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医学知识尚未普及、医疗技术也不发达,孩子因病出现哭闹等症状时多采取“叫魂儿”方式处理,病好了万事大吉,因延误病情导致孩子夭折又说是命该如此。好在现如今的年轻父母们大都不再迷信于此,发现孩子状况异常还是第一时间往医院赶。但“叫魂儿”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一个特殊缩影,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有趣又好笑。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张延伟 | 文

我曾目睹“叫魂儿”场面

以前,常听村里老人讲一些关于灵魂出窍和失魂落魄的故事,特别是小孩子缺乏语言表述能力,突然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者是莫名其妙地不吃不喝、哭闹不止,家里老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吓掉魂儿了”。

解决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叫魂儿”,等“魂儿”叫回来了,孩子也就恢复神志,慢慢振作起来了。

记得上中学时,乡下还不兴贴广告,从家到镇上学校一路可见的墙壁上,除了石灰浆刷写的与计划生育、科学种田相关的标语外,最常见的就是醒目地贴在十字路口墙壁上或树干上砖块儿大小的红纸或黄表纸了,上面无一例外地写着:“天皇皇,地皇皇,俺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我和伙伴们觉得这“顺口溜儿”好奇又好玩儿,念两遍就能记住,往往大声念着赶路。

后来我专门就这事儿问奶奶,奶奶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这些“口诀”都是孩子丢魂儿、夜哭的“破(解)法儿”,只要路过的人见了念上几遍,孩子便能魂魄归位、“灾阵儿”慢慢祛除。

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奶奶说的那样神奇,反正以后再见到时我和伙伴儿们念得声音更大、遍数也更多了。

邻居小郑家一岁多的孩子连续几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往县城医院跑了好几次,愣是查不出病来。最后孩子姥姥知道了,说了句:“孩子该不是吓着了吧?”

也算是有病乱投医,小郑夫妇赶紧抱着孩子找人“叫魂儿”。

说来奇怪,头天下午叫了一次,孩子睡一觉,第二天睁开眼就要东西吃;连着叫了三次,那孩子便活蹦乱跳、和平常一般样子了。

女儿两岁时曾有一次被“吓掉魂儿”的经历,于是我得以耳闻目睹村里和我同辈份的老太太——长林嫂给她叫魂儿的场面。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长林嫂给孩子叫魂儿的时间选在傍晚生火做饭时。只见她先用手指在厨房门口的土地上画出两个“十”字,在“十”字中间放一只盛满清水的瓷碗,然后把火杵插在灶膛里烧得通红,一手拿着火杵,另一只手在碗里沾下水,在火杵上捋一下,顿时空气中弥漫起一股焦糊的气味。

长林嫂用捋过火杵的手轻轻拍下女儿的头顶,口中叫着女儿的名字,说:“回来吧,回来吧!”我们则在一边应道:“回来了,回来了!”如此反复三次,连续三天才算好了。

长林嫂说,叫魂儿时产生的焦糊味越浓,说明孩子身上的邪祟越多,叫的次数也需相应增加。而今长林嫂已经去世多年,听说她把叫魂儿的手艺传给了儿媳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千奇百怪的“叫魂儿”方式

听别人说,住在村西头的延钊哥也能给人叫魂儿,只是我没亲眼见过。延钊哥叫魂儿不分时段,可以随到随叫。

同样是用碗盛满清水,用一个筛面的细箩筛子盖着,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叫着孩子名字,另外有人应着,然后把萝筛子拿掉,并排着把一双筷子插进碗里,如果筷子直立不倒,说明孩子的魂儿就已归位,再叫两次就完全好了。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那时候乡村里不但有专门擅长给孩子“叫魂儿”的人,孩子的爷奶、父母等家庭成员也大都自学成才、两两呼应配合着客串叫魂儿“师傅”。

有在晚上睡觉时给孩子叫魂的。一个人手抚床沿和席子,嘴里念着:“床帮神,席沿神,小孩儿丢魂向你寻。XXX(孩子名字)回来吧!”另一个人在旁边应着:“回来了!”

有趁中午时对着太阳给孩子叫魂儿的。这至少又分三种方式:

一种是找来一个细面箩筛,将筛底朝着太阳,孩子站在下面,千百条光线透过筛眼儿照在孩子身上,两个人相呼应着:“高顶箩,千眼照,远的近的都来到。XXX,回来吧!”“回来了!”

