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一个很佛系的老妈咋办呢?她认为小孩子不需要上补习班(好坏),而且认为人不需要管教,都是天生的性格?

张文瑶


这个妈妈的说法也不算全错,关键在于家长遇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孩子。

曾经在补习班工作过,身边的朋友很多也是教师,对补习这件事还是有点经验~

站在老师的角度,学生与学生资质相差太大了,有些孩子秒懂的问题,另一个孩子可能花几天时间都不一定能搞明白,这中间的差距不是靠努力和补习可以逾越的。

对于学霸和学渣而言,补习对成绩影响不太大,尤其是学渣,他们需要的是找到学习兴趣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能某个时间他们就突然“开窍”了,也可能永远不会,这种顿悟单纯靠补习可做不到!

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略偏上的学生而言,补习还是很有效果的,只是效果大小可能因人而异。

至于性格,感觉天生的和后天的影响一半一半吧。有些孩子很有主见和智慧,大概率人生不会走弯路。也有些孩子很容易受别人影响,这部分孩子家长就要多花时间教育了,要避免他们在叛逆期和坏孩子接触。

家长的教育理念是重要,但是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也同样重要~

如果遇到一个又聪明又懂事的娃,家长躺着孩子就成才了,这种事情别人不好比的呀~


萌萌圈


这说的是我吗?我就是这样的呀,别人眼里我家娃是放养的,实际上也是,只要孩子不偷不抢不骗不走歪路,我一直让他随心所欲的成长,还好还好,孩子性格还称得上开朗阳光,有礼貌爱学习,唯一一条就是爱玩游戏,高三都没断,现在更是爱玩,暑假回来问他挂科没,说不可能玩到挂科,我又不管了!不知道我家孩子对我这佛系妈妈可有意见?我家孩爹比我更佛系,难为孩子自力更生自我教育啦!


不和智障论短长


孩子跟孩子的性格天生不一样。有些孩子不用你操心。有些孩子你不操心就毁了。我家是,我盯着点成绩就很好。我不盯着就会下滑。自觉性不够。朋友老大是儿子,从小没操过心。考大学前有些数学问题,找了个家教上了几节课。大学考的很好。闺女还小,在小学就经常被请家长。学习一塌糊涂。躺教室地上就是不作功课。老师家长都头痛得要死。不过她学习好的大儿子情商不算高。不知道离家去大学会不会遇到问题。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一套方法不能适用在每人身上。只能父母自己用心观察了


阿斯特里滴


很开心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赞同佛性妈妈的一个观点,不需要上补习班。因为孩子确实没必要去补习文化课。因为知识点都很简单,只要孩子认真学就能学会。

有的家长也许会说,就是想让孩子改掉学习不认真的坏习惯才上辅导班。现在确告诉家长,不让上怎么回事,我解决不了孩子不认真的态度啊。

在这里我想说,孩子要想改掉不认真的态度。还真得家长去做,才能实现。那么需要家长做什么呢?那就是请停止你的唠叨,停止你的说教,就如题中的佛性妈妈。在学习上,说该说的话,不评判,不指责。

但是佛性就是真的不需要引导,放养吗?非也。放养孩子那叫不负责任。

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自律性,没有主动性。所以家长要在孩子的成长中,学会倾听,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孩子打气,并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办法。

在孩子学习倒退时,观察到孩子的悲伤。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引导孩子走出失败。

真正的佛性是分清和孩子的界限,做该做的事,和孩子共同成长。


暖萌肉肉


这个问题表面看是关于孩子需不需要上补习班这样的问题,真正背后是一个沟通问题。


从问题的文字描述看,最大的可能这个老妈应该指的是孩子的姥姥吧,不论角色是什么,问题的核心是一致的,即:


家庭里面不同的孩子养育者之间如何沟通。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的不同身份的养育者之间的沟通最核心的,也是他们的利益共同点,其实是关于这个孩子,换句话说,没有人是真心要害他,都是为了孩子好。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抓准这个点。


