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电影《第一滴血》反映了美国当时对越战军人怎样的态度?

冷兵器TILLLINDEMANN



电影拍摄于1982年,但反映的却是越战结束后美国对战争的思考与战后的社会形态,,,!
严格地说,美国染指越南事务是从1955年艾森豪威尔时期就开始了,但美国大规模军事介入越南却是在1965年约翰逊政府将“特种作战”升级为“局部战争”,直至1975年战争结束以后的那10年!
美国政府当时为了保证在越南“第三阶段”战争的胜利,五角大楼加大对越南的战争投入并大量征兵,由于美国民众反战的声浪与马丁路德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所产生的反对种族屠杀的影响,美国人民本身就不支持这场战争,,,
基于恨屋及乌的心理暗示,以及《华盛顿邮报》这种相对独立的媒体,不时传回越战中血腥的战争惨状,本身就不支持这场战争的美国民众,把对战争的厌恶转嫁到了越战军人的身上,因此,从越南回来的军人得到的不是鲜花与拥抱,而是谩骂,歧视与排斥,,,

而在战争中牺牲者的家属以及伤残者,更是对这场战争充满了抱怨,由于美国政府无力安置庞大的退伍军人群体,大量的退伍军人面临失业甚至生存危机,美国各地都有流浪的军人,强.兰博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年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的战斗英雄,此时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流浪汉了,身上穿的还是7年前的旧军装,他来到这个小镇是为了寻找当年的战友,但当他得知战友死于战争“橙剂”后遗症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已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由于当时社会对军人天然的厌恶,小镇的“土皇帝”警长莱恩,先后对这个落魄而讨厌的军人进行了劝离,驱赶和拘捕,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专横恰恰激怒了正处在绝望边缘的兰博,于是,对战争的厌恶,对政府的不公,对社会的怨愤在这一刻瞬间爆发,,,“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战争还没结束!”,他发动了一场与祖国之间的战争!

其实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兰博并不是个好战分子,用他的话说就是:“别逼我!否则,我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战争!”,试想:一个在战场上能操作几百万武器装备的战斗英雄,回国后连个洗车的工作都找不到,而且处处被歧视虐待,没错,作为战士,他的确是战争罪恶的直接制造者,但他同样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是国家对他的不公,才燃起了他重新战斗的欲念,因为,也许只有战争,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让他重新找回尊严,,,!
于是,他从警察局逃出来以后,抢了一辆摩托车,逃进史密斯农场的那一刻起,他就从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罪犯”,一个被逼上梁山的“绿林好汉”,战争磨练出的优秀军事素养,让他仅凭一把军刀,就把追捕他的国民警卫队打得落花流水,
但当他用一块石头打中了直升机,导致副警长高尔坠亡的那一刻,他已经后悔了,他说:“这个人死了,不是我的错,是他先开枪的,我不想让他死,我出来了,我没拿枪!”,说明他最初逃亡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歧视与排斥,他并不想杀人,

但当他当下武器走出来的时候,背信弃义的警察却想取他的性命,因为,在警察的眼里,他早已经不是什么“战斗英雄”了,而是国家的敌人!真正的战争这才开始!
那么好吧!既然你逼我战斗,那我就发动一场真正的战争吧!
从矿洞到小镇,兰博破坏性的战斗模式让那些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警察与国民警卫队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这才是战争,被他们歧视的“战斗英雄”是提着脑袋从战争中回来的,这时候他们才明白,这些人是可怕的,但也是可敬的,可恶的是战争本身,或者说是美国政府,,,!
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战争发动者”兰博已经关掉了步话机,他已经进入战争状态并且不想与他们进行任何思想上的沟通了,因为,战争就是战争,没有那么多废话,
尽管如此,警长莱恩还是不肯相信他会对付不了这个野兽一样的流浪汉:“难道我派两百个人都对付不了他吗?”,
但兰博的老上司崔克曼上校非常明白,自己的这位下属用现有的武力是根本无法征服的,他警告莱恩:“如果你要搜山,那你最好准备足够多的尸袋!”,,,他还明白一个道理,对付兰博这样的战争机器,唯一有效的就是理解他,给他想要的,抚慰他心里最痛的创伤,,,于是他用老代号“乌鸦”,终于呼叫到了曾经的“狐狸”,,,
但固执的莱恩又一次破坏了这来之不易的缓冲,第三次打碎了兰博最后的一点信任,兰博的愤怒也达到了顶峰,他抢夺军车,只身闯入小镇,炸掉加油站,破坏了供电系统,袭击警察局并打伤了执迷不悟的警长莱恩,,,

但最终,还是在老上司纽崔克的感召之下,才勉强扭转了兰博的战争思维,当“战斗英雄”看到昔日的老上司,放下枪的那一刻,他马上变成了一个委屈的孩子,用战争打造出来的硬汉也流泪了,,,
他哭诉道:“7年了,有时候一天,有时候一个星期,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他们骂我们是刽子手,杀害儿童的机器,可有谁知道,我的一名战友去擦皮鞋,一个越南孩子拉响了手雷,他被炸得到处都是,我想把他拼起来,可我找不到他的腿,,,我们为了国家而战斗,可回国后我们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纽崔克上校其实对这场战争也无法解释,他只能像父亲一样紧紧拥抱这位曾经的老战友,他告诉兰博:忘了它吧,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必须活着,战争结束了,,,!
电影虽然表现的是一个“国家的英雄”最终选择了向国家开火,但控诉的是美国白宫与五角大楼决策者发动的这场战争,这场战争不但给他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撕裂了美国社会的稳定状态,让无数个“兰博”这样的年轻人,沦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但回国后又被美国社会像无用的包袱一样抛弃了!昔日的英雄就像讨厌的苍蝇一样被人厌恶!
电影的主线,其实是用贯穿整部电影的激烈战斗场面和冲突视觉的反差,用战争的形式来表现了反战的主题思想!