另一种是在地上画个“十”字,把一碗清水放在上面,一人双手相掬,朝着太阳捧去:“太阳太阳你是神,小孩某魂儿向你寻!”把手里捧着的“东西”朝水碗里一“放”;接着用手沾水在孩子额头拍拍,再双手贴着水碗捧一下,“放”在孩子头顶,叫着:“XXX,回来吧!”这边有人应着:“回来啦!”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还有就是双脚分别站在门槛内外,一手拿把勺子,一手拉着门搭手,一边用勺子朝着太阳舀,一边念叨:“隔山哩,越岭哩,勺子引着回家哩!”“回来吧!”“回来啦!”

如果在外面大树上、地堰上、高墙上摔下来或其它原因受到惊吓,就得找来一个竹耙,上面放件孩子平时穿的衣服,趁中午时来到孩子受惊的地方,一边叫着孩子的名字,一边拉着竹耙往家走,途中不得停留,说是这样就把孩子的魂儿给找回来了。

民间关于“叫魂儿”由来的传说

多年前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叫魂儿”的传说。

古时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后来儿子外出三年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母亲思念儿子,一次在集市上碰到一位叫周公的“神断”算卦先生,于是,就请对方算算儿子何时回家。

谁知周公掐指一算,长叹口气:“后天中午就是你儿子的死期,他回不来了。看你命苦,卦钱我也不要了!”

这消息好似五雷轰顶,母亲强忍悲痛回到家里,万念俱灰,找来一根麻绳准备在门口的歪脖树上一死了之。不料这时突然有人进院寻水解渴,这人便是周公的同门师妹桃花女。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桃花女问明情况,呵呵一笑,向这位老母亲交代了一番,只叫这位母亲两天后按她说的做,不要伤心。

第三天正午时分,母亲按挑花女说的找来一只竹耙,把儿子在家时穿的一件旧衣服挂在耙子上,一手举着竹耙,一手扶着门框,嘴里念着儿子的名字不停地喊:“儿啊,回来吧,回来吧......”

原来,儿子在外做生意挣了一笔钱财,想起需要照顾的年迈母亲,便准备回家照顾老母。谁知在离家约五十里远的一片空地,天上突然响起几声炸雷,接着下起瓢泼大雨来了。

他四下瞅瞅,见不远处有条临崖挖成的窑洞,赶紧进去避雨。这时隐约听到外面有人叫自己名字,侧耳细听竟是母亲的声音。

下这么大雨,母亲咋找到这里来了?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他这样想着便无心避雨,赶紧从窑洞里出来寻找母亲。谁知他双脚刚迈出洞门,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整座窑洞便坍塌下来!儿子惊得目瞪口呆,赶紧飞一般往家赶。

等他黄昏时分赶回家里,只见母亲无力地依着门框,用一双失神的眼睛望着远方,嘴里仍停地念叨他的名字。儿子大喊一声“娘”便扑上前去,母子二人恍如梦里,抱头痛哭……

据说,周公只学了一半技艺就急着“出师”,而桃花女则得到了师傅的全部真传,所以周公能算不能解,而桃花女能算也能解。

这个故事或许能帮我们了解到一些民间“叫魂儿”的由来吧。

“叫魂儿”的个中道理很难解释清楚

农村这些千奇百怪的“叫魂儿”方式到底有无科学依据,蕴藏着怎样的道理?说它封建迷信也罢,说它误打误撞也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科学无法解释清楚的东西。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我专门向当了一辈子村医的建章哥请教。他说,凡家长抱着莫名哭闹或无精打采的幼儿看病,医生一般都要仔细观察孩子虎口处那根筋(血管,只有小孩子才能清楚显现)的颜色和状况,根据中医辨症施治的说法,“青风、紫热、红伤寒,黄色就把肝积断”。

如果血管发青,孩子即是患了“惊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吓掉魂儿”,属于神经系统的疾病,医生一般会从安神镇静的角度治疗。

而民间曾热衷的叫魂儿方式,既然流传年代已久,自然也有它一定的道理,现在也没人解释得清楚。

不过,叫魂儿时大都带有拍拍打打的动作在里面,似乎又与中医按摩有些关联,如果在拍打的过程中偶然刺激到某根神经,孩子的病自然也就慢慢好转起来了。如此看来,叫魂儿仍以误打误撞的成分居多。

中原农村“叫魂”,你见过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医学知识尚未普及、医疗技术也不发达,孩子因病出现哭闹等症状时多采取“叫魂儿”方式处理,病好了万事大吉,因延误病情导致孩子夭折又说是命该如此。那时候农村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也与此有莫大关系。

好在现如今的年轻父母们大都不再迷信于此,发现孩子状况异常还是第一时间往医院赶。但“叫魂儿”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一个特殊缩影,虽然如今正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只是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有趣又好笑。

张延伟,男,生于1972年1月,土生土长的禹州人,身上始终具有劳动者的本色,现供职于禹州市国土资源局,偶有所谓“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