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些非金融企業都開始做金融,會導致什麼現象?

清風飛花


先說幾個最典型的案例,以寶能集團為例,之前是一個三流的地產公司,因為認識一些金融圈的高人,用自有資金不斷的加槓桿,幾十億圈了幾百億、成立了資管產品單就說買進萬科不說其他的,就浮動盈利500億,姚總估計幹十輩子實業也賺不了這麼多,成功成為中國第四富豪,同時成立了前海人壽建立了資金池、對自己實體產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之前的中融信託老總在東北一個四流城市做實業、從事金融成為全國信託業的第二,賺了數不清的錢;海航成立了聚寶匯等互聯網金融平臺、變相的形成融資上千億的資金池。

所以說實體企業進入金融行業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提升作用,正是基於以上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進入金融行業,形成所謂的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一手做實業、一手做金融,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但是我們也看到,實體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由於自身的知識結構缺陷,加上民營企業老總的獨斷專行特點,對金融的邊界不是很清楚,不懂得金融道德和資本的穩健運營手法,一味的擴大資產規模,把企業做大最大而不是最強,企業負債急劇上升,例如安邦集團,之前是做汽車貿易和產業加工的,一味的擴大金融資產,採取虛增註冊資本的方式最終走向犯罪的邊緣。所以政府針對這類金融亂象採取嚴格的整治行為,防止金融出現系統性風險。

總之,未來新型企業一定是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但是要立足於實業、金融只是輔助。如果絕大部分企業都開始從事金融,由於自身的知識結構的缺陷會導致金融亂象,如以上的違規、違法,導致無心從事實體生產,經營浮躁,必然導致絕大部分企業的衰退。即便要做金融,也要聘請專業的人士審慎運作。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金融有其獨特的運行規律,也有很強的政策性,是國之重器。

我國對於傳統金融業,向來有嚴格的管制,所以傳統的金融企業都是“好孩子”,有著很強的自我約束。

現在很多非金融企業以創新的名義進入金融行業,攪動了金融行業的一池春水。資本一旦進入金融行業,就展示了其貪婪的本質。例如:有的加槓桿獲取財富,把風險留給社會;有的多通道權力尋租,一再突破監管底線;有的假借創新名義,實質騙取百姓的財富……這些企業往往或遊離於監管之外,或監管尋租,總之其受到的約束遠遠小於傳統的金融行業。


這些進入金融行業的非金融企業,由於缺乏監管,其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實際難以把握。例如E租寶,是典型的道德風險,人家就是為了騙錢為目的;比如說還有某些P2P,融資自用,這是操作風險。這些風險對於投資人來說,根本無法把控,所以最後都會出現損害投資人利益的結果。因此 把這些所謂的“新”金融企業關進籠子,嚴格約束是必然的結果。

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社會做金融是個病態。資本為什麼喜歡金融?因為金融利潤高。但是利潤的來源最終根本是什麼?——實體企業。當資金都在社會上空轉,玩擊鼓傳花時,最重要的實體經濟卻面臨著缺血(沒有資金)和失血(高成本融資)的困境。因此,迴歸常態,把資本趕回實業是當務之急。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金融是一國之本,國家的動脈,如果控制不好,會引發金融危機。

貨幣供應過多會引發高血壓,導致身體不適,貨幣供應太少會導致中風,只有不多不少才能健康運行。

現在中國貨幣供應過多,沒有流向實體,都在金融系統空轉,導致實體大規模委縮。

如果再增加一些非金觸公司進入,會引發動脈擴張,搞不好會腦溢血,突然死亡。


光芒萬丈34957


一直在忙新公司的工作,沒有時間回答問題。非金融企業轉型做金融說明了幾點:

1、傳統行業如果不轉型升級,生存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2、金融企業運營成本低,利潤空間目前來說比較可觀。

3、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大量這種企業轉型到金融行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是致命的打擊,資金的空轉最終損害的是國家長久的利益發展。會導致傳統企業融資成本越來越高,擠壓獲利的空間。或者導致融資成本越來越低,爆發金融風險,損害普通大眾或投資者的利益。


浪濤行


這個問題如果成為現實,你我都將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幸福感基本為零,抑鬱症患病率大幅提高,社會不穩定因素也會變得更加複雜,金融風險爆發頻繁,甚至會有政治動盪,國不國,家不家。當然我國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不大。第一,從中國文化到中國歷史,人們的價值觀還是用雙手辛勤勞作,創造幸福生活,中庸文化的基因流淌在國人血液裡。第二,目前的國情也也決定不會發生上述現象,儘管提倡金融創新,但是發展製造業還是不變的主題,換句話說,金融是為了更高的為實體服務,為實體裝上騰飛的翅膀。第三,人才儲備不夠,金融從業人員基數還是不夠的。就算以上三點都配合了,也不會發生。高度發達的老美,金融業已經是全球領先,但是也沒有你所說的情況,反而是從奧巴馬到特朗普都是要強化製造業。當然金融圈錢速度快,難免有非金融領域跨界金融圈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