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王陽明|強大心靈,百毒不侵

王陽明|強大心靈,百毒不侵

王陽明|強大心靈,百毒不侵

很多時候,人力量的大小不在於軀體強弱,而是在於內心的強大。

王陽明心學,就是一盆盛開的鮮花,他會讓我們的心靈永葆純潔,以至一點汙穢都立即察覺。它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個體生命和心靈的潛能,使自身的精氣神與道一體化,與真善美相契合。

壹·認識內心的巨大力量

于丹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無窮大的,它所包含的力量也是無限的。我們永遠也想象不到我們的內心所能承載的重量、達到的境界是在哪裡。”

的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無限寬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善”,有人認為是“惡”。但是,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卻不是這樣單純地來看待人的內心本質,他認為,人的內心世界是充滿力量的,這種力量能夠改變單純的善和惡,讓人達到一個奇妙的境界。

陸原靜曾經給王陽明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嘗試於心,喜怒憂懼之感發也,雖動氣之極,而吾心良知一覺,即惘然消阻,或遏於初,或制於中,或悔於後。”

王陽明回答說:“知此則知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而有發而中節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

在這裡,其實就是講了陸原靜體驗過的一種心境:一個人喜怒憂懼的感受發生了,雖然他的情緒波動到極點,但是隻要那個人心中的良知覺醒了,種種不良情緒就能立即渙然消失,有的在萌生惡意之前就被遏制,有的在發生的過程中受到制止,有的在過後才及時悔改。

王陽明也對他的這種認識持肯定態度。他覺得一個人若能認識到這一點,就能進一步認識到喜怒哀樂等情緒還沒有發出來時的那種不偏不倚、寂然不動中的“中”的境界,而又有各種情緒表現出來都能合於節度,無論什麼事都應對得體的“和”的狀態。

王陽明關於內心力量的言論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的內心越來越浮躁、不安,人人都被各種各樣的外界因素困擾,甚至還有損害他人和自己的偏激行為,究根結底,就是因為人們的內心力量不夠強大,面對一點兒事情就能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從而影響整個人的精神狀態。

在王陽明看來,心是一種巨大能量的象徵。

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答案。內心世界充滿力量的人能夠在順境中不驕不躁,在逆境中不氣不餒,面對人生的高潮和低谷都能夠以一顆平常之心淡然處之。

所以,我們要像王陽明一樣,經常反省自己,勤於修養我們的身心,培養我們的意志,壯大我們的內心力量,這樣才會使我們的人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方才獲得一方寧靜、幸福的天地,領悟人生的真諦。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貳·心主宰你的生命活動

心是什麼?王陽明說:“心為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他的意思是說心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從生理的角度看,心是思想的主宰,人的一切行為都來源於心的指揮。

王陽明用一生的經驗總結出一句話:“心”左右一切。

做好事來源於內心,做壞事也來源於內心。心中所想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正如王陽明所說:“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

意思是說,人的心體上不能存留一絲雜念,就像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一點沙子沒有多少,卻使人滿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這一念頭不僅僅是指那些惡的私念,就是好的念頭也不能存留。王陽明以此勸誡人們時時保持自己的良知,不讓它被物慾所沾染。

叄·保持童心,你的世界才真實

王陽明認為,人心的本體原來是明白清楚的,可由於氣量的拘束和物慾的矇蔽,逐漸變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們只是想要窮盡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卻不向自己的內心探求,捨棄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矇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惡的原因,體察不到真假的異同。

只有當矇蔽本心的那些物慾被清除,本心恢復純明,才能真正激發心的巨大能量。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迴歸到純樸自然的狀態,回到初來人世時那頭腦空空的初心之境,具體說就是重返童心,做迴心靈上的兒童。這也是人們後人在王陽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說”的基礎。

關於童心,繼承王陽明思想的明代哲學家李蟄作出如下解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在他看來,所謂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擾時一顆毫無造作、絕對真誠的本心,不摻雜任何虛假的純真,是人內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間萌動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個真人的資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誠為本,就永遠喪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壓制了。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那麼,在現實中,心靈的本源怎麼可以遺失呢?

人們初臨人世的時候,只是一個頭腦空空的嬰兒,只懂得餓了要吃,困了要睡,不懂得男女之間的色慾,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財萬貫的榮耀,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只以一顆純真的初心,好奇地觀望這個世界,享受這個世界帶給他的每一絲歡樂。

隨著人們漸漸長大,原本純潔的心沾染上世俗的塵埃。人在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會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長大之後,又學到更多的理性知識,而這些後天得來的感性見聞和理性道理一旦進入人的心靈,童心也就遺失了。久而久之,聽到、看到的道理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範圍也日益擴大,從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醜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就不復存在。

童心一旦失去,說出的話便是言不由衷;處理事情,也沒有真誠的出發點;寫的文章,也無法明白暢達。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於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那麼從他嘴裡連一句有道德修養的真話也聽不到。

那麼,人為什麼要保持童心呢?

保持童心也就是保持真實。

當你用虛假面對世界時,世界回應你的也只能是虛假。

因為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就無不虛假,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他肯定信以為真;跟假人談假文章,他必然讚賞有加。這可真是無妙不假,便無所不喜。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裡分辨得出真偽。在這樣一個虛偽的世界裡,看不到真相的人們難免做出錯的決定,走上錯誤的道路,做出錯誤的事情,而這一連串錯誤所累積而成的人生必將痛苦不堪。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肆·不被身處的環境所束縛

生活,有時絢麗得美不勝收;有時卻又殘酷得讓人不寒而慄。當面對順境,喜不自持,而面對逆境,卻又悲觀苦惱。正所謂境由心造,當心得到淨化,無論處於怎樣的境遇,都能不為所動,從容面對。

生活充滿了種種偶然與不測,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因此受到影響,使得精神無時無刻不在忐忑不安之中。而要沉著冷靜地去面對,則需如王陽明所說的“滌盪內心”。

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靜心不動,靜心即淨心。

平常人想要淨心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理性去控制,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這個時候心已經動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轉了。

王陽明說,有意去找尋寧靜,這個時候已經不寧靜了。

真正的淨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動了。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從而淨化自身。

為什麼人最難認清自己呢?主要是因為真心被掩蓋了。

就像一面鏡子,佈滿灰塵,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體的形貌,真心沒有顯現出來,妄心就會影響人心,時時刻刻攀緣外境,心猿意馬,不肯休息。

心不動才能真正認清自己,遇到順境不動,遇到逆境也不動,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

現代人的狀況大多相反,遇到順境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時候痛苦得不得了,這就帶來許多痛苦。其實,我們遇到的任何外境都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一點,就不會被六塵所誘惑,也不會被六識所矇蔽。

實際上,順境跟逆境不過是一體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順境時得意忘形,逆境時失意忘形,都是不對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就得不到解脫。要想真正解脫,並不是去崇拜偶像,也不是迷信權威,而是要心無所住,心不為動。這樣,面對任何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外面再美的景緻,也無法使我們的心得到真正的休息,反而白白浪費掉精力。王陽明啟示我們,把渾濁動盪的心澄清,不要刻意去歡喜、悲傷。

就好似看一池生長於汙泥中的荷花,池邊的觀賞者有人歡喜有人憂,可是一池的荷花卻在那裡,不動,不痴,也不染,荷花只是荷花。

王阳明|强大心灵,百毒不侵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