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家看門診是都找副主任以上的醫生,副主任以下的醫生會沒人理嗎?

達智輝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需求是無止盡的,人們都希望可以獲得最好的醫療資源,這,無可厚非。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了看病的規律,有病了,先是想方設法找熟人,想方設法找高年資醫生,找名醫名家,在門診也儘量找副主任以上的醫生,那麼,低年資醫生就真的沒有人找他看病嗎?


要告訴大家的一個信息是,2015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77億人次,平均每位居民就診5.6次,而全國的醫生總量為300多萬人,每千人口執業醫師僅有2.21人。工作時間超過12.5小時。300萬醫師裡面副主任以上級別的醫生不會超過1/3,大部分都是低年資醫生。單單從人員結構和總數來看,就不可能會發生“副主任以下醫生沒人理”的事情,難道77億人次的診療量都是高年資醫生完成的?

有人說,低年資醫生看病不放心,就是想找高年資醫生看病。

不管大病小病,不管是常見病還是疑難雜症,都要找高年資醫生看,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目前,在很多醫院都是人滿為患,往往一個醫生一天要看好幾十甚至一百多病人,一個病人與醫生接觸的時間平均下來也就5、6分鐘,醫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可能有很詳細的問診,逼迫醫生靠更多的檢查來診斷,對於初診的病人,無論是副主任醫生還是低年資醫生,也都是先開檢查單,檢查的內容也基本上一樣的,因此,對於這樣的病人實在沒有必要非主任副主任醫師不可。

對於那些疾病已經確診,治療方案已經確定,病情沒有大的變化,只需要定期複查,這種情況也不必要掛專家號,普通號即可。

當然,對於那些少見病,疑難雜症,病情複雜,治療效果欠佳,久治不愈的疑難,危重患者,這些,最好是找高年資或者名醫名家,這些專家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對疑難雜症的診斷和治療上都有更深刻的臨床感覺。

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迷信專家。

有三甲醫院自己的醫生看病,都不會找自己醫院的某專家。因為,有些專家兼有各種社會頭銜,有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在專業上花費更多的時間,特別是手術科室,一個外科醫生如果不是常常的做手術,時間長了技術就有可能荒蕪,生疏,這樣,他還不如一個主治醫師。當然,也存在,論文寫得好,手術做的不咋的現象。

總之,好鋼用在刀刃上,我們在嚮往優質醫療資源的同時,既不要因為一票難求的專家號耽誤了病情,也不要過分的迷信專家,實事求是,根據自己的病情,再作出決定,乃明智之舉。


麻醉超人鋼鐵俠


病人去醫院看病一般不會關注大夫的職稱,更多的病人會傾向於看專家門診!



專家門診一定好嗎?

1、專家門診、普通門診傻傻分不清楚!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但是專家不一定只在專家門診坐診,我們這邊的婦幼保健院,每週一、二會開通一個知名專家門診,掛號費50元,但是其他時間專家也會在普通門診坐診,掛號費不到10元,所以在普通門診也可以看專家號。

2、專家門診看病倉促,現在看病好像流水線一樣,問診――開檢查――看結果――開藥。大家都掛專家門診的號,專家很忙,所以分攤到每個病號的時間就少,再加上人的精力有限,難免出現問題。

3、其實對於普通的疾病,一般的大夫都可以診治,並且效果很好,專家肯能是在某個領域有獨到的經驗和技術,所以普通的疾病普通門診和專家門診都一樣。


綜上所述:建議大家理性選擇,綜合利弊,合理利用醫療資源,避免金錢和時間的浪費!


957720365


在醫院的走廊經常有這樣的情景發生:“這個主任看病不錯,這不,我女兒病了,我帶她過來看看。”“恩,是的……我告訴你啊,如果有婦科疾病可以去找某某主任,她看的很不錯。”在醫院你也會看到,有的門診“門庭若市”,而有的卻是“門可羅雀”。在中國人們更喜歡找級別高的、有名氣的醫生看病,為什麼人們喜歡找級別高的醫生看病呢?

