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作者 杰罗姆

这是一个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故事。建议在继续阅读之前,扫描一下这个长篇报道《哈维·韦恩斯坦丑闻与纽约时报败笔》前面的几个章节,以便建立流畅的语境。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零肆 迪恩∙巴奎特的危机处理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纽约时报》总编辑迪恩∙巴奎特马上进行了危机处理 —— 这应该被视作《纽约时报》面对的一个危机吗,至少是一个新闻伦理危机吧?爱视不视吧,反正正直的迪恩∙巴奎特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没有掉以轻心。

脑力激荡一下,怎么处置这个问题比较理性、优雅呢?事实上,这并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哪家报纸没有自己的难处,没有过上不了台面的举措?《纽约时报》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朱迪思·米勒 (Judith Miller) 曾经撒过一系列弥天大谎,说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WMD,为入侵伊拉克提供口实。当美国大兵攻入巴格达,翻遍了整个伊拉克,最后才真相大白,《纽约时报》原来只是被当局喂食了一系列谎言,被当了回枪使。纽约时报道歉后,人们选择谅解。

查明真相,道歉,虽然辛苦,但可能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当然,把莎朗·韦克斯曼定位成一个蹭热点的碰瓷者,从损害管控角度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事实上,她也真的有可能是这样的角色,这位好莱坞资深媒体人、新媒体创业者深谙媒体运作与市场营销,搭网红哈维·韦恩斯坦的便车,并不是不可以想象的套路。

迪恩·巴奎特的应对恰好雷同。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迪恩·巴奎特立马和当年《纽约时报》的两位编辑部最高领导人确认,是不是有这么回事。结论是,他们两人的记忆中都没有这么回事。

虚惊一场,是不是?2017年10月9日,也就是莎朗·韦克斯曼指控报道发表的第二天,迪恩·巴奎特以总编辑的名义接受了“纽约时报读者中心”的问询,郑重其事地迅速发表了一份回应声明。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这份声明,虽然措辞并不斩钉截铁,但暂时维护了《纽约时报》的荣誉,也把“碰瓷者”莎朗·韦克斯曼,推到了不名誉的悬崖边缘。

简述一下迪恩·巴奎特回应的要点:2004年,他(迪恩·巴奎特)还没有到《纽约时报》工作,因此不知情(是设定防火墙吗?),但是,那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关键词,设定自己的伦理高度)。也就是说,在迪恩·巴奎特看来,《纽约时报》这样有原则的报纸根本不可能做那样的事情。他问了当年的两位最高级别编辑比尔∙凯勒 (Bill Keller)、吉尔∙阿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他们都不记得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两位资深报人,应该相信吧?至于这两位并不确定的确定(注意他们的用语:不记得)离真相有多远,那是另一个问题了,迪恩∙巴奎特无法负责。

最关键的“铁证”是,迪恩·巴奎特在他的回应中提到了当年莎朗·韦克斯曼的上司——文化版编辑乔纳森∙兰德曼在接受采访时,直接驳斥莎朗·韦克斯曼搞事情。乔纳森∙兰德曼反指莎朗·韦克斯曼所说的当年他认为韦恩斯坦丑闻不值得报道,因为韦恩斯坦不是民选官员的说法,子虚乌有。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他说她说”这样的语境,信谁你得自己选择。

已经离开纽约时报到彭博任职的乔纳森∙兰德曼跳出来回应的直接原因是,韦克斯曼点了他的名,直接有损于他的职业形象。风口上的乔纳森∙兰德曼被爱凑热闹的记者迅速找到并迅速发表感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他特别热爱《纽约时报》。据报道,他本人就是在2013年裁员潮中离开纽约时报的,方式是“买断”(buyout)。

迪恩·巴奎特显然选择相信乔纳森∙兰德曼的说法。

梳理一下,在影视记者莎朗·韦克斯曼之上,有顶头上司影视编辑,有部门负责人(culture editor),有分管副总编辑,有总编辑。这四人中间已经有三人出面坚决或者不那么坚决地否认了,似乎还缺点什么?似乎已经什么也不缺了。哪怕缺席的那位选择不同的立场,也是1:3 ,完败。

迪恩·巴奎特措辞仍然很谨慎,但十分痛快地拒绝了莎朗·韦克斯曼的指控。这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处理方式,虽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他选择相信前《纽约时报》总编辑、部主任,而不是选择相信前《纽约时报》记者,十分正常。作为一个卓越的报人,他深刻地理解,如果莎朗·韦克斯曼的指控属实,对于《纽约时报》而言意味着什么。

迪恩·巴奎特甚至还附和指控韦克斯曼搞事的前文化版负责人乔纳森∙兰德曼的话说:如果她真有那个故事,她自己手中就有媒体,为什么后来那么多年,她不再追踪那个故事,不自行进行报道?