因此,在任何时候家庭内部沟通的时候,先要做的第一步并不是统一观点,而是认可情绪感受(充分肯定对方为了孩子着想的那份心),放到问题的环境中,可以回应老妈:“哦,老妈我听懂了,您是不喜欢孩子上补习班,怕他太累,想让他童年过得更开心……”(诸如此类,从之前肯定她为孩子好)


理念可以不一致,观点可以不赞同,但是情绪可以被接纳,心思可以被理解。


这一步通常一句话是不够的,可能要一次两次反复的表达自己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情。

然后才是下一步: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


比如问题当中的这种情况可以根据老妈的脾气秉性,如果她重视实例,那么就多搬几个有效说明观点的例子;


如果她相信权威,信任专家,那就找几个专家的话或者讲解视频给她看,尝试在这个基础上沟通。


特别注意,千万不能硬碰硬,不要想着说服对方,也千万别想着一次解决,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家庭教育孙丽


你老妈这样挺好,无为而治

不上补习班挺好的

1、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2、有充足的时间娱乐、游戏,访友、旅游,对精神健康有好处。

3、劳逸结合,对下一周的学习状态有好处。

4、将家长从频繁的接送当中解脱出来,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5、有更多的时间跟家人在一起,对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有好处。

周末不上补习班的好处太多了,孩子会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吧!

每一个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规律和节奏,拔苗助长可以一时见效,可是我们不应该有点长远眼光吗?

那么多教育专家用数据和实例一再强调抢跑没用,为什么大家就是不相信呢?

也许是“专家”这个名词在我们这个社会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可信度。但是,是否可信有时候还是可以自己判断的,反正我一直相信,不是因为他们说得多,而是因为这确实是常识!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所有的时间都被塞得满满的时候,他能不讨厌这个挤掉了他玩乐时间的东西吗?

周末让他喘口气放松一下休息一下难道不应该吗?其实我们观察孩子,会发现爱玩爱学习本来都是天性,而我们大人硬生生地用一个天性挤掉另一个天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个天性都没了,得不偿失!

实际上现在学校里本身就已经抓得很紧了,光完成学校老师的任务都疲于奔命,再上补习班,再做补习班的作业,没有留白的学习哪来思考的时间?

不能劳逸结合,最终会让孩子痛恨学习!

上补习班最糟糕也是最直接的结果,那就是恶性循环烧你家的钱。

课堂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有那时间和金钱,不如多看点书,多出去走走,可能学到的东西更多。

你妈这种心态真的挺好,也估计你家有矿,压力不大。





上海阿娘和小句头


您好,对于这种情况,我已经司空见惯。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妈妈身上,而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为了孩子着想,我们做的第一步还是要给妈妈提建议。不管能不能成功,你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角度吧来劝说妈妈,因为补习班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在空闲时间把不熟悉的知识掌握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巩固旧的知识,对于孩子的学习帮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妈妈认为补习班都是因为赚钱,而起不了多么大的作用,那么就要举一些积极例子去说服她。如果妈妈在根源上就认为孩子的命运已定,学不学习无所谓,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举一些通过学习而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第二步,如果妈妈还是不愿意,那么你就不要再浪费时间,你应该去做孩子爸爸的工作。既然妈妈这么佛系,那么爸爸可能和妈妈互补的性格,对待孩子非常认真。一般来说,只要人的思维逻辑正常,家里条件合适,为了孩子,家长都是愿意去投资教育。

第三,如果你的爸爸妈妈都这个样子,那么你就动用老师的力量去说服他们。如果还不行的话,你就自己在家里好好学习,虽然可能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学总比不学好,难道不是吗?