在人們的觀念裡,一個人的級別高,意味著他會看病,能力強,經驗豐富,肯定是個好醫生,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病號,怎麼會當上副主任、主任或專家呢?在中國,一個本科畢業醫學生成長為主任醫生至少要經過15年的歷練,而這麼多年的磨礪使醫生各方面都得到了成長,比如對疾病的認識更深刻、用藥更熟練,對患者的身心理解更深入,見識更廣,經驗更豐富等,看病療效好,病人信服,鐵桿粉絲宣傳,引來更多病號,如此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人們還認為,級別高的醫生推薦的醫生、醫院可能更適合自己、更方便快捷;即使住院,下面的大夫對自己也會“格外照顧”的。這些認識和心理因素促使人們更喜歡找級別高的醫生看病。

但是找級別低的醫生看病你會有不同的感受:掛號費的開銷不是很大;看病不用排隊好久,甚至當下即看;自己可以詳盡講述病情,而不用擔心其他病號的焦急等待;醫生的態度很好,分析的病情、注意事項很詳盡,自己也都能明瞭;甚至感覺他們的水平不像自己所認為地那樣差,一些新知識講地比級別高的醫生還要清楚明白等。正是這樣的感覺體驗,病號之間口口相傳,這些醫生的門診量也就逐漸上升了,所以副主任以下的醫生還是有人來看的。

還有,毋庸諱言,有少數高級別的專家,職稱是混上去的,並不具備與職稱相匹配的專業水平。

本期答主:樊河莉,醫學碩士


生命召集令


小醫生如何體現自己的水平和價值?

原始提問來自頭條問答:大家看門診都找副主任以上醫生,副主任以下醫生會沒人理嗎?

我仔細閱讀了鋼鐵俠的回答,也瀏覽了其他人的回答。我發現有人偏題了!

這個提問的關注點在誰?主角是誰?他遇到的困惑又是什麼?


很顯然,這個提問是在關注小醫生有沒有病人,有沒有客戶的問題。

那麼什麼人會關注這樣的問題?

1.自己是小醫生

醫生的成長曆程非常漫長,從醫學生成長為一個為眾多患者包圍的成熟專家,需要經歷若干年的艱苦磨鍊。而幾乎所有年輕大夫,都會經歷在接待患者過程中,遭受冷眼、不信任等。沒到遇到這種時候,有的人會想:

“媽蛋,下輩子再也不當醫生了!”

或者“啥時候我才能成專家啊!”

又或者“哼,明明我和主任說的都是一樣的,為什麼這種態度對我!(不服氣)”

2.身邊親近的人是小醫生

看到自己親近 的人,每日早出晚歸,日夜操勞,錢包卻憋憋的,窮得叮噹響,沒病人找,上班累成狗。然後再看看那些大主任、大教授們,開豪車,住別墅,出個門診前呼後擁。於是內心感慨,“大家看門診都找副主任以上醫生,副主任以下醫生會沒人理嗎?”

“這日子啥時候熬到頭啊!”

3.被大主任“坑過”的患者,遇到優質小醫生,鳴抱不平!

類似情況在該問題的其他回答,以及回答後的評論裡有不少實例。老百姓看病普遍都追專家,追主任,追名醫名院。隨著人民群眾經濟條件的日益改善,全國人民上協和的趨勢越演越烈。

殊不知專家也是良莠不齊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年齡普遍年齡固然要比主治醫師、住院醫生大,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理所當然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專家”。但是大家並不知道我們國家的醫生職稱評定體系,醫生的晉升是有規則的,而這個規則實際上是我醫生的人品和臨床實力不完全掛鉤的。靈活掌握規則的人,即使臨床水平很差,也可以早早提升為專家,而不善於掌握規則的人,即使臨床做得再牛,也成不了大家心目中的專家。

於是就有了評論中被大主任“坑”的現象。

這裡說被坑,是正的被坑。而實際上,真的被坑的人並不多,大多數時候只是碰巧。當疾病不典型的時候,你找大專家看,找大大專家看,結果都一樣,得不出個所以然,於是做一堆檢查,沒解決問題,開始抱怨。換了“非專家”看,這時候臨床表現典型了,之前做的一堆“無用”檢查結論也出來了,對大夫來說,看病也就容易多了。

所以,有的病人自己說被"坑”,其實未必真的被“坑”了,真正被坑的,可能是前任專家。因為病太不典型了。


無論提問者屬於以上哪種情況,本文都將把問題解決。


醫生在不同成長階段,其價值定位是不一樣的。認清自己的價值定位,做好本職工作,潛心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從現在開始!