嗯,这样的设问,合情合理,看起来义正词严,是吗?

你行,你上呵!呵呵。

此时此刻,这样的说法看起来的确合理。但其不合理性,在本文后面的叙述中将完整、清楚地呈现。请记住这个设问,如果读完本文还有谁会拿这样的问题来为难莎朗韦克斯曼,算他狠!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一切,似乎到此为止了。迪恩∙巴奎特消毒成功。

不过,迪恩·巴奎特有没有想过,他询问的两位前任总编辑,通过并不确定的回应,有没有向他交代事情的全部?他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回应,可能陷一尘不染的自己于被动,从而陪上自己的清誉?他有没有想过,他的前同事们的信用是否值得自己无条件加持?他的前同事们,一定象他自己一样“可以想象”,正直勇敢?

当然,他想过。他已经设了防火墙,火烧不着自己。

零伍 “碰瓷者”韦克斯曼


“碰瓷者”莎朗·韦克斯曼,可不是什么不知轻重、不懂规矩的小混混。

2007年离开纽约时报之后,她就在琢磨搞事。2009年,她创办了一个好莱坞娱乐新闻网站 The Wrap ,这个网站也成了著名的网站,口碑不错。她是一个手握话筒的人,绝不会被轻易地消音。但是,她讲的故事,真的存在吗?2004年,那个粗野的好莱坞性恶霸真的亲自去过纽约时报施压吗?纽约时报的高层,真的会在瓜田李下,毫无顾忌地接受韦恩斯坦的兴师问罪?

美国、英国的几乎所有大型电视新闻网都请莎朗·韦克斯曼出镜,讲述她与纽约时报之间的故事。无论这个故事的真伪,这个大行其道的故事对于《纽约时报》的伤害,继续着。在《纽约时报》郑重否认,并通过什么有效的途径,比如法律途径,要求莎朗·韦克斯曼收回这个说法之前,伤害继续着,并将一直继续。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图片说明:莎朗·韦克斯曼接受BBC专访,谈论2004年她的莫须有的哈维·韦恩斯坦报道、《纽约时报》以及男星马特达蒙。】

不知道是莎朗·韦克斯曼故意挖坑让迪恩∙巴奎特跳,还是她在接下来沉默的那10天里,在进行高强度调查后有惊人的收获。突然,剧情再次反转了。

2017年10月18日,莎朗·韦克斯曼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回直接在标题中点名说哈维·韦恩斯坦亲自到纽约时报会见了纽约时报的总编辑比尔∙凯勒 (Bill Keller),从而扼杀了她的文章。有人甚至报料,说当时纽约时报编辑部中的二号人物,后来接任《纽约时报》总编辑职位的吉尔∙阿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也在座。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从莎朗·韦克斯曼的报道看,迪恩巴奎特在核实情况时,不仅找了当时的一把手比尔∙凯勒,还找了当时的二把手吉尔∙阿布拉姆森,是有道理的。

“碰瓷者”莎朗·韦克斯曼斗志昂扬,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硬碰硬。

梳理一下,莎朗·韦克斯曼的第二篇指控《纽约时报》肢解其揭秘韦恩斯坦的文章有这么一些已经确认的情节。

哈维·韦恩斯坦一行三人的确到访过纽约时报,行程的目的就是抱怨某一篇报道。时任总编辑比尔∙凯勒在前后两封给莎朗的邮件中均确认了这一点。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比尔∙凯勒不能确定哈维·韦恩斯坦来抱怨的是哪一篇文章,以及,是在哪一年。

比尔∙凯勒在给她的第一封邮件中承认,2004年在纽约时报编辑部里,的确见过来访的那个恶霸,那个恶霸的确是来抱怨某件事情的,但究竟是来抱怨谁,他记不真切了。

谁的记忆都有褪色的时候,谁也无法免俗。

(待续)


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纽约时报》曾压下揭韦恩斯坦性丑闻的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