,在業餘我更願意花時間去創造一些空間,滿足自己對於人文素養的渴求。

我是“讀庫”系列雜誌書的忠實訂閱用戶,因為時間久了,甚至能觀察到他們每一年在選題上的變化;我在得到上喜歡聽《超級個體》,也訂閱了香帥教授的《北大金融學課》。除此之外,我還會看魏坤琳、武志紅等開設的專欄。

兩年前,我成了一名母親,先後關注很多“育兒博主”,但後來漸漸取關了好幾個人,比如雞湯型的、賣貨型的,“做好了這十件事就能帶好寶寶”;在知識平臺上也不太喜歡“100天煉成職場領導力”這一類快餐式、成功學的內容。

我現在關注一些意見領袖,十分認同她們對於兒女更看重精神上的陪伴,我也希望成為這樣的母親。

這些“媽媽博主”們都很獨立,有豐富的經驗,她們吸引我的是,每個人生活各不一樣,都有掙扎,但都對生活很有希望。

我是女排二十年的忠實粉絲,女排是一項很小眾的運動,但我很喜歡比如團隊配合、結局大逆轉這樣的興奮點。

忠實到什麼程度呢?我偶爾會帶著不到三歲的閨女和我一起看排球比賽,在她兩歲多的時候,第一次帶她到光彩球場去看了女排比賽。

記得有一次,母親住院手術,我作為家屬在外等待。看起來是個應該蠻焦慮擔心的場合,這個時候,我打開手機,看一場荷蘭隊和巴西隊的經典比賽。是的,我很少看電視劇。

人生就像一場球賽一樣,會有高峰,會有低谷;人生也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人的凝聚力。

相對於同齡人,我不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可能沒有那種“焦慮基因”吧。

大概這和父母給我的教育有關。我的爸爸媽媽算是老“文青”吧,即便現在幫我帶孩子,等小朋友睡著後,在我們家會是這樣的場景,每個人捧一本書,安靜地閱讀和相處。

從大學到職業生涯,我算是沒有在競爭的環境中成長的。雖然也特別愛看小說,但考入人民大學也挺順利。確實,偶爾我也會對沒能進入CBD地區的“高樓大廈”工作而有點遺憾,但當我更深入到科研管理中,這並不影響我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來自於人生的寬度。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但父母從不吝嗇定期帶我去不同的城市旅行,引導我發現自己的閱讀興趣,在我們家曾經都會開個三人“讀書會”這樣子。這讓我的內心很富足。

有了孩子後,父母參與我們的育兒,但能給我們最大的空間,決策上絕對尊重我,這讓我的家庭氛圍很好。

成長經歷影響到我自己如何做一位媽媽,比如,不焦慮,我不會過早讓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學習不是都要在課堂裡完成的。我自己通過一些內容平臺,一直保持好奇心,和社會保持相對深度的連接。

學日語、愛排球、大量的閱讀和消費知識產品,我不是為了去成功還是怎樣,或許都內化成了一種生活的力量吧。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你種下了很多種子,但不必要求都開出花朵。

每一個人,從出生到八十多歲,精神世界本質是孤獨的,但我覺得,我們都要相信平常心的力量。

为何“雌雄同体”的智识女性越来越多?| 钛度特写

常寧

33歲,大學教師、創業者、鈦媒體APP“72問大學”講者

女性應該擁有知識和“學習力”。

從最開始的媒體人變成老師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半在媒體圈裡,一半在大學校園當老師。

對於我來說,職業的上升會帶來越來越多的角色和身份——媒體人、大學老師、研究所負責人、兒童科學教育品牌創業者。

不過,在我心裡,我最認同的主要身份角色就是“教師”,“教書育人”。

把我的多年所學、經驗和經歷,我對社會、媒體發展變化的最前沿知識,輸出給我的學生,是最讓我有滿足感和成就感的一件事。我的一生將會致力於“教育事業”,很享受自己是教育者這樣的身份和狀態。

