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畢業工作10年的你混得怎麼樣?這樣規劃你會過得比大多數人好


畢業工作10年的你混得怎麼樣?這樣規劃你會過得比大多數人好

文 | 趙金金

前不久,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公司成立二十週年時,提及未來的一個暢想:“30年以後,我們希望每年向社會推薦輸出至少1000名10年以上的阿里人,他們應該參與到社會的建設。”

這一說法,如今重新被翻出來,質疑是阿里“裁員”的體面表達。甚至還有人將國內其他幾大公司總裁關於公司如何裁員的話術拿出來比較,一時間大家的關注點都放在了“裁員”上,鮮少有人關注到“10年以上”這個關鍵點。

假設20-25歲這個年齡段,我們大學畢業開始進入職場生活,那麼工作10年以上,正值30-35歲,這些人中,往往會出現兩個很極端的情況:

一類是已經做到很高的級別,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各方面能力也很突出,財務上也不會有掣肘的人。

另一類是工作10年,在職場上仍然處於相對很低的位置,無論是職位還是工資。拿著幾千塊,交完房租房貸,再除去孩子教育費用,贍養老人費用,生活捉襟見肘,壓力如山,找不到個人的價值感。

畢業工作10年的你混得怎麼樣?這樣規劃你會過得比大多數人好

雖然這兩種情況很極端,但卻能夠給我們引發一些思考。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上獲得一定成功的人,他們共同的特徵是,至少在自己熟悉且擅長的領域內,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

而另一類明顯是在職場上,沒做一兩年就要跳槽換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到了30歲,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當然,除了頻繁跳槽沒有積累,另一個因素是,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但只限於重複式勞動,並沒有提升,10年過去,始終在原地踏步走。

這些人害怕自己被裁員,是在裁員浪潮中喊聲最大的那一批人。

你會發現,很多企業在發佈招聘信息的時候,會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大概就是防止招聘到前文說到的後一種人吧,因為企業運營需要考慮人才培養成本。如果沒有在35歲前讓自己很有價值,那麼浪潮褪去,你只會是那批被裁掉的人。

好的人生需要規劃,職業發展也同樣需要規劃。好的職業規劃,能讓你越來越值錢。

假如就以畢業工作10年為期,如何規劃和發展才能讓自己越來越有價值呢?下面我們用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管理法來分階段進行。

一、短期目標——1-3年打好基礎

1. 刻意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知識結構的構建與提升問題

在職場上,不同職位等級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他們具備的眼光與思維方式也不相同。比如很多書中都會寫,領導與員工該怎麼和諧相處,大多數被提到的一條就是換位思考,原因就是,你和你的領導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在初入職場,打基礎階段,你要刻意的培養核心競爭力,自己的職場知識結構。

有一個朋友曾跟我講,她帶過的一個基礎業務實習生,平時除了學習如何維護好終端,理順流程、應用技巧與方法解決問題之外,還會特別記錄他的領導每次佈置任務時大的框架,從而歸納出戰略層面的方案。

年終,領導組織討論本部門的未來發展方向和方案,他很順利流暢地梳理出過往一年部門的發展脈絡和結構,並且結合當時的情況,提出了未來的戰略建議,沒過多久,她就提前轉正,升職加薪了。

知識體系的搭建和提升,可以幫助你看問題的思路與領導在一個層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 培養自己的良好職業素養: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不斷學習

身在職場,除了做好事,維護職場上的人也很重要。如果說做事能夠鍛鍊你的職業技能,那麼職場上學會做人就是修煉你的職業素養。

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包括你與上司以及與同事之間的關係,每一部分都會影響你在職場上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最好相處的辦法就是自己不斷學習。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是一個動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向外學習能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

與一年前自己有沒有專業能力的進步?

同事之間的相處模式有沒有達到良好的合作狀態?

假如自己遇到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我能不能自己一個人獨立解決?

3. 學會情緒管理,樹立職業化精神

網絡上很多文章,都是抓住了我們的情緒,正如開頭馬雲老師說的那句話,被人冠上“跳槽”的解讀,一下子把我們內心對於未來的恐慌或者是懼怕的情緒調動了出來,而在職場上生活,沒有誰是容易的,加班、壓力大、沒有價值感等等,都可能讓我們崩潰。

情緒管理的方法有NLP、自我控制等等,但奇葩說辯手詹青雲說:最好的情緒管理就是同意,沒有任何一種情緒是不應該的,在認識了這個之後,轉移你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情,讓你自己充分冷靜下來之後,再回想自己需要解決的事情,再做決定。