1,可以肯定,副主任醫師以下的年輕醫生,是很難打造品牌的,也就是說,很難有患者主動找到副主任醫師以下的年輕醫生,無論你水平有多高,無論你頭髮有多白。即使你的門診量再大,那也是因為病人沒得選,不得已而為之!

無論中國醫生職稱評定體系有多垃圾,主任=專家,非主任=非專家,在主任面前,副主任都不算專家,這是中國老百姓根深蒂固的認識,這一點無論如何是改變不了的。除非把職稱評定取消,否則,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

老百姓只會認“主任”二字,不管是科主任,還是主任醫師,帶著倆字,他們就認為你是主任。因為,一個 科室,“主任”最大!最大的那個人最牛逼,技術最好,水平最高!

稍微明白一點的人,會區分“主任醫師”中的“主任”,和“科主任”中的“主任”,同樣是主任醫師,兼任科主任的那個人,老百姓認為會更牛逼!因為技術不牛逼當不了科主任!

無論你服氣不服氣,這就是中國老百姓最樸素的認識,任憑誰都改變不了。


2.醫師的經驗和實力,會隨其接診病人的多少而提升。

這個事實,我想沒有誰會否定。

也許有人會說,“那可不一定,我看有的醫生做一輩子手術,水平還是這麼爛!”

這就有點不講道理了!也許你天分比人家高一點點,然後有了些許手術經驗,很快就領悟了,但要是一直不讓你做手術,你水平一定比他還爛透了!

年輕主治大夫沒有病人來源,必須儘快晉升職稱,晉升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只要有了“主任”頭銜,就可以上專家門診,病人數量自然急劇上升。也許你晉升之前水平還不怎麼樣,但是晉升之後,隨著接診量的增加,手術量的增加,你的經驗和水平也會爆發式增長,這樣,你會快速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


3.副主任、主任醫師的病人量,主要靠專家門診,而主治醫師的病人量,主要靠口口相傳。

副主任、主任醫師,自帶“主任”稱號,又名副其實的專家門診,只要態度不是太惡劣,水平不是太差,都不怎麼愁病人來源。而每個大夫的接診能力是有限的,無論水平優劣,無論態度差異,由於專家門診的需求量大,每個專家門診都很容易達到接診瓶頸,所以差距並不太明顯。

而主治醫師這方面差距就非常大了。相比於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主治醫師要提升一個門診量,會更加艱難,這拼的是態度,拼的是敬業,拼的是責任心,拼的是硬實力!

一名主治醫師,素不相識的病人,如何相信你能服務好他?

第一,憑態度:對於患者來到陌生的醫院,舉目無親,問個路都費勁。這時候,遇到一個耐心的主治大夫,幫忙指個路,回答問題耐煩一點,清楚的解決了患者的問題,就這,都可能帶來醫患之間的信任的。

對於患者而言:我作為一個患者,遇到一個陌生人,在我需要的時候,清楚,而耐心地解決了自己的問題,自然會對他產生一份信任感。

對於醫生而言:態度,會成為一種習慣,而習慣是不太容易作假的。從回答問路的態度,到給人看病時的態度,其實折射出的,都是一個人“對別人好”的習慣。對於患者而言,特別需要醫生有這樣的習慣。

(PS:不要道德綁架,你問路時,遇到的態度不好的醫生,未必是不好的醫生,也許背後有其他原因。)

第二,憑敬業:如前面PS內容 ,態度不好的醫生一定不是好醫生嗎?也不一定的。醫生是一群奇葩的人類。說起來,醫療活動,是一項人對人的活動,人際素養理應是醫生最重要的素養,但事實並非如此。同樣是態度好,有的醫生對人的態度特好,而有的醫生只會對事的態度好,對人態度卻比較一般。

做醫生的一定要是幹事業的人,對事的態度很重要。有的患者初次接觸自己的醫生,覺得他不怎麼樣,但是在住院過程中,看到醫生為了患者沒日沒夜,盡心盡力,被這份敬業感動了。

有的大夫態度不好,是因為你沒問到他感興趣的領域,你要是問他和你疾病相關的專業問題,他態度立馬就好了。尤其是在中國,尤其是中國的年輕大夫,太忙太累的情況下,這類人可能還特別多。

第三,憑知識:有的醫生,平時看著不咋地,但是對自己的患者,有問必答,有答必透。您說這樣的醫生,能不受患者喜歡?