作為大學老師,我的日常在外人看來很“清閒”,但這是一種表象。除了上課,我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思考帶學生一起研究什麼樣的前沿項目,要想如何通過項目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實際能力等。

現在做了新的兒童科學教育品牌,我給自己的定義仍然是:“良心”教育工作者。

作為一個教育創業者,每天都有太多瑣碎的事情要做,要去規劃和安排,要帶領團隊。時間完全被打散了,最開始的時候會覺得自己難以協調,但這需要慢慢調整和學習時間規劃和管理,平衡各項事情的佔比和輕重緩急,否則,就會把自己逼瘋了。

我是一個很知足的人。在我的價值觀裡,不刻意追求金錢和物質的不斷豐盛,但非常追求精神的豐滿,所以,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理想,“幸福”地去努力。

即便很困難,我也會覺得樂在其中。

現在,仍讓我感到焦慮的是時間。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如何平衡各項事情的時間,如何留出空白時間完全屬於自己,似乎成了很奢侈的事情了。

目前還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化解焦慮,只能不斷地學習更多時間管理知識,讓自己慢慢遊刃有餘起來。所以,我仍會學習很多課程,包括:管理、心理學、整理、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課程。

我認為,除了經濟獨立以外,女性應該擁有知識和“學習力”。

一個女性心中的“知識”越多,身上會散發出越來越“自信”的狀態和優雅從容的氣質,不會毛躁,不會跳躍,不會卑躬屈膝,而是非常優雅、從容、不卑不亢的面對任何人。

無論外界多麼繁雜,多麼雜亂無章,她都會像一股清流一樣,散發著難以掩蓋的魅力。這種氣質並非刻意練習就能達到,而是“知識”的力量賦予的,這種氣質其實就是女性的修養。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一直或主動或“被迫”地在成長,回頭想想,自己還非常享受這份成長的過程。

我曾經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如果讓我選擇“最好的年華”是什麼時候?我一定會選擇“現在”。

为何“雌雄同体”的智识女性越来越多?| 钛度特写

映月

29歲,前德勤審計師、得到APP用戶

如果擔得起最壞的可能,我一定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我去美國讀的會計學的碩士,之後在達拉斯德勤的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師,審計工作可以讓你看到一個公司真實的盈利情況,保護投資人的財產,但迴歸個人,在一個大機構裡我很難看到自己的價值。

工作進行到第5年的時候,有了瓶頸,你瞭解了這個行業,有了知識儲備,但困惑於自己工作的價值在哪,想有一個更長遠的規劃。

我沒有成家,暫時沒有養育後代的責任,沒有一個聲音跟你說“經濟來源不能斷”。

前四五年的積蓄,讓我覺得哪怕一兩年沒有收入來源,也可以負擔得起。如果擔得起這些最壞的可能,我一定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喜歡與人接觸,在人身上會看到更高的成就感,因此想從事和教育有關的工作。

開始一個新行業的時候,你需要快速地知道這個行業必需的3、4項技能,需要找一些對的人,哪怕要花錢,他會保證你在大方向上不會走彎路,跟他們聊一個小時可能勝過我讀十幾本書。

從媒體上,或者你聽說的,會有一些固化的認知,人在美國,決定去留的時候會特別慌。

這背後可能就是一個信息的斷裂,沒有一個持續的信息來源讓你知道大的趨勢發展和中國的現狀,當你做決策的時候,一個持續的信息積累和知識體系會給你底氣。

當你可以在大局上掌控生命,一定要留出空間給這些未知和不可控。允許混亂的情況進入生活,會獲得更多驚喜和可能性。

我認為自己成長最快的兩個階段,一個是剛到美國的時候,你要適應新的語言環境,另外一個是去年,選擇回國,進入教育行業。我發現成長總是來自新環境的挑戰。

現在我在家工作,幫助一些在美國的留學生做諮詢,偶爾外出和教育領域的從業者聊天。

我很喜歡旅行,也愛去逛博物館、美術館,嚴伯鈞老師的《西方藝術課》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以前都是傻看,現在跟著嚴伯鈞講的內容去旅行,會更有意思,更看得懂。