我記得自己在換第二份工作的時候,領導面試我說,如果我罵了你,你會怎麼做?我當時的回答是,那麼我會先去做別的事情,然後再梳理您說的事情,給您回覆。在其位謀其政,是一種基本的職業精神,我不會隨意承受任何一種情緒,但也不會隨意發洩情緒而不完成工作。

畢業工作10年的你混得怎麼樣?這樣規劃你會過得比大多數人好

二、中期目標——3-8年實現質的的突破

1. 構建個人專業化品牌

偉大的管理學家德魯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最後一章的“自我管理”,反覆強調讓人們反問自己:我是誰、我的優勢是什麼、我屬於哪裡、我能做什麼貢獻、我如何規劃下半生。

有了前面的基礎,即有了“地基”,那麼接下來要完成的就是構建個人的專業化品牌。從兩個方面進行:

▪ 第一,在以具體的操作層面為起點,尋找行業內最優秀的人看起,並以他們為目標,作為自己修煉的模型框架,反思自己與他們的差距。

比如在今日頭條的寫作,官方賬號會推薦每個領域內的黃V賬號,並且解讀,這個時候標杆就會出現,你有了學習的對象,然後關於寫作的技巧學習、寫作能力的培訓等等這些都要成為你的手段去完成個人品牌構建。

▪ 第二,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流量的聚集就是看你有多少影響力,這個也是與最開始的打基礎密不可分的。

之前看過一個案例,說一個印刷專業的大專生,畢業之後去了印刷廠做銷售,雖然很多人看這個專業和職位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月寫一篇文章發表在本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上,最終他成了這個行業內的專家。正如寫作領域,搭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了個人價值,通過寫作輸出你才能影響別人。

畢業工作10年的你混得怎麼樣?這樣規劃你會過得比大多數人好

2. 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除了技術崗位的專注深入,如果我們想要在職場上獲得更大的空間,那麼往上晉升是必不可少的。可能有些人說自己不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只想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就很滿足了,那麼這個在前期做自己職業規劃的時候,可以選擇技術崗位,然後深耕。

對於另一部分沒有選擇技術崗位的人,培養自己成為公司裡優秀的管理者,你才能具備價值。

德魯克在多本書中推薦——反饋分析法,他自己使用這個方法近50年。在每個計劃、重要決策開始前,寫下“期望取得的成果?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產生成果?”約定期滿,拿出當初的構想,與現實對照,會意外的發現很多構想與現實不符。通過反思和總結,覺察自己的疏忽,然後不斷改進從而更深一步獲得成長。

每年用一段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靜下來反思: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和我的公司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果?我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價值?哪些方面超越了當初的期望?哪些沒有達成?哪些方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客戶的時間?

分析下一年,我應該關注哪些領域?將每年的年度總結寫出來,隔段時間回顧是個非常有效的工作方式。這個方法不僅是管理學家德魯克喜歡使用,而且各個行業有成績的企業家們喬布斯、李連杰、馬雲等也常使用。

三、長期目標——8-10年不斷強化,形成個人價值,經營人生下半場

將自己培養成一個有個人專業化品牌且優秀的管理者,那麼接下來就是不斷強化之前獲得的成功經驗,將個人價值最大化,經營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如何經營人生下半場?

德魯克推薦三個方法:

▪ 開創新事業,有可能厭倦了本企業或行業,可以換一個企業或行業自我挑戰;

▪ 平行事業,身在企業,同時兼職非營利組織的工作,每週定期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貢獻給另一個組織,煥發工作激情;

▪ 社會創業,開創有意義的社會組織。

工作之餘及時培養個人興趣愛好,也許是釣魚、徒步、繪畫、瑜伽等,興趣愛好可以治療工作的乏味,讓工作激情長久保持。漫漫人生路,似乎那麼寂寞和孤獨,卻終究走在尋求人生真諦的路上。

正如阿里的創始人馬雲,現在如願從職場退去,投身於教育行業,實現另一種自我價值。

畢業工作10年的你混得怎麼樣?這樣規劃你會過得比大多數人好

四、最後

總結一下,開篇說到之所以有人那麼在意裁員,是因為將自己代入了10年之後仍然沒有價值可言的情境中,隨時可能會被淘汰掉。如果想要工作10年後不是被裁的那一個,就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個人價值,總結來說就是分階段來進行。

▪ 短期目標是打基礎——刻意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職業素養、學會情緒管理;

▪ 中期目標是實現質的突破——構建個人品牌,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 長期目標是夯實個人價值——經營人生下半場,開創新事業、平行事業或者是社會創業。

最後,送你一句話:沒有什麼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唯有沉下心來,方能浮上來。共勉。

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職場二寶媽,成長學習博主、頭條號簽約作者,寫作教練,《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寫走心的成長感悟、實用的職場分享、高效的寫作技巧,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