李苏破看情感



首先,我要佛系父母的定义。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指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态度。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2018年更是被《咬文嚼字》公布为2018十大流行语,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


但“佛系”并不是丧,而是三分调侃,七分从容的自我消解。正如宗教中的佛,有自己的信仰,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将合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在前行的路上持这种态度,摆脱各种矛盾焦虑,成为快乐的人。


所以,问题中说到,“认为人不需要管教,都是天生的性格”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是对父母该有的正面管教的责任与义务做出逃避,这是对佛系的误解。


因此,在问题中,这样的妈妈,并不是真正的佛系妈妈,而是借着佛系的由头,逃避正面管教孩子的责任,这是不作为懒妈妈的表现。

其次,“认为小孩子不需要上补习班(好坏),而且认为人不需要管教,都是天生的性格”,这是在育儿路上的误解。


试问一下,不管不教的孩子,将来会成长成什么样子,细思极恐。


最近,可怕的14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的新闻,该少年父母是如何育儿的,正正是这种不管不教的态度,导致孩子三观认知的偏差,这样的局面,令所有人心痛。


教育家简.尼尔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大人与孩子之间主要存在三种互动方式。


一是严厉型,过度控制孩子的,有规矩但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二是,娇纵型,对孩子完全没有限制的,有自由但没有规矩,无限制的选择,“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三是,正面管教型,对孩子有权威,但和善与坚定并行,有规矩也有自由,也有限制的选择,“在荨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如此看来,真正的佛系教育,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才能教育出三观端正的孩子,在《正面管教》中,简.尼尔森博士指出,正面管教可以培养孩子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一“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一“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一“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那么,父母如何进行正面管教呢?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


当孩子们学着做一名对家庭、班级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时,他们就会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重要的长期效果。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在正面管教中,“贏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驟,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贏得了孩子。等你进人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简.尼尔森博士列举了一个案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


马丁内斯太太的女儿琳达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马丁内斯太太双手扠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哼,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也没做。”

马丁内斯太太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琳达更生气,怒视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继续以指责的口吻说道:“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没什么可做的。”

这样的场面是否很熟悉,如同你我。


后来,马丁内斯太太尝试“贏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头来,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丟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马丁内斯太太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


琳达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马丁内斯太太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马丁内斯太太的一个目的是要帮助琳达找到一些办法,免得惹老师生气和批评。注意,当她第一次让琳达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琳达正因为心里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一旦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贏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来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得需要戒备了。


说在最后,面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骄纵型教育,强迫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则是严厉型的教育,与其负面教育,不如正面教育。


花之说说


我经常和妈妈们调侃:孩子分为两类,报恩型孩子和讨债型孩子。报恩型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事情该怎么做。这种孩子的家长就很省心。讨债型的孩子往往心很大,对事不怎么上心,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长的提醒和督促,这种孩子的家长就需要多操心了。我家两个孩子,老大带的很操心,他的玩具需要你提醒他整理,他的作业需要你帮他制定计划并监督他完成,你如果不管他,他就拖拖拉拉。老二就不一样,家长老师说的什么,他记得很清楚,也知道什么事情该怎么办,所以,带他就很省心,我就不需要怎么管他。


王家小哥俩


1、这个观点您是怎么看的,对您造成什么样的困扰了,听起来您有点无奈?

2、“很佛系的老妈”她怎么“佛系”了,除了认为孩子不必上补习班、人不需要管教外还有哪些具体的观点吗,这些观点听起来您不太认同,对您的一些行为决定产生影响了吗?

3、困扰您的问题是什么?

是您不认同她的一些观点,想纠正她吗?

还是因为她的一些观点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和您遇事的决定呢?

我想澄清这些问题,再根据具体情况看看怎么应对对自己更舒服、有利一点,可能让一个人马上改变观念很难,但不是没有可能,需要耐心和时间。还有就是调整自己,不和她的那些观点对抗(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她有那样的观念和她的个性、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有关,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在行为上如果您不认同她的观点,您可以自己做决定,不要受到过多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