我也還沒結婚呢,朋友圈也都是晚婚的狀態。大家並不是不願意結婚了,只是沒有在年輕的時候結婚,推遲了結婚的計劃。

對於催婚的壓力我不太能感同身受,這主要還是感謝我的父母。他們會和我一起堅守”不應該為了父母而結婚”的原則。

電影《剩者為王》的情況和我很像,女主的爸爸說,我的女兒只能幸福,她要像個勝利者一樣昂首挺胸地走進婚姻殿堂。

我想,既然他們都真真切切地想象出了那個畫面,為什麼不耐心等待它的到來呢。

为何“雌雄同体”的智识女性越来越多?| 钛度特写

Ronnie

48歲,奢侈品集團公司從業者、得到APP用戶

幸福和快樂其實才是你的主線,你沒有的東西,想破腦袋你也想不來。

我是92年進入外企的,最早在外企做文員,那個年代進入外企還是很特別的。

看了一部電視劇叫《公關小姐》,我特別嚮往這種生活,第一份工作大概是在中國最早的寫字樓。

後來,到一家跨國複印機公司做了HR,過了一段時間,覺得實在是有點boring,就跳到了現在的公司,在這家公司待了22年,幾乎把公司所有的崗位做了一遍。

2010年的一次學習經歷對我人生經歷影響很大。公司與香港大學合辦了一個EMBA,大老闆問我,去上EMBA的都是高級銷售,你還比較初級,願不願意去試一下?

我本身是專科畢業,雖然工作後考了一般的本科,但在跨國企業這個學歷背景非常弱,真得要去和來自東京、馬來西亞的經驗豐富的高級白領們一起上課嗎?

但我的心態非常好,心想,就去試試,當學習好了。我認真聽課,用心完成作業,不懂就拽著老師問,當時我們的管理學教師還是說,“Ronnie,你的基礎實在 so weak”。

上課期間,同事們都愛結伴出去玩兒,我就跟他們說,“你們去吧,功課交給我,小組演講提綱我來寫,你們不願意上去講,我來。”結業的時候,我和一個東京的同事,拿到了“最佳學生”。

在這之前,我覺得我這輩子就這樣過了,從來不覺得我可以做得這麼好。但之後我相信,只要努力,我要想拿到的東西。

2014年又了變化。這之前我一直在廣州,工作特別穩定,生活軌跡很簡單。那時的生意實在是好做,我做銷售每年都可以提前把全年的任務搞定,拿到獎金。

這樣的生活似乎一眼就看到頭,那時候我已經44歲了,但我不想之後五六十歲的生活也是這樣的,申請了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工作,從廣州搬到了上海。

其實挺掙扎的。在廣州日子挺舒服的,上海物價更高,想要住得好,花銷也很大,新職位挑戰也很大,四十多歲也還要重新學習。

但我是這樣的,無論多少事情,我一件件去做,一點點去問。參加行業會議、早出晚歸,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見到過上海的白天。

二、三十歲的時候我基本上是一個人旅行,那個時候很苦,曾經一個人拎著一個大箱子,跑遍整個歐洲,還覺得蠻酷的。現在不喜歡一個人旅行了,太孤單了。現在都吆三喝四的,上一次我把我上海的朋友,香港的朋友和北京的朋友,4個女孩子拉著,去了一趟西班牙。

年輕時候的愛情真是要死要活的,現在中國女性的心態是越來越好了,獨立女性越來越多,反而有的男性飄飄然。我感謝年齡,感情有很好,沒有自己過也很好呀。

我眼中的幸福感就是吃得香,睡得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你掛念的人,也有人掛念你。

为何“雌雄同体”的智识女性越来越多?| 钛度特写

韓謹

40+歲,“媽媽哲學”創始人、知名博主 @渡渡鳥

不是隻有一個導師可以掌握真理。

我寫微博已經有十年了,很多人喜歡我,微博有了26萬的讀者。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第一本書《媽媽是什麼》也已經出版了。