第四,憑實力:經常有朋友向我打聽,“xx醫院誰做xx手術做得最好?”這就是問實力。

但是,一個大夫,一個大活人往你面前一杵,你怎麼知道他手術做得怎麼樣?事實上,很多主治大夫,雖然不是“專家”,不上專家門診,手術做得很漂亮,外面的老百姓不知道,本院的職工就清楚得很,尤其是麻醉醫師、手術室護士,他們天天看別人做手術。這種口口相傳的力量,有時候會非常強大。


4.年輕的主治大夫,無論天賦如何高,無論工作多努力,無論口口相傳的口碑如何好,其病人數量,都無法和一個上專家門診的副主任醫師,或者主任醫師相提並論。

現實就是現實,不服不行!

中國90%的老百姓找醫生,是看職稱的,雖然他們並不知道職稱是個什麼鬼,雖然他們並不知道大夫的職稱是怎麼得來的,但只要90%老百姓都這麼認為,那麼,這完全不是個東西的“職稱”,還真就有了它的價值了!

為什麼?

前面已經闡述過,因為職稱高了,病人會多,病人多了,水平再爛的醫生,也差不到哪裡去。這就是邏輯!

擁有高級職稱的醫生,水平會靜悄悄的提高,哪怕天分不如人,但總會比沒什麼臨床經驗的天分再高的人強。

所以,對於年輕主治大夫,無論你多看不起科研論文,無論你多不服我們國家的醫師職稱體系,你還是得升職稱。


職稱,還象徵權力!擁有這個職稱,就擁有了這個職稱所賦予的權力!

醫生這個圈子,等級非常森嚴。在重大決策的時候,下級大夫一定要向上級大夫請示彙報,無論你有多麼牛,上級大夫在決策時的權力就是比你大!


關於蛻變:

主治醫生,和副主任、主任醫師的經驗差距究竟有多大?

這差距,不單純是職稱的差距,而是責任和擔當的差距,是決策力的差距。

很多醫生在當年輕大夫的時候,雖然知識都懂,但是從來沒有獨立做過決策,因為什麼事兒都有上級大夫撐腰,所以會存在決策困難,時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拿不定主意。一旦被推倒上級大夫這個位置,一下子要自己拿主意了,並且要自己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了,這下子就成長快了。

而有的大夫,也有可能在晉升上級大夫之前,就提前實現了這樣的蛻變,成為一個成熟、老練,讓人覺得信奈的年輕主治大夫。


所以,從醫生的實力來講,成長快慢,實際上並不直接取決於職稱,而是取決於這種決策力的蛻變。


從“經驗+經驗” 到 “指南+經驗”!

在信息化時代,醫療活動已經告別了過去以個人經驗為主的時代,而是以基於大數據的臨床指南為指導。在此情況下,個人經驗在醫生執業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優勢並不大,相反,過分相信個人經驗,而忽略了知識及時更新的老專家反而有可能落伍。

在基於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大醫療背景下,以“指南+經驗”為基礎的醫療,指南的意見被放在了個人經驗的前面。而個人經驗的成長,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也不過是對使用指南的經驗更豐富了而已。能夠上升到通過個人經驗,去修改指南這個程度的醫生,是鳳毛麟角。


在這個大背景下,有時候,能純熟運用指南的年輕大夫,反而有可能脫穎而出!


綜上所述,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看病如何選醫生?一定要選專家嗎?

答案是——看人,看人,看人!你要是個能識千里馬的伯樂,眼前的醫生,是不是專家並不重要。

對於年輕大夫而言,如何面對沒有病人口碑的窘境?

答案是——修煉,修煉,修煉!你如果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一天。你若是頑石,打磨久了,一樣會發亮!

