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多少人了解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雨在下


周瑜,周公谨是羽扇纶巾,英姿勃发,还是庸俗浅薄,骄矜自得,是高瞻远瞩,文武韬略,还是目光短浅,好大喜功,是文采超群,情趣高雅,还是才智碌碌,嫉贤妒能。

自从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就有拥刘贬曹的倾向,而周瑜作为蜀汉的对立面人物同样受到贬抑。这一现象到了宋元时期演变得更为极致,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关羽传乎其神,而对立面的曹操,东吴的周瑜朝着相反方向演绎。宋元话本《三分事略》里周瑜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才智平平,屡战屡败,心胸狭隘。


元杂剧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元杂剧的三国戏有几十种,《俩军师隔江斗智》,《庞略四都》等,剧中的周瑜已完全成了诸葛亮的反衬,他的种种计谋都被诸葛亮一一识破,周瑜显得低能可笑又忌才妒能。到了《三国志平话》里,周瑜的持才自傲又气量狭小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生动,一次一次被诸葛亮所气,最后被诸葛亮气死,从此周瑜的形象便定格在那里,若周郎泉下有灵,他被人演绎后留给后人这样的印象那着实真要气得七窍冒烟也未可知的了。

拨开历史的烟云,把演义评话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周郎的真面目才能重现。《三国志》,《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等虽然执笔者各有立场,各有认为所谓的正朔,对许多人物的褒贬各有看法,但对周瑜拿现代语言讲可都是好评。“不悖人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摧魏氏之锋,开孙氏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这些不同立场的史官评价可信度是相当高的。西晋文学家陆机离三国时代不远,在《辩亡论》里论述东吴兴亡,说周瑜“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陆机是东吴人,他对周瑜的评价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而老百姓最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诸葛亮三气周瑜,第一气周瑜进攻南郡战而不利还身受箭伤,诸葛亮派赵云趁虚而入夺了南郡,张飞占荆州,关羽取襄阳。而实际上,周瑜在南郡和曹仁周旋时,刘备集团正忙着进攻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后来周瑜打败曹仁取下南郡。他死后,孙权出于孙刘联盟的考虑才将南郡,零陵,武陵“借”给刘备。

二气是周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桥段,史实是刘备做了荆州牧后孙权出于孙刘联盟的政治动机主动嫁妹,这事和周瑜,诸葛亮都没有关系。所以不会有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周瑜也不会被气。倒是刘备来东吴觐见刘备时,周瑜认为刘备“枭雄之姿,而又关张,终非池中物”,谏言孙权扣留刘备,以美女,玩物乐之消磨意志,孙权认为目前北方有威胁,扣留刘备时机不成熟。


三气是周瑜打算助刘取益州换荆州,在路过荆州时擒获刘备以夺取荆州,而诸葛亮早作安排,非但让周瑜功败垂成,还修书一封劝其退兵,周瑜看后大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而亡。《三国志~周瑜传》中周瑜的确是有此计划,“与奋威取蜀,留奋威固守,瑜还与将军据襄阳”,(此奋威将军有争议,多为孙瑜)孙权同意了此计划,周瑜赶回江陵,不料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并不是在荆州城下被诸葛亮气死的。

而妇孺皆知的火烧赤壁之战那就更值得商榷了。在曹操大军压境之时,群臣中不乏投降主和的,而只有周瑜和鲁肃是坚定的主战派,他的坚决态度,他分析曹操势必失败的理由并请兵三万进驻夏口据曹,让孙权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所以根本用不了诸葛亮引用曹操铜雀台“揽二乔于东南兮”来刺激周瑜的抗曹决心,


况且诸葛亮去东吴实际上只是单独觐见了孙权,并没有和其它东吴群臣沟通,也没有见周瑜,只是阐述了孙刘联盟的现实和必要性,而真正使孙权下定决心抗曹的是对自身实力的判断,而不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东吴君臣商议抗曹军机大事时,诸葛亮也并未在场,他指挥赤壁之战是不成立的。

赤壁之战确实用的是火攻,是周瑜部将黄盖想出来的,《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了黄盖诈降,火烧赤壁的全过程,所以赤壁之战的火攻计划出自黄盖,由周瑜统筹安排整个计划,并率人马实施,而诸葛亮没有参于火攻计谋,更没有指挥战斗,作战时不见他踪影。至于那个“不便周郎”的东风是黄盖审视度势,看到对方大船相连,加上偶然的天气情况才顺势祭出火攻之计,和诸葛亮披头散发,登坛借风是没半毛钱关系的。