冷兵器TILLLINDEMANN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兵的军人,不管哪个国家,一旦复员都会有战争应激症状。

这是战争特有的结果,有的几个月会消失,有的则会一辈子。

战争应激症表现有很多种。

美国专家阿尔伯根教授说:“通过对676名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回来的老兵调查,我们发现那些遭受过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或处境的人,由于不由自主地陷入回忆、发生相关错觉和幻觉而遭受精神痛苦时,会出现心悸、失眠、狂暴易怒、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等生理反应及精神疾病。”

具体表现,就是老兵容易采用暴力解决问题,造成很多治安事件,甚至刑事案件,杀人放火都可能。

普通老百姓和老兵接触,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觉得他们都是粗暴的人。

所以,越战后美国社会不自觉的出现排斥老兵的浪潮。

兰博是越战美军英雄,国家将上百万美元的直升机、坦克给他驾驶操纵。

但回国以后,连找一份洗车的工作都困难,又不能适应和平生活,兰博只能到处流浪。

到了小镇上,兰博就因为是个老兵,可能惹麻烦,被警长随意驱赶、逮捕。被捕以后,兰博甚至还遭到副警长殴打。

其实,任何国家的老兵都是这样。大家有兴趣,看看萨沙写的刘进荣这篇文章《你不知道的100个中国大案之三十九-海南土匪鼻祖,越战侦察英雄刘进荣》。


萨沙


越难战场,说白了就是美国一个实验其各种先进武器的实验室。越难战争中,美国各种武器手段层出不穷。

当然,其中的牺牲者必然会是军人。兰博回到美国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不适应的情况,昔日的战斗英雄,却会为了生计发愁。不免让人有点寒心。就像中国电影《芳华》一样,英雄刘峰最后过的日子却是哪样。

当然,对于美国来说。实验武器毕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越战的出发点就已经不正义了。所以后期美国政府高层也不一样过多的去提起这件事。让士兵低调的活着,而不是荣耀的活着,这大概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罢了。



盛世打杂


男孩子都喜欢兰博,当时的兰博之枪也很出名,我记得尼古拉斯凯奇在主演《战争之王》的时候,它为非洲那个国家提供武器的时候,国王的儿子私下邀请他的目的,就是要他给搞一把兰博之枪,也就是MG42机关枪而已,可以说,在那个时候可以单手一手开火,一手拿弹药的镜头,真的是雄姿英发,那时候我们还小,后来我长大了一直在思考,这么后坐力强的武器,当时的兰博能一个手控制吗?但是后来看到敢死队里的史泰龙,我才发现人家是真的硬汉,60所岁了已然肌肉强壮,甚至比年轻时还要伟岸,真是不得不佩服。

但是我觉得虽然现在更伟岸,年轻时的史泰龙再拍摄《第一滴血》的时候,已然十分符合剧情中的人物定位,作为一位越战退役士兵,当时的美国社会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这批人很危险。他们穿着军长,到处寻觅的时候很容易被治安官理解成为无家可归,但他们都有战场经验,甚至曾经杀人如麻,所以很多人担心他们扰乱地方治安,不允许老兵在自己小镇就留,说白了就是那种为了推卸责任,以防万一,宁愿得罪一个人,不想有隐患的想法,但就是这样个因素,促成了兰博的全面爆发。

当时史泰龙演出这个角色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身精肉,看上去很瘦弱,但是十分有力量。腹肌很明显,但穿上衣服给人的感觉就是消瘦,那种刚刚参加过战争,水土不服营养不良的样子,让我们队这个造型立刻就深入了起来。因为是在越南战斗,所以兰博具有更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它甚至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后山,比当地土生土场的治安官都更理解野外的环境,在这一次次的对抗中,兰博用一个人战胜了一个镇,场面虽然夸大,带有个人英雄色彩,但是在电影里表达的主题,依然让哪个时代的美国社会,开始关心退役士兵的心理变化,这也为后来美国士兵回归本土能够得到很好的心理辅导,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从《第一滴血》开始,我们就喜欢上史泰龙的这种硬汉气质了,后来的额《第二滴血》,《第三滴血》。《第四滴血》和《第五滴血》几乎都是十分精彩的故事,退役后的兰博更像是一个特种兵或者特工的身份,用自己的战斗经验为自己的国家解决着难题。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无尽的《战狼2》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一个有这样的饿一个个人英雄电影,来让年轻人对中国军人也有一个崇敬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