認清現實,看清自己,把握你能掌控的,改變你能改變的,而現實,是需要面對的,未來真的是熬出來的。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婦瘤科大夫。

擅長婦科微創手術,腹腔鏡、宮腔鏡、經陰道手術等。

在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手術治療方面有豐富經驗。

門診時間:每週五上午,下午。


銘醫銘言


職稱和能力並不總是呈正相關的。有的可能職稱很好看病也很一般,有的雖然職稱不高看病也很厲害的,再者也得主治醫生因為上門診機會相對少更珍惜門診機會,對患者更加認真負責一些,總之還是要看口碑的,一味看職稱不可取。


耳鼻喉科吳醫生


這個問題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看病難得問題,中國有句話講的是越來越吃香,說的大概就是那些經驗性專業,其中醫療行業首屈一指。

1:醫療的性質,疾病的多樣性以及醫生本人的治療經驗在醫療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對疾病尤其是罕見病,有的大夫可能很多年都難以遇到一例,這類疾病本身大家比較陌生,從心理上就得不到醫生的重視,因此,年齡較大的副主任以及主任醫師就顯得那麼厲害,畢竟這些大夫可能診療過很多很多的病人,常見病經驗豐富,罕見病也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對於治療疾病本身,這些經驗太重要了。

2:對於年輕醫師,尤其是剛工作不久的醫生,剛剛取得執業資格,獲得了處方權,終於可以進行正常的診療活動了。但是這些人經驗相對於副主任主任來說,確實顯得有些單薄,但是是不是這些年輕醫師就看不了病呢,我們知道,當前醫患關係問題突出,很多醫師慎之又慎,對於疾病的診治也是盡心盡力。可能年輕醫師對於患者,更是有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敬畏,珍惜每次難得的診療機會,豐富自己的閱歷,拓展自己的經驗。

當前醫療環境下,大醫院人滿為患,可能地方醫院的主任的掛號都不一定能掛滿,更不用說年輕醫師了,掛了年輕醫生的號,更多的就是:醫生,給我開個藥物;醫生,給我開個檢查;更要甚者,對不起,我掛錯了。等等。

對於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可能也會惆悵,很多病人的情況,可能年輕醫生就可以處理了,但是為什麼還會搶著掛主任的號呢。中國人健康為上。掛號費沒有多少,可能普通醫院普通號掛號費和專家號掛號費差距在5元之內,那麼這點差距在健康面前顯得那麼無力。加上主任的號碼都是限量的,導致物以稀為貴的心理出現。

醫生的成長,總是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堅持,當下的年輕醫生,也會成長為以後的專家。

請大家對年輕醫生抱有包容之心,心無惡念,便是善良。


婦幼趙小琛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醫生的職稱是經驗和水平的一種體現,但不是唯一的評價方式。我自己認為和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對患者病情中肯的分析,還有一點點相互的耐心和理解,是一個醫生讓患者信賴的原因。所以,在我接觸到的同行中,很多中級初級職稱的醫生,一樣讓患者信賴。


皮膚科醫生譚穎


我從中醫學院畢業分配到市二甲醫院工作,當住院醫生是受病人噍不起的。我想了一個辦法,將慢性病人介紹到西醫主任醫師哪裡去治療。當主任醫師治療療效不好時,我就免費幫病人治療,開個中藥處方也是舉手之勞。病人經我治療後,感覺比主任醫師的治療好得多。病人給我介紹許多新病人來治療。我又將新病人推到西醫主任醫師哪去治療。而病人卻說:“別人要我不要找主任醫師治療,只找你這個年輕醫生治療。我相信你的。“這樣我才治療的。慢慢我的病人比那些主任醫師的病人還多了的。哈哈哈,這是經驗之談。


healthman63


我有個朋友就是眼科醫生。他的職稱是醫師。。他身邊的都是主任,副主任!他說就是因為每次考試都考不上所以才升不了主任。他說那些主任都是因為每次考試考過了升上去的。實際上所有的眼科手術都是我朋友做的,而那些所謂的主任缺沒做過手術。只會對著書上說的去看病。沒有實際的經驗,也沒有實際的手術經驗!你們說副主任以下就沒好醫生了嗎?我朋友就是因為對看書不敢興趣而已。一看書就犯困!!照我看來看醫生還是找認識的醫生才是最好的,最起碼解釋起來清楚明白!不像別的說的不清不白的,又不耐煩!當然這只是個別的醫生!!不喜勿噴!!


打抱不平芝士


這種現象至少說明兩點:一點是大家對自己的健康都非常重視;第二點迷信權威,因為醫生水平參差不齊,水平懸殊太大,不願意拿自己的身體去折騰。其實往往許多病人往往忽略了副主任以下的醫生,在病房通常的治療中,已經是主力軍了,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許多老病號也是願意找熟悉自己病情狀況的醫生看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