周瑜大都督才是赤壁大战的总指挥,是他一手导演的杰作。小说里的一系列故事都是作者为了衬托近乎于神的诸葛亮而对史实进行的春秋演绎,成功地塑造了周瑜“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形象,突出了小说重点泼墨对象诸葛亮才智谋略的光辉形象,而史实上周瑜绝对不是个气量狭隘的人,而是一个平易近人,以德服人,性情豁达的人。

周瑜在三国时期已经赢得众人,甚至是敌人的赞扬,前文已经讲过史家对其高度的评价。周瑜一生征战,少年得志,英姿勃发,情趣高雅,“曲有误,周郎顾”,能听出琴曲中细微处瑕疵,说明他艺术修养造诣之高。心胸开阔,一再向孙策孙权推荐鲁肃,事实证明他眼光敏锐。年长的程普老将军和周瑜结交成莫逆,程普敬重叹服,“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一时传为美谈。



周瑜高瞻远瞩,忠心耿耿, 孙权评他“胆略兼人”,“有王佐之资”。《江表传》记载连刘备也曾经对孙权说周瑜“万人之英,顾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句话信息量还比较大,一方面从刘皇叔口里旁证了周瑜“器量广大”,不是狭忌小量的人,另一方面刘皇叔貌似在挑拨离间么,还是他对孙权拥有周瑜而心怀嫉妒呢?

《三国志》里所有有关赤壁之战的记叙,在《武帝记》最简单,只寥寥几语,这和陈寿成书的年代有关,避尊者讳了,可在《周瑜传》里洋洋洒洒,详尽细致,充分展示了周瑜的卓越才华,甚至在卷末还点评道“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和在其它方面一样,充分继承发展了民间传说,保留了周瑜忠于孙吴,在军事上运筹帷幄,辅助孙权开拓霸业的事实,但为了提高,神话刘备集团诸葛亮等人对周瑜这个人物进行了改造,通过一系列的春秋手笔,移花接木,让一个气量狭小,忌贤妒能,目光短浅的周瑜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此小说的广泛流传,更是从此坐实了周瑜这样的形象。

真是“世风不与周郎便,英才大略也枉然”。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周瑜子公瑾,庐江郡舒县人。

孙策、周瑜同龄人,即将开启属于他们的“基友时代”,耐下性子,听我一一道来。

“送房,公瑾获认可”

在舒县时,周瑜曾将自家的宅院让给孙策居住,并且常常去拜见孙策的母亲,获得了孙母的认可。本想就这么一辈子,可孙策不是池中物,开创霸业去了。

等到他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周瑜前往丹阳看望叔父周尚的途中,碰到了打算渡过长江的孙策。到了历阳,孙策获悉周瑜就在附近就给周瑜写了一封信。周瑜就等着你主动邀请,欣然前往。他们见了面后,周瑜本打算诉说这几年的相思之苦,却被孙策抢先了一步:“我想平定江东你就来了,真是如虎添翼。”

“周孙携手第一战”

孙策周瑜携手打了他们的第一战,收获颇丰。得到了横江、秣陵、湖熟、江乘、曲阿等地。可就在这时候,孙策却提出要周瑜回到丹阳,是手下有了三万士兵就不要翅膀了吗?不是,因为周瑜的家人全在丹阳,而眼下暂时不需要周瑜。

话分两头,周瑜回到丹阳后过了不久,袁术派弟弟袁胤替代周尚成为了丹阳太守。周公瑾无奈啊!便和叔父周尚前往寿春,来到寿春后,袁术本想任命周瑜成为他的部将。周瑜怎么可能会为袁术做事,一来袁术目光短浅不能有什么大作为,二来还是放不下孙策啊!于是向袁术提出担任居巢县县长,以便更快的回到孙策身边。

再次回到孙策身边时,已是建安三年(189)。这时候的周瑜已经是个24岁的青壮小伙了。他们第二次携手作战,是在孙策准备攻取荆州时候。周瑜被任命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周孙携手战无不克,皖城姓了孙。

“亲上加亲”

两个好基友娶了乔公的两个女儿,孙策娶了大的大乔,周瑜则娶个小的小乔。

两个终究还是不能携手打天下

孙策征讨江夏时,平定了豫章、卢陵,让周瑜留下来坐镇巴丘。这一别,一个将星陨落。建安五年孙策被许贡门客杀死。


广西玉林欢迎牧羊犬


周瑜,字公瑾,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出生,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江东集团将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在取蜀途中不幸因病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楼一带),年仅36岁(虚岁)。

所以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者其实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取西川的计划,但却被周瑜抢在了前面,只是天妒英才,周瑜病死在伐蜀的路上,并非被诸葛亮气死。

按真实的历史推断,周瑜会有更大的作为。

所以真正的周瑜有雄才大略,体贴温柔,才智过人,有担当.绝不是<>中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