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

哲学是一个无比浩瀚的大殿堂,但因其艰深晦涩让广大哲学爱好者不知从何入手,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交流,专门将一些哲学名词及其释义进行了一次整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并欢迎提出意见或者进行补充!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


一,基本类

1、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 “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

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

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6、辩证法

也译作辩证术,是一种主张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用论证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见。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从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到苏格拉底时代的辩证术,发展到黑格尔时代形成体系。

7、智者派

古希腊时期的一个学派,又称诡辩派,由一群哲学和修辞学的教师组成,他们只为利益工作,最具影响力的是色雷斯的普罗泰戈拉。诡辩是一个用于欺骗别人的混淆或不合逻辑的论点,也就是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

8、现象学

意为“显现的东西”,认为每一表象都是对某物的表象,意识也总是相关于某物的意识;同时也主张“真理自身”——即超越时空与个人之绝对、又普遍的客观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

二,主义类

1、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来源于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主张的哲学思潮是精神至上,本意是指人不应被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礼节、惯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等习俗束缚,提倡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同时过着极简朴而非物质的生活。

2、斯多葛主义

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思想流派,芝诺创立。斯多葛派学说以伦理学为重心,秉持泛神物质一元论,强调神、自然与人为一体,“神”是宇宙灵魂和智慧,其理性渗透整个宇宙。个体小“我”必须依照自然而生活,爱人如己,融合于与整个大自然。

3、虚无主义

是怀疑论的延续,认为世界、生命的存在没有客观意义,否定一切价值。达达主义、解构主义、朋克这些运动都有虚无主义性质。

4、唯物主义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派生出来的。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5、唯心主义

主张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精神主导物质,物质因精神而生,物质是精神意识的产物。

6、存在主义

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是先驱,后来成为人本主义。雅斯贝尔斯和保罗·萨特和作家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7、解构主义

德里达创立的批评学派。德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上本质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

8、逻辑实证主义

又称科学经验主义,是以实证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哲学分支,奉行“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严谨态度。1920年组成维也纳学派,发展出逻辑实证主义。

9、后现代主义

对前代、现存一切主流持质疑和反思态度,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三,“论”类

1、本体论

又称存在论,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分支,本体论主要探讨存有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特征。

2、人性论

人之天性的理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性质或特征,而不涉后天的,受环境影响的,因人而异的部分。 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人性。也就是说,具有人性的生物才是真正的人。

3、怀疑论

意指思考、探索、考虑或研究。对知识、事件、意见或信仰持疑问的态度,或怀疑一些理所当然的主张。要求所有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理据所支持,放弃在任何研究中下判断。怀疑论者甚或会对自我感观的真实性抱怀疑的态度,代表人物皮浪、修谟。

4、理型论

对于本体论与知识论的一种观点,由柏拉图提出。理型论认为,在人类感官能够感受到事物的共相之上,存在着一种抽象的完美理型。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可见的事物,并不是真实,只是完美理型的一种投射。

5、二元论

是一种本体论观点,由笛卡尔提出,二元论认为世界由精神和物质这两种不可缺少且相互独立的元素组成,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的。

6、经验论

是对知识来源的思考,经验论者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后天经验,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都是由后天环境因素所决定。

7、理性论

理性论者强调先验的观点,就是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一切知识的基础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的有些知识是不用证明的,是不言而喻的。

8、方法论

西方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对一个东西不认识的时候,可以把它拆开,分门别类,再一个一个地进行仔细分析,而且尽可能分析得更细,越细越好。分析完了以后,你再把它组合起来,那么你对这个对象就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就能够了解它的本质,它是怎么构成的,它的来龙去脉及前因后果。

四,名词篇

1、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规则、规律、逻辑等许多其他的含义。逻各斯还可以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 性规律。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 逻各斯生成”。

2、努斯

译为灵魂、精神、心灵,理性,具有自我超越性的。

3、实体

是有可区别性且内于其自身而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是物理存在。尤其是抽象和法律拟制也通常被视为实体。 实体可被看成是一包含有子集的集合。在哲学中,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实体可被使用来指涉某个可能是人、动物、植物或真菌等不会思考的生命、无生命物体或信念等的事物。

4、客体

指可感知或可想像到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的事物(如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想像的事物(如神化人物)。

5、共相

又译为普遍性,是一哲学与佛学常用词汇,但两者意思不尽相同。在形而上学中,共相是指在个别物体中所拥有的共通特性。举例来说:在房间中,存在两张个别的绿色椅子,在这两张椅子中,都存在共通的“椅子”特质,以及“绿色”的性质。各别的椅子,称为殊相,而这两个各别椅子中共通的特质,被称为共相。

6、四因说——亚里士多德

一个事物有四种原因,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四种原因最后归结为质料和形式。这四种原因就是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大法,科学精神就体现在为事物寻求它的原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在现象底下去发现它的本质。

7、先验——康德

先天的经验,在经验之前,先于经验获得的知识。它通常与后验知识相比较,后验意指“在经验之后”。这一区分来自于中世纪逻辑所区分的两种论证,从原因到结果的论证称为“先验的”,而从结果到原因的论证称为“后验的”。先验来自于先天,但高于先天。先天与先验的关系,就如同书和内容的关系,先天是一个概念,先验是知识。

8、二律背反——康德

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称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9、物自体——康德

又称自在之物,是独立于观察的客体,是所有客体的总和,也就是这个经验的世界,它的存在和连结只发生在表象里。康德对物自体的介绍如下: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由把感官对象仅仅看做是现象,那么我们就也由之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虽然我们不知道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而只是知道它的现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感染的方式。

10、唯物辩证法

又称辨证上的唯物主义,不只哲学领域上同唯心主义及形而上学作切割,也同样与机械性的古典唯物论做彻底的切割。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哲学形式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