要說對於女性粉絲的影響,不能說是“導師”。我們是互相“激活”的關係。今年我嘗試做了“會員付費閱讀”,我竟發現,付費用戶和我的聯繫會更緊密,他們對我有更高的期待,更好的包容。

付費內容成了我的安全區,這裡的文章是我寫得最輕鬆的文章,可以嬉笑怒罵,展示自己,甚至可以分享一些私房話。不過,我和別的博主不一樣,我不是一個“好為師者”的人,你看我自己年輕的時候,都屬於逃學那一類型的孩子,特別討厭臉譜化教學。

三年來,我差不多每天都收到粉絲提問,但並不全由我來回答,我會徵求用戶們的答案。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一個導師可以掌握真理。

我很欽佩我的粉絲們,有些問題提出來的時候,當我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作答,我會發到微博上,大家七嘴八舌,這個問題就被回答得非常完整。大家專業背景、思維方式都不同,非常互補,每一個都有他看待事情獨立的視角和判斷。

而且這些判斷不是矛盾的,是互補的,只是,大家的智慧需要被“激活”。當一個人有了一個好的談話對象,會被激發說出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說不出來的話,否則就只能去聊柴米油鹽。好的話題,能成為她們的能量,能在彼此間流動。

我自己的智慧,一方面是我自己的生活經歷,另一部分是來自於閱讀。我從小喜歡讀書,喜歡交朋友,讀人。所以,閱讀不只是讀書的問題,我會去閱讀周圍的人,像解讀一本書那樣解讀一個人。

對現在的我而言,很少去為“知識課”花錢了,畢竟我閱讀文字的速度,比聽一個知識付費的音頻或者視頻速度要快。每個人獲取知識能量有自己獨特的通道。比如,和一位90歲的老人聊天,會讓我獲得深刻的洞見,而這些高齡老人,可能除了一對一的聊天很難接受到他們累積一生的智慧。

我自己做付費,我並不認為大家來付我費是來聽“知識”的,大家在聽我把心得感受、未經計劃的東西分享出來,這是最真實的,是大家在看我的流動。

還有,很多向我私信提問的人,心中完全是有準確的答案的。當一個人,一位媽媽、一位年輕女性必須面對某個問題,會有情感上的惰性,問題像一個球一樣朝我們跑過來,這是一個人最彷徨的時候,只不過是不願面對自己內心的答案。

我能幫到她的,就是陪伴,我不能幫助她搞定問題,她依然要靠自己。

這個有點像閨蜜之間互相請咖啡的關係,但我不可能同時喝幾千上萬人的咖啡。因此開通付費,使自己能喝很多人請的咖啡,保持親密的連接,這就是我專欄的意義。

培根時代就說了,“知識就是力量”,現在也沒有變。只不過,這個時代有點知識過剩了。去作一個“意見領袖”,也一定應該有底線吧。

如今“人生導師”這類人特別多,什麼才是有價值的知識、內容呢?

你要看她本身的生活狀態怎麼樣的,她是特別焦慮,還是煽動焦慮?還是心態平衡而安然?更準確的說,這個意見領袖到底是不是具備“知行合一”的素養。

對大多數人尤其是女性而言,你需要給自己的知識去做一個選擇和升級,這很重要。知識的臺階也是這樣,從故事性的閱讀,到興趣閱讀,最後是哲學、社科類。

另外,當你愉快多、平靜多、煩惱少的時候,知識獲取就是有價值的。由此而來的成長,意味著安之若素,無論順境逆境,你還是能夠保持著你的本色。

有人問我,“如果有下輩子,想當男人還是女人”。我說,女人啊,我當媽還沒當夠呢。(本文首發鈦媒體,部分採訪對象由得到APP提供支持。採訪/蔥蔥、李程程、赫婧,編輯/蔥蔥)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